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银达乡农民业余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890
颗粒名称: 建国初期的银达乡农民业余教育
分类号: K291.442;G725
页数: 5
页码: 135-13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银达乡建国初期的农民业余教育的发展经验。
关键词: 酒泉 历史 农业业余教育

内容

建国初期的银达乡农民业余教育王红丁 根达乡(即今银达村)是酒泉县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运动的试点乡。建国初期他们积极开展扫盲工作,兴办冬学、民校,试办速成识字班,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措施得力,效果显著。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进行农民业余教育的》一文加了 “按语”肯定了银达乡的经验。到一九五八年全乡80%的青壮年摘掉了文盲帽子,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同时银达乡小学开门办学,在校学生由解放初期的104人增加到38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银达乡成了全区著名的文化先进乡。
   农民迫切要文化 解放前夕的银达乡共有村民318户,1272人,但只有32个识字人,占总人数的2.5%。而识字人实际在家务农的才有3人。这就充分说明解放前银达乡是一个文化落后,文盲充斥的乡村。
   一九五四年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成立了 “五四永丰农业社”,下设5个分社,25个生产队。农民组织起来了,发展生产的热情高涨了,可是当家理财的人哪里来呢?若按当时情况至少需要7个会计,25个记工员,还有8个互助组、信用社、民校教员等共需46个具备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实在是很难解决的。当时就从识字班、冬学挑选出几个记工员,有的把15分,记成105分,把8分记成18分。有的记工员把工分票用画太阳的办法,10分工画一个太阳,5分工画半个太阳,3分、2分、7分8分就不好办•了。社员认不得工分票,看不来工分帐而心里着急,常常互相争吵。社主任、生产队长想学政策,搞好工作,但是没有文化,一见文件和报纸,脸就发烧。他们说:《解放了,我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文化上却翻不了身,干工作,搞生产,困难太大了",他们坚决表示“共产党叫咱翻了身,誓死不当睁眼瞎”。因此,加强农民业余文比;教育已经成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兴办起了冬学、民校 根据一九五O年九月中央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的实施方针:扫盲对象先着重工农干部和积极分子,有条件地推广到青年和工农群众中去,教学以识字、政策时事教育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因时施教、积极开展、稳步发展、巩固提高、力求实效,师资实行民教民为主的方针。银达乡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文化学•习高潮,一九五一年秋末,河北区人民政府集中了全区32名冬学教师,在怀家沟小学进行培训,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教学内容,掌握了教学要领,规定了纪律制度。冬学教师信心高,决心大,表示要当好农民的“眼科大夫”,培养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一九五二年冬天,在怀家沟小学开办了第一个“速成识字班"。又在四所民校的基础上,在“达子沟庙”上也办起了一个“速成识字班",学员40多人,参加学习的共有173人。根据居住情况,成立了三个扫盲班,又将全社曾经上过冬学和有点文化基础的35个青壮年编成一个高小班,集中在乡上学习。主要对象是乡社干部、民兵和积极分子,大大加快了扫盲工作的进程。
   一九五二年冬,原酒泉专署表彰奖励了酒泉县河北区区委书记刘生元,原怀家沟小学校长祁世卿出席了西北军政委员会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荣获奖励。
   银达乡的农民业余文化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规模越大,人人学文化,干部、党团员带头学习,生产学习统筹安排,农闲多学,大忙放假,有空补上。星期一、二、四、五晚上学习语文和算术,星期三开会,星期六上政治课,星期日党员活动。全社89名干部,52人参加学习,他们工作忙,会议多,但对学文化的要求非常迫切,便采取边教边学,包教包学,每日教几个字,三天一检查,促进了干部学习。一分社主任、共产党员王学禄,经过一年学习,不但能看《新酒泉报》和《甘肃农民报》,还能写出一般的便条,作简单的会议记录,被评为学习文化模范。一九五八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这个乡的扫盲班,语文课主要是学《农民识字课本》,有43人学第三册,到一九五五年冬学的学员可以认识800字,毕业以后就可以当记工员。高小班语文课主要是学《农民语文课本第一册》,参加学习的有17人,能写出300字的简单文章。算术一律采用工农统用《算术课本》,有11人学第三册,25人学第一册。考核是答卷测验,政治口试。全乡订阅各种报纸79份,杂志12份,生产队建立读报组,利用社员地头休息和傍晚业余时间读报,加强了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
   银达乡的冬学、民校、速成识字班的教师,除由一些小学校长、教师担任外,以民教民为主,4所民校的教员由乡文书兼任和经培训的3名青年担任。社文教委员会每半月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一次,交流经验、研究教材、改进方法、统一步骤。他们还经常深入各家各户,巡回辅导,上门教学,补课补差,他们编写拼音方法,编说快板,制作识字卡片,做生字牌。有些社员家里,在家俱、农具、器物、用具上贴了名称字条,到处布置了识字环境,形成了一个父子互教,兄弟互学,夫妻互帮,人入学文化,家家有读书声的生动情景。
  137 毛主席批语放光芒 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进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一文(原中共酒泉县委农村合作部部长车宏章、干事黄显德同志撰文)加了按语:“本书谈文化工作的篇幅不多,这一篇算是好的。为了要在七年内,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消灭文盲,适应农业合作化的迫切需要,一九五六年各地就要做出全面的安排,并且完成第一年的计划”。一九七一年在银达八队修建了长5 m、宽2.5m、高4 m的纪念碑,并请书法家郭垣老师精心用隶书铭刻了 “按语"全文。以纪念这一历史性的光辉里程。
   银达乡在飞速发展中 现在,银达乡的教育事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各级各类学校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小、幼衔接,农职业技术专业培训的整体发展的网络。据一九八九年十月的统计:银达乡有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附设初中班小学1所,高中4个班,初中20个班,中学生1057人。小学8所,教学点2个,55个班,学生1577人。学前班7个,在校幼儿.216人。中小学教职工196人。一九八四年经省、地、市检查验收,成为普及小学教育的先进乡。一九八八年经省、地、市检查验收,评为基本无盲乡。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银达乡人民乐于捐资办学,一九八四年在余新小学建起了我市农村第一个教学楼,一九八八年又建起了拐坝小学教学楼,一九八九年经省、市、乡三级拨款和集资100多万'元,新建了银达乡中学教学大楼,可容18个班。
   在改革的十年中,银达乡的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了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他们态度积极,步子稳妥,措施得力,注重实效。实施了市、乡、村三级管理体制,实行了学校目标管理责任制,重视了教学改革,改进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曾两次获得市教育局(委)的表彰奖励。同时,他们重视了扫盲后的再教育,举办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发展当地经济培养实用人才。他们正在大教育的轨道上前进。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内容包括: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 文教卫生、 宗 教、土特产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红丁
责任者
刘生元
相关人物
祁世卿
相关人物
王学禄
相关人物
车宏章
相关人物
黄显德
相关人物
郭垣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五四永丰农业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银达乡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