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的山西建国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897
颗粒名称: 建国前的山西建国小学
分类号: K291.442;G628
页数: 3
页码: 145-1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建国前的山西建国小学。内容包括:学校的建立 、学校的规模、教师队伍、学校特点。
关键词: 酒泉 历史 教育 小学

内容

建国前的山西建国小学张世铭 张才 民国时期酒泉城内除三所中等学校(河西中学、肃州师范、酒泉师范)和九所公办小学外,还有三所私立小学,这就是回民办的东关长城小学(现东关二校),陕西同乡会办的西秦小学(现实验小学)和山西同乡会办的建国小学(后改为共和二校,现为第二幼儿园),其中山西建国小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高,在酒泉县城有较大影响,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现将有关情况,简介如下: 一、 学校的建立 酒泉的商业从清末民初起就比较发达,而商人中尤以山西、陕西和河北人居多。他们都有各自的同乡会,而且先后修建了各自的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会馆等,作为同乡们聚会、演戏的场所。这些会馆后来多成了私立学校的校址。一九四五年为了适应抗战后酒泉教育的发展,满足同乡子女的入学要求,山西同乡会决定建立一所小学。为了做好建校的筹备工作,他们公推韩贵基、王道平、毛文斋、贾秀山、李在山、张忍堂等组成建校董事会。学校地址设在山西会馆(亦称北会馆),定名“山西建国小学”是取“抗战建国”之意。
   二、 学校的规模 学校筹备期间,由同乡集资,改修校舍,购置桌凳。先将戏台上下及后边的大客房改成教室,把会馆的东西厢房改建成办公室及教师宿舍。后又把后院的春秋楼旧址开辟为学生活动场所。学校初建即招收一至六年级学生,成为一所完全小学。由于学校范围不大,教室面积较小,各班人数都在三十人左右,全校总人数一百多入。学校经费完全由同乡会筹集,其来源:一是学生交纳的学费;二是地租收入(山西同乡会在城南有几十亩学地,租给当地农民耕种).三是租房收入(会馆两边有三院房子,租给私人居住)/四是商号资助。因此,该校经费比较充足。
   三、教师队伍 山西建国小学初建立时由河西中学山西籍音乐教师王道平兼任校长。一九四七年秋杜明洲接任校长后,积极充实设备,聘任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学校很快走上了正规,教学质量提高较快,各项活动开展的较好。一九四九年酒泉解放后,仍为私立刀、学。除小学班外,还设立了幼儿班,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一九五一年春杜去西北师院进修,由山西人张志升接任校长(张系匕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并谙通医道),后因学校经费困难,一九五二年由酒泉县教育科接管,改名“酒泉县共和街第二小学。”八年中先后在该校任教的有于嘉楠、傅翰章、濮希金、徐永和、刘廷瑞、郑子清、薛育邦、薛坚白、张才、桑义起、胡毓英、芦佩芳、王德胜等。其中于加楠、郑子清先后担任教导主任,濮希金兼管总务。此外,还设校工一人,负责打铃、看门、做卫生等。
   由于筹建人韩贵基任国立肃师总务主任,所以该校教师绝大部分是肃师毕业生。为此,当时人们称山西建国小学是“国立肃师第二附小”。
   四、学校的特点 山西建国小学的学制和课程设置基本和其他小学一样,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1. 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国文、算术的钟点比其他小学多,学生的基础扎实。
   2. 教学质量高。该校教师大部分为中师和六年制师范毕业生,不但文化程度高,且有音、体、美方面的特长,能写善画,会吹拉弹唱者多,因此,学生成绩好,发展较全面。学生每年毕业后百分之百地考入中学。他们升入中学后,不少都是拔尖学生,如赵琦、丁寿垣、韩宗华、范玉珍等,就是解放初期该校毕业的学生。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活动,也多在全城小学中名列前茅。为此,不少家长都把孩子送往该校上学。这样,山西建国小学无形中成了全城的重点小学之一。
   3. 对学生要求严格,训练有素。由于教师责任心强,班级人数较少,管理方便,个别辅导抓得紧,可以充分地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
   4 .教师待遇高,并以实物发放工资。解放前校长、主任每月大洋(银元)拾元或小麦一石,教师每月捌元或小麦八斗。解放初也以小麦作为工资标准。这样不管物价涨落与否,教师生活都有保障。即是在解放前夕,法币严重贬值其他公职人员生活毫无保障的情况下,该校教师的生活仍较安定,能够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内容包括: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 文教卫生、 宗 教、土特产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世铭
责任者
张才
责任者
王道平
相关人物
杜明洲
相关人物
张志升
相关人物
郑子清
相关人物
濮希金
相关人物
韩贵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