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222
颗粒名称: 明清时期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
页码: 99-100
摘要: 明清时期酒泉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沿革。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明成化三年(1467年)肃州都御史徐廷璋创建“肃州儒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肃州兵备副使唐宽将“肃州儒学”改建为“酒泉书院”。据史料称:“尔后,拓地扩建,开凿泮池,绘壁画,题匾额,书院面貌,宏伟可观。各县儒生,咸来求学,云集于此”。
  清初承袭明制,但顺治五年(1648年)甘肃回民丁国栋起兵占据肃州城,将书院焚毁无存。至此,书院停业达四十多年。康熙三十年(1691年)分巡肃州道卢崇魁传集绅士,发起捐资,重建书院于旧址。工未竣而卢公病逝。继有肃州通判毛凤仪承办其事,修建完工,但规模已不如前。到乾隆元年(1736年)由肃州分巡道黄文炜,捐银修缮校舍,并创建“尊经阁“。遣人至京津购置书文八十四部计九百册,藏于阁内,供学生传抄阅读,书院始趋完备。历经一百三十年,培育良才,遍布各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肃州知州康基渊,大力修建校舍,开星文渠学田,筹集办学基金,设置各村社仓,城乡社学群起,先后有社学百所。另在肃州城东北隅文昌宫设义学。来学之士,百数十人。康知州每月三课亲莅,品评优劣,以资鼓励。
  同治四年(1865年)回民马文禄攻陷肃州,书院全毁。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攻克肃州,奏请“甘肃分闱乡试”,设学政,在肃州增设考棚。光绪元年(1875年),饬令肃州兵备道史念祖、知州杨大年在旧址重建“酒泉书院“。至光绪六年(1880年)冬建成开业,开闱乡试,就地取才。光绪七年(1881年)改“书院”为“举院”。光堵二十四年(1898年)谕内阁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存的大小“书院” 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郡城之“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之 “书院”改为小学堂。中学、小学应读之书,由官设书局编译中外要书,颁发遵行。民间之祀庙不再祀典者,由地方官晓谕居民,一律改为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发学堂章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宣布不再变法,废科举、兴学堂,改良教育。肃州直隶州设肃州中学堂一处(教习1人,学生19人,但不久即停办),设初等小学堂54处,教师54入。为近代教育制度在酒泉创立之始。然而,清末的学制改革大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师资依旧,陈规未改,实与“书院”无异。
  概括上述明清的兴教办学,其要义是:“建儒学,继承古风;立书院,招揽人才;开社学,兴行教化;办义学,普及知识“。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史地述实、文化教育、邮电·金融、农业、民俗辑粹等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二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廷璋
相关人物
唐宽
相关人物
丁国栋
相关人物
卢崇魁
相关人物
毛凤仪
相关人物
黄文炜
相关人物
康基渊
相关人物
马文禄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史念祖
相关人物
杨大年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重建书院
相关机构
肃州中学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书院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尊经阁
相关地名
文昌宫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