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殊山石窟寺庙的分布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019
颗粒名称: 四、文殊山石窟寺庙的分布概况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
页码: 15-16
摘要: 文殊山石窟寺庙的分布概况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内容

四、文殊山石窟寺庙的分布概况
  根据笔者1956年春的初步调查,文殊山东部的山峡,古时称为嘉峪山口,明、清以来,俗称曰“文殊山口”。进山口西南行,南北两山夹道,约行一里许,路北侧的山麓,又分为东西二沟,在东者为红庙沟,俗称前山,有佛寺、道观二十余院(座);在西者为后山沟(沟内又分为南、北、中三岔,中间一岔最长),有庵、观、寺院五十余院(座)。宫、观、庵多为道教所建立,寺与庙多为佛教所奉祀。由于宋代以来,倡导儒、释、道三一教合一,所以信奉者不论道教的神、仙、天尊,还是佛教的佛祖、菩萨,都视为神灵,一概敬奉。总计文殊山的石窟寺庙等古建筑群共有七十余院,一百三十八座,合四百余间,占地(山崖)约长2公里。其中:(1)寺庙多数为三开间,少数为单间座,有前后殿式,有三层阶梯式,四合头式等;(2)也包含有三层木楼六座(前山慧祠宫楼、清凉寺百子楼、鲁班楼、太白楼,后山地母殿木楼和百子楼),二层木楼二座(后山雷祖殿南木楼,前山喇嘛寺大经堂之重檐大殿);(3)石窟共十八洞,前山红庙沟有三洞:千佛洞、万佛洞、太子寺洞(此洞无中心柱),后山沟有石窟十五洞(千佛洞、洪钧洞、古佛洞等有中心方柱,又有观音洞、文殊寺洞、白衣洞、救苦殿洞、南天门洞、百子楼洞、灵霄殿洞、十王殿洞、三清洞、三官殿洞、闪佛洞、地母殿洞),大部分为后期所凿,只开圆窟或半圆窟,一般无中心方柱。另外,后山口东侧,尚有早期所凿之小佛龛四个,均已残毁。其余全部为砖土木结构的宫观寺庙及木结构的亭台楼阁,占绝对优势。这和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相比,则是一大特色。前山有高耸雄伟的鲁班楼、太白楼、百子楼、大经堂,还有古老庄严的地母宫、华丽辉煌的太子寺等;后山建筑规模较大,绘塑精彩的有地母殿、古佛洞大殿、千佛洞大殿,翠云宫、牛王宫、五龙宫、娘娘庙、灵官殿、文殊殿、药王宫、无量殿、洪钧洞、成圣楼、救苦殿、南天门(有隧道)。百子楼、三官殿在中岔北坡,门前各有木架天桥,跨山沟而过。雷音寺位居后山沟之西尽头,位置最高。古佛洞内,中心柱正面一尊大佛,结珈趺坐,壁画为千佛,仪容肥圆如月;塑像金碧辉煌,似为唐人所作。同行有《人民画报》记者张吉年同志,他见多识广,认为并非盛唐作品,当属唐末五代时之巨制(张吉年同志,拍摄各寺照片最多,惜未见全登载)。千佛洞、牛王宫壁画更是丰富多彩。由于当时时间紧迫,仅记其名目,绘其图形(附后),惜未能一一记其建造沿革、壁画内容和特色。本拟以后再作考查,没料想,人遭奇冤,山寺也遭到千余年未曾有过的浩劫,毁之殆尽,待到拨乱反正,笔者再次来寻求,已是三十年后,只见后出一片残迹 ,片瓦无存,只好望山兴叹,落得“可惜”二字。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文教卫生、民族宗教、民俗辑粹、以史会友九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吉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文殊山
相关地名
红庙沟
相关地名
石窟寺庙
相关地名
前山慧祠宫楼
相关地名
清凉寺百子楼
相关地名
鲁班楼
相关地名
太白楼
相关地名
喇嘛寺
相关地名
大经堂
相关地名
千佛洞
相关地名
万佛洞
相关地名
太子寺
相关地名
古佛洞
相关地名
观音洞
相关地名
文殊寺
相关地名
白衣洞
相关地名
南天门洞
相关地名
灵霄殿洞
相关地名
十王殿洞
相关地名
三清洞
相关地名
三官殿洞
相关地名
闪佛洞
相关地名
敦煌莫高窟
相关地名
安西榆林窟
相关地名
翠云宫
相关地名
五龙宫
相关地名
娘娘庙
相关地名
灵官殿
相关地名
药王宫
相关地名
无量殿
相关地名
三官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