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酒泉县(市)的抗灾救灾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324
颗粒名称: 建国以来酒泉县(市)的抗灾救灾概况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6
页码: 149-154
摘要: 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酒泉各级政府对抗灾救灾工作十分重视,历来把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防灾、抗灾和救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对抗灾救灾工作十分重视,历来把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防灾、抗灾和救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全县旱灾、水灾、冻灾严重,县上动员干部下乡抗灾救灾,教育群众摆脱听天由命,悲观失望情绪,树立”人定胜天,生产自救”的信心,号召群众生产自救为主,社会救济为辅,提倡互助互借的自由借贷,政府保证有借有还。当时,除政府贷给救灾粮八万余公斤、救灾款二百九十二万元外,群众自由借贷粮三十九万五千八百公斤。春耕期间,政府发放农贷粮十五万七千公斤,机关干部职工和驻军捐献衣物三千一百五十六件,并组织受灾群众上玉门油矿务工,包修公路,挖金、挖药材、拔蒿子、抢种小日月庄稼等措施,使灾民顺利渡过了灾荒。,1951年全县遭受严重旱灾,政府面对灾情及时召开会议,提出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的办法,开展了生产自救,组织灾民挖煤、打柴、挖药材,外出务工等措施增加收入。号召群众互借、互济粮食二百六十六万七千八百余公斤,非灾区群众捐助粮食六百零八万九千余公斤,人民币二百多元,政府拨救济粮二万余公斤,籽种三十七万七千二百余公斤,帮助群众战胜了灾荒。
  1955年全县部分区、乡遭风、虫、雹、洪等自然灾害,政府除组织群众补苗、移苗、追肥、灌水、改种等办法救灾外,动员群众及时抢种二在田二万三千五百多亩,下拨救灾款一万九千一百余元,银行、信用社贷款三十三万七千三百一十三元,为一万四千三百六十三户,七万二千六百多人发放义仓粮二百三十三万一千公斤,基本解决了灾民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1959年,全县十一个公社遭旱、雹、洪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十万零三千九百余亩,其中绝收一万五千四百多亩。政府发救灾款十万零五千元,救济衣被一千一百九十件,各种农具一千三百一十八件。同时,除动员广大群众采取各种抗灾救灾措施外,还号召群众储备冬菜四百六十余万公斤,挖野菜十万公斤,采集各种代食品三十九万余公斤。
  1960年遭旱灾、冻灾、低温等自然灾害,全市有二十余万亩农作物减产五成以上,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普遍以干菜、树叶、树皮、草籽、南瓜秧等代食品充饥,患浮肿病死亡者较多,外流人员六千九百余人。各级政府开展了抢救人命工作,并拨救济款四十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余元,发放救灾棉花一万八千七百三十七公斤,棉布十一万七千五百四十五米,衣被八千七百四十九件。城乡各单位捐献各种公用物资三万四千五百八十件,共救济了一万六千六百二十户,四万七千四百九十八人。在抗灾方面,全市组织约一万五千名抗灾大军下乡抗灾,打井一千三百二十五眼,掏泉四千一百九十四眼,新修、加固水库六十九座,池塘三十九处,兴修干、支渠四十九条,长三百四十五公里,安装排灌机械和各种水车一千三百二十二个。
  1961年全市持续大旱,受灾面积十八万七千九百余亩,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八,相当一部分粮食作物基本绝收,加之人为因素,人民生活很苦。政府继续抢救人命,回销口粮五百二十七万五千九百四十九公斤,拨回销粮款五十八万三千元,救灾款九十一万五千七百二十六元,并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共渡难关。
  1962年又遭旱、雹、虫灾,三十个公社受灾,减产作物面积达三十万一千九百余亩,减产粮食一千四百八十八万五千余公斤。未分口粮的生产队达三十个,六百九十七户,二千九百八十七人;人均年口粮二十五公斤以下的生产队二百五十七个,五千八百六十八户,三万二千四百余人;人均口粮二十五至五十公斤的生产队三百四十八个,七千七百八十九户,三万九千一百多入;五十至一百公斤的生产队七百零五个,八千九百五十四户,七万七千六百余人。市委、市政府除号召群众生产自救,互助互济战胜困难外,为抗灾抢救人命下拨救济款四十五万四千二百余元和大量的棉花、棉布、棉毯等物资,帮助灾民渡过了困难。
  1964年遭到水灾,政府抽调大批干部下多救灾,号召社、队组织群众依靠集体力量,大力开展小秋收,抢收回粮食一万八千五百余公斤,组织群众割芨芨编席等收入二千一百多元,政府下拨救济款一万元,房屋维修费七千四百八十元,救济棉花八千零七十七公斤,棉布七万二千三百二米,布票四万九千一百一十九米,衣物、毛毯等九千四百余条(件),为一万三千四百零三户,六万八千六百八十七人解除了困难。
  1971年7月的水灾给全县入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县革委会一方面组织干部、群众抢险救灾,修复水毁设施,确保农业用水;另一方面对损失严重的红岭水库问题及时进行了研究处理。第一,对牺牲的三十五名民工棺葬费五千一百零八元,抚恤费一万四千二百三十元,在社会救济款内列支;第二,民工损失衣物等折价款二千九百零六元,从社会救济费中给予了救济。布票一千零八十六米,棉花一百一十九公斤,从民用补助棉、布票中解决;第三,受伤民工住院费和伙食补助费由水库工程费中支付,住院期间继续发给工资,按规定数量交队记工。
  1979年7月的水灾,给城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特别是洪水进入城市冲毁了部分民房、商店、工厂。当水灾发生后,地、县领导亲赴现场,日夜指挥抢险救灾,动员组织城乡群众、机关干部、部队三千多人投入抢险救灾。政府拨出救灾款十万余元及部分木料解决灾民的住房、生产、生活困难。组织劳力、车辆、机械、物资,抢修被洪水冲毁的黄草坝、沙子坝、文殊沙河等防洪坝二千零六十米。在城市动员各单位腾出了库房、办公室、会议室安排了灾民暂时住宿,并拨给了资金抢修了住房,解决了无房住的困难。
  1992年遭旱、风、暴雨、洪水灾害,全市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了大规模的抗灾抢险救灾工作。特别是7月15日后的四次暴雨、冰雹、洪水袭击,使沿山十个乡(镇)的四十五个村的农作物、民房、人畜、水利设施、道路、桥涵等遭受到严重损失。市委、市政府领导立即成立抢险救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分析灾情,组织六大班子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九个救灾小组赶赴现场,查看灾情,组织乡(镇)村、组干部和群众抢险救灾,妥善安排群众生产、生活,并发出通知和召开广播动员大会,号召全市社会各方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风格,全力以赴地投入抢险救灾。地委、行署领导多次带领水利、民政等部门负责人深入灾区了解灾情,慰问灾民,协调解决抗灾救灾的具体问题。省救灾办公室、水利厅、民政厅农委的领导前来本市视察灾情。副省长穆永吉亲临灾区检查抢险救灾,并在资金、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灾后的一月内,地、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酒部队和灾区人民为生产目救、重建家园付出了大量艰苦的劳动,共投入劳力三十六万六千个工日,完成土石方量四十万零一千立方米。重灾区的怀茂乡组织了了一千六百多劳力,一百一十五台四轮拖拉机,八十二辆架子车,对六分村倒塌的房屋全部进行了清理和拆除,深埋了死亡家畜、家禽,对畜圈进行了消毒,防止瘟疫和其它传染病的发生。对,五户房屋倒塌的重灾户,解决了住房和面粉,食油、饭锅等生活用品。清水镇从7月17日到8月底,每天组织一百多名村、组干部和三千多名群众,六百多车辆投入渠道抢修,共完成工日二万六千个,清除淤泥三万四千立方米,疏通渠道一千七百八十米,保证了渠道及时通水。金佛寺镇在灾后立即自筹资金一万零四百元,并从新疆调进化肥五十七吨九,及时投放到重灾户。市民政局干部除接受社会捐赠款、物外,并亲临灾区解决生产、生活等具体困难。水利、农牧、卫生部门赶赴灾区查灾情、治病防疫,驻酒84701、871.20、铁管处一营等当地驻军,共出动官兵一千八百多人(次),车辆五十台(次)为重灾区的红山、清水整修渠道,修复公路六百八十米,挖运土石方二千二百三十八立方。
  当文殊沙河防洪堤被洪水冲毁后,市属各部门,驻酒84701部队和一些地方企业,组织三千多名干部、战士赶赴现场及时排除了险情。全市各学校在师生放假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组织三百六十多名学生到灾区清扫麦粒七千二百余斤,为弥补灾害损失发挥了积极作用。
  灾害发生后,多方筹集资金,及时投入救灾。省水利厅拨款十万元,省民政厅拨款十三万元,省交通厅拨款五万元,地区财政拨款八万五千元,地区民政处拨款二万元,市财政拨款五万元,市民政局拨款二万元;社会各界(单位二百五十三个,个人二万六千五百人以及各民主党派、宗教团体、驻酒部队)捐款二十六万四千元,粮票二千零五十二斤。另外还捐献木材、水泥、化肥、电机、煤炭、钢材、衣服等大量物资,价值达四万五千元。这些款物由市政府统筹安排,重点使用,分期分批下达到了灾区。这次灾害造成的损失虽然是严重的,但由于各级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抢险救灾行动快,措施扎实,群众情绪稳定,生产、生活没有发生问题。大灾后,仍获得了好收成。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工农业、金融财贸、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民俗辑粹共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穆永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