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中学的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233
颗粒名称: 河西中学的特点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116-120
摘要: 河西中学从1938年筹建开始就形成了幼稚园、小学、初中到高中这样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该校的特点是:①学生来源广泛②重视英语、数、理、化的教学③学生自学精神强④文体活动活跃⑤敢于和旧势力争斗⑥教师待遇问题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五、河西中学的特点
  河西中学从1938年筹建开始就形成了幼稚园、小学、初中到高中这样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该校的特点是:①学生来源广泛。高中学生除在酒泉、兰州招生外,玉门油矿职工子女多在河西中、小学上学(因当时矿区还未建立中、小学)。如工程师孙健初之子孙鸿烈,矿长严爽之女严知本都是该校附小及初中的学生,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所长之长女常沙娜1943年和我同在初中一年级上学,后因故转学。还有部分空军及地方部队的子女也在该校就读。
  ②重视英语、数、理、化的教学。该校从小学到初中都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学期考试有两门课以下不及格者允许补考,补考后仍有两门不及格者留级;对三门或三门以上不及格者,令其退学,严格执行升留级制度。高中学生的奋斗目标是考大学,因此高中课的重点是英语每周6节,数学6节,语文6节 (包括2节作文),物理、化学各4节,体育、军训、史地各2节,音乐、美术各1节。当时的口头禅是:“学好英语、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每天早自习学生在操场、树林中读英语,晚自习或空堂做数、理、化作业,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很强。
  ③学生自学精神强。由于学生把考大学作为奋斗目标,所以对学习抓得很紧,晚上开夜车成风。学生的生活及活动都由军训教官和训育主任管理,作息时间以吹号为准。晚上下自习的号声一响,全校学生集合整队点名、唱歌,然后就寝。15分钟后熄灯号响,军训教官带通讯员提上马灯逐个检查宿舍。有的学生等查完后又起来到教室挑灯夜读。高三、高二学生开夜车更盛。早晨起床前一小时教室里已灯火通明,这叫开早车。数学教师林树三 、冯连泉教学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每天都布置大量作业,学生除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另找参考题作。有的学生利用星期天到天主教堂向传教士学习英语对话。这都说明学生自觉求知的欲望很高。
  ④文体活动活跃。河西中学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它不仅有宽阔平整的各种球场及较齐全的体育器材.还高薪聘请上海东亚体专毕业的储剑虹任教。他体育技能全面,尤其擅长球类及单双杠。学校每年开一次运动会,他都作单双杠表演,颇得师生赞赏。他离校后有西北师范毕业的李少虎任教,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抓得也很紧。除每周2节体育课外,每日下午课外活动时,还组织学生会体育股人员指导学生锻炼或比赛,训育主任和军训教官紧密配合,督促学生到操场进行锻炼。因此,在酒泉县织织的运动会上球类及田径比赛常获得冠、亚军。如1943年10月10日,酒泉县组织的中、小学球类、田径比赛运动会,共计25面锦标,河西中学就获得了一半以上。领奖后学生整队打着校旗,拿着锦标,唱着校歌,放着鞭炮,浩浩荡荡地回到学校。这使一些人羡慕,也使有些人不满。一次在东校场与公路局球队比赛排球时双方发生冲突,互相撕打,由于学生人多,对方有几人被打伤。公路局扬言要到学校报复,一时学校人心惶惶,小学生放学不敢回家,由教师护送,中学生不准走出校门,学校房顶及墙上都由学生轮流放哨。学校还请来当时国民党陆军18旅的一个排在校门口守卫。这种紧张气氛几天后才逐渐结束,为此,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影响,河西中学是能打架的学校。为了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娱技能,由学生会文娱股负责组织各班同学排演歌舞及小型话剧等,每年在校内举行1—2次文娱晚会,在此基础上组织了 “河中剧团”。高中学生张绪、丁玲芬、马谦、佘昕、邱启明、袁玉琴、李贞等既是组织者又是主要演员,由附小教导主任马萧导演排演了大型话剧《金指环》、《升官图》、《桃李春风》等,对外公演,为抗日战士及难民义演募捐,每次演出场场座满。
  ⑤敢于和旧势力争斗。1947年7月某日,河西中学的一个初中学生在街上被警察打伤了眼睛,并被抓到警察局。同学们闻讯后都非常气愤。很快汇集了100多人,直奔警察局去(北大街县政府内),并喊着“打黑狗!打黑狗!”的口号(“黑狗”是国民党警察的绰号)。学生通过南大街时,值勤的警察都已跑光,在钟鼓楼东侧碰上了4、5个值勤的警察,他们慌慌张张正向北街逃跑,大家紧追不舍,其中一个(据说是警长)手里拿着手枪,一边跑一边向追赶的同学乱晃手枪。他们逃进县政府后就把大门关上并用大木杠顶住,同学们围在门口呼喊冲击,终于推开了大门。这时县长和警察局局长都已从后门逃跑了。有一个巡官出来和同学对话,同学们提出三条要求:(一)立即释放被抓学生。(二)交出打人凶手。(三)要登报道歉。巡官说,被抓同学立即放回,其余两条因局长不在,请示后很快给予答复。此时天已将黑,同学们就撤回学校。后二条虽未实现,但以后街上值勤的警察遇见河西中学的学生就躲避,学生见了警察就叫“黑狗”或喊''打黑狗”,警察只好装作听不见。
  1947年10月,河西中学对外公演大型活剧《桃李春风》时,国民党河西警备司令部主办的《扫荡日报》记者马丕(回族)无票强行入场,被值勤同学赶出,他心怀不满,就在该报上诬蔑河西中学以对外公演话剧盈利巨款,在此之前,他还在该报上歪曲事实地报道了河西中学学生围攻警察局是”勘乱“时期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师生看了之后非常气愤,计划要给他一个应有的惩罚。一天下午有同学发现马丕向东关方向走去,立即出动了五、六十人,布置在各十字路口,当时笔者被分在警备司令部西侧的街口放哨(现莱市场南口 )。有同学去东关几家回民家找,没找到,就撤回了学校。第二天听说马丕去酒泉县参议会(现城关镇地址),高中学生贺鲁、俞兆德等到参议会,向当时的参议长杨进崇交涉要请马丕到学校去。参议长答应交出马丕,但提出要保证他的安全。于是马丕和同学们一同走出参议会,走到距学校门口不远处,从学校出来几个同学,冲上去扭住马丕的臂,卡住脖子压倒在地,拳打脚踢,狠狠揍了一顿。事后校长张素批评学生,此事应由校方交涉处理,同学不该上街闹事。几天后,《扫荡日报》登了一段声明:”我报记者报道有误,和河西中学同学发生了误会,特此道歉!“这场风波才算平息。
  ⑥教师待遇问题。河西中学的经费是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直接拔付,该校教师的工资由校长按教师的学历、教学质量、任课时数确定。有的教师学历高,教学能力强,可领1.5人或2人的工资;一般教师都按规定标准领工资。工资比其它学校高。可是由于那时物价飞涨,纸币贬值,工资往往不能按时发放。但等工资拿到手,与飞涨的物价相比低了几倍或几十倍。所以教师领到工资后就立即买成生活用品或兑换成银元,否则生活就无法维持当时的教师生活一般还是很艰苦的,有的上完课买一块大饼就是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即使如此,他们也从不缺课。1949年7、8月间国民党的纸币已贬值到无法运送了,教师的工资暂拔黄金支付,学校将黄金兑换成银元发给教师。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已成土崩瓦解之势,人心惶惶,教师学生已无法安心上课,学校只好提前放假。创办十年的河西中学,至此亦告结束。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史地述实、文化教育、邮电·金融、农业、民俗辑粹等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二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健初
相关人物
孙鸿烈
相关人物
严爽
相关人物
严知
相关人物
常书鸿
相关人物
常沙娜
相关人物
林树三
相关人物
冯连泉
相关人物
剑虹
相关人物
李少虎
相关人物
张绪
相关人物
丁玲芬
相关人物
马谦
相关人物
邱启明
相关人物
袁玉琴
相关人物
李贞
相关人物
马萧
相关人物
马丕
相关人物
贺鲁
相关人物
俞兆德
相关人物
杨进崇
相关人物
张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河西中学
相关机构
敦煌文物研究所
相关机构
上海东亚
相关机构
河中剧团
相关机构
警备司令部
相关机构
国民政府教育部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兰州
相关地名
玉门
相关地名
河西
相关地名
天主教堂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
钟鼓楼
相关地名
东关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金指环
相关作品
升官图
相关作品
桃李春风
相关作品
扫荡日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