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民间传统节日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345
颗粒名称: 酒泉民间传统节日俗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8
页码: 174-181
摘要: 节日风俗,是各民族文化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泉人民.有酒泉节日风俗的传统文化活动。现择其主要者以记之,备后来人研究民间古风者采摘。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酒泉民间传统节日俗
  刘兴义
  节日风俗,是各民族文化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泉人民.有酒泉节日风俗的传统文化活动。现择其主要者以记之,备后来人研究民间古风者采摘。
  春节,其来历甚久。按中国古历以十月为子月,故十月初一为春节,夏历以寅月为春之首,故以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春节,即春天的节序,为一年之首节,酒泉人民,亦与四海同乐。《肃州志》云:“元旦拜节,多好书门。元夕以前,家神香烛不绝,元夕,张灯卷陌中。或竖木枋,或起高搂,蒙以佛幛,内燃油灯数百盏,照耀如白日,间有扮演秧歌者,大约秦晋间客民也。”这是明、清两代之记载。言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的节日景象。酒泉在明、清两代,大力开荒移民,尤以山西、陕西移来者甚多,在当时称之为“客民”,至今许多耆老,代代相传,尚言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地方移来。故其秧歌、社鼓,多有秦、晋之古风。
  酒泉在春节前半月(即腊月中、下旬),就已开始春节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家家户户必须做一次大扫除,名曰”扫房“(扫舍),然后是陆续购买肉食、蔬菜等过年用品。农家多杀猪宰羊,烧馍馍、捞油馃(包括敬神用的供品),忙个不了。腊月三十日贴对联,晚上,各家香火明烛,迎回灶神,敬奉家神。在此之前,首先要“清宅子。”清宅子“清宅子”的做法是:事先从野外选择一个小碗大的园石头,持回家来,名曰'请醋炭神"。然后将石头洗净,放在灶火里烧红,取出后放置于一把马杓之中,上面浇上半碗上好的黑醋,杓里立刻咝咝作响,放射出大量石炭酸的气体。家中须有二至三人同时行动,一人手持火把在前引路,开房门,进各房,掌杓人紧跟在后,在每个房中搜罗四角转一圈,使满室散满炭酸烟气,出门时定在门坎上倒一点醋,第三人手提灯笼紧跟掌杓人之后,出一个门,就关住一个门。三人一行,快步而走,犹如搜扑之势,其实是怕石头冷的快,不冒烟。最后送出大门,将石头送还原来的地方。这个做法,名曰"打醋炭”,它包含三种意义: 一是驱除藏在家中的妖邪;二是劝走闲逛的外神,安顿家神,各个归座,接受敬奉;三是驱杀灾病细菌,逐出污浊殃病之气体,免除病患。这一行动虽出于迷信思想,但因石炭有驱秽杀菌的作用,却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个风俗,至今仍有延用者,但其历史根源尚不可考。民间相传有周公的八卦,桃花(或许是陶化)的“禳禋”,"打醋炭"属禳解之法,大约产生于周代吧。
  春节对联酒泉春节习俗中,贴对联也是重要一环。大致都以迎新春、辞旧岁的喜庆之语为联,用玫红纸书写。不论贫富人家,都以贴对联为过节的直观标志,俗语云:“有钱没钱,贴上对子过年”。多数人家都在腊月三十日做完清洁后,就在自家各门户张贴对联及门神、门花,有的还剪纸贴窗花,红艳艳,光闪闪,增加一片新春景象。读书人家更是讲究对联的内容,用以表达自己的文学才气。也有的个别人家请不到写对联的先生,便用碗底涂墨在对联上印上七个圆圈。还有的在门方子上画上水墨钟尴像以除妖邪鬼魅。
  禁忌与年节群体活动旧制,年节有许多禁忌,诸如不得修房盖屋,忌修造动工,男子不宜上地干活,女子忌做针工,妇女五天不得出院门,忌吵嘴骂架,忌涕哭流泪。初五“出行”后始能探远亲,市民开门营业,农民上地做活。为使春节热闹红火,人们往往组织扭秧歌、舞龙灯、踩高跷、耍狮子、跑旱船等各种文艺活动。旧时过春节,是从古代奉祀天地神灵等祭天地鬼神之习俗演化而来,所以,扭秧歌、跳社火,都是为了敬神。酒泉各地村社,都有该地社火会、灯光会等群众团体,办社火都集中在各沟神庙上。秧歌曲中有"一来避瘟疫,二来活地脉”之句,其中就包含奉祀天神,保佑平安,希望免除灾疾,人人健康无恙的意思。其与现时的春节活动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意义上都有所区别。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歌咏盛世,祈求太平,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村村社社锣鼓喧天,社火队相互拜年,互报吉庆。尤以正月十五日,各村社在各地总庙上集中表演各种节目。白天唱戏,晚上还有“九曲黄河灯“会,摆成迷宫形式,供人观灯玩尝。过了正月十五日,才算真正过完年,士农工商各执其事了。
  出行正月初五日,俗称“破五”之日。黎明即起,打扫庭院,将污屑倒在十字路心,让车马行人践踏,名曰“送穷土”。然后举行“出行”(即出门行动的意思)仪式:首先焚香一次,院中烧纸祭奠家神,再把堂屋供桌上的供品收了。又到大门外空地上分别东、西、南、北,中,放五堆柴禾,按五方神位焚香献供,燃起火堆,烟火通天,和祭天神的方式一脉相承。全家不论男女老少,一齐出来参加“出行“。有一男子分别在五个方向的地面上各挖一铣土,就像剪彩一样,算是破土动工了。全家人都向五方叩头,送五方神灵各归原位,鸣放鞭炮,以示庆贺。与此同时,还要把生产工具、农具一起拿到火堆旁,用黄表纸点火,一一燎过。并把家畜成群赶出,撒上干草和豆料,让牲口吃草撤欢,也用表纸燎绕一番。还要把碾、磨、车辆等各个都要转动一下,这样才算“出行”完毕。送走神,人行动,以保人畜安全健壮,全年大吉大利。
  .七“人”八“谷”正月初七为“人日”,俗称“人七日"。旧俗相传,从正月初一至初七日,是马牛羊鸡犬豕和人各占一天。据说,初一日是狗(犬)的一天,用白面馍和黑面馍各一个给狗吃,看狗先吃哪一个?如果狗先吃白面馍,说明这一年粮食将要丰收,粮食要跌价3如果狗先吃黑面馍,则是今年粮食歉收,斗价要上涨,显示谷物珍贵(旧时买卖粮食用斗,不称斤,故称为斗价)。初七日是人的一天,妇女忌做针线。俗又有“七人、八谷、九瓜、十菜” 之说。初八是五谷的节日,也要忌做针线,如果违禁,五谷将受虫蛀,颗粒上开窟窿。初九是瓜的节日,初十是菜的节日,亦各有讲究。
  古俗节日序列正月初九日,俗称“上九会”,是玉皇大帝圣诞,人们焚香奉祀,或请僧道念经。酒泉钟楼寺庙会三天,唱戏,焚香,祈祷、还愿,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城乡各地均有活动,秧歌、社火大会师,争献技艺,比赛风彩。白天演大戏,晚上观灯会热闹非凡。食品、杂艺、肩挑贸易,咸来赶集赴会,并有烧秦桧,祭奠岳飞的活动。是日家家吃元宵以示庆祝。
  正月二十三日,据传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危日,女娲娘娘炼石补天补地。是日家家摊煎饼而食,以纪念女蜗之功。
  二月初二日,土地神诞辰,农民在瓜菜地里垒小庙祭土地神,祈求瓜果,五谷丰收,禁止喜鹊掏食瓜籽,防止禾苗生虫。此日又是龙抬头之日,各家献供敬奉龙王。
  惊蛰节,此日冻土温化,虫蚊苏醒,春雷惊醒蛰居动物,家家吃油炸鸡蛋,芳香开窍,润肺清胃。给家畜啖药,灌大油萝卜汤,喉中打盐,鼻中淋清油,润肺清胃火,开百页(反刍动物的胃)。
  三月三日寒食节,戒烟火,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地上青草出芽,一片嫩绿。各家上坟,烧纸钱祭奠祖先。儿童放风筝,青年男女踏青游春。
  三月十八日,地母会、娘娘会。各村会首传人上庙,请来高僧高道,诵经祭奠。
  四月初一日,城内救生寺,城南文殊山,城东新添墩,皆举行盛大庙会,各族人民上山敬佛、求子、还愿,演唱大戏。各乡会社,出钱支持庙会。各行业食品、物资,上山交易。
  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诞辰,浴佛节。从初一至初八日,庙会连续不断,民众上山上布施,浴佛。
  五月初五日,端阳(午)节,各家门前插柳枝和沙枣花,食米糕、粽子,儿童以柳条编帽戴在头上嬉耍玩闹。相传此节来源甚早,周代已有之。战国时,楚大夫屈原,于此日投死汨罗江,后遂以端阳节纪念屈原。各户饮雄黄酒,以避瘟疫及预防蛇虫伤人。妇女洗头或归宁,学生给老师送节礼,姑娘做香袋,佩带胸前或互赠友人。
  五月十三日,关帝会,城内山西会馆演大戏纪念。若此日下雨,俗称关公”磨刀雨“。
  六月初六日,家家拔百草、药材,烧汤洗浴儿童。大人河中洗澡,以免皮肤病伤。
  七月初七日,牛女两宿七夕会。清晨,有的农民身穿红衣,手持响鞭,在高粱、谷子地里吼赶鸟雀,以免鸟雀伤害庄稼。到夜间,人们坐观天河,寻找牛郎织女的星象。酒泉城内,在王爷庙上演《鹊桥相会》(也称《天河配》)大戏。
  七月十五日,鬼节,家家烧纸祭祖先。城隍庙内,演祭城隍。家中蒸包子过节,食瓜果。
  七月二十三日,财神会,家家焚香敬财神。
  八月千五日,中秋节。因为月儿圆,相比家人团圆,故又称团圆节。晚间,各家各户在院中设桌,用瓜果月饼敬献月神,合家人坐在院中赏月,有的还讲述嫦娥奔月、吴刖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站娘家的女儿返回夫家团圆,亲友间互赠月饼瓜果。
  八月下旬秋报会(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秋后四十多天各村举行秋报。古人立春社,本为春日祈农之祭,其后倡为春祈秋报之说。农家收获已毕,立社设祭,以酬土神,称为秋社。酒泉农村各庙,请僧道诵经,各家户民咸来献供,并摆酒宴庆祝丰收,名曰“秋报会”。
  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各学校纪念孔子,焚香献供。因孔子生于丁卯日,故曰“祭丁“。各家上学学生给老师送挂面、肉方、月饼、瓜果等礼品。古时名曰”束脩“(主要是送干肉)。
  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各户蒸做四瓣梅花卷,卷上栽五个沙枣,名曰“花糕”,供献太阳神。
  十月初一日,市民献牲祭城隍,农民普遍上坟祭祖先,烧化纸钱,有的人家还烧化纸糊寒衣。
  十一月冬至节,各户皆做杏皮饭,俗称“杏壳搂”,是日不焚香。传说如果焚了香,庄稼地里会多生“节节草”(木贼)。
  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节"。各户人家到河里打冰块,用车拉回,在每块田里或果树上各散一块冰,食豆豆饭,称“腊八饭”。人们吃过早饭,又端饭在散出的冰块上散一箸饭,儿童口里喊着“腊八冰,腊八饭,请了田公田母来吃饭,一亩地里打八石”(一石为十斗,合400市斤)。散饭来到花果园子里,有儿童二人,一人手拿鞭子,同喊:“腊八冰,腊八饭,果树吃了结蛋蛋。”持鞭者用鞭子在树上乱打,并且审问,“结果子不结?“一个假作树的声音应曰:“结呢!”持鞭者又问:'结的稠么稀?" 一个答曰,“猫儿尾巴蒜辫辫。”于是再去审问老桃树、老杏树等。相传有一维吾尔族人看见后笑着说:“你们汉族人一吃腊八饭就糊涂了,一直到春节过罢才能明白过来。”其实,他哪里知道这是古传风俗。
  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据传,灶神姓张名奎,过去民间家家供奉,是东厨司令之神,主饮食之事,并司察小过,作谴告,记载妇人做灶之善恶。是日,是灶神上天言事之日,家家备一份清水和草料,供灶马饮用,并敬献灶干粮及上天奏事之文书。主妇怕灶神多奏恶语,还专敬以灶糖,求其善言,于是夜焚灶马,送灶神上天,贴对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按旧俗,灶神于腊月二十三日上天见玉皇,往返七日,至腊月三十日夜返回人间。所以,除夕家家迎灶神,焚香鸣炮如迎亲人。腊月三十俗称“除夕”,各家上坟祭祖,然后焚香献供,送“客神”迎“家神”,张贴春联、门神,挂书画,放爆竹炮仗,吃装仓饭。入夜迎回灶神后,各家子女齐集老人房中,给老人叩头,名曰“辞旧岁“,家长给儿孙压岁钱。是夜,老人不睡,名曰“熬寿“。人人各长一岁,进入新的一年。天晓,鸣炮过年。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工农业、金融财贸、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民俗辑粹共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兴义
责任者
刘兴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山西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山西洪洞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清宅子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肃州志
相关作品
鹊桥相会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文殊山
相关实物
汨罗江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