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酒泉地委首任书记刘长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297
颗粒名称: 中共酒泉地委首任书记刘长亮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6
页码: 69-74
摘要: 中共酒泉地委首任书记刘长亮的个人传略。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中共酒泉地委首任书记刘长亮
  王玉庆
  提起刘长亮同志,酒泉人民总是怀着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有过光荣革命经历和卓著的功绩,更主要的是建国初期他曾担任过中共酒泉地委首任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在那奠基创业的艰苦岁月,他带领酒泉全区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至今酒泉人民还没有忘记他。
  (一)刘长亮同志于1917年9月30日出生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镇刘家坡村一个农民家庭。学生时期他就开始阅读党的刊物和进步书籍,对旧社会的黑暗反动统治及地主阶级残酷的压迫剥削有了较深的认识,于是产生了参加革命的强烈愿望。1931年8月经党员教师刘长健、贾怀智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接着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刘长亮同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散发传单、传递情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1934年,刘家坡村建立党团支部,刘长亮同志担任党团支部书记兼少先队教导员。他积极发动群众,组织贫农团、赤卫队、少先队和妇女联合会,带领群众打土豪,开辟苏区,扩大革命根据地。由于他出色的组织才能和工作实绩,不久组织任命他担任了团区委书记、团神木县委宣传部长、团县委书记等职。1936年2月,刘长亮同志任佳芦县委书记。时适逢刘志丹同志率红28军东渡黄河抗日,路经佳芦县中心地区,向县委作了重要指示。刘长亮和县委的同志按照刘志丹的指示,组织群众作好了一切支前准备工作,迎来了红28军攻打杨家璃战斗的胜利,佳芦县革命力量得到迅速发展。1937年2月,刘长亮同志调任中共神木县委书记。5月,作为神木特委代表赴延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亲聆了毛主席有关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中央首长的讲话,深受教育和鼓舞。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刘长亮同志调神府特委工作,先后担任特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抗联主任、神府分区党委书记兼河防司令部政委。在此期间,他和神府特委一班人,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了苏区抗战的形势,一面坚持独立自主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一面与国民党军队积极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围剿、反磨擦斗争,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保卫了神府革命根据地。
  1945年4月,刘长亮同志作为神府地区的正式代表,光荣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担任了晋绥地委书记。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全国解放战争将要开始之际,党的地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他积极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领导土地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扩军支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9年7月22日,刘长亮同志奉命调往榆林,赴甘肃新区工作。9月中旬到达庆阳时,组织正式通知他到酒泉地委工作。刘长亮同志带领王庆海、马能元、杜秉德、黄镇、王富海、贾怀敏、孟启顺、王学义、杨善卿、郗凌英等40余名老区干部,随解放军经兰州向酒泉进发。(二)1949年9月25日,酒泉和平解放。9月28日,敦煌县和平解放。至此,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地区全部解放了。就在这时,刘长亮同志到达酒泉,担任了酒泉地委第一书记兼酒泉军分区政治委员。
  在建设酒泉的事业中,刘长亮同志率领地委一班人,充分运用老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开展工作。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注重调查研究,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使酒泉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很快走上了健康的轨道,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首先,抓建党建政。在全区范围内迅速建立健全了各级党政群组织机构,选拔培训了一批骨干力量,保证了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进行了减租反霸、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运动,打击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三、领导了 “三反”、“五反”、“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提高了工人、农民的主人翁地位,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第四、抓了文教卫生、财政金融等各项基础工作,为迎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工作。第五、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为酒泉地区各民族的大团结,特别是肃北蒙古族和阿克塞哈萨克族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建设和平幸福的新牧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权巩固了,国家稳定了,在人民群众欢庆解放的锣鼓声中,刘长亮同志立即把锐敏的目光盯在了发展生产、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酒泉地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风沙、盐碱、干旱成为酒泉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三大灾害,尤其是安西县素有“世界风库”之称。刘长亮同志象指择作战那样,查阅历史资料,走访专家,拜行家为师,与贫苦农民交朋友,请老农当顾问,与群众同商防风、治沙大计。他亲自带领县、区领导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徒步跋涉,.进行实地考察。在黑河流域,党河两岸,祁连脚下,戈壁滩上,茫茫沙海,无不留下刘长亮同志的足迹。通过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他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制定了主攻风口、沙丘,完善林网,调整结构,争取尽快改变发展生产的自然面貌,为农业增产创造良好条件的宏伟规划。一张绿化宏图,牵动着一任又一任地、县领导。他号召地、县机关干部开荒种草、植树造林,动员群众植树。他对机关干部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在戈壁滩种树,锁住风沙,对农业增产更有意义。绿化戈壁,改变生态环境,改良气候,调节湿度,防止风沙,这是建设酒泉的百年大计啊!“1952年,仅金塔县就压沙丘9520亩,封沙育草17万亩,栽防风林带697华里,种树9.6万亩,直接受风沙危害的土地面积,由原来的5万多亩减少到1.4万亩。1953年1月15日《甘肃日报》报道了“解放后的安西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积极植树造林和风沙作斗争,控制了沙压良田的现象,1952年粮食作物普遍丰收力的消息。同年3月15日,《甘肃日报》又刊载”酒泉专区的农田水利建设,1952年取得重大成就,新修渠道1300公里,增产粮食1500万斤”的专题报道。
  如今,酒泉地区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正在奔向“小康”。这时,人们怎能不怀念这位从老区来的新书记一一刘长亮同志呢!(三)1954年4月,刘长亮同志调到玉门油矿,先后任玉门油矿党委第一书记、玉门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玉门市委书记、张掖地委书记、甘肃省委委员。
  玉门油矿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面对轰轰烈烈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需要,刘长亮同志壮心未已,又全身心地投入了新的战斗,他把加快油田开发,提高原油产量当作中心任务。全面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企业管理,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地质普查,先后在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吐鲁番的胜金口等地,勘探开发了四个新油田,使原油产量迅速增加。1955年玉门油矿原油产量达到140万吨,比1949年的7万吨增长20倍,是解放前建矿11年生产原油总量50万吨的近3倍。在全国石油战线上,玉门油矿发挥了大学校、大研究所、大试验田,出干部、出技术、出经验、出设备“三大四出”的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个油田的开发。
  1987年9月28日4时20分,刘长亮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终年70岁。10月10日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刘澜涛、康世恩、张达志、宋振明、王涛、李天相等领导同志及石油部机关、刘长亮生前友好共350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由石油部副部长李天相主持,石油部部长王涛介绍了刘长亮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最后他说:“刘长亮同志是一位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同志,联系群众,热情爱护和支持新干部的成长;工作上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作风上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刘长亮同志去了!但他的业绩却象汹涌的澎湃永远无止境地向前推进,他的精神永远发扬光大,他的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永远留在酒泉人民心中!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工农业、金融财贸、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民俗辑粹共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三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玉庆
责任者
刘长亮
相关人物
王玉庆
相关人物
刘长健
相关人物
贾怀智
相关人物
刘澜涛
相关人物
康世恩
相关人物
张达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玉门石油管理局
相关机构
玉门市委
相关机构
张掖地委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甘肃日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