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民俗拾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240
颗粒名称: 酒泉民俗拾遗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8
页码: 143-150
摘要: 酒泉民俗汇总,分别有节日民俗、祭祀民俗、婚嫁民俗、生育民俗、丧葬民俗、远行民俗。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酒泉民俗拾遗
  张世铭
  千百年来,酒泉一带流传下来的民情风俗很多。除各种饮食习俗外,其他方面还有不少,现汇集如次:
  一、节日民俗祭灶送灶神:旧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灶神节“。当天,家庭主妇烙成“灶干粮”(形如小月饼),天黑时献于灶神前(亦称灶王爷。条件好的人家还杀鸡献供)’然后将旧灶神像取下,换上新请来的灶神像(即买来的,尊称为“请”),并将旧灶神像放在厨房灶前焚化,在锅头(土炉灶)前焚香叩头,焚化"灶马子" ( 一种木版印的灶神骑马出行图)和携带的文书(内装文字材料).送灶神赴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主人的勤劳及善行。到腊月三十(除夕)晚上,据说是灶神于此时回来,家家户户又要焚香献供,鸣炮迎灶神。为此,在新灶神像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此举虽纯系迷信活动,但它却表达了广大群众祈求来年平安幸福的意愿。
  扫房:措月二十三日后即进入大年的准备阶段,而头一件事即是大扫除,俗称“扫房"。由于过去农村缺乏经常的卫生习惯,平日农活又忙,很少做大扫除。为此,这时全家动员,翻箱倒柜,大搞卫生。这一良好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剃头:腊月三十日前几天,各家男性不论大小均要剃发(剃光头),”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过去农村条件差,发长刀钝,小孩剃头时往往疼的毗牙裂嘴,叫哭连天,头皮常被剃破出现血口。由于将要过年,只得忍痛。挨刀”。这一卫生习惯至今依然沿袭下来。
  贴“迎喜接福”对联:旧时腊月三十,家家门上除贴春联外,还在街门外边加贴“出门见喜”、“迎喜接福”的短联,也叫做报春的“报条"。在住房炕墙上贴“身体安康”、“福寿康宁 “、”身卧福地“;在粮仓上贴“五谷丰登”、“米谷满仓”;在米面柜及油缸醋坛上贴“米山面岭”、"油泉醋井”等喜帖。就连牲口圈内也要贴上”槽头兴旺"、,牛羊满圈”等,以祝来年人寿康宁、六畜兴旺。
  打醋碳:腊月三十晚上,各家男主人先在野外选一个鹅蛋形石头,然后将洗净的石头烧红,放入醋碗内,冒出丝丝青烟,散发着醋香味。尔后逐屋巡转并将醋汁用手指洒散(其余人站立静观),以求除病消灾,谓之“打醋碳“。最后将醋碳石从哪里”请“来的,仍送回原地。这一习俗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与现在的“醋酸熏蒸消毒法”类同。
  散压岁钱:每到腊月三十日,人们将要增加一岁。为此,只要家庭条件许可者,当晚长辈都要给孩子们散钱,名曰”压岁钱”。在旧日,这是孩子们一年中唯一得到大人赏钱的机会。过年期间来往亲朋也有给小孩散压岁钱的习俗。流传至今,人们把它称作“年份子”,而且数额越来越大。此举现在已对后代产生了不良影响,应当纠正。
  坐夜:旧日有腊月三十晚上坐夜(通夜不睡)之习。据说,坐夜可以延年益寿,故又称"熬寿”。为此,当晚人们围着火盆、油灯守夜。妇女们乘此赶做年饭(包饺子),男主人则给子女们讲家规家教、历史故事,或让识字者念卷(民间宝卷),一则进行劝善,再则做为一种家庭娱乐活动。大人一般要坐到天亮等候“接神”。
  接神:旧日正月初一天亮前,各户家长用条盘端上供品、香、表,走出大门面向东方焚香叩拜,放爆竹,迎接灶神和各路福神驾临享受烟火,降福人间,为之“接神”,这是象征大年的正式开始。此种习俗纯系迷信,今已完全破除。
  出行:旧时民间习俗正月初一至初四不干农活,因此正月初五早饭后,家家户户在门前地里点燃麦草,献供品,放爆竹,并将牛羊车马赶到现场,让牛羊吃草,人们踏火堆而过,谓之“出行”,也叫"破五”。意即这一天后即可开始农业生产劳动或出远门经商等。
  献“面牛”和“面老鼠“: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城市居民以吃元宵表示庆祝。而农村家庭昔日则用白面蒸成“面牛”(形状比一般馒头大,内包油面、白糖等)和"面老鼠”献供。献牛意在以面代牛,保护牲畜,发展生产。“面老鼠”则不做眼睛(称”瞎老鼠"),意为诅咒老鼠个个瞎眼,不要糟踏粮食。
  摊煎饼:正月二十三日祖传为女蜗补天之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摊煎饼(用面糊拌上芫荽烙的薄饼)献供敬神,以示补天。因为时令将到“惊蛰”,开始播种,把天补好以免刮风,以利春耕。此习俗至今仍有沿袭者。
  惊蛰:立春后三十天为惊蛰。根据农历,到这天气候转暖,冰消雪化,土地复苏,草木含有生机,入土毂居之草虫惊醒。人和动物,胃中百叶开放。这天,人们食油炸鸡蛋滋润胃叶,不害咳嗽。农民用清油或大油熬萝卜汤,以啖牛马,用以清胃火。
  插杨柳、插沙枣花和戴香包子:五月端午为纪念屈原投江的日子。各家除做米糕、吃粽子,城乡群众除游泉湖公园外,还折取柳枝、沙枣花插在门上,防疫除邪。柳枝干后可用来洗眼消毒。同时节前条件许可的少女及年轻媳妇们还争做香袋(亦称“香包子“)。她们将香草,冰片、麝香包入碎布或纸内,扎成各种形状,周围缠上各色丝线,戴在胸前以避疫疾。此物还可互相赠送,增进友谊,有时竟成了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信物。
  端阳节,又是新娶的媳妇“归宁”之日,往往由女婿送媳妇回娘家,带上礼物看爹妈。
  挂艾草:农历六月六日城乡群众纷纷到田间地头拨艾草,拿回家中熬汤给小孩洗澡,或捆成小把挂在墙上用以消毒防病(艾有一股清香味)。艾叶晒干捣碎成为绒状,针灸时用来治病。
  二、祭祀民俗祭祖先;旧时民间一年中有四次共同祭祀祖先的活动,时间均以农历为准。一为三月清明上坟扫墓,献以芽面包子(麦芽面做馅),并焚化纸钱;二为七月十五上坟烧纸,献以葫芦包子;三为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献以麻腐包子(萝卜加麻籽汁做馅);四为腊月三十上坟祭祖,献以过年供品。这四大祭祀节,流传甚早,据说从周代已有之。广大群众以此表示对祖先的深切悼念,此祭祖习俗现仍沿袭。
  祭孔: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解放前,城市由官府主持在孔庙举行隆重祭祀活动,以后民国政府将这天定为“ 教师节”。农村私塾、小学也举行祭孔活动,师生焚香叩拜,宣读祭文。条件好的地方还杀猪宰羊。因孔子诞辰为“丁卯”日,故又名为“祭丁“,会后聚餐。此仪式解放后即行停止。
  求雨:解放前由于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每逢大旱之年(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三日,也称“祈雨节”),地方绅士必动员民众,在当地寺庙请道士设坛念经,祈求龙王开恩,普降甘霖。酒泉城内则在关帝庙举办庙会,以示求雨。此举纯系愚昧之举,但反映了过去人们不能战胜自然灾害,认为是“天神作怪”的消极思想。太阳会:昔日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民间称为“太阳会”,这天各家烙烫面油饼敬献太阳神。古书云“冬至一阳生”,这一天正是冬至后三日,意为从此以后就可迎接太阳到北方来。此习俗早已不复存在。
  三、婚嫁民俗合婚: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结婚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方看准淮家姑娘,即请媒人(俗称冰爷、红爷、媒婆)前去说合,女方家长同意后再请阴阳先生“合婚”,即以属相相配看是否合适。如属牛的不能和属马的相配、属鸡的和属狗的相剋等,理由为“青马怕白牛,鸡狗不到头”是也。此举亦属包办婚姻的主要内容,不知坑害了多少青年男女,今已彻底破除。
  添香:旧日民间男女结婚前,娘家人先摆酒席招待亲友;客人带着礼物上门祝贺,谓之“添香”.这些赴宴者即为第二天嫁女时的送亲客。
  抱轿:旧时青年男女结婚时,男家用轿车子(有钱人家用骡、马轿车,一般人家则用牛车,上面罩以半圆形席棚,棚上苫以红毡)去接,叫“娶亲"。新娘梳洗打扮后,用红布苫头,由一中年男子抱上车,名曰“上轿”(抱轿人要用属相相近的人,如虎、马、猪、狗、兔、羊等,谓之“用相生")。把新娘接到男家后,再有此人抱下车送至新房。这种抱上抱下的过程,就叫”抱轿“。这一习俗,今已不存。
  闹房和铺床:旧日青年男女成婚的当晚,邻里男性青年即前来闹洞房。这时新郎的父辈及哥哥均要回避(不能待在家里)。其闹房活动大致与现在的情况相同。
  闹房结束后即有中老年妇女为新婚夫妇铺床。她们把两床被子摞在一起铺开,被子的四角中问夹以核桃、花生、红枣等,条件好的家庭还放以荔枝、桂圆等。她们一边撒一边念着”荔枝掺圆圆(桂圆),生下的娃娃穿蓝衫(意为读书做官);圆圆加荔枝,生下的娃娃有志气”、“炕上放个箱箱儿,生下娃娃是双双儿;地下支个柜柜儿,生下孩子是对对儿"等语,让新婚夫妇睡下后摸着吃这些干果,预祝他们早生贵子。新婚之夜怀孕的生下来被称为“抢床儿女”。
  回门、站八天及站对月:旧日男女成婚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妇带着礼物到女方家探亲,谓之“回门“(即姑娘婚后第一次回娘家)。回门时,女方家习惯以包饺子招待女婿,其中有四. 五个饺子包有酸、甜、麻、辣、咸五味,意思是让新郎不要骂人家的女儿,名叫“捏嘴饺子”。饭后即归,不能久留。意为此次久待,以后姑娘就爱回娘家并长住不走。此习俗今仍沿用,但无什么科学道理。
  姑娘结婚八天后,即有亲戚(姑、姨、姐)或娘家人接回住上八天,以便休息,俗称“站八天”。此习俗今已不存。
  姑娘结婚一月后,即有丈夫送其回娘家住一个月,俗称“站对月”。这一习俗今已自然淘汰。
  四、生育民俗忌门:旧日民间小孩出生后,即将产妇门上挂上门帘,上缀红布条,谓之“忌门"。邻人亲朋来家看见门上缀着红布条,即止步不入其内。即使是自家人,若外出时间较长或远道归来,也应在院内或其它屋内"缓一缓"(休息片刻),方得入内。这一习俗本出于迷信,但却保证了产妇休息,对预防疾病,使婴儿健康亦有好处,至今仍然沿用。
  洗三:婴儿生下第三天,家人将产妇住房烧暖,由“守生婆”(接生老妪)等人用热艾水给婴儿洗澡,谓之“洗三”,这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次洗澡。家中备以食品招待客人并自食,以示庆祝。此习俗至今仍然沿用。
  坐月子和出月:旧日农村因生活,卫生条件差,妇女生育后即睡在沙炕上(把炕烧热)休息,哺育婴儿,俗称”坐月子“。坐满一月后,即将沙子扫去,换上干净衣服,婴儿自此日始也可抱往屋外,谓之"出月”。此种做法,极不卫生,今已绝迹。现在给小孩过满月的活动,即由此而来。
  周岁试物:昔日当小孩周岁时,家中大人让其穿戴整齐,室内放一小桌(炕桌),上摆钱币、毛笔、算盘、牛鼬等物让小儿试拿,全家大小在旁围观。若小儿先拿起牛鞭,即认为将来只能耕田务农;若先拿起毛笔,则认为将来必定是读书人。小儿无知,拿甚物品全凭兴趣。大人以此来卜其未来前途,实属荒唐可笑!但也是一种游戏,至今仍有人试儿。
  五、丧葬民俗报丧:旧时农村人家父母去世后,儿子身着孝服,由邻人引导赴户族亲友家通报丧事,名曰”报丧”。每至一处,孝子跪在门外叩头,由陪同人去告知逝者死亡时间,尔后离去9直至报完为止。孝子在行程中如遇陌生人及车马等,亦要下跪叩头,此所谓 “孝子的头最不值钱"是也。此习俗至今在边远弛区依然存在,应予破除。
  卷草把及火烧:过去在中国广大地区人死后多实行土葬。但不少地方,小孩夭亡后则卷以草席或装入草筐送至荒郊野外,让狼、犬、鹰、乌鸦吞啄,俗称“卷草把子”。此种习俗近似藏族地区的“天葬”,但其危害甚大,一则污染空气,二则传染疾病。今天有的边远农村仍在沿用,应予彻底改变。
  另外。旧日十几岁的未婚少女夭亡后,一殷都要用劈柴火烧掉。理由是“女子鬼会成精害人“,以焚尸灭迹为好。此举虽近似火葬,但纯系迷信思想作祟,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另一体现。今基本破除。
  卧草:旧时家中老人去世后,棺木停于堂屋(上房)内,吊丧期间家中妇女(妻子媳、已嫁女儿)一律跪于灵前麦草上痛哭。吊丧者一来即大哭不止,哭声时断时续,直至客走为止,名日“卧草”,也叫“跪草”。此习俗目前农村边远地区仍然沿袭,亦应破除。
  六、远行民俗和“风陀螺”(又叫“风圈” quan):旧时家中若有人远行 (出外谋生、上学、经商等)时,前一天晚上要观察月亮形状。月光如明净,即认为第二天天晴;月亮周围若有晕圈则认为第二天刮风。为此,在院内画一月亮形状,将竹筛或瓦盆扣于其上,俗称“扣风陀螺”。认为把风扣住就不会影响第二天上路。此举纯属迷信,只不过求得心理安慰而已。此俗现在早已破除。
  点火送行:旧日出远门者早饭后离家时,全家人送至路旁,将事前准备好的麦草点燃,并撒食盐于上,噼啪作响,而被送者从火堆上跨过,以示吉利,一路平安。此种习俗今已早不存在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史地述实、文化教育、邮电·金融、农业、民俗辑粹等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二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世铭
责任者
张世铭
相关人物
屈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民国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安康
相关地名
米山面岭
相关地名
泉湖公园
相关地名
日城乡
相关地名
孔庙
相关地名
关帝庙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饺子包
相关实物
桂圆
相关实物
相关实物
相关实物
相关实物
乌鸦
相关实物
葫芦包子
相关实物
芽面包子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