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肃州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专辑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360
颗粒名称: 明代的肃州卫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27-29
摘要: 明代的肃州卫概述
关键词: 酒泉 人文地理

内容

明代的肃州卫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平定 河西,置肃州,隶陕西布政使司(治甘州)。二十 七年(公元1394年)十一月,以边境要地,改置为 肃州卫。卫系军事建置,军政与民政合治,不领 州、县。卫设指挥使司,置兵备道右参将、千总、 把总等统于三边总督、甘肃巡抚(驻甘州),、肃州 另设一总兵。卫下设千户所,置千户、镇抚等,所 下设百户,百户下设小旗。肃州卫初辖左、中、 右、前、后五所。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裁撤 威虏卫(治今金塔威虏古城)并入肃州卫,为中 右、中中二所。至此,肃州卫实领七个千户所,皆 隶陕西行都指挥司(治在甘州)。
  明初,北方蒙古族和吐鲁番屡扰河西瓜、沙 地,冯胜取河西后,于肃州城西嘉峪山麓筑嘉峪 关,驻重兵把守。嘉峪关也是万里长城西端的起 点,由此而婉蜒向东至山海关,构成明代北部边疆 的重要屏障。宏治七年(公元1494年)增修城楼三 座。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又筑南北边墙(即 长城),每五里设烽火墩一座,各设守兵候望。其后,于万历、隆庆年间,对酒泉境内的长城、边壕 (长城的组成部分)、烽火墩,都曾重筑、补修或 增修。同时在长城沿线还修了不少屯堡。
  〔附〕明代的肃州城酒泉城始建于前汉,后被震毁,荡然无存。前凉永乐年间(公 元346-353年)重筑〔今鼓楼以西部分,开东、南两门,东门即今鼓 楼,南门在今小西街南端。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又从今 鼓楼接起展筑了东城,开东、南、北三城门,各有瓮城和城楼。四 周多有马面、敌楼。成化三年(公元1466年),增筑了东关土城,开 东、南、北三哨门,亦各有城楼。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 了肃州大城。民舍、商铺、衙署、牌坊、寺院布满全城。前凉时重 筑的福禄城东门楼称谯楼。洪武间展筑东城后,其门位于城中央, 更名鼓楼,(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又重修)〔附2〕《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的肃州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原蒙古成吉思汗驸马察合台汗国 君主帖木儿(公元1336-1405 )之第四子沙哈鲁(公元1377—1448 年)在哈烈(或称赫拉特,在今阿富汗西北)地方,建立哈烈国, 曾遣使以帖木儿的乘马献明成祖。十七年(公元1419年),派其子 阿哈马及使者盖耶素丁来中国进贡,并据实记载沿途见闻,著《沙 哈鲁遣使中国记》,,其中对肃州城记载如次:“次日为八月三十七日,复前行,全程尽为沙漠,抵喀劳尔寨 (约即嘉峪关),寨极坚固,在山峡中,道途经其中间。守关者来 点名,将人名登镣后,使者乃得复前行。至肃州寓于城门口上驿 馆,其人称之为雅姆汗。
  肃州城市极大,城墙为四方形,有坚固炮台。市场无幕盖,宽 十五爱尔,扫除清洁,时时洒水,尘垢不起。人民畜猪屋内。屠户 店内,羊肉与猪肉并行挂列。各街皆有华丽的建筑物,顶上有木制 的尖塔及炮眼,用中国漆漆之。城墙上每隔二十步,有一高塔,塔 有顶盖。肃州城有四门,每面有一门在中央,东西南北各相对峙, 街市皆矢直,自此门可望它门,似若相近。然自城之中央,至各门 之路程,实甚远也。城门之上各有二层高楼一所,楼顶甚高,依契 丹法漆之。……城内有庙宇甚多,大小不一,大者占地至十五亩之 多,院内皆扫除清洁,地面皆铺以琉腐瓦,光耀如磨琢之大理石 也。"29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专辑第七辑

《酒泉文史资料人文地志专辑第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人文地志专辑史料,内容建置沿革、自然地理、物产特产、民族与宗教、名人与职官、名胜古迹、历代诗人咏酒泉七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冯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陕西布政使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阿富汗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