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农技推广站的发展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238
颗粒名称: 酒泉市农技推广站的发展史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7
页码: 133-139
摘要: 酒泉市农技推广站的发展史,还有建国以来县(市)农技站主要做了以下十项工作:推广新式农具、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冬小麦种植、推广玉米种植、防治病虫害、推广化学肥料、推广农用薄膜、推广带状种植、建立示范基地、用科学技术教育农民。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酒泉市农技推广站的发展史
  陈文宝
  解放前酒泉县没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也没有专业科技人员。农业生产顺其自然,粮食生产一般亩产在200—300斤,个别地方亩产在400斤就算丰收了。
  五十年代初,酒泉地区专员公署组建了农业技术推广站(以下简称农技站),当时有农业科技人员30多人,该站服务于酒、金、安、敦、玉共计五个农业县(市)。1956年初,酒泉、武威两地区合并成立张掖地区行政公署,〓酒泉地区农技站撤销,农科人员被分配到各县市。酒泉县即组建了农业技术推广站,首任站长龚起云。1956年冬季,以酒泉县农技站为中心,根据全县的自然区域划分为五个片,并相应地组建了余新(站长朱天德,该同志57年调走后,由齐智接任站长)、临水(站长奎忠祥)、清水(站长蔡开基)、金佛寺(站长陈文宝)、文殊(站长贾积宝)、果园(站长狄三国)分站(又叫片站)。县中心站除服务于城郊乡社外,主要负责指导各分站的工作。各分站的行政、业务、人事、财务等由县中心站统管。1956年底全县共有农技人员54人。1957年秋季发展到58人。但农技人员的素质不高,大中专毕业生仅占六分之一,其余都是有关农业学校培训半年到一年的人员。1957年反右派运动后,因工作需要,陈文宝被调到县中心站任站长。1958年大跃进时,因大炼钢铁,农技人员除少部分送 、到大中专学校学习外,大部分由大炼钢铁指挥部统一调配使用,七个分站也就不存在了。1958年底酒、金两县合并成立酒泉市。两县农技站合并成立酒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有农技人员60多名,除一部分人员做业务工作外,其余人员被抽调去做行政中心工作。1959年反右倾时,陈文宝受批判,蔡开基接任副站长。1960年困难时期,业务工作处于停顿,一半农技人员被精减回家。1961年秋,酒、金分县,酒泉县农技站只有13名工作人员。1962年再度精减,农技人员仅存11名。1964年从江苏省调来一批中专生,给农技站分配6名,以后,又分配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1966年“文革"开始后,业务工作又处于停顿,至1968年底,酒泉县农技站被撤销,农技人员被送到“五七干校"劳动,财产交主管局。1969年又恢复了酒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孟晋泰。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县要有农技站、农科所,公社有农科队,生产队要有农技员等。所以从1974年到1977年相继建立了各级农科组织,县农科所以总寨公社牌路大队第六生产队为所在地,隶属县农牧局领导。由杨兴国、徐高兴、薛长寿三人任副所长。这一阶段,各级农科网组织的农技工作搞得热火朝天,对酒泉县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以后,除保留县农技站外,其他农科组织全部撤销。当时农技站站长为贾尚信。1982年贾尚信调走,魏元兴接任站长。1983年底调整领导班子,杨兴国接任站长。1988年至1990年根据上级指示,酒泉市19个乡(镇) 建立了乡、镇农技推广站。市农技中心只在业务上进行指导,其它一切都由各乡、镇党政领导。
  建国以来县(市)农技站主要做了以下十项工作:1.推广新式农具。五十年代农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推广新式农具。首先推广的是7寸步犁,接着是山地犁、双轮双铮犁、马拉播种机、马拉收割机和架子车等农具。由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较先进的农机具货源充足。但改变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习惯势力谈何容易,因此农技人员背着行李,带上工具,走乡串户给农民作示范操作,手把手的教,经过大力宣传教育,新老农具比效率、比产量等,才逐步度除了老式农具。
  2..推广优良品种。小麦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对国家的贡献。但原有老品种产量很低,一般亩产200—300斤、最高亩产400斤就算大丰收了。因此不更换老的小麦品种,产量难以提高。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甘肃96号、杨家山红齐头、白玉皮、774号、张掖四号;甘麦系统的8号、11号、23号等。六十年代引进了阿勃、阿夫、欧柔;墨麦系统的墨巴、墨阿等八个外国品种。同时引进兰州红、张春9号、哈什白皮和推广本地区的红旗1号、酒农10号、12号等。七十年代引进了甘春11号、12号、15号;金麦7号、8号、81号、87号、34号、303号等品种。从五十年代中期,到1978年先后共引进大而积推广的春小麦品种达到90多个。经过四次品种的更新换代,粮食亩产由二、三百斤提高到现在全市平均亩产800斤左右,甘春11号最高亩产达1000斤以上。
  3..推广冬小麦种植。酒泉历史上没有种过冬小麦。从1956年开始试种冬小麦,首先在总寨、营尔、清水、金佛寺等乡试种.品种是乌克兰83号,1957年获得成功,亩产一般都在斤以上,最高亩产达600斤°以后各乡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1970年全县冬小麦种植面积高达11万亩;1980年减少到7万市左右,主要在沿山各乡、镇种植,亩产由初种的五、六百斤提高到现在的800斤以上.高者市产达1000斤。先后引进冬小麦品种40多个,经过三次更新换代,现在种植品种主要以张冬系统和新冬系统的品种占优势。
  4.推广玉米种植。酒泉历史上不大面积种玉米,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试种玉米,先由小面积示范逐步大面积推广,现在全市玉米神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注:详细材料已在文史资料第四辑上发表,这里不再重复)5.防治病虫害。病虫害是农作物的大敌,五十年代初,春小麦的主要病害是腥黑穗病,发病率一般都在3.5%,严重的达20%以上。其次是小麦的线虫病,在泉水片发生较重,一般在2一5%,严重者达10%以上。主要虫害是麦蝽蟓、金针虫、小麦蚜虫等。农技人员背上拌种器、农药到各社队拌种,用赛力散拌种防治腥黑穗病,同时掺上6%可湿性666粉剂防治地下害虫——金针虫;用白砒拌种可有效地防治线虫病。对蝽蟓、小麦蚜虫等主要用666粉剂和DDT、1605、1059等农药防治。经多年的艰苦努力,把腥黑穗病、线虫病的发病率降到0.1%以下,虫害也被有效地控制住了。但在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放松了,所以春小麦和谷子的病害又大面积的回升,据1962年全县的调查,腥黑穗病平均发病率7.2%,泉湖公社沙滩大队和铧尖公社小沙渠大队平均发病率20%,发病严重的小沙渠五队、沙滩的五、六队平均发病率在40%;打碾时白马变成了黑马,扬场时好象扬煤面。为此农技站从山东省调来新农药一一六氯代苯,组织所有农技人员到各社队指导选种拌种。农技站派技术人员分别到小沙渠五队和沙滩五队长期进行综合性的技术指导,经过三年时间把腥黑穗病控制在0.1%以下。全县的小麦、谷子等作物的病害都被控制住了。对虫害的防治上,采取人工喷洒乐果粉、666粉、1605、1059和3911拌种;尤其是64年、69年、73年共进行三次全县较大规模的飞机喷药防虫,有效地控制住了地老虎、小麦蚜虫、甘兰夜蛾等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7月份,金塔县西坝乡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的蝗虫群,真是铺天盖地,受灾面积三、四平方公里,把草和农作物的茎、叶吃得尽光,如镰刀割过一般。当时农技站派技术人员带领大批社员用药物、火烧、土埋等措施,经过三天时间扑灭了蝗虫。七十年代后期酒泉又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面积达10万亩以上,发病率一般在5-7%,最严重的是清水、下河清、上坝、总寨、铧尖等公社,平均发病率都在10-15%,严重地块达47%,使玉米产量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农技人员和广大群众采取药物拌种,更换抗病品种和轮作倒茬等综合措施,经过四年时间消灭了玉米丝黑穗6.推广化学肥料。化肥是解放后才有的新型肥料,分N、P、K三种(即氮、磷、钾)。氮肥是速效性肥料,追肥后5一7天就见效,使作物的茎、叶黑绿色,比不施化肥的高5—10公分。但五十年代初期农民不相信化肥的威力,农民不买也不用,既使动员他们买上也不往地里施。因此农技人员在各乡搞示范点,做出样子让农民看,以典型引路才逐步推开。当时推广的磷肥是过磷酸钙,有关材料规定不能与氮肥混合,单施当年效果不大,至到1963年在沙滩基点上播种时,氮肥1斤、磷肥3斤混合溜施在种沟内,结果出现奇效,小麦植株黑绿粗壮,比对照高10一15公分。收获结果每斤混合化肥多产粮5斤。就这样以点带面在全县推广开了。现在化肥成了农民的命根子。
  7..推广农用薄膜。塑料薄膜(以下称农膜或地膜)在我市的农作物上应用的历史并不长。自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只是在蔬莱上试验性地应用。1982年农膜覆盖晚熟玉米品种试验成功,1983、84两年农技站调来大批农膜.在玉米、蔬莱地上示范推广,面积达13000多亩,农技人员在各乡,镇特别在洪水片进行大面积的示范推广,现在洪水片90%以上的玉米地普遍覆盖了农膜,覆盖地膜玉米比露地玉米每亩净增400—600斤。泉水片尤其是城郊各乡采取塑料大棚,冬、春季生产蔬莱和育苗移栽;铧尖乡采用石沙地加农膜小弓棚生产西瓜,因此使全市的瓜莱上市提前了15-30天。
  8・推广带状种植。带状种植(以下称带田)是一个耕作制度的改革,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七十年代中期就搞了几年带田种植,但由于技术措施跟不上,成效不大,农民称带田是“害田”,结果成了一阵风,以失败告终。在带田问题上,农技人员经过长时间反思,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派人去外县学习别人神带田的好经验,并请高台县的技术人员来我市讲授种带田的技术。1986年在果园乡进行小麦带玉米的小面积试种,折合亩产1600-1800斤。1987年进行大面积示范种植,平均折合亩产1700斤以上,高产地块达2000斤以上。后来在泉水片各乡和总寨、上坝进行大面积推广,现在小麦带玉米,玉米带葫麻,甜莱带蚕豆等共计种带田7万多亩,平均折合亩产1600斤以上,高者达2000—2300斤/亩,种带田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9.建立示范基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看不到具体实效的样子他们是不相信的。因此建立示范基地是必不能少的。示范基地是科学技术推广的窗口,农民从这个窗口看到科学种田的威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上八个项目的推广都是经过基地这个榜样辐射到全县农村的,这就叫“以点带面“。全县各乡,镇都建立起技术推广基地,凡是建立基地的生产队,粮食亩产都大幅度增产。例如泉湖沙滩五队种地700多亩,1962年前粮食总产量才16万多斤,农技人员进行综合性的技术指导,经过五年时间,粮食总产量达50多万斤。该队队长邓富邦在1967年由农技站推荐,经县委、县政府审查选定去北京光荣地见到了毛主席,参加了周总理的国庆宴会。现在建立示范村40个,.农技人员在示范村进行综合技术指导工作,并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得到农民的欢迎,也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10.用科学技术教育农民。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是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他们除做好试验示范工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用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农民。因为千百年的耕作制度使农民形成了 “种在地、收在天”的旧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阻碍着农业生产向前发展。所以用现代化科技教育农民成为当务之急。但改变旧观念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长期艰苦努力才能见效。农技站每年冬季农闲之际,县上举办一至二期农民技术员培训班(每期200人左右),并派技术人员在农村向广大农民宣讲农业科技知识;农忙时根据农时季节,召开现场传授技术会、观摩会等。如农具的使用、拌种药量的配制、农药的使用和病虫害的防治、观摩试验示范田等,使农民更直观地学到实用技术。时至今日,与四十年前相比,真是天翻地覆,过去似乎是神秘的科学技术,今天已成为一般的生产常识了。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史地述实、文化教育、邮电·金融、农业、民俗辑粹等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二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文宝
责任者
陈文宝
相关人物
龚起云
相关人物
朱天德
相关人物
齐智
相关人物
奎忠祥
相关人物
蔡开基
相关人物
贾积宝
相关人物
孟晋泰
相关人物
贾尚信
相关人物
魏元兴
相关人物
邓富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城郊乡社
相关机构
中专学校
相关机构
大炼钢铁指挥部
相关机构
行政中心
相关机构
五七干校
相关机构
农科队
相关机构
县农牧局
相关机构
农技推广站
相关机构
农技中心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
武威
相关地名
张掖
相关地名
金佛寺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杨家山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哈什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西坝乡
相关地名
铧尖乡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北京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甘兰
相关实物
葫麻
相关实物
甜莱
相关实物
玉米
相关实物
蚕豆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