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酒泉郡九县位置新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202
颗粒名称: 汉代酒泉郡九县位置新考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1
页码: 81-91
摘要: 汉代酒泉郡九县位置新考,包括禄福、表氏、 乐涫、天䧇、玉门、会水、池头、绥弥、乾齐。
关键词: 酒泉 文史资料

内容

汉代酒泉郡九县位置新考
  刘兴义
  酒泉郡,据《汉书·武帝纪》云: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应劭曰:”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 但据《史记》、《汉书》,此后数年,虽微有遣戍,而河西空无匈奴。自元鼎二年,张骞二次通西域还,汉始着手经营河西酒泉,大发戍卒,筑城障,营屯田,徙民实边,始置郡县。至元鼎六年,“以境域辽远,乃分酒泉地,另置敦煌郡”,更加向西扩大经营面。这是汉武帝极力向西扩疆拓域,最先在河西开辟的屯戍基地。至元鼎六年已先后建成郡城附近九县,即:禄福、表氏、乐渲、天䧇、玉门、会水、池头、绥弥、干齐。其各县城址位置和领域,前人虽有考定,但多简略不详,亦未能全面,且与今之地名位置,历代多有变换差异。本文试就古今史地对照,结合现代考古成就,重新加以考定,以供史地界同仁研究参考,并望校正。
  —、禄福县《汉书·地理志》:酒泉郡之首县为禄福县,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王莽改曰显德。《后汉书》改为福禄。
  《隋书》注:福禄县有祁连、崆峒、昆仑山。
  按:汉代之呼蚕水,晋时称福禄河,唐又称多乐水(已用蕃名),“多乐”即“托赖”,讨赖是其传音。五代称金河,《清史稿》作洮赉河,即今之讨赖河,俗称北大河。今日酒泉市,本唐代肃州城“城西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太平环宇记》称此为金山。《元和志》云:金山在福禄县西七十里,有玉石障,实则即嘉峪关西北之黑山。唐《释迦方志》云:“肃州西七十里至玉门关,关在南北两山间”。清乾隆《重修肃州新志》称此关为“石关”石峡天险。《西域考古录》称此为西汉所置之玉石障 (即遮虏障),位在嘉峪关西北十五里,今称“石关峡”。
  昆仑山,在福禄县南八十里。公元344年(晋建元二年)前凉酒泉太守马岌上书称“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丘也,周穆王会西王母于此,乐而忘归,即在此山”。《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墟,弱水环之“。按今酒泉南山,确是弱水环绕其下,两源在山南东西反流,过山后,又东西对流,至鼎新而汇入羌谷,名曰弱水,是马岌所言,亦有所根据。即指汉时所称张掖、酒泉之间祁连山,今俗称之曰南山或大雪山。
  崆峒山:在县东南六十里(与平凉者同名),按即今金佛寺之南山。
  根据以上地名、地望记载,对照今日之山河名称,得出福禄县范围大略如下:福禄县古城遗址,即今酒泉城之西半城,《肃州志》:今日之鼓楼,即昔日之东门也。“其县辖境:南依雪山,与羌中(青海)相隔。西以金山玉石障,与天䧇(延寿)县分界。北连夹山与会水县接壤。东北跨临水河与绥弥县连境,东南上坝乡以东及清水堡以东,均与乐涫县毗邻。
  二、乐涫县乐涫县,是酒泉郡建置较早的县份之一。《汉书·地理志》 仅载其名,而未详其治所,莽改曰乐亭。然见诸其它史志者则有:1.《旧唐书》载:“武德二年(619年),合福禄、玉门二县置肃州。又于乐渲故城别置福禄县(三国时即称福禄左城,见张既传)。既称左城,其位置当在州东。”2.《元和郡县志》:"肃州领福禄县,西至州百里,本汉乐涫,后魏太武帝平凉,改县为戍,隶敦煌镇,魏孝文帝复改为乐渲县,隋改为镇,武德二年改置福禄县,取旧名也。“3.《新唐书·地理志》:“酒泉本福禄,唐初更名(肃州)。”又云:“唐之福禄,武德二年别置。“其下有小注: ”东南百二十里有祁连戍,东北八十里有盐池“。
  4.清嘉庆重修《一统志》:“乐涫故城在高台县西北,镇夷城西南,汉置,属酒泉郡”。
  5.《中国地名大辞典》(1931年编):乐涫县,汉置,故城在今高台县西北,镇夷城西南,后魏废寻复置,隋改为镇。
  按以上所考:乐涫故城,并不在“高台西南四十里"(高台县志)①,而是在高台西偏北一百四十里的丰乐河下游西岸(即今酒泉下河清皇城),西至肃州一百里,东北至盐池八十里,至镇夷一百里,东南至祁连成(红崖子古城沟)一百二十里。与《晋书》、《新、旧唐书》、《元和志》、《嘉庆一统志》完全吻合。《晋书·西凉武昭王传》有:“沮渠男成,聚众数千屯乐滔,以攻建康”可资为证。
  至于乐涫县的辖境,在福禄县之东,乐涫城又称为福禄左城,则其西界当在酒泉上坝乡营尔村以东的砂砾滩上,其东南部分界应在清水与丰乐之交界处。北界绥弥,应以今日之下河清与肃南明花区界为乐涫县之北界。东接表氏县,其分界当在高台骆驼城与明海古城之西。由此得出,乐涫县应包括今酒泉下河清、清水盐池,屯升乡全境、马营以及高台县之新坝、红崖、顺德、元山子等地,乐涫县境大略如此。三、表氏县《汉书·地理志》:酒泉郡领表氏县(或作表姒),东汉叉曰表氏:魏、晋因之。
  .《汉书·五行志》:.灵帝光和三年(180年),张掖、表氏地动,涌水出,民舍皆倾,县易处,更筑城郭”。
  章怀太子曰,“表氏故城,在张掖西北”。
  《杜氏通典》曰,“张掖有表氏故城,在西北,北周废表氏县,以其地归张掖郡。“《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志》云:“表氏故城,在县西,汉置,属酒泉郡。”根据以上诸志所载:汉代酒泉郡表氏县,在酒泉之东,张掖西北,在今高台县境东半部,即沿弱水(张掖河下游)两岸之地,在地形上与张掖郡昭武县(今临泽)有密切地自然联系。今日的高台县,实为汉代表氏与乐涫两县之地合并而成,表氏在东,乐涫在西。自北周至清雍正三年以前均属张掖郡,此后划高台为肃州之领县。雍正七年,又将马营(屯升)、清水上盐池、下河清三地划拔酒泉县②,以故,表氏属高台,而乐涫西部之地则仍归于酒泉所辖。
  据《高台县志》载:表氏故城在今县之西。近年考古新发现,高台县城正西六十八华里之明海故城,已确认为汉代故城遗址,或者就是昔日之表氏故城,与志书所载,亦较吻合,除此城之外,无与相当者。有人认为表氏城为高台西北五十里之黑泉堡。但此城筑造甚晚,误。由此,汉代表氏之辖境,北起镇夷以南,包括黑河两岸,以及今之肃南明花区东半部之明海乡全境,皆表氏县所属也。按“表氏”,《杜氏通典》:周末有高车丁零十二姓之一的“乞表氏”部落,大率据此。汉初遂以此名县。四、会水县《汉书·地理志》云:“福禄县有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又云:会水县有遮虏障,”北部都尉治北部障 (又名偃泉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莽改会水曰萧武。阚骃曰:“众水所会,故曰会水”。
  《元和郡县志》云:“白亭海,在肃州东北一百四十里,一名会水,以北有白亭,故名白亭海。”《西域考古录》亦称:“会水县在肃州东北,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清《读史方舆纪要》:”会水故城在肃州卫东北。”根据以上诸志所载,均言会水县在肃州东北,并说其城距肃州一百四十里,按呼蚕水即今酒泉北大河,东北流过夹山进入金塔县境,即古之所谓羌谷,纳张掖河而流入额济纳旗,足证今日之金塔县全境,即汉时之会水县无疑。据1975和1987年两次文物普查,发现金塔县城东北约十五公里的双古城村境内有东西两座古城,其东古城规模较大,在金塔东北23公里,残垣尚有遗存,附近有众多文化遗址,残砖陶片,俯拾皆是。西南距酒泉城正合一百四十里,文物普查队一致认为此东古城,必为汉代会水故城无疑。其西南不远处,有一片较低洼的沙漠:四季潮湿,芦草繁茂,约为古之白亭海遗迹。
  综上所述:会水县之范围,西接玉门延寿县北境,以大戈壁相连,西南与福禄县接壤,有北大河一派相通,正南与绥弥县相连。东南跨合黎山至(镇夷)天城,与表氏县北端相接,张披河穿过赵家峡(羌谷)北流直下,至鼎新之营盘与北大河相会,是即谓之“众水所会,故曰会水”。东部张掖河以东,则以汉边与张掖属国毗邻,东北部天仓以东,则以肩水金关属居延属国辖地,北部则以汉长城与居延属国分界。
  郦道元《水经注》:“合黎山,在会水县东北“有误,今按实查,合黎山应在表氏县东北,会水县之东南。东部障即今镇夷天城;汉时应为会水县最东南之城障,其位置尚在合黎山之南,故合黎山应在会水县东南。
  五、绥弥县《汉书·地理志》:酒泉郡有绥弥县。《后汉书》改曰安弥,三国(魏)因袭汉置,西晋仍为安弥(或讹为安珍)。明《一统志》云:“安弥在肃州之东。”《肃州志》曰:”安弥废县,在州东。汉置绥弥县,属酒泉郡,后汉改曰安弥,晋因之,后魏废。“以上诸志皆云安弥县在州东。唯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载:"绥弥在肃州西。”二书适得其反。
  据南朝《宋书·大沮渠蒙逊传》云:“义熙二年(406年)九月,蒙逊袭李皓,至安弥,去城六十里,皓乃觉,引军出战,大败,退还,闭城自守,蒙逊亦归“③,从这条记载可知:安弥在肃州东60里开外。又据《晋书·西凉武昭王传》却这样记载:(公元411年)“蒙逊来侵,至于建康(高台骆驼城),掠三千余户而归,玄盛(李皓之字)大怒,率骑追之,及于安弥,大败之,尽收所掠户。”由上例作证,沮渠蒙逊自建康来侵酒泉边境,是从东向西而来,李皓追之安弥,自然是向东追击,可证安弥在肃州东部为确。
  又:前秦大将吕光自公元385年征服西域东归,凉州刺史梁熙,遣其子梁胤,率三万骑至酒泉阻击吕光,反为光所败,胤率百余骑东奔,光追之安弥,生擒梁胤④,戮于酒泉。也证明安弥在酒泉之东。
  《中国历史地图集》标安弥于酒泉临水以东、下河清之北,与志书所载方位大致吻合。
  根据以上记载,对照当地山川地形,综合分析,汉代绥弥县的位置范围,应在酒泉东部之临水河以东,乐洎县(下河清)以北,表氏县以西,会水县以南之地,即以今肃南明花区前滩乡、莲花乡为主及临水乡的东部和高台的双丰、盐池一带是其辖区。如今大部为盐碱沙漠之地,历来农耕面积较少。两汉、魏晋之世,这里水草丰茂,湖场宽广,是一片良好的牧地,原为匈奴昆邪王游牧之区。西汉置绥弥,后汉改安弥,都含有抚绥、安定之意,大约是当时安置已归附的羌湖、鲜卑等族驻牧之地,故显有田亩迹象,当以畜牧业维生。
  明代中叶,哈密等地撒利畏吾尔东迁,来到此地,见到东、西二海子,便落脚安家于此。说明在明代,这里仍然是水丰草肥之地。酒泉丁家闸东晋壁画墓,.绘有各族杂居生活图象,可证明这一点。
  1987年6月酒泉市文物普查队,专程调查了酒泉正东42公里的破城子,东距莲花寺8.8公里,南距下河清乡政府12.5公里,城为100米见方,墙垣倾圮成土梁,似为南门,内外均为盐碱侵蚀,残高3米许,当地居民称之为“安家破城。”实即“安弥古城”之传讹。现属肃南明花区管辖,其方位里距,与史志所载大致吻合。⑤六、玉门县《汉书•地理志》:酒泉郡有玉门县。《后汉书》玉门县下注引阚骃《十三州志》云:“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因以名县。"据此得知玉门县之得名,是因置郡之初,其地有玉门关屯田区,徙民充实,遂立为县。又据唐人释道宣《释迦方志》 载:“肃州又西少北七十五里,至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可证实玉门县之得名,是因此地在酒泉初置郡时就有一个老玉门关,位在酒泉西七十里的石关峡,县以关得名。敦煌玉门关则是太初二年所徙置之关。
  《元和郡县志》云:“玉门县,东至州二百二十里。”《重修肃州新志》:“玉门故城,在今玉门镇之东,距肃州二百三十里,”据此可知汉玉门县在今玉门赤金堡地方无疑。
  《新唐书》云:“肃州西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玉门县北一有独登山,出盐以充贡,有神雨山。“按洞庭山,又名鸿鹭山,又曰金山,即今嘉峪关西北之黑山,东西长约百里,横跨酒泉、玉门两县的交界。独登山在黑山之西,即玉门县(赤金)北十里:有白盐池,出盐甚美,均与赤金以北地理相符。
  又据宋《太平环宇记》:“玉门县(南北)长三百里,有石门周匝,山间裁径二十里,众泉北流,入延兴海(即今花海子)。”今查得玉门赤金境内有两条河,均自南向北流,在东者为白杨河,在西者为赤金河,今俗称石油河。纳诸泉水以灌田,北流注入花海子,今之花海,即晋时之延兴海。但汉玉门县视其范围,即今石油河流域之中下游地带,西南至雪山,北至花海以北之汉长城,西以地窝铺与干齐县相接,东连延寿县(西汉曰天䧇县)。赤金峡在玉门西北,后魂废延寿县,以其地并入玉门。
  七、天䧇(延寿)县《肃州志》载:西汉置天䧇县,属酒泉郡,师古注曰:“因境内有天䧇坂,故名。"按“䧇”的本意即丘陵地,当即为天然丘陵之谓。今按实地调查,酒泉之西有嘉峪山,西北有黑山,山之西,众山绵延,丘陵起伏,所谓天䧇,约即指此。故前汉天䧇县,应在酒泉福禄县之西,玉门县之东,即指白杨河流域之地。今据调查,天䧇故城遗址,在玉门市正南,鸭儿峡口以北之砾石滩上,有一古城址。众皆以为天䧇故城即此。
  《后汉书·地理志》:天䧇县改曰延寿。
  《太平环宇记》引《十三州志》云:“金山在延寿县东,有玉石障,”、《元和志》又云:“金山在玉门县东六十里,出金,故名。”由此可证延寿县,位在酒泉郡之西,玉门县之东,有金山玉石障可与酒泉福禄县分界。《后汉书》注引《博物记》曰: “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籧,注池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泊,漾漾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元和志》又称:“石脂水,在玉门县东一百八十里,泉中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明《一统志》:“石油出肃州南山。”《肃镇志》则称: “嘉峪关西有石漆。"《重修肃州新志》曰:“今按赤金东南一百五十里,在白杨河西有石油泉,土人取以燃灯,即石脂水也。”现查得由赤金东南行80公里,至玉门市老君庙,正合一百六十里,与《肃州志》一百五十里大致吻合,可证古代之石脂水,即今老君庙之石油泉,延寿县城必在老君庙之北。若以近距离求之,其故城应在白杨河村附近,然白杨河一带,迄今毫无一点遗迹可寻。若以稍远距离来看,在玉门市正北约23公里,有骟马城,东距黑山脚十五里,距嘉峪关八十里,与《元和志》”金山在延寿县东六十里“的记载吻合。老君庙石油泉,在骟马城南偏西四十余里,与“县南有石脂水”吻合。由此可证骟马城之西古城,虽非汉时所筑,但其城遗址,必为后汉延寿县城无疑。并且,城内有大量汉代陶片、汉代黑砖、绳纹砖、五铢钱、石磨等遗物。城南白土梁东部以及骗马河西岸断崖,均分布有汉代土洞墓及石板墓,这些都表明是汉代遗址,是延寿县城的佐证。由以上诸条证明,延寿县在金山之西的骟马古城,其县境,东以嘉峪山、玉石障与酒泉福禄县分界,西与玉门(赤金)为邻,南抵雪山石门,北越延兴海以汉长城为界,东西狭,南北长,北魏县废,以其境并入玉门县。
  八、乾齐县《肃州志》:“乾齐废县,在肃州西,汉置,属酒泉郡"。《汉书·地理志》乾齐县下注云:“西部都尉治西部障,莽曰测虏"。后汉因袭前置,孟康曰“乾音千”。
  《三国志》:“魏黄初初年,张恭为敦煌郡功普。时,酒泉黄华、张掖张进,各举郡反。恭遣从弟张华,攻酒泉沙头,乾齐二县“,即此,晋改属敦煌郡,元康五年,以其地并入晋昌郡,后魏省废。
  《肃州志·赤金所》内载:“乾齐故城,在靖逆卫城西南”。按:靖逆卫,清康熙五十七年置,即今玉门镇城,明时,其地称下达尔兔(汉译“苦峪”之意)。今查玉门镇西南土层为洪水冲刷净尽,仅剩一片砂砾戈壁,古城遗迹,一无所存。唯其西南四十里有黑沙窝古冢甚多,是否为乾齐遗迹,尚待考古发掘。
  由是得出大要:乾齐县,是酒泉郡最西部之县,其范围:南至雪山昌马口,西以三道柳沟与敦煌冥安县分界,北接沙头县、隔河与渊泉县分界,东至高苋滩戈壁五十里,与玉门(赤金)县界毗连,是历来自然地理之习惯分界线。
  今之玉门镇地,在汉当属乾齐县,并非《肃州志》所称: “是冥安县最东一邑“。延至魏晋南北朝,历经分合变迁,及宋,统归玉门县,此是后来之事。
  九、池头县汉代酒泉郡池头县,位在乾齐县以北,因地近布鲁湖(拜带湖)与青山湖之滨,故名池头。其西界以三道柳沟(又称三道沟黑水)与敦煌郡之渊泉县交界。
  《肃州志·赤金所〉〉条下云:”池头废县,在肃州西,汉置属酒泉郡,后汉改曰沙头。“,三国、魏,黄初初年,敦煌张华攻酒泉沙头县,即此。《晋志》:元康五年,分酒泉沙头属晋昌郡。
  按:西汉池头,东汉改曰沙头,是说明了后汉之世,水源减少,湖沙出现之故,因其地有沙漠湖沼,故改名沙头。今于玉门镇西北进行实查,发现一片东西长形的低洼地带,湖水早已干涸,形成一条蜿蜓的草滩,横呈于疏勒河外。西起安西县之桥湾以东的蘑菇滩,东至汉边第八墩,东西总长约40公里,元、明以前一至四道沟诸泉水皆汇于此,形成一大湖泊,秦汉之际称为鹿浑海,即陆浑戎游牧之地。今有青山湖、布鲁湖之名,两湖犬牙交错相连,一片汪洋,水草丰美。解放后,湖水早已干涸,今已辟为农场。古之池头县,即在二湖之南侧,西接三道柳沟,东通玉门花海,汉代所筑之边塞,东西横穿。今其遗址在一至十八墩之北,全境是一片肥沃的宜农宜牧之区。按《中国历史地图集》:其县治约在今玉门柳河乡政府附近,东南距玉门镇约20公里。其北部之海域,当包括今塔尔湾、黄闸湾、黄花农场、饮马农场全境,均属池头县境。
  注,①见《肃州志》337页《骆驼城》②《 肃州志》280页岳钟琦《建设肃州议》文内。
  ③见《宋书》卷九十八,2413页.④《资治通鉴》卷一百六,3353页.⑤西汉绥弥故城在州城东70公里。今称新墩子滩故城,地震城毁,东汉迁移,改名安弥。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政治·军事、人物轶事、史地述实、文化教育、邮电·金融、农业、民俗辑粹等七个栏目,共收入资料二十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兴义
责任者
刘兴义
相关人物
张骞
相关人物
王莽
相关人物
马岌
相关人物
张既
相关人物
李皓
相关人物
蒙逊
相关人物
岳钟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下河清乡政府
相关机构
玉门柳河乡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河西
相关地名
置郡县
相关地名
敦煌郡
相关地名
玉门
相关地名
禄福县
相关地名
福禄县
相关地名
祁连
相关地名
崆峒
相关地名
昆仑山
相关地名
福禄河
相关地名
多乐水
相关地名
洮赉河
相关地名
讨赖河
相关地名
北大河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洞庭山
相关地名
金山
相关地名
黑山
相关地名
玉门关
相关地名
张掖
相关地名
祁连山
相关地名
大雪山
相关地名
崆峒山
相关地名
平凉
相关地名
金佛寺
相关地名
鼓楼
相关地名
青海
相关地名
临水河
相关地名
绥弥县
相关地名
清水堡
相关地名
乐涫县
相关地名
敦煌镇
相关地名
乐渲县
相关地名
高台
相关地名
丰乐河
相关地名
上坝乡
相关地名
营尔村
相关地名
砂砾滩
相关地名
清水
相关地名
肃南
相关地名
氏县
相关地名
骆驼城
相关地名
明海古城
相关地名
屯升乡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张掖郡
相关地名
昭武县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
黑泉堡
相关地名
黑河
相关地名
汉县
相关地名
夹山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双古城村
相关地名
东古城
相关地名
金塔
相关地名
合黎山
相关地名
张掖河
相关地名
汉长城
相关地名
会水县
相关地名
凉州
相关地名
乐洎县
相关地名
下河清
相关地名
前滩乡
相关地名
莲花乡
相关地名
临水乡
相关地名
双丰
相关地名
羌湖
相关地名
哈密
相关地名
水丰
相关地名
莲花寺
相关地名
安家破城
相关地名
玉门县
相关地名
玉门关屯
相关地名
屯田区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
东至州
相关地名
玉门镇
相关地名
汉玉门县
相关地名
赤金堡
相关地名
鸿鹭山
相关地名
白杨河
相关地名
赤金河
相关地名
石油河
相关地名
延寿县
相关地名
赤金峡
相关地名
嘉峪山
相关地名
玉门市
相关地名
老君庙
相关地名
白杨河村
相关地名
嘉峪关
相关地名
乾齐县
相关地名
冥安县
相关地名
沙头县
相关地名
渊泉县
相关地名
池头县
相关地名
郡池头县
相关地名
布鲁湖
相关地名
青山湖
相关地名
疏勒河
相关地名
安西县
相关地名
塔尔湾
相关地名
黄闸湾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汉书·武帝纪
相关作品
汉书·地理志
相关作品
隋书
相关作品
太平环宇记
相关作品
元和志
相关作品
重修肃州新志
相关作品
西域考古录
相关作品
肃州志
相关作品
旧唐书
相关作品
元和郡县志
相关作品
新唐书·地理志
相关作品
一统志
相关作品
晋书
相关作品
五行志
相关作品
杜氏通典
相关作品
读史方舆纪要
相关作品
读史方舆记要
相关作品
宋书
相关作品
汉书.地理志
相关作品
十三州志
相关作品
后汉书
相关作品
博物记
相关作品
肃镇志.赤金所
相关作品
晋志
相关作品
骆驼城
相关作品
建设肃州议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