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路重镇清水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212
颗粒名称: 古代丝路重镇清水堡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91-96
摘要: 古代丝路重镇清水堡介绍。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古代丝路重镇清水堡
  陈国英
  清水堡,位于酒泉市东南75公里处。因南面祁连山榆林坝山口流下一股泉水,清澈如镜常流不断,故名“清水”。
  清水是祁连山脚下的一片好地方,气候温润,宜农宜牧,是戈壁沙漠间的一片绿洲。原先,这里有一座城堡,约筑于明代初期。据《肃州志·营制》载:清水堡”不知创建人姓名与年月“,唯存“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本堡守备刘国玉重建”。内设有守备衙门,据此可知明代即有守备驻扎此镇。清初,自顺治四年(1647年)起,设守备一员,并驻守备兵一营,其中骑兵49名、步兵96名,共145名,累年防守。清水在古代本属甘州高台县管辖。清雍正七年(1729年)总督岳钟琪为建设肃州直隶州,上书奏准:划高台属肃州领县。并将原属高台的清水、九家窈、下河清三地,亦从高台划出,归属酒泉县。并在清水设肃州州判一员(相当于副知州),以理丰乐河以东之政法事务,武职则仍有守备治理,因而清水有州判衙署与守备营。
  清代衙署清水堡是古代丝路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介于酒泉与捣台之间,东过马营为九十里的戈壁,西过清水到营尔又是九十里戈壁,倘若粮草、饮水得不到补给,则有身入绝境之感。过往客商、军队等均须在清水停步驻扎,做好准备,始能东下西往越过戈壁。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代开始,就有重兵把守,清代为肃州州判衙署。清末曾有徐大人、麦大人(名字不详)驻守衙署。
  堡内设有布政使衙门(现清水镇中心小学址),前门为砖砌拱形门,两侧有石鼓一对,门外有低木栅栏,前有照壁(民国年间,因碍交通而被拆毁)。进门后又有木制屏门,平常出入从两侧而行,遇有达官贵人,则开屏门迎接。中有甬道直通大堂。大堂为高大建筑物,红柱青瓦,飞檐翘角,庄严雄伟,为举行礼仪大典和办理公务的大厅。西侧由南到北一排平房,供衙役或往来差役歇息。堡东建有花厅一处三间,门口有士卒守卫,此处专供官员饮酒作乐,赏花舒闲。园内有花草树木,摆有嶙峋怪石几座,别有一番情趣,后称东厅子。州判出衙、回衙,都要号炮三声,以显威严,并示平安。炮手吴存绪(清水村七队人,已故)备有火药响炮多枚,必须保证号炮三声不误,若出误差,必受处置。堡东有马营一处,乃军方养马、牧马、骑兵驻扎之地,故名马营。州判每天都要到马营一带巡视。马营河的马营坝口留有一个长流水口,专供饮马之用。马营距清水之前哨,为清水堡之东大门,凭河水天险,易守难攻;麦州判,山西人氏,喜食野味,南山藏民须按月将山珍野味进俸,每年麝香、鹿茸、熊掌、兽皮亦有定数。
  堡东有校场滩,筑有演武亭,乃练兵之场(现集贸市场北面),建有碉楼一座,土木结构,上下两层,为方形建筑物。周围有瞭望孔、箭孔,摆设甚多,形似长城的箭楼。堡北有烽火墩(在西湾村北),后人又叫杨家墩。东西贯通,堡东一路,经中寨、上寨两墩,直到马营岗墩,通往高台;向西一路,墩台直通酒泉,可互相呼应,报警求援。
  由于军事上的重要,形成了清水堡乃丰乐河以东的军事统帅和政治中心,从清代到民国政府办事机构即设在清水堡。
  城堡内外,商贾云集,贸易称便。再加交通上为西北干线必经之地,必然地发展为酒泉东南部的经济中心。在清代有许多外省的商贩,如河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在清水堡落脚,安家落户。比较大的有河南人张统星经营的酒泉“广泰堂分店”(现银行址)、张统成的“万盛永药店"并兼营杂货(现兽防站门诊部址)、刘子林开的“万生永店铺”(现文化站、信用社址)、张吾衡行医(现在张道德家),还有刘本堂、刘本亮的店铺等。四川人来做生意、开饭馆的也不少。再有武威人沈俊的“俊源昌"(现商店址),临泽李家开的“兴泰和”(现商店址),杨生辉开的店铺(旧信用社址),本地人岳元龄的“三盛合"(清水商店对门)。可谓店铺林立,生意兴隆。
  城堡古貌城堡建筑布局是从南而北为风凰展翅形态,因此.有“凤凰城”之称。其城大致为十字形,南北短,东西长,东西为凤凰两翅,南城墙筑有高台,修建“关帝庙“为凤凰头。关帝庙门前有桅杆两根,高数丈。内存有熟铁打造的青龙偃月刀一柄,重一百二十斤,逢年过节,常有村上壮汉力士扛刀十字街头,争相赛力舞刀。关帝庙北面建有木牌楼式灯架一座,名鳌山灯,高数十丈,中间镶有无数横层木板,供放面制清油灯。外挂灯幔一幅,从城顶直垂架底,上画“封神演义”故事情节,逢年过节皆有灯会主持人操办。
  全堡的凤凰尾是北街尽头的大佛寺,与关帝庙遥遥相望。大佛寺是全城最大的建筑群,系明代万历年间所建。大门悬有'大雄宝殿”横匾。匾上血迹斑斑,传说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青海兵变,马仲英造反,攻破了清水堡,有一守城的下河清枪手仓促藏于匾后,贼兵搜杀,吓得尿流,被兵发现,一刀砍死,因此血溅匾额。大佛寺外,有东西两场地,每年元霄节在这里设置“黄河灯会“,以“迷宫”形式组成九曲十八弯,路线迂迥曲折,游人络绎不绝,河东堡的群众都来赶会。
  全城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什字中心有长方形石墩一个,上刻“吉马桩”三字(人们传曰:“系马桩”),原为官员拴马所用。其东北侧有戏台一座。南街东侧,碑亭子一间,中竖石碑一座,为花岗岩上刻莲花图案,边刻花纹,中刻清水堡水规全文。南街中间,建有牌坊,后因火灾拆毁。西街最大的建筑物是杨家贞节牌坊,正中写有“孝德可风”四字,下衔清康熙X 年,并竖“圣旨”匾一块,金字闪烁,大凡官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皆须下马。相传清康熙年间,榆林坝杨家有一女子,18岁守寡终身不再改嫁,孝敬公婆,贤德善良,有人奏请得以下旨修建贞德牌坊。西门牌坊北侧,即官家廒房,内储皇粮、兵器,至解放时梁顶还架有盔甲数幅。解放后,区政府建置于此。北街东西两侧建有“三官庙“(现乡政府所在地)、“药王庙”、“娘娘庙”(现中心小学后址)等。
  清水堡有东西二门,正门之外尚有瓮城各一,瓮城门皆向北,直通大路,是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城外即护城河,城东城西各龙王庙一座。城西有大涝池,供附近居民饮水之用。城门洞有两户人家,负责城门晚锁晨开。
  兴教办学民国八年(1919年),晚清举人阎玉善(丰乐.乡中截人),曾在东北致仕,后调任新疆财政厅长,赴任返乡。路过清水,建议设新学,兴教育,为家乡培养人才,当即得到清水众人之赞助,就在原清朝布政使衙门原麦大人府设“清水学堂”,读新书,废四书五经,后人称为"洋学堂”。1920年改名为“第二高级小学校“(现酒泉市西大街小学原为第一高级小学校)。
  堡内东南角有涝池,北边有一南学,为古代学府,后叫社学 (现麴天宝住宅),至后建立了新学,社学遂淘汰。新学的规章制度均按教育部颁布的”壬戌学制“、“学校系统改革令”施行,设校长一人,分班授课。第一任校长是丰乐中截杨田淮,后来历届相继者有岳元龄、郭嵩英、刘学诗、翟耀儒。解放后历任校长是翟玉庆、陈孝邦、赵客、吴永寿、盛录祖、吕文祥、盛承福、杨学俭等。
  文化风采清水古城堡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姿多采,为群众喜闻乐见,相传于今。每逢新春正月、元筲灯会、春种秋收之后,按例演戏三、五天。东西几堡的民众远道而来,车马云集,十分热闹。除了清水堡的正班戏外,还有地方自乐班的折子戏,如李天祥善演丑角“王大娘钉缸”、徐吉仁的”曹福走雪”、石嘉轩的 “祭灵”等等。演得颇有特色,很受好评。
  还有巧工纸匠王好学扎制的马、驴、驼和仙鹤等,用以扮演“八仙过海”神话故事。白沙河村的龙灯,西湾村的狮子、红墙关的社火,都各俱特色。
  (王红丁、刘兴义补充修正)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史地述实、文化教育、邮电·金融、农业、民俗辑粹等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二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英
责任者
王红丁
责任者
刘兴义
责任者
陈国英
相关人物
刘国玉
相关人物
岳钟琪
相关人物
吴存绪
相关人物
张统星
相关人物
张统成
相关人物
刘子林
相关人物
张吾衡
相关人物
张道德
相关人物
刘本堂
相关人物
刘本亮
相关人物
沈俊
相关人物
岳元龄
相关人物
马仲英
相关人物
阎玉善
相关人物
杨田淮
相关人物
郭嵩英
相关人物
刘学诗
相关人物
翟耀儒
相关人物
翟玉庆
相关人物
陈孝邦
相关人物
赵客
相关人物
吴永寿
相关人物
吕文祥
相关人物
盛承福
相关人物
杨学俭
相关人物
李天祥
相关人物
徐吉仁
相关人物
石嘉轩
相关人物
王红丁
相关人物
刘兴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肃州州判衙署
相关机构
清水镇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广泰堂
相关机构
万盛永药店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清水堡
相关地名
祁连山
相关地名
榆林
相关地名
甘州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高台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
清水
相关地名
丰乐河
相关地名
马营
相关地名
前门
相关地名
清水村
相关地名
马营河
相关地名
长城
相关地名
杨家墩
相关地名
墩台
相关地名
山西
相关地名
陕西
相关地名
湖南
相关地名
湖北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武威
相关地名
临泽
相关地名
大佛寺
相关地名
大雄宝殿
相关地名
青海
相关地名
黄河
相关地名
河东堡
相关地名
三官庙
相关地名
药王庙
相关地名
娘娘庙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
白沙河村
相关地名
西湾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肃州志.营制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