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政权的产生和覆灭浅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029
颗粒名称: 西凉政权的产生和覆灭浅顾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0
页码: 43-52
摘要: 酒泉古城,曾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小国的首都。开国创业始祖,世称“西凉武昭王李暠”。本段介绍了李暠勤苦宽厚,任用仁人贤士,并率西域城郭之兵,统北方丁零之众,席卷西北各割据政权,统一晋朝版图的治理功绩。也介绍李暠的儿子李歆的昏政,不纳群臣忠谏,不听母亲劝告,严刑峻法,大兴土木,不顾民众疾苦,使 人民离心生怨,争强好胜,一意孤行,恃勇强取,最终导致了西凉的灭亡。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内容

酒泉古城,曾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小国的首都。这个小国自建立至灭亡,仅有二十一年的历史,距今已经历一千五百七十余年。他的开国创业始祖,世称“西凉武昭王李暠”。根据史书所载,李暠于公元397年,在西凉国势衰弱的情况下,始萌创国之心,遂联系当地英雄豪杰、有识之士,于公元400年,自立于敦煌。他为了稳固政权基础,向酒泉以东扩展疆域,与盘踞张掖的北凉沮渠蒙逊政权相抗衡,最终达到吞并北凉、独踞河西的目的,因决定“迁都酒泉,渐逼寇穴”。公元405年,李暠的西凉政权改元建初,安置流民,扩展军伍,积极准备东伐,多次与北凉发生争夺战。公元423年,西凉政权被沮渠蒙逊灭亡,酒泉为都19年。
  李暠的家族,赫赫扬扬,历史悠久。从战国至秦汉到唐王朝,出过许多惊天动地的英雄。战国时期活捉过燕太子丹的李信,是他的第一位名声显赫的远祖,汉前将军李广是他的16世祖。大名鼎鼎、悲壮千古、历代史家纷争不休的李陵,是他的14世祖。李暠和李陵有一个共同的遭遇:未见过自己的父亲,是遗腹子。唐朝李渊、李世民,又是他的后代。唐王朝在修撰史书时,把他追谥为武昭王。李氏家族确是我国少有的几个历史悠久的显赫家族之一。这似为李暠增添了高贵的光辉。但是李暠在他苦斗的一生中,却没有沾过他的家族的光辉。他的发迹,除自己努力,也是东晋偏安、胡人作乱于河西地区的特殊历史条件所造成的。李暠从少年时代就十分刻苦好学,史书说他“通涉经史,尤善文仪”,且性格沉毅宽和,天资聪颖过人,相貌英挺俊美。他长大成人以后,勤奋习练武艺,诵读孙吴兵法。由于他超人的天资和性格,兼之通谙文韬武略,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生死与共的忠实朋友,就为他后来建立西凉政权、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准备了条件。
  兹就建于酒泉的西凉政权所采取的主要政策,作一些钩沉和探讨,对我们借鉴古人、咨议今事,或许会有裨益。
  一、李暠在酒泉度过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高峰时期、建立了许多功业,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回味的问题。
  李暠重视政治文化建设和道德修养。
  西凉政权建立之初,李暠在敦煌城南门外临河的地方建造了一座象征权力的华丽大堂,起名“靖恭堂”,“以议朝政,阅武事”。靖恭堂的墙壁上画着自古以来的圣明帝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的形象,为他自己和全国士庶臣民树立起了仿效的榜样。李暠亲自为靖恭堂的壁画题写序文,号召臣民以古代圣贤为明鉴,学习他们的洁行德美。在李暠的号召下,一时间,文武众臣都纷纷在自家的墙壁上绘画,掀起了宣传和学习忠孝贞烈的热潮,这对凝聚人心、巩固政权,无疑起了很大作用。
  重视培养人才。
  李暠认识到,诸强纷争、天下混战的局面下,实力的较量最终是人才的较量。他除在自己的政权机构中广揽有用人才,还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在偏远的未化之域,又加之兵荒马乱,要举办能收到长远效果的教育事业,来自思想认识方面的阻力肯定很大,而认识问题,又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为了减少开办学校的阻力,李暠巧妙地利用有一只白色的鸟,在靖恭堂上空盘旋飞翔,官民都以为是天降吉兆这样一种迷信心理,推行兴办教育的主张。兴建“浅堂”,起名“嘉纳堂”,招收上层人家的五百名卓越子弟进行培训,为西凉政权积蓄后备人才。从这一主张中,可以看到李暠知识的渊博及其深谋远虑的治国方略。
  重视安定民心的工作。
  十六国时期,东晋国力衰弱,朝廷偏安于东南一隅,五胡入主中原,诸强纷争,战端频起,造成了江南和中州人口的大规模迁徙流动,集中到河西来。因此安定民心是李暠面临的主要政治问题之一。只有安定了民心,他才能扩充军备,发展生产,巩固政权,不断进取。
  李暠请来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和他精心起草了呈递给偏安一隅的东晋皇帝的奏章。奏章的目的不在于乞求皇帝对西凉政权的承认,而是引经涉典,大造舆论,为西凉政权的生存制造根据,借以稳定人心,鼓舞士气,统一思想,教化臣民。更重要是他自我陈述了忠于晋室,打算席卷西北各个割据政权,以恢复晋朝的统一局面的伟大抱负。一个政权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于强大的舆论力量,而舆论的力量来之于说服力的理论。这种理论就是政治文化的内核和依托。李嵩认识到,没有共同的政治信仰,社会的稳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从一件小事情上,可以窥见他在臣民中为树立有利于巩固政治信仰所费的苦心。前凉张骏统治河西时,从秦陇之地往河西移植了揪槐漆柏这几个树种。由于路途遥远,运输滞缓、移植的树苗未能成活。李暠迁都酒泉后,在酒泉宫西北角上,有一株槐树竟枯根新发,郁郁葱葱地成长起来。这是酒泉历史上的第一株槐树。李暠借题发挥,写下了《槐树赋》,慨叹酒泉地处僻陋偏远,不是建功立业的理想之地,在这里建立并巩固一个政权,就象张骏植槐一样,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他借颂扬槐树生命力之顽强,在臣民中树立只要艰苦奋斗,就能取得胜利的政治信念。可借这篇《槐树赋》未能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史书所转述的大意中窥测一些基本精神。
  李暠采取灵活有效的外交政策,集中力量对付主要敌人。
  西凉政权处于几个胡人政权的夹缝地带,采取灵活有效的外交政策,成为重要的生存前提。李暠答应南凉秃发傉〓(左“亻”右“亶”)“通和好”的请求,将女儿敬爱婚许于秃发傉〓(左“亻”右“亶”),“遣使报聘,赠以方物”。在与秃发和亲的同时,玄盛亲自率骑兵二万向东掠地至于建康(高台骆驼城以西)。这时,送来当地的特产,建立了臣属关系,从而解除了后顾之忧。李暠还利用矛盾,与敌人之敌建立临时联盟,借以争取时间,稳固自己。据《南凉录》载:“建初六年,魏安人焦朗据姑藏,自号龙骧大将军,遣使称臣。李暠因其所称而授之”。
  李暠选用官吏,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唯贤德有才者是举。
  他的肱股之臣宋徭,是他的同母异父兄弟。宋徭父母早亡,遭遇坎坷,自幼刻苦勤奋,先后在段业和李暠、沮渠蒙逊手下做官,一生廉洁严谨,光明正大。“历位通显,家无余财”沮渠蒙逊平定酒泉以后,在宋徭家中查抄出书籍几千卷,而盐和米仅有几十斛。蒙逊感叹地说,我击败了西凉并不值得庆幸,值得庆幸的是得到了宋徭这么一个杰出的人才。宋徭是李暠最信任的第一人。在敦煌建立西凉政权之初,派宋徭“东伐凉兴并击玉门已西诸城,皆下之;遂屯玉门阳关,广田积谷,为东伐之资。”他为巩固西凉政权立下了头功。都城东迁酒泉时,李暠又把宋徭留下,辅佐他的儿子李让镇守敦煌。宋徭不负厚望,为西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对于自己政治上的死敌的亲眷,李暠豁达大度,不事株连,一视同仁,委以重任。敦煌索氏,是当地显贵名宦之家。李暠被敦煌的士庶拥戴为段业政权下的安西将军、敦煌太守时,段业的亲信右将军索嗣心中妒恨,向段进谗言,构织罪状,诬陷李暠。段业是个鼠目寸光、智术短浅、胸无定见的昏庸之辈,便轻信索嗣的佞言,改任索为敦煌太守,派兵五百与索,到敦煌接管权力,结果被李暠击败。索嗣原先与李暠情谊极深,两人曾“结为刎颈交,反为所构,故深恨之”。李暠向段业历数索嗣的罪行,结果索反被段业所杀。李暠并未因素嗣之隙而疏远憎恨敦煌索氏家族,而是以政治大局为重,启用索迁、索承明、索训、索术等人为官,团结了敦煌的缙绅大家。
  李暠为政的原则。
  公元405年李暠迁都酒泉时,在大会群臣的宴会上,写下了“诸葛亮训诫”,用以告诫他的儿子们。这份告诫手谕,集中地体现了李暠的从政特点和原则。“手令”全文通俗易读,为节省篇幅,仅标点节录其中一部于下:
  ——后事付汝等,粗举旦夕近事数条,遭意便言,不能次比。至于杜渐防萌,深识情变,当任汝所见深浅,非吾敕戒所益也。汝等虽年未至大,若能克已纂修,比之古人亦可以当事业矣。尚其不然,虽至白首,亦复何成,汝等戒之慎之。
  ——节酒慎言,喜怒必思,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动念宽恕,审而后举。
  ——众之所恶,勿轻承信。详审人,核真伪;远佞谀,近忠正;蠲刑狱,忍烦扰;存高年,恤衰病;勤省按,听讼诉。
  ——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赏勿漏疏,罚勿容亲。
  ——耳目人间,知外患苦;禁御左右,无作威福,勿伐善施劳,逆诈億必,以示已明。
  ——广加咨询,无自专用;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
  ——富贵而不骄者,至难也!念此贯心,勿忘须臾。僚佐邑宿,尽礼承敬,宴飨馔食,事事留怀。
  ——古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西壁而立,不成人也。
  ——此郡世笃忠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实是名邦!正为五百年乡党,婚亲相连;至于公理,时有小小颇回,为当随宜酌斟。
  ——吾临莅五年,兵难骚动,未得休众息役,惠康士庶。
  ——至于掩瑕藏疾,涤除疵垢,朝为寇仇,夕委心膂,虽未足希准古人,粗亦无负于新旧。事任公平、坦然无类。初不容怀,有所损益。计近便为少,经远如有余,亦无愧于前志也。
  从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暠为政,有公正、清廉、去恶从善、宽厚为怀、礼贤下士、体恤民间疾苦等特别和原则。
  李暠的人口和农耕政策。
  五凉时期,人口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各政权之间掠夺人口的战争时常发生。李暠与沮渠蒙逊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争夺战。有趣的是,史书关于这场人口争夺战的记载,为我们了解现在酒泉、敦煌等人口的祖籍和来源,提供了依据。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也应把这段史料照录下来:
  沮渠蒙逊来侵,至于建康,掠三千余户而归。玄盛(李暠字)大怒,率骑追之,及于安弥,大败之,尽收所掠之户。
  初,符坚建立之末,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郭黁之寇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及玄盛东迁,皆徒之于酒泉,暠乃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余万三千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俱在敦煌以南境内)。
  李暠把集中于敦煌的一部分人口迁徙于酒泉,将江汉人和中州人分别设郡安置,对东拒沮渠蒙逊、巩固西凉政权的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惜他未制定进一步稳定人口的政策。这个问题,后面还将说到。
  李暠重视农耕,以农耕为本的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给远居金陵的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奏表中:
  臣以其岁进师酒泉,戒戎广平,庶攘茨秽。而黠虏恣睢,未率威教,凭守巢穴,阻臣前路。窃以诸事草创,仓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务农养士。时移节迈,荏苒三年,抚剑叹愤,以日成岁。今资储已足,器械已克,西招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众,冀凭国威,席卷河陇,扬旌秦川……
  西凉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当然远没有李暠自己所预想的那样强大。但他采取”息兵按甲,务农养士”的政策却是真实的。在酒泉这样地荒人稀之地,独立支撑一个受强敌威胁的政权,舍此绝无他法。正是正确的农耕政策,使李暠的西凉政权得以生存和发展。李暠死后,其子李歆抛弃了李暠的正确政策,导致政权迅速灭亡。
  
  二、西凉政权断送于凉后主李歆之手。李歆,字士业,是李暠的次子。从西凉政权的从事中郎张显和主簿汜称给李歆的上疏中可以窥见西凉政权覆灭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滥施繁刑峻法,百姓惧恨,是李歆政权灭亡的首要原因。据张显苦谏李歆的上疏中说,由于李歆滥施”繁刑峻法”,致使“人方凋残,百姓愁悴”。张显警告他:“致灾之咎,实此之由。”苦劝李歆“略事归宽简而更繁刑峻法”。
  汜称上疏的呈词亦极为恳切焦虑:是以不避忤上之诛,昧死而进愚款。原殿下亲仁善邻,养威观衅。”
  李歆刚愎自用,主观武断,不顾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仅“用刑颇严”,而且,”又缮筑不止”,士庶不堪忍受沉重的经济负担,纷纷逃亡,站到对立面,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国力,致载舟之水成为覆舟之波。
  (二)谏臣们对李歆的另一个批评是他迷恋宫廷女色,摆阔养优,不虑国事。
  张显似乎秉性十分耿直,直截了当地指责李歆不该迷恋“宫室事务”。汜称的批评似乎委婉温和一些,但也抑压不住内心的重重忧虑,“罢宫室之务,止游畋之娱,后宫嫔妃诸弟子女躬受分田;身劝蚕绩,以清俭素德为荣,息兹奢靡之费。专拟军国。”“汜称指出了后果的严重性:“不然,臣恐宗庙之危必不出纪”。但是这个昏暴冥顽的李歆“并不纳”,这就决定了西谅政权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三)放弃”农战怀远之略“,穷兵黩武,争强好勇,是政权灭亡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军队,除朝廷的侍卫和一些重要部位上的守卫人员以外,绝大部分是平时耕田、战时打仗的农民。李歆不重视农耕穑稼之事,势必带来社会和人口的不稳定。沮渠蒙逊为加重李歆政权的经济困难,加剧社会矛盾,曾率大军到酒泉“大芟秋稼而还”,使李歆政权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但李歆并未正确体察自己的险恶处境,而是拒绝众臣和母亲尹氏的正确意见,继续穷兵黩武,争强好勇:
  士业闻蒙逊南伐秃发傉〓(左”亻“右”亶“),命中外戒严,趁机将攻张掖,尹氏固谏不听;宋徭又固谏,士业并不从,徭退而叹曰:“大势去矣。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还也。”
  自幼刻苦好学且富有远见卓识的宋徭发出如此之悲叹,无疑是发出了西凉政权灭亡的信号。这场进攻战在高台、临泽一带展开,结果被蒙逊击败。“左右劝士业还酒泉。士业曰:吾违太后明讳,远取败辱,不杀此胡,后何面目以见母也!勒众复战,败于蓼泉(今临泽县蓼泉乡一带),为蒙逊所害。“褊狭好斗的性格,决定了他自己和一个政权走向灭亡的命运。
  (四)天灾频仍、自然条件恶劣,是西凉政权覆灭的客观原因。
  汜称的上疏中,把天灾说成是上天降下来的旨意,借此加重劝谏的份量和效力。他在列举酒泉地区当时出现的种种灾异时先警诫李歆:“故政之不修则垂灾谴以诫之。改者,虽危必昌,宋景是也;不改者,虽安必亡,虢公是也!”
  李歆即位后,改年号为嘉兴。元年三月十日卯时(上午八时左右),敦煌谦德堂塌陷;八月效谷县(在敦煌)地裂;二年正月初一,”昏雾四塞”;四月,持续二十天日赤无光;三年春夏,发生地震五次……李歆政权真是多灾多难。李歆在位三年,天灾接连不断。隹群众迷信思想的影响下,这必然引起人心动摇和社会震荡。
  总之,西凉政权,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虽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较差,似乎有些势孤力薄,并且仕宦黎庶,有本地人、中州人和大量的江汉流民,看来成份复杂,人心不固。其实这些并不是造成西凉政权衰亡的原因,相反这些流民因长期遭受战争的灾难,流移河西后,找到了可以安身的乐土,安于生产。他们中间有许多是科技文化人才,都是充实边疆、发展经济文化的好条件。李暠认真地对他们进行了安置,增置郡县,稳定了他们的生活。李暠起兵创国,是这个地盘,这样的条件,李暠却能善治之,任用了他们中间的仁人贤士,居然创建了国家,数次击败了来犯之敌,使政权趋于稳固。并且打算率西域城郭之兵,统北方丁零之众,席卷西北各割据政权,统一晋朝版图。可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大任遗留给了子侄辈,希望能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可惜他的后人并不争气。李歆即位后,仍是同样的地盘,同样的条件,却仅仅三年就导致灭亡。其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自然条件不好,而是李歆骄燥嫩稚,没有接受其父王勤苦宽厚的教导,不懂治国之基本方略,是一个没有领导能力的王者。不纳群臣忠谏,不听母亲劝告,此一也;严刑峻法,大兴土木,不顾民众疾苦,使人民离心生怨,此二也;争强好胜,一意孤行,恃勇强取,导致身亡,此三也。身亡则国破,从这里显露出李暠没有培养下可靠接班人的失误。不顾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敌强我弱的实质,以初生牛在他的敌人方面,北凉沮渠虽为胡人,却是一代豪杰之士,熟通汉学经史,久经战阵,足智多谋,文武韬略,谙练能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治国本领。在国内和军事力量方面,也比西凉强大的多。所以,西凉覆亡的原因,主要在于领导人李歆的思想认识水平低,中了沮渠的圈套,对敌我力量的对比估计不足,缺乏政治方略和军事方略的修养。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文教卫生、民族宗教、民俗辑粹、以史会友九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吴生贵
责任者
李暠
相关人物
李信
相关人物
李广
相关人物
李陵
相关人物
李渊
相关人物
李世民
相关人物
李嵩
相关人物
张骏
相关人物
宋徭
相关人物
段业
相关人物
李让
相关人物
索承明
相关人物
诸葛亮
相关人物
李歆
相关人物
张显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靖恭堂
相关机构
机构
相关机构
中广
相关机构
学校
相关机构
嘉纳堂
相关机构
联盟
相关机构
吾敕戒所益
相关机构
夕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张掖
相关地名
敦煌
相关地名
骆驼城
相关地名
龙骧
相关地名
会稽郡
相关地名
武威
相关地名
金陵
相关地名
秦川
相关地名
怀远
相关地名
临泽
相关地名
蓼泉
相关地名
临泽县
相关地名
蓼泉乡
相关地名
嘉兴
相关地名
效谷县
相关地名
置郡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槐树赋
相关作品
南凉录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