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文物赴外国展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310
颗粒名称: 酒泉文物赴外国展览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5
页码: 117-121
摘要: 赴外国展览的酒泉文物的介绍。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酒泉文物赴外国展览
  冯明义
  酒泉市博物馆收藏展出的两件青石半浮雕造佛像塔,小巧精致,形制美观,堪称"玲珑宝塔塔玲珑”。从1980年在博物馆陈列展出以来,备受中外观众青睐,不少各方学者对其摹绘拍照进行研究。特别是崇信佛教的许多东南亚国家和日本来中国旅游访问者,每到酒泉博物馆,总要在刻有诸多佛菩像的石塔前,虔诚地观摩鉴赏。日籍华人邓健吾,从82至87年先后四次远渡重洋来酒泉对石塔膜拜,并且每每对同来的日本访华团滔滔不绝地解说石造像塔,引得那些扶桑客人如面释迦,依依不舍。
  1988年,甘肃省文物赴日本秋田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和甘肃兰州结为友好城市)展出,日方点名要酒泉的两件石塔参展。玲珑石塔幸运地渡大海至扶桑,流洋东瀛半载,于次年载誉回归酒泉,并且赢得了应有的经济成果。这是酒泉文物首次赴外国展出。
  1991年,甘肃省文物又赴新加坡展出,曾借藏于省博物馆的另一件酒泉的石造像塔随同赴展。这是酒泉文物第二次到外国展览。
  先后两次到外国参展的三件石佛塔,其中两件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在河西走廊建立割据政权的北凉(公元397-439年)王沮渠蒙逊时代的。一件是北魏(公元439年灭北凉,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57年为北周所灭)时期的遗物。北凉沮渠蒙逊尊奉佛教,到处建佛塔,立寺院,广度沙门。酒泉最早的寺院之一石佛寺,依出土文物考证,就是沮渠蒙逊时创建的。酒泉先后发现七件石塔都出土于石佛寺遗址(今军分区和职业中学处)或其相近处。旧时,酒泉城内人口稀少,石佛寺地方无人居住,清光绪间一个姓杨的人在那里开垦种植,先后掘出刻有许多佛像的小石塔 '五件,其后收藏于旧民教馆(今和平电影院是其馆址,原为文庙),其中有三件园锥体小塔也是北凉沮渠蒙逊时期的。有一件完整的方形小石塔和一件方形残石塔是北魏时期的"还据耆老裴善哉谈,在石佛寺遗址处,先年还曾掘出大型石雕释迦牟尼佛像一尊,浑身裹彩泥圆领通肩袈裟,’被移放在原钟楼寺最高一层大殿上供奉。1964年,中央文化部一领导同志来酒泉,由地区文教局长朱连祥陪同登上已被拆残的钟楼寺(今酒泉中学前部偏西处是其寺址),发现该石雕佛像(原都以为是泥塑),以为稀有珍贵,即责成县文化馆运回保存,今存市博物馆。依此想来,这石佛寺在先年还是颇具规模、沙门众多的一座大寺院,创建时不知云何,后世约因依石佛而俗称为石佛寺。根据《太平御览·沮渠茂虔传》中有载:”初,虔为酒泉太守,起浮屠于中街,有石像在焉。”按茂虔为酒泉太守,是在蒙逊灭西凉之后(公元421-427年),中街即今小西街,故此佛即北凉石佛,无大差错。方志载称,明朝嘉靖年间就曾掘地得石佛,故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大赫寺",将掘出的石佛供奉于寺内,依此可知,北朝所建寺院,明代以前就已不存在了,只使石佛湮没地下,嘉靖时又被掘出,而新建寺院供奉之。不幸的是新建的“大赫寺”于清顺治初又毁于兵火。到康熙二十一年,镇守副将吴朝宰、肃州道台佟成年等,又重修后改名”太平寺"。太平寺,并未太平,其后,寺又被毁,石佛又钻到地下去了。到民国时期又钻出来后,才被人们拾到钟楼寺内得奉香火。钟楼寺又于年被毁,无处藏身的石佛得幸寄居文化馆,而文化馆也自身难保,“文革”中馆舍被卖,石佛罹难,第三次掩埋九泉之下。可幸的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3年,在市博物馆的努力下,又从邮电线务中心站(原文化馆址,先年为上帝庙,旧时为国民党党部,建国后为酒泉中级人民法院,1956年酒泉地区与张掖地区合并后,转建为文化馆,1969年划予线务站)楼下掘出,惜佛头仍埋于线务站楼下,至今尚未觅得。.去日本和新加坡参展的两件北凉石塔,就是1969年从石佛寺邻近的地下出土的。那年,专署街市民挖防空地道时,从86号院内穿过,发现石磨盘一块,起去磨盘,下有并排竖立的石塔两仲,保存十分完整,显然是有意埋藏的。居委会任玉兰主任 (女)不怕担“四旧”之名,即将两塔安全地保存在办公室内。1972年,正当全县筹备庆祝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二十七周年之际,热爱文物的寇希儒同志,向原文化馆负责人冯明义详述了两塔出土一事,冯即与任主任联系,无代价地献交国家所有。不久,省文化厅得知后,再三责令立即送省上研究。1976年,在鼓楼举办首次全区文物展览时,又从省上取回一件,这就是1988年去日本秋田参展的那件。还有一件至今存在甘肃省博物馆,它就是1991年去新加坡“流洋”的那件。
  去日本参展的另一件北魏方形小石塔,是1964年果园乡果园沟村农民张积录浇灌农田时,从一水闸坑内发现后,不辞重负,肩扛来城献交给文化馆,分文不提,不久其不幸与世长辞。老农民张积录,街道居委会女主任任玉兰、干部寇希儒,他(她)们不计报酬,热心保护,献交出土文物的高风亮节精神,值得赞扬。并藉之以载入地方史册效发与众。
  前后出土于石佛寺遗址上的五件北凉石塔,质地与形体大小基本相同,各塔都有宝顶、相轮、塔颈,覆钵、经柱、八棱形基柱六个部分组成,基柱每面都线刻有手持不同供物的供养人。有的塔柱还刻有八卦符号。经柱下部都刻有立塔人,立塔年、月、日和立塔的原因(称为发愿文)及-,段经文。覆钵上都分三层,周刻小龛,各龛内刻佛像一至三尊不等,皆座于仰莲之上。七级相轮宽窄相等。浑园宝顶上有的刻一周锯齿,象征“法幢“。有的宝顶刻有北斗七星。有的于正中刻一园孔,大约表示丝织品绣锦“法幢”的中轴。经柱上所刻的经文也都基本相同,据专家考证,这些经文都是东晋时期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所译的佛教 《增一阿含经》中的一段,属于佛教小乘经典。“罽宾,是古西域国名。汉、晋时代的罽宾国在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隋、唐时代则位于今阿富汗东北一带。罽宾也是佛教大乘派发源地。汉代以后有许多僧人来中国传教译经。”(《辞海》) 瞿昙僧伽提婆就是罽宾国人,他于西晋末期来到中国,到东晋时已成为比较著名的译经者,五件北凉石塔上的经文就是他译的,是宣扬释伽牟尼“十二因缘观”的思想的(前甘肃省文化厅文物处长、考古专家王毅考证石塔结论)。
  旧时出土的三件石塔,一件是田弘立于承玄二年的。承玄是北凉沮渠蒙逊的年号,二年是公元429年。一件是马德惠立于承阳二年的。承阳年号不见于史书。还有一件是白双沮造塔,刻铭曰“凉故大沮渠缘禾三年”。查史书北凉无缘禾年号,可能因故而有所避讳,致年号有误。但三件石塔,都是北凉遗物无疑。
  注:按缘和三年,时北凉屈从于北魏,北魏正是延和三年,北凉为了应付北魏,乃改永和为缘和,三年正是公元434年。
  1969年出土的两件,即到日本和新加坡参展者。其中一件是程段儿所立塔。刻铭曰:“凉太缘二年岁在丙子六月中旬,程段儿自惟薄福,生值末世,不观佛典,自竭为父母合家立此石塔形象,愿以此福城无上道并及命口秋官女,妻陵男亦同上愿。”依铭文“生值末世”来看,此塔显然是北凉被魏所灭之初,于北魏太缘(太延二年,即436年)二年所立。另一件是高善穆所立。刻铭曰:“高善穆为父母报恩立此释迦文尼得道塔。"纪年为“承玄元年岁在戌辰四月十四日”。承玄元年是公元428年,是沮渠蒙逊灭西凉国后占据酒泉的第八年,到今年,该塔已有一千五百六十四年的历史。
  前后所出石塔,均高40多厘米,底部直径12厘米左右。
  张积录所献出于水闸坑内之塔,为方座方柱形,微残,每面分三层刻佛像,每层一至三龛,龛内一至三像,傍还有佛弟子立像和仿木结构的斗拱、塔檐,十分典雅。刻像有释迦受生、九龙灌顶(洗浴)、菩提树下苦修、成佛说法等,以此之故,它也于1988年东渡日本参展。
  石佛塔,是信徒造就后献于寺院供奉,祈平安如意之物,是迷信品。但其制作之巧,雕刻之精,历史之久,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所以被埋入地下,或因动乱,或因北魏武帝或者北周武帝曾一度灭佛扬道,淘汰沙门(和尚),除寺毁像之际,为信徒们急急埋藏,以待时机再兴佛法。而这些人以后或走转他乡,或者死亡,石塔也就隐身迷踪,千数年之后又复见天日,并且受到中国人、外国人的珍视,这岂非石塔之幸事。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工农业、金融财贸、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民俗辑粹共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明义
责任者
朱连祥
相关人物
冯明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博物馆
相关机构
中央文化部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日本秋田县
相关地名
新加坡
相关地名
张掖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增一阿含经
相关作品
石佛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