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石油业掠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036
颗粒名称: 台湾石油业掠影
分类号: F426.22
页数: 6
页码: 61-66
摘要: 本段讲述了从清光绪初开始,经历日本占领时期,到台湾光复后,台湾石油工业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石油工业 发展概况 台湾

内容

台湾石油业掠影
  清光绪初,沈葆桢、刘铭传主台时,曾在出磺坑钻井。日本占领时期曾作三次大规模地质调查,钻井251口,能生产油气的只有30多口,其中以出磺坑较著名,锦水、竹东、牛山有若干天然气井,日产天然气共约7万5千立方公尺。
  1948年12月,中国石油公司设台湾办事处,以统筹台湾的炼油、探勘及供销业务,1949年10月5日中国石油公司迁至台北,由凌鸿勋任董事长。
  台湾光复时除上述四处矿场外,尚有竹头崎、六重溪、冻子脚三处矿场,炼制设施有设在高雄的日本海军第六燃料厂,规模很大,但尚未建完便遭盟军飞机轰炸,厂内中弹800多枚,接收后已残破不堪,此即今日高雄炼油厂前身,该厂在新竹另有一炼油厂。新竹原有一天然瓦斯研究所,接收后改为新竹研究所,后改隶经济部。,台湾拓殖化学株式会社在嘉义有一座化学工厂,利用当地番著制造丁醇、丙酮等溶剂,单以丁醇转制异辛烷充作飞机汽油之代用品,以应军需,接收后改为嘉义溶剂厂。
  在台湾经济部管辖的十几个国营企业中,中国石油公司是唯一在大陆成立的,其他糖业、肥料、电力、机械等都是台湾光复后才成立的,所以中油未冠“台湾”二字。
  国营事业采用公司制也是资源委员会时开始的,目的是“避免衙署方式,采取企业化精神”,此外在吸收外资,与外商合作也较方便,最初由财政部长严家淦任董事长,其后舆论界对政府官吏兼任屡有烦言,故现任官吏全部退出,另选非现任官吏之社会人士担任,此时由大陆到台在台大任友的凌鸿勋出任董事长。
  迁台之初,经济部各国营事业多沿大陆旧制,由资源委员会点其成,1952年撤销资源委员会,改在经济部内设一国营事业司接管其业务。1965年又撤司代以公营事业企业化委员会。1969年又在经济部内设国营事业委员会,兜了一个圈子又有点象原来的资源委员会了,日本占领时虽曾钻井,但因深度不够,地质调查也未跟上,光复后一面深入调查地质,一面添购钻井器材,至1951年已钻井4口,生产井只一口,当年支出费用达台币1300万,后探勘费逐年增加,每年达七、八千万台币,其后每年续有增加。
  1959年,锦水矿场38号井钻至4060公尺发现天然气,每日达10万立方公尺,副产品凝结油°后又在铁砧山、宝山、青草湖、崎顶、白沙屯等处发现新构造,从1951年至1970年,共钻井180口,现估台天然气储量为380亿立方公尺,原油储量为300万公升,并有油管分送基隆、台中、彰化及中兴新村供发电及工业之用。
  海上探勘方面,中国石油公司已将海域划定探采的五个区域,面积达240000平方公里,其中已有14万平方公里与外商签约合作开采,在海上探勘上自然也遇到“钓鱼岛”问题,仍在交涉中。
  日本占领时期虽已开始探勘,但成就不大,而且日寇在台经营石油原为掠夺式,后随军南进,人员器材大多移到南洋各地,至光复时油井大部枯竭,器材陈旧,大多遭到盟军飞机轰炸,中油接收之初,仅做一些修复、整顿、训练、采购,谈不上什么远景规划。
  1955年中油业务开始逐步扩充,先后在东部山麓及西部平原及沿海地区勘探,近年又与外商合作扩及海上,并先后与菲律宾,南朝鲜合作在两国开采石油。从1946年至1959年先后在25个构造地区钻井37口,并使用了震波,重力、磁力、航测等先进勘探手段,台岛地质资料至此逐趋完备。1959年发现锦水深层天然气,1962年出磺坑又发现新气层,同年铁砧山钻探获得成功,另外,在宝山、青草湖、崎顶、白沙屯等处也发现天然气,产量逐年增加,但迄未发现大量石油。
  近海勘测系从1969年开始,1966年开始即与外资合作。1952年美国国外工作总署驻台安全分署署长Dr.HubertSekenek曾在台考察,对台石油开发极为重视,认为大有可为,曾与经济部、省地质调查所及中油会商资源及开发问题。至1953年,中油财力渐裕,先后筹建了微古生物研究室,地层沉积研究室,并扩充规模,增加设备,聘请专家,训练员工,一面维持原有厂矿的生产,一面稳扎稳打在地探、钻井方面逐步开展,至此中油在台勘探事业进入发展时期。
  高雄炼油厂自1946年2月7日接收以来,逐步从废墟中建立起完善的炼油设备,至1947年4月全部修复,可以炼制各种石油产品,并在检测、维护、制炼等环节都已使用新设备,产品已包括所有的石油产品,起初日产138000桶,至七十年代达200,000桶以上,仍在不断发展中。
  台炼所需原油,自产者甚少,光复之初有美援援助,1952年美援原油停止,遂开始自行向国外订购,由政府统筹核拨外汇,后因工业需油大增,又开始进口成品燃料油。五十年代初石油多来自中东,初与英伊公司订约,1947年2月,英国油轮“英国工业”号载伊朗原油5800吨驶抵高雄,此为外轮首次载运中东石油抵台。英伊公司按约由其备轮运油抵台,至1947年后国际运价大涨,1948年又签新约,英方只供油不备轮,遂又向阿美公司购油,并自行在国际租用油轮运输。如曾向日本饭野海运会社租运多年,台商台安,益祥、中国航运等公司都拥有一、二艘一、二万吨的油轮。中油公司成立一年后,驻美采购处曾在美洽购油轮十余艘,后由中国石油公司及招商局合设中国油轮公司,招商局即以油轮投资、中油以在新竹接收之两千吨糖移作创业资金。后招商局于1956年又在日本神户建造一艘28000吨的“海光”号油轮,但市场看好后又转入其他国际航线,以便增加外汇来源。
  过去卅年中,苏伊士运河两度封锁,台湾石油主要仰给中东,虽不经苏伊士运河,但运河封锁对欧洲用油国家及全球油价影响至巨,如由波斯湾至高雄平时每长吨原油运价4-5美元,后增至10多美元,使台湾油业大受影响。
  1956年又先后建造"信仰”、“自由”二油轮,各为36,000吨,在当时已属巨型油轮,二轮开航后,中油之油运吨位深趋稳定,同时造船工业亦逐步打下基础。
  东南亚各国产油者不多,台湾油源亦十分贫乏,附近地区如印尼虽产油,但与台湾关系长期不明朗,商业上无大往来,所以中油之油源长期以来一直仰给中东及波斯湾各国。起初仅租一、二万吨油轮来往运油,后以炼油业发展,所需原油猛增,如1952年为220,000吨,1962年为1,350,000吨,1970年超过6,000,000吨,油轮吨位小,航线长,油轮老旧,速度又慢,加以高雄港狭小,矛盾逐年突出。如1959年殷台公司所造36,000吨油轮吃水34呎,中油又斥资300多万濬深高雄港与航道,才勉强进港。有时需减载数千吨或在港外卸下2,000—3,000吨才可进港,同时码头泊位也不够用,因此才制订高雄港“十二年扩建计划“:先是定制大型油轮,与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会社签约定造四艘10万吨油轮,其中“伏羲号”于1969年下水,1970年第一次从中东运油抵达高雄,其后“神农号”、“有巢号"及“轩辕号”先后下水投入营运,运输矛盾将以缓解,七十年代以后又陆续建造多艘更大吨位的巨型油轮。
  此外又在大林埔建油槽区,可储油百万吨以上,就近供应台电、并可经油管直接输送至炼油厂,故1969年以后石油运输己大为改观。
  近年来,高雄炼油厂亦有较大发展,六十年代初每日可炼油132,000桶,在北部林口又建一日炼油可达10万吨的炼油厂,并在外海设浮筒,以减轻高雄港之负担。
  石油化工近年来亦获长足进展,中油所属之嘉义溶剂厂最初炼制苯及甲苯等芳香溶剂原料,1964年以后,高厂又开始出品清洁剂原料,开石油化工之先声,68年在高雄建成乙烯厂,年产乙烯120,000,000磅,主要供应民间塑胶工业,1969年又建氯乙烯厂,此外还与南韩合作建厂,交换产品。1969年中油投资新台币8亿,成立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开发公司,在头份又建立北部石油化学工业中心,在仁武、南梓二地建立南部石油化学工业中心。
  四十余年来台湾石油业从探勘、炼制以及石油化工业的发展,老君庙来的一批员工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也把老君庙艰苦创业的精神带到台湾,今日在台中石油员工一致认为“饮水思源是不能忘记老君庙的”。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文教卫生、民族宗教、民俗辑粹、以史会友九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沈葆桢
相关人物
刘铭传
相关人物
凌鸿勋
相关人物
严家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国石油公司
相关机构
台湾办事处
相关机构
瓦斯研究所
相关机构
新竹研究所
相关机构
嘉义溶剂厂
相关机构
国营企业
相关机构
国营事业
相关机构
资源委员会
相关机构
国营事业司
相关机构
国营事业委员会
相关机构
古生物研究室
相关机构
高雄炼油厂
相关机构
阿美公司
相关机构
饭野海运会社
相关机构
中油公司
相关机构
殷台公司
相关机构
高雄建成乙烯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台湾
相关地名
牛山
相关地名
台北
相关地名
高雄
相关地名
新竹
相关地名
嘉义
相关地名
锦水矿场
相关地名
铁砧山
相关地名
宝山
相关地名
青草湖
相关地名
白沙屯
相关地名
基隆
相关地名
台中
相关地名
彰化
相关地名
中兴新村
相关地名
钓鱼岛
相关地名
菲律宾
相关地名
南朝鲜
相关地名
台岛
相关地名
中东
相关地名
台安
相关地名
苏伊士运河
相关地名
运河
相关地名
欧洲
相关地名
波斯湾
相关地名
高雄港
相关地名
大林埔建油槽区
相关地名
老君庙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