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林场的创建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304
颗粒名称: 三合林场的创建与发展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2
页码: 102-103
摘要: 三合林场位于酒泉城东约8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将台墩滩上。解放前,这里是一片任风沙肆虐吹蚀的戈壁滩。清水、屯升等处的农业生产无以屏障,常遭受风沙危害。解放后,党和国家重视风沙的治理。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三合林场的创建与发展
  盛洪英
  三合林场位于酒泉城东约8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将 台墩滩上。解放前,这里是一片任风沙肆虐吹蚀的戈壁滩。清水、 屯升等处的农业生产无以屏障,常遭受风沙危害。解放后,党和 国家重视风沙的治理。1954年3月15日,这里来了第一批拓荒者:张祥、路恒德、徐开同、王生才,潘学才等六同志。他们靠几 张铁铣,几轮手推车,啃干粮,喝涝池水,幕天席地,在清水中寨 村仰沟南清水官地滩上平整出了几十亩荒地,育上了沙枣、杏树、榆树、白杨等树苗,建成了年出圃量十万多株的三合苗圃。三 合苗圃的建成解决了清水、屯升、丰乐、下河清四乡镇植树造林 的苗木问题。此后,三合苗圃的规模不断扩大。
  1956年7月,三合苗圃更名为国营酒泉县三合林场。殷甲山 担任第一任场长。林场建成后,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怀,1958年 人工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四百多亩,平整耕地二百多亩,规划宜林 地一千二百多亩。1959年6月在盐池北滩修筑了渠道,为开发将 台墩滩做了准备工作。1960年春,在将台墩滩上营造了三百多亩 防风林带。1963年至1967年,五年内国家投资十五万元,完成了 用材林一千亩,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二百亩,定植苹果树一千四 百多株,防风效益日趋明显。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的干挠,虽然使林场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但此期间,下放到林场的许 多干部和知识分子,却为林场的建设和规划作出了积极的贡 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林场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稳步发展。从1984年开始,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借鉴农村家庭承包责 任制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以家庭承包为主的改革试点,充分调 动了林场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经济活力,经济指标连年上升, 从1984年到1991年扭亏转盈,获利四万元。1985年林场技术人员 配合林业处建立了锦丰梨采穗基地,给全地区栽植锦丰梨供应了 大量接穗。从1987年林场陆续栽植锦丰梨,至今已有九百亩,形成 了全市规模较大的锦丰梨产地。又从东北引进的红山楂已开始结 果,经济效益显著。在科技方面,总结编辑的《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春尺蠖》,获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四等奖;经过反复试验,应 用烟雾剂防治天幕毛虫获得成功,解决了多年来天幕毛虫无法有 效防治的空白。至1992年营造面积达五千六百亩,其中经济林面 积九百亩,年产果品三十二万斤,恢复沙化面积一千五百多亩, 初步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草、灌、乔相搭配的风沙区防护 体系,盐池滩上'沙逼人退“的现象已初步扭转,有力地保证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合林场建场三十七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 怀下,致力于防风固沙,并尽力发展林场经济,努力改善职工生 活面貌作出了一定成绩。昔日的荒原,如今已变成果香四溢的戈壁绿洲。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工农业、金融财贸、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民俗辑粹共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盛洪英
责任者
张祥
相关人物
殷甲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三合林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路恒德
相关地名
徐开同
相关地名
王生才
相关地名
潘学才
相关地名
下河清四乡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