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教育史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221
颗粒名称: 酒泉教育史述略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2
页码: 99-110
摘要: 酒泉教育事业历史沿革概述,包括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酒泉教育史述略
  王红丁
  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酒泉教育事业,沿袭明代、清初的儒学和书院,从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创办了新学——第九师范。抗日战争后,名师荟集,兴办了国立肃师和河西中学。此时,同乡会、教会也兴办私立小学,教育事业有所开拓。新中国成立后,酒泉教育获得新生。四十年来,逐步形成了大、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等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现正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持改革,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将其沿革略述于此。
  一、明清时期明成化三年(1467年)肃州都御史徐廷璋创建“肃州儒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肃州兵备副使唐宽将“肃州儒学”改建为“酒泉书院”。据史料称:“尔后,拓地扩建,开凿泮池,绘壁画,题匾额,书院面貌,宏伟可观。各县儒生,咸来求学,云集于此”。
  清初承袭明制,但顺治五年(1648年)甘肃回民丁国栋起兵占据肃州城,将书院焚毁无存。至此,书院停业达四十多年。康熙三十年(1691年)分巡肃州道卢崇魁传集绅士,发起捐资,重建书院于旧址。工未竣而卢公病逝。继有肃州通判毛凤仪承办其事,修建完工,但规模已不如前。到乾隆元年(1736年)由肃州分巡道黄文炜,捐银修缮校舍,并创建“尊经阁“。遣人至京津购置书文八十四部计九百册,藏于阁内,供学生传抄阅读,书院始趋完备。历经一百三十年,培育良才,遍布各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肃州知州康基渊,大力修建校舍,开星文渠学田, 筹集办学基金,设置各村社仓,城乡社学群起,先后有社学百所。另在肃州城东北隅文昌宫设义学。来学之士,百数十人。康知州每月三课亲莅,品评优劣,以资鼓励。
  同治四年(1865年)回民马文禄攻陷肃州,书院全毁。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攻克肃州,奏请“甘肃分闱乡试”,设学政,在肃州增设考棚。光绪元年(1875年),饬令肃州兵备道史念祖、知州杨大年在旧址重建“酒泉书院“。至光绪六年(1880年)冬建成开业,开闱乡试,就地取才。光绪七年(1881年)改“书院”为“举院”。光堵二十四年(1898年)谕内阁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存的大小“书院” 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郡城之“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之 “书院”改为小学堂。中学、小学应读之书,由官设书局编译中外要书,颁发遵行。民间之祀庙不再祀典者,由地方官晓谕居民,一律改为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发学堂章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宣布不再变法,废科举、兴学堂,改良教育。肃州直隶州设肃州中学堂一处(教习1人,学生19人,但不久即停办),设初等小学堂54处,教师54入。为近代教育制度在酒泉创立之始。然而,清末的学制改革大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师资依旧,陈规未改,实与“书院”无异。
  概括上述明清的兴教办学,其要义是:“建儒学,继承古风;立书院,招揽人才;开社学,兴行教化;办义学,普及知识“。二、民国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首次公布了新的学制“王子学制”(四、三制)。规定小学修业期限为初等四年,高等三年。通令禁止读经,废除科举,倡导国民义务教育,承认男女教育权利平等,推行民族教育。教务总长蔡元培着力推行学制改革,改“学堂”为学校,分为初、高二级。1913年(民国二年)酒泉依旧设立肃州高等小学堂与初等小学堂。至1918年(民国七年)改为肃州高级小学校与初级小学校。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施行细则》四十条,其中燃定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它标志着明清以来儒学之结束,也标志着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在酒泉的开始。
  1918年在“肃州举院“旧址,创建了甘肃省立第九师范学校 (1929年改为甘肃省第四师范学校,1936年更名为甘肃省立酒泉师范学校)。肃州高等小学堂改为肃州第一高级小学校(校址观音堂。今酒泉市西大街小学)。1919年(民国八年)成立清水堡第二高级小学校(今清水堡中心小学)。1920年(民国九年)成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23年(民国十二年)成立怀家沟第三高级小学(今银达乡余新村小学)。1926年(民国十五年)成立肃静女子初级小学校(城内东大街路南),至1929年(民国十八年) 迁址改为酒泉县立文庙街女子高级小学校(今共和街小学)。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南京政府推行“党化教育”,酒泉县各学校先后开设童子军训练、军训及党义等课,用“四维八德”的封建信条禁锢学生思想。
  抗日战争开始后,酒泉地处大后方,因为一些学校内迁,人才西流,有识之士兴办教育,使酒泉的中等教育得以发展。1935年4月南京中央政治学校肃州政治分校(1941年改为国立肃州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在酒泉成立。1938年9月重庆国民党政府所属中央庚款董事会筹建了肃州中学(1939年改为河西中学)及其附属小学。至此,河西中学、肃州师范、酒泉师范合称“酒泉三校”,它标志着抗日战争初期酒泉中等教育之勃兴。与此同时,酒泉小学教育除国立、省立、县立的以外,还发展了私立学校,包括佛教会、天主教会、回民教育促进会设立的“长城小学”,山西、陕西旅肃同乡会办的“建国小学”、“西秦小学”以及“佛教信众子弟小学"、“天主教崇德初级小学",此为三十至四十年代酒泉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倡导所谓“发展国民学校,推进义务教育"。1941年后将义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之中。据酒泉县旧志记载:1943年酒泉县共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保国民学校142所,教职员212人,学生5406人,并以'民众补习教育”为推行义务教育之补充。酒泉民众教育馆举办“民众识字班“,学员二、三十人。但上列数字实与所报不符。
  抗日战争期间执行的是“以三民主义为依归”的教育方针,不容许在“三民主义”之外有任何分歧杂乱的思想,确定”礼、义、廉、耻“四维为共同校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为青年学生一致信仰的准则。要在统一意志原则下,统一学生的信仰,实行所谓的“党化教育”、“政治训练”、"道德规化”。在此指导下,强化“党团组训”、“军事训练”、“训育管教”,无不渗透“反共防共"和封建专制等反动内容。
  抗战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酒泉又受地方军阀的控制,物价飞涨,民生凋蔽,酒泉中小学教育处于抱残守阙阶段。据1949年9月解放后接管各类学校知悉:“酒泉三校”总共有学生790人,教职工66人。小学教育除“酒泉三校”的附小外,全县共有小学108所,教职工197人,学生4343人,基本上是一保一校,一校一庙,一个教师教一校。在校小学生占学龄儿童总数的23.4%。1947年以来,全县文盲占总人口数的84.35%。这说明酒泉地处边远,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学校零落,文肓充斥,就是旧社会的状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年里,酒泉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经历了 “恢复一一调整一一巩固一一发展”、“再整顿一一改革一一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酒泉教育向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发展,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耍作用。
  1.1949年10月至1957年阶段1949年10月初,酒泉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原有学校,并进行初步改造。遵照中央“先恢复和维持现状,再逐步改造,稳步前进”的方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先在城区成立了 “联合补习小学”及“联合中学“,分别组织动员小学生在原酒师上课,中学生在原肃师上课。1950年5月把‘酒泉师范”、“肃州师范” “河西中学”三校合并为‘酒泉中学”,设有高中、初中及师范班共8个,学生300多人。
  1950年至1952年,结合“抗美援朝"、“镇反”、“减租"、“土改”、“三、五反”运动,在广大中小学师生中进行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根据教育部“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及甘肃省教育厅的整顿方案,分别对酒泉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思想改造,以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的疏导办法,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完成了对旧教育的改造。
  1951年贯彻执行了全国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确定的“使青年在德、智、体、美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52年开始整顿了中等教育,发展了小学教育,开展了职工教育及农民扫盲教育,推行了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收到良好效果。不仅使部分在职干部脱盲,且推动了全县厂矿企业和农村办学的热潮。到1957年6月,全县共有公、民办小学160所(比1949年增52所),学生26582人(比1949年增9939人);中学2所(酒泉中学、酒泉县立初级中学)及农村小学附设初中班,共有学生1784人(比1949年约增1000人)。1953年9月恢复了酒泉师范以来,到1957年共有12个班(包括初师及中师),学生422人。中学、师范合计学生2206人(比1949年增加1416人),为解放初期的1.7倍。
  2.1958年至1975年阶段1957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但从6月底全县全面开展了 “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31%的中小学教师错划为反、坏、右分子,仅在小学教师中被清洗的就有152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24%。
  1958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勤工俭学和大办教育的活动。酒泉中小学校开展以办工厂、农场为主的勤工俭学活动,办起了加工、养殖、服务性小型工厂362个。仅酒泉中学就兴建机械厂、冶炼厂以及肥料、农药、饲养等小型工厂(场)23个,试制出120多种产品。1958年7月14日,朱德副主席在视察河西时,参观了酒中校办工厂,称赞:“很好,是全国勤工俭学的榜样”。随着“大跃进”的形势,酒泉学校猛增,学生增加,中等学校由1957年的4所,发展到21所,小学由1957年的160所,增到240所,农职业中学蓬勃兴起,先后创办工校、林校、财校、卫校各1所,农业中学13所,社办幼儿园269所。当时,群众中被激起的办学热情,虽然为教育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却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对教学的科学管理,以劳动代替教学,打乱知识系统,教学秩序被冲击,教育质量下降。此时正逢“三年困难”时期。从1961年7月开始,又进行了整顿、压缩和精简工作,到1962年1月撤销了工校、林校、财校、卫校,农业中学只保留了银达农中。全日制各级各类学校同1960年比较,酒泉师范学校教职工由46人减为40人,在校学生由34人减为131人,减少61.6%;普通中学由13所减为3所,教职工由298人减为169人,在校学生由3240人减为1198人,减少63%;农职业中学由17所减为1所,教职工由99人减为11人,在校学生由1712人减为84人,减少95%;小学由240所减为148所,教职工由960入减为455人,在校学生由34129人减为11033人,减少67.7%。这种违背客观事物规律的做法,造成“大起大落”的弊.湍。
  1963年秋,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和对中央批准试行的《中教五十条》、《小教四十条》的贯彻执行,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左”的错误,使全县教育工作开始转向稳步发展。该年全县有普通中学4所,教职工169人,学生48个班1741人;农业中学1所,教职工8人,学生3个班34人;师范学校教职工30人,学生4个班98人;小学160所,教职工499人,学生14146人。1965年有普通中学3所,学生1890人;师范教职工35人,学生350人;小学公、民办312所,学生31121人。
  正当全县学校教育工作稳步回升时,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在“四人帮”的“文攻武卫”口号煽动下,挑动派性,打、砸、抢、抄、抓“五害"横行,武斗不断发生,学校党政领导瘫痪,学制改变,课程大减.管理体制和教学制度被废除。1968年“军宣队”、“工宣队“、“农宣队"进驻管理学校,推行“斗、批、改",实行所谓“厂(社)校挂钩",结果使基础教育严重削弱。同时,不顾客观条件和实际需要,在“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大队”的口号指导下,一哄而起,社社有完全中学,队队有戴帽初中,造成了中小学比例失调,中等教育结构单一,普通高中畸形发展的局面。1969年8月,中小学先后招生,中学学制改为 “二、二制”,小学“五年制”,学生逐级拔高,教育质量低下。又在“两个基本估计"(即:“文革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的影响下,1971年下半年,广大教师几乎成了 “全面专政“的对象,再次受到冲击,欲教不能,欲罢不忍,处境十分艰难。1973—1974年,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批判“复辟回潮”与“师道尊严”,又挑动学生斗教师,在中小学出现了一片混乱。把幼儿园诬为“培养修正主义苗子的园地”,几乎被撤销。职工教育停办,农民业余教育中断。“文革”这场灾难,绐酒泉教育造成了 “史无前例"的损伤。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拔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教育与经济以及教育内部的比例关系进行了初步调整,实行改革,各级各类教育获得新的发展。1983年后,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改革教育体制,调整学校结构,兴办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酒泉的教育事业 .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根据酒泉行署《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酒泉市所属中小学开始实行简政放权,分级管理;实行《中小学工作责任制》、《教育岗位责任制》,分工明确,奖罚严明。各级学校的领导班子,多次进行了调整,领导成员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2)普及初等教育。根据中央有关决定精神和“甘肃省普汲小学教育的十年规划和实施措施”,确定把改革农村教育、普及小学教育作为普通教育工作的重点。从1982学年度开始,抓紧以“四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为中心的落实工作,截止1985年,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在校学生年巩固率99.5%,毕业率97.7%,普及率98%,经省、地、市组织验收,达到部颁标准,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给“合格证书”。
  (3)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了改革普通中学单一化结构,以适应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需要,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和甘肃省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合理控制高中,整顿加强初中,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把农村19个乡缜的高中,调整为只有总寨、清水、临水、果园乡4所高中。1983年将原酒泉县第三中学改设为职业中学,农村设立了银达、上坝、东洞农职业中学3所,并把泉湖乡中学初中毕业生改为 “3+1”班,增开一年的职业技术课程。经过几年的勤俭办校,酒泉市职业中学被评为甘肃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被省教委认定为“B级达标示范性职业高中” 。银达、上坝职中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新建了林果、地热温棚、鱼池和茄莱大棚,对农业生产起了示范幅射作用。
  (4)兴办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酒泉行署经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1983年开始筹建了 “酒泉教育学院“,成为全区的高等学府,以培养提高初等师资。同时先后恢复和新建了工校、财校、农校、卫校、体校等五所中等专业学校,专业门类设置18种,分级开设课程总共120门,为振兴酒泉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1985年2月,按省教育厅通知精神,酒泉市教师进修学校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举办了二年制中师进修班,培养和提高现任小学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5)开展成人教育。1979年以后,开展了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考核,城镇待业青年职前培训教育。并和有关部门协作,多途经、多渠道地举办了电大、函授、我大、电视等形式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6个专业。到1935年电大学习考试及格、准予毕业者407入.待业青年职业培训结业者1060人。并且相继举办了农机、养殖、缝纫、林果等各类一个月以上的培训班46个,培训人员1948人,一个月以下的培训班382期,培训人员1939人,各种讲座820场(次),参加人员41543人(次)。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酒泉市经济的发展。
  (8)恢复和发展扫盲教育。五十年代酒泉县扫盲工作成效显著,树立了银达乡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先进典型,曾获毛泽东主席按语称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扫盲教育得以恢复和发展。据1987年统计:酒泉市农村12至40周岁人口为118628人,其中文盲、半文盲21564人,占同龄人的18%。1987年至1988年共办318个扫盲班,脱盲5630人。全市累计脱盲12950人,非文盲占同龄人口的93.36%。经省、地、市检查验收合格,中央颁发给 “基本扫除文盲先进市”奖状。1990年全市扫盲已接近扫尾,非文盲率达到98.6%。
  (7)发展了幼儿教育.1987年市属幼儿园有2所,入园儿童1036人,街道集体办了3所,入托幼几240人,入园儿童是建国初期的5.1倍。1983年后,城乡兴办学前班,农村43个班896人,城关学区8个班400多人。总寨、西洞也办起了幼儿园。截止1987年有幼儿园7所,学前班140个,全市入园的幼儿占三岁半至六岁半学龄前儿童的11.7%。1989年以来,市一幼、二幼两园筹资新建了教学活动大楼。
  (8)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八十年代初期,酒泉市重视和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参观学习、派出培训、传播信息、交流经验、定校实验、组织观摩、评选优秀、树立典型,充实和加强教研机构,增设电化教学内容,发挥业务职能作用,有效地改变了落后陈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采用最佳教学方式,广泛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1985年以来,又重点试行“注音识字,提高读写”、“数学尝识教学法”、推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提高小学生能力水平联合革新计划”(简称“JIP"计划),并把它的有效因素引入了全市的教育工作中,促进了学校的整体优化,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城关学区10所小学毕业生合格率1987年为95.4%,比1983年提高12%。
  (9)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1979年到1987年酒泉市教育事业费累计达27899683元,是建国后1953年至1987年三十五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数47615973元的58.6%。教育经费在全市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10.3%上升为1987年的21.3%。在此期间,乡镇集体和农民群众筹资办学,蔚然成风,集资投工献料约计442.9万元,城乡修建了教学大楼10座,14971平方米。教师住宅楼6栋8800平方米。特别是农村乡(镇)村小学翻建一新。截止1985年全市190所小学基本上实现了 “一无两有“(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1987年以来又自筹资金32万元,添置了教学设备,加快了配套建设工作。1991年全市90%以上的学校基本达到了 “九配套”(有校门、有校墙、有教室、有桌凳、有厕所、有场地、有图书、有仪器、有体育器材)。有93所学校基本达到了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占全市学校的44.7%,其中有6所达到一类标准,38所达到二类标准,49所达到三类标准。开创了酒泉教育史上的新局面。
  (10)正在建立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酒泉市教师队伍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凡经波动,增减不定,民办教师比例过大,素质较差。1977年全市教师合格率:高中为24,6%,初中为56%,小学为62%,在中小学教师中受过师范教育者只占37%。1980年以后,地、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办好教师进修学校,长训与短培结合,自学与辅导结合,在职与离职结合;选送到酒泉教育学院进修;参加电大、函授、成人自学考试;各乡镇开办电视中专班。特别是进行了三次“教材教法过关考核",使在职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文化业务方面有所提高。根据1986年统计: 酒泉中小学公.民办教师(包括酒中、企业学校)先后参加"教材教法过关“应考教师957人中考试合格教师619人,占应考教师效的64.68%。按照中央、省有关学历达标的规定:酒泉市属学校的高中教师178人中合格者48人,占27%;初中教师797人中合格者189人,占23.7%;小学教师1695人中合格者1157人,占68.3%。1987年以来,经过离职培训、新员增补、在职进修、调整辞退等办法,师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总之,酒泉教育事业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必将取得更大成绩,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史地述实、文化教育、邮电·金融、农业、民俗辑粹等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二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红丁
责任者
王红丁
相关人物
徐廷璋
相关人物
唐宽
相关人物
丁国栋
相关人物
毛凤仪
相关人物
黄文炜
相关人物
康基渊
相关人物
马文禄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史念祖
相关人物
杨大年
相关人物
蔡元培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祁建华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国立肃师
相关机构
河西中学
相关机构
重建书院
相关机构
肃州中学堂一处
相关机构
南京临时政府
相关机构
肃州高级小学校
相关机构
南京政府
相关机构
肃州师范学校
相关机构
肃州中学
相关机构
私立学校
相关机构
天主教会
相关机构
回民教育促进会
相关机构
长城小学
相关机构
建国小学
相关机构
国民政府教育部
相关机构
中心国民学校
相关机构
酒泉民众教育馆
相关机构
酒泉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联合中学
相关机构
酒泉中学
相关机构
广大中小学
相关机构
甘肃省教育厅
相关机构
初级中学
相关机构
中等学校
相关机构
职业中学
相关机构
农业中学
相关机构
酒泉师范学校
相关机构
普通中学
相关机构
完全中学
相关机构
普通高中
相关机构
酒泉行署
相关机构
甘肃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酒泉县第三中学
相关机构
东洞农职业中学
相关机构
酒泉市职业中学
相关机构
省教委
相关机构
职业高中
相关机构
酒泉教育学院
相关机构
省教育厅
相关机构
酒泉市教师队伍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书院
相关地名
甘肃
相关地名
尊经阁
相关地名
文昌宫
相关地名
观音堂
相关地名
清水堡
相关地名
共和街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
山西
相关地名
河西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果园乡
相关地名
泉湖乡
相关地名
银达乡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