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名儒郭维城事迹及其家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302
颗粒名称: 肃州名儒郭维城事迹及其家世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5
页码: 93-97
摘要: 肃州名儒郭维城事迹及其家世。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肃州名儒郭维城事迹及其家世
  郭烜口述刘兴义张世铭整理
  郭维城,字仕宗(原名郭兴邦,字士龙),号修斋,晚年自号“修斋老人”,约生于清乾隆末年(1796年),卒于光绪四年 (1878年)。肃州东乡(今三墩乡三墩村)人。维城一生刻苦好学,道光元年(1821年),考中辛已科恩科文举人。他赋性敏悟怡静,处世待人,始终持一 “敬”字。孝敬双亲,必尽其力。中年又遭丧妻之苦,往往亲自操持家务,无倦歇之意。曾任陕西省泾阳县儒学教谕、甘肃皋兰县教谕,后任甘肃省兰州府教授。咸丰四年(1854年)截取知县。曾诰封奉政大夫,后又晋封通议大夫,官至三品。其妻苗氏亦诰封淑人(五品)。
  维城一生正直清廉,热心教育,治学严谨。每读一书,必亲手圈点、批注。有些书,还以正楷抄写。例如其家曾藏《诗经》 手抄本,即其亲手所写(已散失),书法工整秀丽。常教育后生子弟写字,务必正楷,不得潦草。他七十三岁时,还精研狂草,并在《怀素自叙贴》后用颜体(正卿)楷书写出释文,考证出怀素(唐代名僧,尤善狂草)在此贴内漏“渔”字和“滞”字,足见其严谨若此。
  维城一生,勤于学术,利用工余课暇,从事研究,著有《读左劝微录》、《州志备采录》各十二卷,《读史碎金》等。在其祖坟《郭氏神道碑》文中,还有他在该书自序中的一段话:“余一生有九福一一七入长安,三入都门(北京),一福也;生有九子,无一夭亡,二福也;九子中,中举四名,三福也;一生卜一教职(选择教育职业),四福也;购置薄田数十亩,五福也,……”简述了他的生平及家庭状况。
  维城为人平和,待己从严,待人宽厚。常给邻友乡亲,书联题匾,其书法柞品,散布在外者甚多。七十五岁致仕,后又主讲金泉书院。同治四年,州城失陷,他单骑避难天仓,继又到坤都伦湖(额旗地方),将沿途所见所闻,人民所受苦难一一记录,作《避难日记》数十则。可惜,他的一些著作及所藏许多善本图书,后来均付之1炬。
  维城经常教育后人,并以耳濡目染的方法,以明心志,影响子孙。如在其府第大门,历年撰写对联多幅。其一联云:“有书声,有鸡声,有婴儿声,方算人家;无富气,无贵气,无寒酸气,斯为通平"。其二:"明而动,晦而休,服贾(gu,经商的人)者须体服田者之苦;三更火,五更鸡,劳力者当思劳心者之艰”,反映了他对待劳力者和劳心者的态度。其三:“世世书香,孝友一堂承祖训;重重科第,清白两字振家风",表达了他为人、交友、治家、教子的宗旨。其晚年归乡后,为鼓励乡里民众热爱本土,安心务农,曾在民众聚会处的石金沟庙(今三墩乡政府东双桥二队)撰写对联一幅:“休嫌尽石田,天心自随人心转3此地生金水,福力还从劳力来”。(该地在三墩石滩之北,本名石头沟,土地贫瘠。由此时起,遂改名”石金沟",流传至今。)维城的晚年生活,至为俭朴。他虽居官多年,,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村长大的。老年辞官归里,一直坚持勤劳俭朴的作风。地方上或邻里有事,常请他写公告,写祭文,从不推辞。平素身著兰棉布长袍,出入常步行。每日清晨,常在庄前庄后、田园、官道上拾粪积肥,不怕脏累。光绪四年(1878年)寿终于三墩村家堂内,享年八十二岁。其府第大门上,有甘肃学政郑XX颁赠的匾额一块,上书“明经进士”四字,是为其赠谥之美衔。他一生不但治学谨严,孜孜不倦,而且对教育儿子亦颇有方,严格要求,谆谆诱导,促使其九个儿子俱各攻读成名。兹就尤为突出者列举于后:长子郭钊嘉,清咸丰时武举人。同治四年,回民造反攻陷肃州。当时他带领东乡民团与金塔民团会合,驻扎头墩,以与回军对抗。农历三月初七日,一股回军乘夜从东关冲出,直扑头墩民团营垒。他率民勇阻击,民勇死伤千余人,钊嘉亦在战斗中阵亡。死后,头被悬挂树上。回军退走后,其夫人赶赴现场,将丈夫头颅与身躯缝合后,即自缢殉夫。同治十二年九月官军攻破肃州后,左宗棠为表彰其赴义取城、为国效忠之功及其夫人的德操,在泉湖公园东侧大道上树立牌坊三座,亲书“志贞金石”、"一贯丹心”的题额。至民国初年,因地潮湿,牌坊陆续倒毁,今已无存。
  七子郭锡嘉,后更名郭相焘,字子范。咸丰十一年(1861年) 考取拔贡,同年又联捷举人。据说,其四岁时尚不能语。一日,有客人戏言:“此儿哑也!”他听后突然发话道:"我不愿说,谁说我哑!”家人都觉惊奇可喜。稍长,果然天资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二十几岁即连考拔贡、举人。同治十二年,随左宗棠赴新疆,任哈密通判。他曾说:“当官就应该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因此,发动官兵在哈密屯田,兴修水利,颇受当地民众拥戴。继而升为”钦加盐运使,赏赐顶戴花翎,三品,署理哈密通判,候补知府"。四十岁时,辞官归里,左宗棠再三劝留,他自称:“当官难免有冤屈百姓之事,愿回乡办教育。“回乡后主讲 “肃州书院”(酒泉师范前身),州人称之'郭山长”(书院院长),广收门徒,培养地方学子,成绩卓著。
  锡嘉擅于文辞,地方吏士、乡邻,往往恭请作碑、立传,今可见者,如为甘肃提督阎汶(高台人)所立传记《阎公齐川传》已收入高台县志。
  他在肃州城内东下街北边巷内(今民主街)购置地方,建修郭氏府第一院,街门匾额上书“盐运使第”(蓝底金字),当时人遂称此巷为”郭府巷”。日久天长,竟讹传为“果树巷”,足见其影响之大。
  锡嘉不但文章锦绣,而且书法也称名一时,其字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妙,所书匾额、碑刻甚多。解放后六十年代,嘉峪关城东门旁边尚存有亲书石碑一块(内容为嘉峪关概况)。嘉峪关关帝庙内,亦有其亲书“长城主宰”匾额一块,今保存于城楼内。
  八子郭铸嘉,字子颜(郭垣之曾祖父),初为廪生,咸丰辛酉科举人。历任甘肃省伏羌(今甘谷)、敦煌、安西、玉门诸县儒学教谕,后升任宁夏府训导。与当时宁夏府知府、著名书法家黄自元甚相友善。后归故里,被甘肃省肃州道台支恒荣(翰林) 聘办文案,协助处理政务,与支交情甚笃。后三载,支离任时,将其自乘骄车、马匹赠与铸嘉。
  铸嘉自幼深受其父维城公之熏陶,精研诗文,勤苦好学。及长任职,治学严谨,教育有方。在伏羌县任教时,曾教出魏鸿仪 (后为翰林)及其弟魏鸿发(民国十五年<1926年>曾任安肃区观察使,后任甘肃省实业厅厅长)等多人。在敦煌任职期间,曾有郭璘(后为举人)、吕锤(考中拔贡)等名流,皆出其门下。
  其书法,初学颜体,颇工整秀丽,六十岁后,犹能写蝇头小楷。因而黄自元写对联赞曰:“观书到老眼如月。得句惊人胸有珠”。光绪初,肃州兵戈太守谢威凤写诗赞曰:“边城风物荡无涯,诗礼犹转郭泰家。伯氏澹台群季俊,更忻阶砌有兰花”。大学士左宗棠也盛赞其学识之渊博及书法之精妙,曾书对联一幅云:“兴来杰作粲珠壁,写以倚字伴史仓"(倚字,即略带斜形之字)。又曰:"数派清泉黄菊盛,一行斜字雁飞来”。足证其书体别具一格之风韵。上赠其职衔为“钦加内阁中书衔、六品顶戴、候补教授”。晚年主讲于酒泉书院。今嘉峪关“雄关展室”尚藏有所书碑刻一块。
  九子郭饶嘉,字子蓄。其先亦廪生,清同治初考取举人。曾任甘肃省徽县儒学教谕,晚年归乡。民国初年,曾任甘肃省立第九师范(今酒泉师范)国文教习(语文教员)。时人称之为“郭九爷”。
  郭维城父子老少十个生员,皆重文学,从事教育,从咸丰到同治年间,非但酒泉东乡显赫一时,即在全省也是知名的文墨之家。在肃州东大桥两旁立有郭氏功德群碑,三墩庙东西两旁大道上立有高大的郭氏阡表。在其祖坟有墓志铭、神道碑、石人、石羊等, 现均已无存。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工农业、金融财贸、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民俗辑粹共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郭烜
责任者
刘兴义
责任者
张世铭
责任者
郭维城
相关人物
怀素
相关人物
郭锡嘉
相关人物
郭铸嘉
相关人物
魏鸿发
相关人物
郭璘
相关人物
吕锤
相关人物
郭饶嘉
相关人物
郭钊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肃州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诗经
相关作品
怀素自叙贴
相关作品
读左劝微录
相关作品
州志备采录
相关作品
读史碎金
相关作品
郭氏神道碑
相关作品
避难日记
相关作品
阎公齐川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