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223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101-103
摘要: 民国时期酒泉教育事业发展沿革。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二、民国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首次公布了新的学制“王子学制”(四、三制)。规定小学修业期限为初等四年,高等三年。通令禁止读经,废除科举,倡导国民义务教育,承认男女教育权利平等,推行民族教育。教务总长蔡元培着力推行学制改革,改“学堂”为学校,分为初、高二级。1913年(民国二年)酒泉依旧设立肃州高等小学堂与初等小学堂。至1918年(民国七年)改为肃州高级小学校与初级小学校。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施行细则》四十条,其中燃定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它标志着明清以来儒学之结束,也标志着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在酒泉的开始。
  1918年在“肃州举院“旧址,创建了甘肃省立第九师范学校(1929年改为甘肃省第四师范学校,1936年更名为甘肃省立酒泉师范学校)。肃州高等小学堂改为肃州第一高级小学校(校址观音堂。今酒泉市西大街小学)。1919年(民国八年)成立清水堡第二高级小学校(今清水堡中心小学)。1920年(民国九年)成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23年(民国十二年)成立怀家沟第三高级小学(今银达乡余新村小学)。1926年(民国十五年)成立肃静女子初级小学校(城内东大街路南),至1929年(民国十八年) 迁址改为酒泉县立文庙街女子高级小学校(今共和街小学)。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南京政府推行“党化教育”,酒泉县各学校先后开设童子军训练、军训及党义等课,用“四维八德”的封建信条禁锢学生思想。
  抗日战争开始后,酒泉地处大后方,因为一些学校内迁,人才西流,有识之士兴办教育,使酒泉的中等教育得以发展。1935年4月南京中央政治学校肃州政治分校(1941年改为国立肃州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在酒泉成立。1938年9月重庆国民党政府所属中央庚款董事会筹建了肃州中学(1939年改为河西中学)及其附属小学。至此,河西中学、肃州师范、酒泉师范合称“酒泉三校”,它标志着抗日战争初期酒泉中等教育之勃兴。与此同时,酒泉小学教育除国立、省立、县立的以外,还发展了私立学校,包括佛教会、天主教会、回民教育促进会设立的“长城小学”,山西、陕西旅肃同乡会办的“建国小学”、“西秦小学”以及“佛教信众子弟小学"、“天主教崇德初级小学",此为三十至四十年代酒泉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倡导所谓“发展国民学校,推进义务教育"。1941年后将义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之中。据酒泉县旧志记载:1943年酒泉县共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保国民学校142所,教职员212人,学生5406人,并以'民众补习教育”为推行义务教育之补充。酒泉民众教育馆举办“民众识字班“,学员二、三十人。但上列数字实与所报不符。
  抗日战争期间执行的是“以三民主义为依归”的教育方针,不容许在“三民主义”之外有任何分歧杂乱的思想,确定”礼、义、廉、耻“四维为共同校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为青年学生一致信仰的准则。要在统一意志原则下,统一学生的信仰,实行所谓的“党化教育”、“政治训练”、"道德规化”。在此指导下,强化“党团组训”、“军事训练”、“训育管教”,无不渗透“反共防共"和封建专制等反动内容。
  抗战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酒泉又受地方军阀的控制,物价飞涨,民生凋蔽,酒泉中小学教育处于抱残守阙阶段。据1949年9月解放后接管各类学校知悉:“酒泉三校”总共有学生790人,教职工66人。小学教育除“酒泉三校”的附小外,全县共有小学108所,教职工197人,学生4343人,基本上是一保一校,一校一庙,一个教师教一校。在校小学生占学龄儿童总数的23.4%。1947年以来,全县文盲占总人口数的84.35%。这说明酒泉地处边远,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学校零落,文肓充斥,就是旧社会的状况。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史地述实、文化教育、邮电·金融、农业、民俗辑粹等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二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元培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观音堂
相关地名
清水堡
相关地名
共和街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
山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