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砖瓦厂发展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889
颗粒名称: 酒泉市砖瓦厂发展史
分类号: K291.442;TU522.1
页数: 2
页码: 133-134
摘要: 简述了酒泉市建国前及建国初期私人砖窑的情况以及酒泉市砖瓦厂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 酒泉 历史 砖窑

内容

酒泉市砖瓦厂发展史李生彦 建国前,酒泉砖瓦生产规模很小,仅有张存智、卢学仁在酒泉南稍门外开的两家小土窑,每窑能装八千块砖,手工制坯,麦草焙烧,一月出一窑。主要烧制青砖,还制做少量的小板瓦、脊瓦、“猫头"、滴水等,年产量不过十万块。砖主要用于学校校舍的修建,已拆除的酒泉中学的礼堂就是用张、卢两家的青砖建起来的。瓦主要用于寺庙楼阁的修缮。一般市民在当时是用不起砖瓦的,有钱人家也有用砖镶砌街门的。
   建国初期,酒泉小砖窑发展到十余家,分布在城西南一带。大一些的砖窑除张存智、卢学仁外,还有周幻作(今木器厂南)、王新民、范金生(今玉门疗养院南)、周文奎、刘青云(今西峰寺村六队东)、孙齐国(今南门外)、张子州(南稍门外),年产量总计不过一百万块。生产方法仍沿用手工制坯,土窑焙烧。燃料主要用麦草和渣油。这一期间的砖建筑有市医院原门诊楼、“七一"剧院、酒泉面粉厂、石油新村(今84701部队住地)等。一九五六年社会主义改造中在原私人砖窑的基础上成立了酒泉县砖灰生产合作社,初期有社员40余人,后来发展到百余人。
   一九五八年六月转为地方国营企业,更名为酒泉市第一砖瓦厂,隶属酒泉市(地级)城建局领导,下设南工区、东工区、北工区三个车间,有职工千余人,轮窑七座。主要生产青、红砖,W、青瓦,生产工艺采用手工制坯,自然干燥,轮窑土窑焙烧,年产’红砖六千万块,瓦六百多万片。一九六一年下马,大部分人员被精减,留十二人护厂。
   一九六四年三月,由酒泉县重新组建砖瓦厂,在原东工区(现市建一公司地址)恢复砖瓦厂生产。一九六五年国家投资十三万元购置安装350砖机一台,开始生产机制砖,年产量达八百多万块,此后,产量逐年增加,一九七一年提高到一千四百万块。
   一九七一年底土源枯竭,经酒泉县生产指挥部批准,厂址迁至北崖头,并投资六万元进行扩建,划拨土地二百三十四亩,增置大型500砖机一台,恢复原北工区二十六门轮窑,当年产砖一千零九十万块,一九七六年采用内燃砖工艺,年产量提高到一千九百五十万块。
   一九七八年以来,国家先后投资一百三十八万八千六百元,兴建隧道窑,同时将轮窑自然抽风改为机械强力抽风,使砖产量达到了二千二百五十五万块。一九八O年,新购置450双级真空挤砖机一台,更新了原350砖机和大型500砖机,形成两机两窑配套生产,当年产砖二千三百一十万块,上交利润二十四万五千七百元。一九八一年又购置YW-100型液压挖掘机一台,与推土机配合采土、供土,从此该厂红砖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一九八五年,又以一百一十七万元的投资扩建了一条红砖生产线,新建三十四门轮窑和砖机房各一座,以及砖机、机井、水塔、道路等设施,形成了七千万块红砖的年生产能力。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内容包括: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 文教卫生、 宗 教、土特产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生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