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民俗续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336
颗粒名称: 酒泉民俗续谈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6
页码: 168-173
摘要: 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包含十分广泛。封建社会中的许多民俗,有些往往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这和当时人们信佛信道的思想意识是分不开的,加之《周易》八卦的理论学说,几千年来普遍散布民间,成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生活指南。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酒泉民俗续谈
  张世铭
  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包含十分广泛。封建社会中的许多民 俗,有些往往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这和当时人们信佛信道的思想 意识是分不开的,加之《周易》八卦的理论学说,几千年来普遍散 布民间,成了人们生活中普遍应用的生活指南。例如:一、 看宅地宅地,就是人们居家住宿的地方,活着的人住的叫阳宅,为死人看地扎坟叫阴宅,所以宅地有阴宅、阳宅之分。选择宅地有 一定的讲究。这个习俗起源很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卜居"的 说法,即用占卜来选择定居的地点。在古代不论是筑城、修建宫 室、迁都、建墓等,都要用卜卦来鉴别吉凶,目的在于趋吉以避凶,此种风俗留传至今,这就是寻风水、看宅地的主要原因。因此,第一是盖房看地脉,选佳境,成了人民群众共有的习俗。解 放前,农村修建房屋,一般都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地脉选宅基。 特别是有钱人家更是如此』目的是选一风水宝地居住,或使人丁 兴旺,儿孙满堂;或使后代金榜题名,五子登科;或使财源茂 盛,家道殷实。于是屋主人事前厚礼请来阴阳先生(多为民间信 奉道教的资深历厚的“高公"充任)用罗镜(罗盘)测定方位,选择所谓“风水”、“地脉”好的地方做宅基,择日开工,一般正屋多为坐北向南或坐西向东,取“向阳”之意,街门(大门)的方向与正屋一致。此举本有一定科学道理,但被阴阳先生蒙上一层迷信色彩,就变得神秘莫测了。开工第一天叫'立房子”(即立柱架梁),届时亲朋邻舍前来“道喜”,放鞭炮,贴对联,屋梁上也贴以“左青龙辅”、“右白虎弼”的短联,中间檩子上还贴上"吉星高照”、“太公在此"等横额(模仿庙宇修建的形式),目的是除魔镇邪,吉祥如意。祝贺完毕,主人以酒食谢客。饭后泥木工齐头并进,工程全面开始。
  其次,做泥活,眊日子。旧时农村除正式修房盖屋要选黄道吉日破土动工外,平时修补房舍,只要是动土做泥活,都要到阴 阳先生那里选一好日子,这叫“眊日子” (眊:在此为选择之意,即选择好日子,避开不好的日子)。如果有人“不眊”日子动了工,据说是犯了“土煞”,事后家中偶尔发生灾病、人畜伤亡等情,人们都会归罪他在“太岁头上动了土”,惹下了大祸。.这说明过去封建迷信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不能自拔。解放后这 一习俗在破除迷信的声浪中才逐渐根除,第三、扎坟看风水,也叫看阴宅。我国汉族地区过去多实行 土葬,因此人死后尤其是老年辞世,埋葬前多以厚礼请阴阳先生 看风水,看脉气(山脉、地脉、风脉和水流等),选一块依山傍水气象甚佳的“宝地”做为“莹地”,这叫“扎坟”或“扎莹”。目的是使子孙后代借祖坟的风水、脉气,日后发财致富或者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坟地一般选得很宽阔,让子孙后代死后,陆续进入,这叫“进坟”。如果男女一方先死埋葬,后死者一定与其埋在一起,名为“合葬"。这不仅占去很多肥沃耕地,而且使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为选祖坟往往逼迫别人出卖土地,甚至将其赶走,抢而得之。还有一种奇怪现象,如果谁家有人当了戏子(旧指唱戏的),其死后绝对不能进祖坟,理由是旧社会只以士农工商为四民,把唱戏的艺人看作不务正业,社会上没有他的地位。但人民群众更有一层迷信的说法,说唱戏的曾在舞台上当帝王将相,死后进坟会压得祖先抬不起头来,后人也无法上进等等。这一习俗实际上反映了过去人们对戏剧演员的蔑视,是“唱戏的属下三行”(“下三行”指剃头的、澡塘搓背的和唱戏的三种行业)论调的具体表现。随着旧社会的被推翻,这一习俗也随之改变。今天戏剧演员的社会地位已大大提高,有的获得“人民艺术家"的殊荣。
  二、婚禁嫁忌择吉成婚。旧日农村中男女结婚,家长都要为其选一黄道吉日。吉日的选择也是多向阴阳先生求教。必须是”建除”十二字中的除、危、定、执等黄道吉日。一般多在秋收后或冬闲时,现 在人们不取黄道吉日之说,只选择农历该月的双日,取成双成对之意。旧式婚姻成婚那天,婚礼结束后要请阴阳先生到新房“打煞”(要打退新人身上的凶煞之气)。新房炕的上墙正中放一斗粮食(多为小麦),上盖红布一块,斗中插上秤、尺、剪,献上供养,点上红烛,名为“宝斗”。阴阳先生面对“宝斗”指手画脚,口中念念有词。安神“驱邪”后,新郎新娘方可上炕休息。
  这种择吉成婚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男女结婚多选在星 期日,而且阴历、阳历都为双日最好。如果其他时间结婚,也多以双日为佳。可见这一习俗的根深蒂固。
  吃宽心面。旧日姑娘出嫁时,父母除陪送衣物外,还要特地买一对小碗,内盛面粉并用红布包住一同送去。婚礼完毕客人走后,婆家人即用这两碗白面做成宽叶拉面让新娘新郎吃,名曰 “宽心面”(吃时不拌菜肴,只拌醋辣),意为姑娘离开父母要在婆家安心劳动和生活,此习俗今已不复存在。三、“换门亲”的恶习换门亲。旧社会各地都有“换门亲"的做法,酒泉一带也不 例外。有的系双方父母关系深厚,用各家女儿为其互换媳妇结为 亲家,但更多的是因男方条件差找不到媳妇时,父母即强用女儿为其换媳妇。
  这样做儿女男女双方都不随心。或者男方高兴,而女方却多 不愿意,由于父母的威逼只得勉强成婚,婚后离异者有之,女方逃跑,自尽者也有之。这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另一种形式,不知坑害了多少人。解放后这种现象已大为减少。
  四、寡妇改嫁寡妇改嫁,合理合法,在今天视之当然,但在旧社会由于妇女地位低下,加之封建宗法思想的毒害,寡妇改嫁却难于上青天,酒泉一带同样如此。首先宗族、公婆严重干扰,他们遵从妇女”从一而终”的信条,只要生有子女就要守寡到底,而寡妇本人也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肯忍受折磨,含着眼泪将儿女拉扯大,也不愿再嫁别人。尤其是官宦人家和富户,儿子夭亡即使没有留下子女也不让儿媳改嫁,免得败坏门风影响地位和体面,于是逼媳妇吞金自尽,名曰“守节”。死后为其建立贞节牌坊“以强其”节操“。解放前各地留存的牌坊,多属此 类。
  当然,也有一些贫困人家的青年妇女,丈夫死后多被公婆卖掉。有的因生活困难而改嫁时也要遭到刁难和非议,不准带走财 物,不能明媒正娶,多在夜晚被人接走。有的甚至一个寡妇几人争,乘黑夜谁抢上算谁的。这反映了旧社会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寡妇的命运尤为艰难的事实。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一个 典型形象。
  五、乔迁之禧乔迁之禧。解放前酒泉城内除政府机关、学校、军队房屋 外,一般民房均为私房(全国皆然)。因此政府公务员、学校 教员、医生、商贩等多租私房居住。当住户搬进租房或中间另迁 新居时,亲朋好友多要祝贺,形式为放鞭炮、送对联或送小礼 品,此谓“乔迁之禧”(为迁入新居亦为喜事),主人以烟茶相 待或以酒饭谢客。此习俗解放后已绝迹,但近年来一些人迁入新 居特别是搬入楼房时也放鞭炮庆贺,即受此习影响。
  六、夜哭贴”夜哭郎贴“。过去由于群众迷信思想严重,婴儿夜哭不睡 时不去求医,而习惯于用黄纸写一小贴,内容为:”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个大天亮“。 然后把它贴在墙头、树上、桥栏或电线杆上,让过往行人念以消灾。这种习俗,解放后城乡仍时有出现,目前似已绝迹。
  七、百家衣化百家线,穿百家衣。解放前农村由于生活穷困和迷信思想 的影响,小孩体弱多病时,有的到各家要一根颜色不同的线,象和尚化缘一样,故称“化线”。化到几十根后,有大人编成花 辫,下坠银锁带在小孩项下消灾避难。更有甚者到各家化一块色 彩不同的小布块拼缝成小衣、棉夹夹(俗称“筒筒")让孩子穿,这叫“百家衣”,与和尚的衲衣相似。有的还拚做成鞋,名曰“狗牙花鞋”。它和化百家线一样,意在穿上后消灾避难。此习俗 今已荡然无存.八结干亲“保干老”亦即“拜干爹”。长期以来,酒泉城乡流行着给孩子“保干老”的习俗。小孩如果体弱多病爱哭闹,或者双方家 长需要进一步加深关系,就给孩子"保干老,拜干娘”。干爹, 干娘送以'长命富贵”银锁等礼物认干儿、干女,结为“干亲家”。更有甚者孩子多病时有的父母抱着孩子坐在桥头、路边 等候,将遇到的第一个过路人拦住说明其意,并要将腰带做信 物,名为“撞干老”。尔后父母孩子亲临其门拜认干爹干妈。干爹干妈也送以“长命富贵”锁并买小碗两个盛满白面让其带回做饭给孩子吃,使其茁壮成长。过去城乡一般群众中拜干爹成风, 许多孩子都有干爹妈。这一习俗解放后虽已大大减少,但现在有些地方仍有拜干爹的现象。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工农业、金融财贸、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民俗辑粹共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世铭
责任者
张世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眊日子
相关专题
择吉成婚
相关专题
吃宽心面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周易
相关作品
祝福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