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殊山石窟寺庙艺术的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3018
颗粒名称: 三、文殊山石窟寺庙艺术的形成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
页码: 14-15
摘要: 文殊山能形成为佛、道两家的文化艺术胜境的原 因,是因为地居欧亚孔道的丝绸之路的沿线,是东西方 文化交流荟萃之所。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内容

三、文殊山石窟寺庙艺术的形成文殊山之所以能形成为佛、道两家的文化艺术胜境,推其原因,也和河西的几个重要石窟(如莫高窟、榆林窟等)艺术形成的原因一样。是因为地居欧亚孔道的丝绸之路的沿线,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所。敦煌鸣沙山,酒泉文殊山,安西榆林窟,张掖马蹄寺,武威天梯山等都是佛道两教修寺观、造窟龛、塑像绘画之场所。中国在西汉以前仅道教一家,自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后,延至魏晋,绘画造像之风日渐风靡,即从目前考古证明,古代绘画,首见于墓葬。仅酒泉1988年至1990年先后发掘清理的24座墓葬中,就有三国(魏)画像砖三室墓两座,隋唐模印画砖墓一座。清水单墩子滩的三国墓棺盖画,表现了东王公、西王母娱乐升天图,墨线流畅、内容古雅。总寨三奇堡三国墓画像砖内容有:骑马、探亲、引路、送殡、推车、羊群等彩绘画砖,笔调概括简练,事物特征鲜明,用色以土红、黑墨、纯白等三色为主。这与丁家闸五号晋墓壁画相比,人、马、车、羊、衣饰画法,基本上是一脉相传,而丁家闸五号晋墓壁画,除在色彩上增加了黄、绿、褐诸色外,并在绘画题材内容上更加广泛,从神话故事到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场景,都在画壁上有所反映。这些墓室砖画和壁画的技法风格,恰与敦煌莫高窟的早期壁画、酒泉文殊山的千佛洞壁画,尽管内容题材有所不同,而技法风格,确是前后相承,如出一辙。证明了河西走廊众多石窟的开凿,最早当始于前凉。虽然现在能见到的莫高窟题记最早为前秦建元二年,文殊山千佛14洞已认为是北朝之作,但,早期洞窟因岁月流失,残毁甚多,隋唐、五代、宋、元等又相继补修重绘,古洞之面目多有改变而不可窥见其原貌。总之,酒泉古墓葬之画像砖画,始于魏晋,而文殊山石窟群的创凿,根据本文考证当始于前凉太元,而墓葬壁画与石窟壁画之发展,同为十六国后期,昌盛于南北隋唐。这是由,于佛道两家的文化竞争而形成的。文殊山的寺庙壁画,同样也是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续和发展,而最盛之时,当属隋唐五代。从1988年清理的果园乡西沟隋唐墓的模印画砖的技法风格来看,这种半浮雕式的主体人物和动物造型,除内容题材更加面向现实,技法更趋纯熟外,其风格还与当时西亚波斯国的文化艺术风格颇相类似,证明了隋唐之际,西亚文化艺术已在河西酒泉得到交流。因此,石窟寺庙艺术的发展,是与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的交流,有着不诃分割的关系。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委员会

本书为甘肃省酒泉市的史料,内容分为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文教卫生、民族宗教、民俗辑粹、以史会友九个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文殊山
相关地名
莫高窟
相关地名
榆林窟
相关地名
敦煌鸣沙山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安西榆林窟
相关地名
张掖马蹄寺
相关地名
武威
相关地名
天梯山
相关地名
千佛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