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专辑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363
颗粒名称: 自然地理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7
页码: 38-74
摘要: 酒泉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山川河流、农田土壤、植被概况、地震、气候、交通。
关键词: 酒泉 人文地理

内容

自然地理酒泉地处祁连山北麓缓坡地带,河西走廊西 部,属甘肃省西北部辖境。天文位置居于北极四象 中北方玄武七宿的西端,即营室十一度。地理位置 为东经98°20'—99°18',北纬 39°10'—39°59'之 间。祁连山屏障于南,夹山横亘于北,嘉峪山遥峙 于西,盐碱沙漠围绕于东。全境地势西南高、东北 低,境内有八条河流、三条大坝,大都向东北流, 主要依靠雪水及部分泉水浇灌着全境八十万亩农 田。海拔高度在1400——2000公尺之间,呈倾斜盆 地状态,坡度为1度至5度,平均每公里坡差4.30 公尺。全境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84公里,总面 秋3386平方公里。
  38山川河流酒泉南山,总称为祁连山,峰峦高耸,终年积 雪不消,青山白雪,雄伟挺拔,四季凝素如画,俗 称雪山。山顶蓄积着数百冰川、冰洼、冰斗、冰 池,是酒泉灌溉用水的重要渊泉。其主峰海拔5565 公尺,历史上称为小昆仑山,是河西走廊最高峰。 山间由于冰雪消溶,形成众多河流,并收纳部分泉 水和雨水,补济用水之不足。自东向西排列,有讨 赖河、洪水河、临水河、清水河、红山河、观山 河、丰乐河、榆林坝、黄草坝、涌泉坝、马营河等 十一条。北部有夹山、大干粮山、火石峡山、长 山、马路山等低矮山脉,东西横亘,海拔1400—一 1480之间。祁连山底层之地下潜流,亦皆向北经 流,受北山岩根的阻挡,水位升高,渗出地面,所 以北部多泉水,有临水河、清水河,边湾地下水等 资源。由于雪水、泉水比较丰富,它保证了全县的 农田灌溉,对发展本区农业生产起了巨大作用。
  39酒泉山脉一览表(自东往西排列)山脉名称 座落位置 长度 里 宽度 (公里) 主峰高度 (米) 九龙山 在清水、屯升南又名九九山 30 20 4474 观音山 县东南90多里金佛寺之南 20 7 4450祁 红山 县东南80里红山乡南 25 12 3783 寒水石山 县东南75里红山乡南 10 7 3200 硫磺山 县东南75里在寒水石山之西 7 7 3200 连 幡嗣山 县东南60里红山河与洪水河 之间 20 15 3600 青平山 县南52里今名青山顶 30 40 3991山 祁连主峰 县南120里青平山东南羊龙河 40 40 5564 班赛尔山 县西南冰沟东大青山南 35 15 5356系 文殊山 县西南30里 27 8 2227 青头山 县西南150里小红泉西南 40 15 4470 松大坂山 县南48里洪水河东山 24 12 4708 雪大坂山 在观音山东南丰乐河源 15 6 4992西 嘉峪山 县西60里平岗上有嘉峪关 12 3 2250山 M山 县西80里古名洞庭山 15 10 2720 夹di 北 (大口子 山) 县东北84里古名金山 20 5 1478 大干粮山 鸳鸯池西北天生泉北山 15 3 1467山 火石峡山 怀茂乡南坝村北山 15 5 1463 长山 县正北50里道湖东北 9 3 40酒泉河流一览表 河流名称 水源 长度 (公里) 年平均流量 年均总流量 (立方米/秒)(亿立方米) 可灌溉亩数 (万亩) 总长 本境长度 讨赖河 祁连雪水 350 55 20.80 6.65 13.50 清水河 泉 水 40 40 3.50 0.96 0.56洪水河 雪 水 |140 65 10.10 3.15 17.64临水河 泉 水 1 32 32 4.30 1.22 10.75 红山河 雪 水 61 26 0.75 0.24 2.45 观山河 泉、 雪水 30 30 0.86 0.27 1.19丰乐河 雪 水 65 65 4.22 1.33 10.55 马营河 雪 水 95 95 4.21 1.33 6.03 各河流灌溉区域简表河流名称 浇 灌 区 域 备 注 讨赖河 西峰、泉湖、果园、银达、三墩、文殊、 嘉峪关、新城 清水河 果园、银达、三墩 洪水河 东洞、西洞、总寨、上坝、桦尖 临水河 桦尖、三墩、临水、黄泥堡 红山河 红山、东洞、上坝 观山河 金佛寺西半境及红山部分村 丰乐河 丰乐、金佛寺、下河清 马营河 屯升、清水 其他 此外尚有丰乐的涌泉坝、清水的榆林 坝、屯升的黄草坝,皆出祁连山补济 农田土壤酒泉,由于祁连山高耸,众多河道,分流下 泄-,形成广阔的冲积溟积面,除河道中下游可种•植 外,边缘分布大片戈壁沙漠,滩多雨少,石厚土 薄,全境土壤以灰漠钙土及灰棕漠钙土为主,概属. 荒漠土类型,许多地方,土质磔瘠,不宜耕作。大 致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岩质荒漠土。主要是石质山地,不宜于植 物生长,主要分布于南部沿山七乡和北部怀茂、银 达-、三墩、临水四乡。
  2.石质荒漠。主要指砾石戈壁滩,分布在果 园乡以西、嘉峪关内外、怀茂以北、西峰以南以及 东洞、西洞、金佛寺诸乡之间。
  3.沙质荒漠。主要为沙原、沙丘、沙岭地 带,上坝乡以东、金佛寺以北、下河清以南以及清 水、屯升以北等地。
  4.盐碱荒漠。主要指干旱的盐碱滩和盐渍沼 泽、草甸等,分布于上坝、营尔以北的狼窝泉、刺 窝泉、芦芽滩和临水以东的黄泥堡滩。
  5 .灰漠钙土壤。主要分布于北部泉水地带诸河流域,是本县重要的农业土壤,粮、蔬产区。
  6.棕灰漠钙土。主要分布在南部沿山七乡镇 的广大洪积片上,以土质略呈棕红灰色故名,是本 县粮油作物及果品的重要产区。
  以上所述前四种土壤,一般都不适于耕稼,或 仅可发展林地,培育草原。唯后两种土壤,最适于 种植作物,但仅占全县总面积约百分之二十七, 大都分布于诸河流的中、下游地带,形成片片绿洲。
  农田土壤的简要分类酒泉土壤大致分为泉水和洪水两类土壤区。泉 水地区共分沙土地、土头地、潮湿地、盐碳地四个 类型,下分十个族号,二十三个种别;洪水地区分 为沙土地、土头地、青土地、黄土地、碱土地五个 类型,下分十个族号,二十五个种别。如下表:土壤分类明细表地区 类号 土壤类别 族号族别 土壤种别 1 沙土 沙土地、青沙地、黄沙地、红沙地泉 一 沙土地 2 漏沙 青漏沙、黄漏沙、红漏沙、夹沙地 3 锈沙 青锈沙水 4 石岗 石岗地续表*区 类号 土壤类别 族号 族别 土壤种别 5 立土 黄立土、黑立土、红立土地 二 土头地 6 土头 土头地(又名山岗地) 7 坂土 青坂土、黄坂土、红坂土区 8 平土 平土地 三 潮湿地 9 潮湿 上二潮、潮湿、下二潮 四 盐碱地 10 盐碱 黑碱土、白碱土 11 沙土 沙壤土、黄沙土、沙土、青沙土洪 五 沙土地 12 漏沙 青漏沙、黄漏沙 13 锈沙 青锈沙、黄锈沙水 14 石岗 石岗地 15 平土 红平土、平土地 土头地 16 坂土 分白、红、青、黄、灰、层坂土六种 17 立土 黄立土、青立土 七 青土地 18 青土 青红土、青壤土区 八 黄土地 19 黄土 青黄土、黄土、红黄土总计 九 九类 碱土地 20 20 碱土 白碱土 48酒泉县境全属第四纪松散物质堆积层,地面由 北倾斜,并根据水的源流务成了南部洪水、北部泉 水两片戈壁绿洲。分析全县土类,可概括为:灌淤 土、潮土、风沙土、灰棕漠土、盐土、草旬土和洛 泽土共七个土类,二十一个亚类,三十二个土属, 四十二个土种。
  1.灌淤土类:有灌淤土、青白灌淤土、潮化 灌淤土、盐化灌淤土、红色灌淤土五个亚类十个土 属,二十四个土种。这种土类是已经多年耕作熟化 了的土壤,它不受地下水的影响和盐碱的威胁,一 般土层深厚,水肥含量较高,宜于作物生长,全县 共有920642亩,占总面积的17.8%,是我县的主要 农业土壤。
  2.潮土类:包括潮土、青白潮土、湿潮土、 盐化潮土四个亚类,八个土属,十六个土种,面积 152609亩,占面积的2.9%。主要分布在泉流以下的 草湖滩周围及河流下游的低洼地区。其特点是春秋 二季返潮,只要能合理经营,排水洗盐,深御晒 堡,就能达到高产。
  3.风沙土类:包括流动风沙土和固定风沙土 两个亚类,两个土属,面积293038亩,占全县总面 积的5.7%。沙土肥力低,保水差,可供作林地, 必须掺合粘土,施有机肥方可种作。
  4.灰株漠土类:包括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 土两个亚类,四个土属,两个土种,面积为2745396 亩,占总面积的53.1%。这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 原始土壤,多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土层较厚之 处,利于耕作,精心改良,可以高产。
  5.盐土类:包括干旱盐土、草甸盐土、镁质 盐化盐土三个亚类,五个土属,面积474749亩,占 总面积的9.2%,均属荒地,只能当作牧业用地。
  6.草甸土类:包括草甸土、盐化草甸土、林灌 草旬土三个亚类,三个土属,面积307836亩,占总面 积的5.9%,零星分布在铮尖、银达、怀茂的低洼地 带,地下水高,植物生长好,可做牧业、林业用地。
  7.沼泽土类:包括沼泽土、草甸沼泽土两个 亚类,主要分布在清水河和临水河流域及湖泊地 带,面积103324亩,占总面积的2%,如能降低水 位,亦可开垦利用。
  46〔附1〕酒泉近代农田开发比较表!时代 年 份 总地亩数 (新增数) 备 注明 嘉靖二十九年 227557亩 见肃州志〈不含高台)清 雍正七年 171345亩 见肃州志(无高台) 雍正十二年 191345亩 (20000亩) 九家窑新开荒地民 国 民国三十四年 548466亩 (357121亩) 经270余年新增数〔附2〕 历代酒泉屯田录1. 汉代屯田。《汉书•食货志》:“明年(元鼎五年秋), 南越反,西羌侵,天子为山东不澹,赦天下囚,因南方楼船士二十 余万人击越,发三河以西骑击羌,又数万人渡河筑令居。初置张掖、 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 之。”2. 三国、两晋屯田。《晋书•食货志》:“魏明帝(曹睿 世,徐避为凉州刺史),土州地少雨,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盐 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纂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其后,黄甫隆为敦煌太守,敦煌俗不做楼犁,及不知用水,人牛功 利既费,而收谷更少。隆到,乃教作楼犁,又教使灌溉,岁终率 计,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西方以丰。"《晋书•元帝纪》:“近以徐、豫之藩镇,绥集流散,使人有 攸依,专委农功令事有所局。赵充国农于金城,以平西令,诸葛亮 耕于渭滨,规抗上国,今诸军自不对敌,皆宜齐课”。
  3 .隋唐屯田。《陪书•食货志》:“(隋)开皇三年,突厥犯塞,吐谷浑寇边,军旅数起,转输劳敕。帝乃命朔州总管赵忠卿 于长城以北,大兴屯田,以实塞下。又于河西勒百姓立堡,营田积 谷。京师置常平监。”《旧唐书》:“郭元振在陇右命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 尽其水陆之利。旧凉州粟斛数千,及汉通收率之后,数年丰稔。乃 在一匹绢粟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新唐书》:“(圣历元年)四月辛丑,娄师德为陇右诸郡大 使,检校河西营田事。”4 .元代屯田。《元史•食货志》:“海内统一,于是内而各 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或因古之制,或因地之宜, 其为虑盖甚详密矣。大抵芍陂、洪泽,甘、肃、瓜、沙因昔人之制, 其地利盖不减于旧”。"……世祖至元十八年正月,命肃州、瓜州、 沙州置立屯田。先是遣都元帅刘恩驻肃州诸郡,视地之所宜,恩还 言宜立屯田,遂从之。岁军于甘州黑山子、满峪、泉水渠、鸭子翅 等外立屯,为户二千二百九十户,为田一千一百六十六顷十四 亩”。
  5 .明代屯田。《明史•食货志》:"……更定屯守之数,临 边险要,守多于屯,地僻处及输粮艰者,屯多于守。屯兵百名委百 户,五百名以上,指挥提督之。予时来至辽左,北抵宣、大,西至 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险。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 矣。”“明初,西北边地为虚。世宗时,杨一清复请召商开屯.,又请 做古募民实塞下之意,,招殊陇右、关西民以屯边”。
  6 .清代屯田。《清史稿•食货志》:“雍正四年,甘肃、安 西久行兵昆,移眷驻防。以与凉、肃二镇,屯兵多贫,垦资悉出官 货,并令边省内地零星可垦者,听民、夷垦种,……盖雍、乾以 来,各省军垦民垦,积极盛焉”。
  “甘肃自光绪季军,设局垦荒达二干余万亩,明之设卫,以屯48养军,以军隶卫。泊军政废而募民兵,屯军始专制漕运,无漕者受 役不息,屯户大困。"《肃州志》:“惟自雍正十年以来,因西方用兵,军需繁重, 于是总督武进刘公(于义)与侨办军需侍郎蒋公(洞),在嘉峪关 以东屯田;大将军查公(查郎阿)与都御史孔公(毓璞),在嘉峪 关以西屯田。在关西者,今已分授营兵耕种,在关东者,则募百姓 充当屯户,现在设官督种,分粮以为驻防军胥之用”。
  49植被概况酒泉为山地荒漠地带,讨赖河以东为山地荒漠 草原带,以西为山地荒漠带。由于气候干燥,水源 不足,沙石厚而土质薄,造成植被稀疏种类贫乏。 绿洲地带,虽有八十余万亩的农作植被和稀疏的林 木栽培,但终因所占面积狭小,仅占总面积的27%, 其余73%悉为沙漠戈壁和荒土滩。现分为绿洲区和 荒漠区简述于后:1.绿洲区的主要特点是有较丰富的农林用 水,草木生长条件较为优越°全县农业区共有165 万亩,主要的林木有:杨树(二白杨)、沙枣、榆 树、毛柳、红柳、花棒、黄蒿等。但由于旧时代无 人管理,无限采伐,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损失甚 大。
  2.荒漠区植被。酒泉共有大荒滩11大片,有 屯升夹山子滩、马营岗滩、清水北单墩子滩、下河 清白疙瘩滩、金佛寺北黄粮墩滩、上坝刺窝泉滩、 狼窝泉滩、黄泥堡滩、明涉、窝滩、边湾滩、东洞南 滩等,总计荒地106.8万亩,占总面积20.5%,余 为山地、戈壁、沙漠。全境荒漠植被,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荒漠草原类型。有珍珠、蒿叶猪毛菜、 角果碱篷、针茅、羊胡草和蒿属植物。
  (2)盐生草甸类型。有芦草、冰草、芨芨 草、白刺、盐爪爪等。
  (3)荒漠化盐生草甸类型。有白刺、芦草、 感驼刺、盐爪爪、盐穗木、花花秧等。
  (4)沙质荒漠类型。有白刺、红砂蒿、白砂 蒿、灰蓬、沙蓬、沙生针茅、沙拐枣、梭梭等。
  由于气候干燥,四季冷热差别大,大部分荒滩 的土壤和地下水都含有盐份,因此落叶旱生和盐生 植物,是本境荒漠植物的主体。它的主要特点是抗 旱能力强,植株矮小,根系庞大,根毛渗透力强, 便于吸收水份;其次是有抗风固沙的作用,对绿化 荒漠有积极的意义;其三是耐盐碱、抗盐性强,虽 是盐碱不毛之地,也有植物生长。一般生长植株稀 疏、密度小、群落不连片,但它是荒漠中天然的覆 盖植物,应予保护。
  地震酒泉是我国西北部多地震地区之一,除吐蕃、 回鹘、西夏占据酒泉的四百多年无文字记载外,历 经汉、唐、元、明、清及民国,均有文献可查。从 记载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系土质构造性地震,震级 不高多为波及区(间或为主震区),除少数有较大 破坏外,多都不太严重。彻查文献地震资料研究探. 索,求得其中奥秘和规律,仍不失为预报预防地震 的手段之一。
  现将历代酒泉地震资料辑要如下:(1)公元143年10月一144年2月(东汉顺 帝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凉州刺史部,领郡 十:陇西、汉阳、北地、张掖、武都、金城、安定、 武威、酒泉、敦煌。)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正 月四日,凡百八十震(即在二百四十天的时间内, 地震一百八十次),山谷圻裂,坏败城市,伤害人 物”。《后汉书五行志》。
  (2)公元180年秋——181年春(汉灵帝光和 三年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表氏为酒泉郡属 县,位于高台西北,有明海故城)地八十余动,涌水出,城中宫寺民舍皆倾,县易处,更筑城郭”。 《后汉书•五行志四》。
  (3)公元366年5月(前凉张天锡三年四月), “延兴(延兴即后汉酒泉郡延寿县地。晋改延兴 县,属晋昌郡,即今玉门骗马城、花海子一带)地 震,陷裂永出”。《太平御览》。
  (4)公元756年11月27日(唐肃宗至德元年), “河西地震裂有声,陷庐舍,张掖、酒泉尤甚,至 二载三月癸亥(十五日)乃止”。《新唐书•五行志 二》。
  (5) 公元757年4月8日(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 十五日),“河西自去冬地震,至是方止”。《旧唐书·肃宗纪》。
  (6) 公元1311年7月29日(元武宗海山至大四 年七月十三日),“甘、肃地震,大风,有声如 雷。”《元史》五行志。
  (7)公元1477年5月13日(明成化十三年四月), “陕西甘肃天鼓呜,地震有声,生白毛、地裂、水 突出,高四五尺,有青红黄黑四色沙”。《宪宗 实录》。
  (8)公元1495年4月20日(明弘治八年三月二 十六日),“陕西肃州卫、嘉峪关地震有声”。《孝 宗实录》。
  (9)公元1495年8月31日(明弘治八年八月十 二日),“陕西肃州卫地震”。《孝宗实录》。
  (10)公元1496年5月15日(明弘治九年四月初 三日),“陕西甘肃地震”。《孝宗实录》。
  (11)公元1500年9月23日(明弘治十三年九月), “陕西肃州卫地震”。《孝宗实录》。
  (12)公元1506年10月19日(明正德元年十月初 四日),“肃州地震”。《武宗实录》。
  (13)公元1516年12月6日(明正德十一年十一 月十四日),“陕西肃州卫地震。半夜,酒泉地震一有 声”。《武宗实录》。
  (14)公元1541年7月2日(明嘉靖二十年六月 初九日),“陕西肃州卫地震”。《世宗实录》。
  (15)公元1546年5月9日(明嘉靖二十五年四 月初十日),“肃州地震有声如雷,果木树皆枯”。 《肃镇志》。
  (16)公元1548年10月20日(明嘉靖二十七年九 月十九日),“陕西肃州卫地震”。《世宗实 录》。
  (17)公元1550年11月(明嘉靖二十九年十月十 四日),“肃州卫地震”。《世宗实录》。《肃镇志》 亦载:“明嘉靖二十九年冬十月夜,酒泉地震”。
  (18) 公元1554年4月(明嘉靖三十三年三月,)“肃州地震”。《肃州府志》。
  (19) 公元1556年5月12日(明嘉靖三十五 年四月四日),“甘肃地震有声”。《明世宗实 录》。
  (20) 公元1556年冬(嘉靖三十五年),“肃州地 震”。《肃镇志》。
  (21) 公元1557年11月5日(明嘉靖三十六年十 月十五日),“肃州地震有声”。《肃镇志〉〉。
  (22) 公元1560年7月28日(嘉靖三十九年七月 六日),“陕西行都司山丹卫、肃州卫、镇夷守御 千户所、高台守御千户所同日地震有声”。《世宗 实录》。
  .(23)公元1591年8月21日(明万历十九年七月 三日),“甘肃地震”。《神宗实录》。
  (24) 公元1592年1月22日(万历二十年十二月 二十日),“礼部类题奏本年灾异,甘肃诸镇、浙粤 诸省,地震不止一隅”。《万历实录》。
  (25) 公元1594年5月13日(万历二十二年三月二 十四日),“肃州卫地震”。《神宗实录》。
  (26) 公元1594年7月26日(万历二十二年六月 九日),“临汾、襄陵、翼城同时天鼓呜,肃州卫 地震”。《神宗实录》。
  (27)公元1597年4月1日(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五日),“甘肃地震”。《神宗实录》。
  (28) 公元1609年7月13日(明万历三十七年六 月十三日),“甘肃地震,红崖、清水等堡,军民压 死者八百四十余人,边墩摇损凡八百七十里,(肃 州)东关地裂,南山一带崩,红崖旧堡陷毁,讨赖 等河绝流数日”。《神宗实录》。《重修肃州新 志》亦载:“明万历三十七年六月十三日夜,酒泉东南地 带,忽有猛风起,地大震,所坏城垣墙室庙宇,塌 死人民物类难以尽述,迨后,沿门阖户,人生斑 疹,以后连续七、八年每年地震一、二次,至万历 四十五年(1566年)方息”。
  (29) 公元1618年8月19日(明万历四十六年六. 月二十九日),“甘肃巡抚祁伯裕奏:六月二十九 日午时,宁远堡东北,天鼓如大炮震响一声,往西 北去。又红崖堡地震二次,有声如雷”。《神宗实 录》。
  (30) 公元1634年12月(明崇祯七年十一月), “甘肃全省大地震,坏屋伤人无数”。《秦州新志》。
  (31) 公元1641年6月21日(明崇祯十四年五月 十四日),“甘肃地震”。《明史稿》。
  (32)公元1785年4月18日(乾隆五十年三月十日),“肃州、玉门东北地震。肃州总兵任学周及 安肃道凤翔会禀称:三月初十日酉刻,肃州本城地 震,摇塌城垛、房屋,人口无伤。玉门回惠堡地 方,自酉至次辰,连动数次。白杨河、火烧沟、赤 金堡、酒泉、’张掖一带俱动,颇有倒塌”。《清代 地震档案史料》。
  (33) 公元1832年8月(清道光十二年七月), “酒泉西南、玉门昌马地震,地动山摇,毁坏昌马下洞石窟及诸村房屋”。《昌马地区宏观地震考查 研究》。
  (34) 公元1873年2月23日(清同治十二年正月 二十六日),“黎明,肃州地震”。《清史稿》。
  (35) 1879年6月29日(清光绪五年五月初十 日),“肃州、阶州等地地震,至二十二日始止。甘 肃及陇州三十余所州、县地皆大震,五月十二日阶 州震最厉,城垣倾圮,房屋倒塌,损失惨重”。《东 华续录》。
  (36) 公元1904年9月30日(清光绪三十年八 月二十一日),“是夜,肃州地震有声,树鸟喑噪, 室屋震响,人呼犬吠”。《奇觚顾诗集(上)〉〉。
  (37) 公元1920年(民国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甘肃海原、固原、西吉等五十八县发生剧烈地震,震波及于高台、金塔,酒泉微动,无影响”。
  57“人有感觉,房屋无损失”。安肃道各县(酒泉、 金塔、高台、毛目、安西、敦煌、玉门)同日晚地 震甚微,历时约一、二分钟即止,皆未成灾。玉 门、毛目两县于十七日皆有黑风、黄沙,昼晦几一 日”。《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
  (38) 公元1927年5月23日(民国十六年农历 四月二十三日),“晨五时四十分,武威、古浪为中 心,发生7.75级强烈地震,震波东至兰州,西至敦 煌以东各县,酒泉较轻微。酒泉、清水、营尔、嘉峪 关、野麻湾等地旧房墙裂口,倾斜倒塌者少……”。 《甘肃地政考》。
  (39) 公元1929年冬(民国十八年冬),“酒泉地 震有声如雷,房屋大摇动,倒塌不多,人不能立, 惊起床,有男著女衣者,有赤身跳出者”。(酒泉 耆老座谈会)。
  (40) 公元1931年3月27日(民国二十年二月初 九日),“武威地震,旧房多倒塌。同日,酒泉亦有 小震,门窗动有声”。(酒泉耆老座谈会)。
  (41) 公元1932年12月25日(民国二十一年), “酒泉、高台、临泽、金塔、鼎新、安西、玉门七县,晨8时4分各县剧烈地震,城垣房屋倾圮倒 塌,死伤人畜。”《西北地震述略》。
  (42)1934年10月6日酒泉地震。《科学》(1935年第七期)。
  (43)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 日上午六时),“酒泉地震约七秒钟,高墙旧房有 倒者,树有折者”。(酒泉耆老座谈会)。
  (44)公元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酒泉、嘉 峪关西南29公里的大黄沟一带地动,人感到摇晃, 煤矿井内掉煤碴,停止了工作。玉门市西旱峡,地 动有声,如硬子响”。《西北地震考查队嘉峪关地 区工作资料之四》。
  气候酒泉地处北温带,深居内陆。南有祁连山,高 山顶部终年积雪。北有夹山,山多而高。因距海 远,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空气中水汽稀少。气 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大,冬冷夏热温差大,日 照长,多风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一、酒泉气候的主要特征(一)降水少,蒸发大:酒泉属非季风区,是典 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年平 均降水量仅85.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148.8 毫米,是降水量的25倍多,这就大大加剧了干旱程 度。降水的地域,差异明显,降水量由北向南,随 地势的增高而逐渐增大。沿山地区,降水量为149.7 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很少的雨量大 部分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57.4%,而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5.8%,其中七月 降水量最多,为20毫米,十二月降水量最少,为1.3 毫米。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最多年份达156.7毫 米,最少年份仅36毫米。特别是农作物生长季节, 雨量一般不足,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温差大:酒泉气温属温带干旱气候,温差大,大陆性强,冬季日照时间短,太阳幅射弱,并 受强大的冬季风影响,气候寒冷。夏季,太阳直射 点北移,日照时间增长,气温回升快。同时周围荒 漠的内陆环境,使气温的冷热变化加剧。一月最冷, 平均气温-9.7℃,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1.8℃,年 较差31.5℃。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 -31.6℃,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3.9℃。日较差 大,不仅是粮食作物有机质积累多,品质好,而且 瓜果、甜菜等作物含糖量高。
  (三) 无霜期短:由于冬冷夏热,秋凉春早,平 均无霜期只有130天,最长155天,最短105夭,农业 生产只能一年一熟。早霜出现在九月中、下旬至十 月,晚霜止于4月至5月中旬。早霜出现过早,会 影响玉米的成熟,晚霜越晚危害越大,会造成玉 米、瓜菜、胡麻等作物幼苗受冻。沿山各乡地势较 高,无霜期更短,一般不料喜高温、生长期长的作 物。
  (四) 风沙大:全年平均风速2.4米/秒,年平均 八级以上大风日17天,最多年份达40夭,二、三、 四月大风最多,平均有8.9天,最多达25夭,主导风 向为西北风。一日之中,风向随昼夜更替而有规律 的变化,白天多为东北风,夜间多为西南风,清晨 风速较小,风力二至四级,最大到八级,盛夏常有干热风。午后风速增大。
  (五)日照长:酒泉温度低,空气干燥,晴天碧 空万里无云,日照时数多,日光强度大。全年日黑 时数3033.4小时,平均每天日照8小时以上,日照 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粮食籽粒饱满,千粒重高。
  二、酒泉常见的几种灾害性气候(1)干旱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三年一小 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干旱每年在不同地区、 不同程度的出现,洪水地区出现次数多,危害也较 严重。
  (2)霜冻在春秋两季容易出现,春季的晚霜冻 对越冬和春播作物的抽穗、开花和蔬菜、瓜果的幼 苗生长影响很大。秋季出现的早霜冻,对玉米、棉 花、生长期长的蔬菜成熟也有影响。
  (3)干热风:酒泉境内及周围,戈壁沙漠广 布,六、七月份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时间 长,太阳幅射强,地面和大气强烈增温,加上东南 风越过祁连山下沉增温,形成一股干热的气流,俗 称热东风。干热风袭来时,气温高、湿度低、蒸发 快,往往导致农作物萎焉或死亡,小麦、胡麻灌浆 期常造成大面积减产。
  (4) 大风和沙暴:春季多大风,强风卷起沙尘和干土粒,形成沙暴、尘暴。大风和沙暴可吹走表 土、肥料和已播的籽种,影响农作物的幼苗。大风 使沙丘移动,掩埋农田,填塞沟渠,影响农业生产。
  三、酒泉历代灾害性气候辑要公元1316年(元延祐三年冬十月),“甘肃、 肃州路饥”。
  公元1324年(元泰定元年),“甘肃河渠营田等 处雨伤稼”。
  公元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四月初一日),“甘 肃地裂,地震有声,地生白毛,冻冰五尺,间以杂 沙,有青、红、黄、黑四色”。
  公元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肃州大饥人相 食”。
  (以上见《重修肃州新志》)公元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酒泉大旱, 禾无收,民饥”。
  公元1495年(明弘治八年七月初六日),“甘 肃、西宁雨雹,杀禾及畜”。
  公元1503年(明弘治十六年四月十五日),“甘 肃昏雾降夭,咫尺不辨人物”。
  (以上见《明史•五行志》)公元1508年(明正德三年),“肃州大旱,饥”o (见《重修肃州新志》)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安(安西)肃大雨雹,平地水深三尺,伤禾,民有 击死者”。
  (见《明史•五行志》)公元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秋),“肃州大雨, 漂民房屋,压毙狱囚七人”。
  公元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春正月),“肃州 阴霾障天,狂风逾日,至二月二日,雪大降,深丈 余,山川禽兽死者不可胜数”。
  公元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夏,五、六两 月),“肃州大水沸腾,崩坏大山,漂流大木无数, 居民捞获,木上夜有火光,人号为夜明木”。
  (以上见《甘肃新通志》)公元1801年(清嘉庆六年),“河西各处夏秋 均旱,禾麦欠收,民饥甚”。(《河西志》)公元1826年(清道光六年春三月),“慧星见肃 州西方,二十余日方灭,夏五月黄雾漫天,烈风拔 木,三日始息”。
  公元1851年(清成丰元年五月初五日丑刻), “肃州狂风大作,拔木近千株,约一时许方息”。
  (以上见《甘肃通志稿》)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夏),“皋兰县瘟疫 大行,肃州日景(傍晚)时,乾(西北)方起黑气一 道,长竟半天,夜方灭"。
  公元1869年(清同治七年),“入冬以来,天寒地 冻,遭大雪,连下五日,雪深三尺。老幼男女,冻 饿死大半,逃亡者一半。人兽相食,挖锁阳、草根、 剥树皮,肃州灾荒达于极点”。《肃州大事记》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河西各县天旱, 民大饥”。
  公元1930年(民国十九年),“酒泉春旱秋雹, 民饥甚”。
  (以上见《河西志》)交通酒泉在历史上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 道,汉、唐之际,为中国和中亚及欧洲商业往来、 文化交流的枢纽,也是西域文明与印度佛教的传播 站。驿站林立,商队络驿,直至近代仍不失为中西 陆路交通的要道。
  公元1867年(清同治六年),左宗棠奉调任陕甘 总督,督办军务,率军西征。为调兵运饷,曾饬令 兵、民,从潼关至新疆修筑大道并栽杨柳3000里 (长武至嘉峪),使原来的丝路宽阔畅通。
  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苏联援华为运送援 华物资,又在丝路大道上挖高填低,拓宽路基,于 1941年修成能通汽车的公路。因当时中国不制造汽 车,公路利用率很低,交通运输工县仍以骆驼、骡 马和大车为主。
  一、酒泉古代驿站及相距里程(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里程数)东路:酒泉——40——临水——60——双井子——40——盐池——80——黑泉——50——高台——40——蓼泉——40——沙河(今临泽)——10——沙井 驿——40——张掖……兰州。
  西路:酒泉——60——嘉峪关——35——双井堡—— 50——回惠堡——70——赤金堡——60——高见滩——40——玉门——40——三道沟——35——布隆 吉——35——双塔——130——安西——70——沙州……猩猩峡。
  二、“丝绸之路”过酒泉去长安各地的名人1.摄摩腾(即迦叶摩腾):中天竺人,东汉明 帝时,遣蔡惜等十八人为使,到大月氏国求佛法。 永平十年(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 用白马载着佛像和经典来到洛阳。翌年,明帝建成 白马寺,令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僧讲经,并请从事 梵本佛经的汉译,现存的《四十二章经》即于此时 译出,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并译经之始。
  2.竺法兰:中夭竺僧人,在东汉明帝永平十 年(公元67年)和迦叶摩腾同在月氏受汉使的邀请来 到洛阳,住白马寺。与迦叶摩腾合译《四十二章 经》,摩腾园寂后他又自译《十地断结经》、《佛 本生经》、《佛本行经》、《法海藏经》等五部十 三卷。为中国佛教传播和佛经翻译之始。3.维祗难:天竺(今印巴次大陆)僧人,原信 婆罗门教,后见小乘教沙门颇为高明,因改信佛 教,出家为僧,精于三藏,游化各国,度化甚众。三 国时来中国,吴黄武三年(公元224年)与竺律炎在武 昌,应士人所请,两人合译《法句经》。
  4.竺律炎:亦作“竺将炎”、“竺持炎”, 天竺僧人,三国吴时来中国。黄武三年(公元224年) 与维祗难一起在武昌(今属湖北)弘法。合译《法句 经》二卷。
  5.支谦:一名越,字恭明,本月氏人,祖父 法度于东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从 之俱来。东汉末,迁居吴地,因聪明超众,深通梵 典,时人称为智囊,吴主孙权拜为博士,译出《大 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三国时 译经大师。
  6.支纤:支委迦纤的略称,本月氏国沙门, 桓帝时(公元167年)来洛阳,从事译经,自光和元年 至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78年-189年)先后译出《道 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无量清净平等觉 经》、《杂譬喻经》等二十三部,六十七卷,为东 汉末佛经翻译家。
  7.昙柯迦罗:天竺(今印度一带)僧人,家庭 豪富,常修梵富。幼而聪颖,诗文通畅,长而善学《四韦陀论》等婆罗门教典,又好星象天文。二十 五岁时读法胜《毗昙》,茫茫不解,因请僧人解 释,遂深悟因果,始知佛教宏旷,乃弃舍世上荣 华,出家为僧。三国魏嘉平年间(公元249年-254 年)来中国,至洛阳,见佛教徒法规混乱,没有戒 律,便应僧人之请,译《僧祗戒本》,以供僧人诵 读和检点行履生活。又请来一些西来僧人,组成授 戒团体,建立传授比丘戒的方法,从此中国有了佛 教出家授戒制度。晚年不知所终。
  8.耆域:天竺僧人,西晋时来中国,惠帝末 年(公元304年)赴洛阳传法,以能预知人凶吉而受到 尊敬。见洛阳僧人衣饰华丽,不守佛家戒规,乃大 加批驳,并嘱竺法行对之规诫。后避兵乱,离洛阳 西行返国。
  9.僧迦跋澄(又称“僧铠”):天竺(今印巴 次大陆)僧人,少弃俗业为僧,精解律藏,尤擅长讲 《杂阿毗昙心论》。元嘉十年(公元433年),自西北 来中国,抵建康(今江苏南京),应慧观之请,住平 陆寺讲法译经。讽诵经文,日夜不休,先后在长干 寺、平乐寺说法。译有《萨婆多毘尼摩得勒伽》 等。十九年(公元442年)随商船返回天竺。
  10.鸠摩罗什:原籍天竺(今印巴次大陆)人, 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 语文,前秦太安元年来凉州。后秦弘治三年(公元 401),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他和弟子僧肇等八百余 人,译出《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妙法莲华经》、 《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 罗密经》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11.法藏:唐朝僧人,康居(今苏联撒马尔罕 及伊朗一带)人。佛教华严宗(即贤首宗)的创始人。 十七岁时,向僧人智严学《华严经》。曾参于玄奘 译经,智严园寂后,出家为僧,宗奉《华严经》, 建立新派。提倡顺存命运安排,就会有事入理, 即身成佛。此说深得武则夭赏识,赐其号为“贤 首”。
  三、“丝绸之路”过酒泉去中亚各地的名人1. 蔡惜:东汉官员,明帝时官至郎中,受命 与博士弟子秦景等西行,赴天竺(今印巴次大陆)礼 请佛僧来华传法,在天竺得佛教《四十二章经》及 释迦牟尼像,并请得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于永平 十年(公元67年)抵达洛阳,从此佛教正式传入中 国。
  2. 朱士行:三国时魏国僧人,中国佛教史上 笫一位西行求法者,颖川(今河南禹县)人。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出家为僧,在洛阳讲《小品般若经》, 深感于译理不够详尽,经文不够畅通,乃于是年誓 志捐身,远往西域(今新疆及其西部一带)迎请《小 品般若经》。从雍州出发(今陕西西安西北),历经 艰辛,行万余里,辗转到达盛行佛教的于阈(今新疆 和阈一带),取得《放光般若》梵本。由于受到当地 小乘学者们的阻挠,未能很快将这一梵本送回中 国,直至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才由弟子法 饶等将梵本送回洛阳。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由竺 法寂、竺权兰等译为定本,成为一时名著。八十余 岁时逝世于于阑。
  3.法显: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俗姓龚, 武阳(今山西襄垣)人。因兄弟四人中有三人皆幼夭 亡,三岁便度为小沙弥,自幼居住佛寺,研习佛经。 二十岁受具足戒。因愤于佛教戒律阙失,佛规紊乱 不行,遂矢志西行寻求真理。后秦弘始元年(公元399 年),自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渡流沙,穿葱岭, 历尽艰险,终于到达天竺(今印巴次大陆),学习梵 语,获得一些佛经,并到释迦牟尼诞生地迦毗罗卫 城(今属尼泊尔)巡礼。后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又 求得一些佛经,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义熙 八年(公元412年)随商船沿海道经耶婆提国(今印尼 爪哇)返回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西游凡十四年,历三十余国,带回《摩诃僧祗众律》、《萨婆多众 律》、《弥沙塞律》等。佛家戒律五部,有四部传 入中国,其中三部为其带回。次年赴建康(今江苏 南京)道场寺,专事译经讲法,传播小乘《毗昙》 之说,弘扬涅槃诸论。又将旅途见闻记之于笔端, 著《佛国记》(即法显传),译有《大般泥恒经》、 《杂藏经》等百余万言。
  4.智严:南北朝僧人,生于甘肃一带。少年 出家,有西行求法之愿,后至罽宾国(今克什米尔), 从佛驮学禅法三年,又至天竺,问法于佛驮跋陀 罗,并请其赴中国弘法。归国后,与僧人宝云共译 《普曜经》等。晚年从海路赴天竺,园寂于罽宾, 弟子有智羽、智远等。
  5.保云,东晋南北朝僧人,凉州(甘肃武 威)人,少年出家,笃于佛学,隆安初年(约公元391 年)西行求法,在乌夷国(今新疆焉耆)遇见法显,在 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遇见慧景、蕙应 等。西行其间,学会多国语言,后返归,居长安, 从佛陀跋陀罗学禅。晚年活动于建康(今江苏南 京)、六合(今属江苏)。译有《新无量寿经》、 《佛所行赞》等,以精通梵文,与竺佛念齐名。
  6.智猛:东晋南北朝之际僧人,新丰(今 陕西临潼)人,少年出家,诵经不缀。于后秦弘始六年(公元404年)与昙纂等十五人西行求法,从长安 (陕西西安)出发,经新疆,越葱岭,至罽宾(今克 什米尔)国,后又礼佛教圣地迦毗罗卫国(今属尼泊 尔)及华氏城(今印度巴特拉)。在华氏城访得梵本 《泥恒经》、《摩诃僧祗律》。回国后在凉州(今 甘肃武威)译《泥恒经》,晚年入蜀,著有《历国传》。
  7.玄奘:唐代僧人。旅行家、翻译家,唯识 宗(法相宗)创始人。俗姓陈,名祎,缑氏(今河南 偃师缑氏镇)人。少时去洛阳净土寺探视为僧的 二哥,十三岁出家,十五岁能背诵与讲解佛经,二 十一岁受具足戒。聪明好学,常至废寝忘食,初入 四川研习佛教,后见诸家所说佛教旨义不相同一, 经籍混乱不全,乃萌求经之心,以解所惑。贞观三 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经玉门关,穿越跋 乱纷迭的边境,西行中亚等地。途中数次遇盗,险 遭杀害,又困顿于沙漠,冻馁于雪山,最后终于在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抵达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 天竺(今印巴次大陆)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师事 戒贤法师,学习佛经。五年后游历天竺各地,和当 她僧徒辩难,并介绍中国文化,将《老子》译为梵 文,以博学、友好而受到各界欢迎,戒日王为之设 无遮大会于曲女城,让其宣讲大乘教义,名声大 著。十九年(公元645年),携带六百余部佛典返回长安。此行往返十七年,跋涉五万余里,途经大小 城邦、地区和国家百余,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回 了佛教经典。在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住 在皇太子(即高宗李治)为他建的慈恩寺里。他在 寺内建塔,收藏所携归的经典与佛像,是为大雁 塔。此后,开译场译经,与弟子共译出七十四部佛 典;又讲《成唯识论》、《大般若经》等,成为唯 识宗的创始人。并口授弟子著《大唐西域记》,述 旅行见闻,为阐述我国新疆以及中亚、南亚历史地 理的佛教文化的巨著。世称“三藏法师”、“唐 僧”、“唐三藏”。弟子数千人,著名者有窥基、 园测、慧立等。所译有《大般若经》、《成唯识 论》、《大菩萨藏经》、《俱舍论》、《大毗婆沙 论》等。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义净并称译经 大家……。
  8.宋云:北魏时敦煌人,旅行家,于北魏末 期赴西域(今中亚一带)寻访佛教经典,途中考察 山川风物、佛寺梵宇、道路交通等。归而著《行 记》,《魏国以西十一国记》等书,为中外交通史 珍贵资料。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专辑第七辑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专辑第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人文地志专辑史料,内容建置沿革、自然地理、物产特产、民族与宗教、名人与职官、名胜古迹、历代诗人咏酒泉七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徐避
相关人物
黄甫隆
相关人物
赵充国
相关人物
诸葛亮
相关人物
赵忠卿
相关人物
李汉通
相关人物
刘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上坝乡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安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岩质荒漠土
相关专题
石质荒漠
相关专题
沙质荒漠
相关专题
盐碱荒漠
相关专题
灰漠钙土壤
相关专题
棕灰漠钙土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大般若经
相关作品
成唯识论
相关作品
大菩萨藏经
相关作品
俱舍论
相关作品
大毗婆沙论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讨赖河
相关实物
洪水河
相关实物
临水河
相关实物
清水河
相关实物
红山河
相关实物
观山 河
相关实物
丰乐河
相关实物
榆林坝
相关实物
黄草坝
相关实物
涌泉坝
相关实物
马营河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