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舍饭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824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的舍饭场
分类号: K291.442
页数: 2
页码: 44-45
摘要: 简述了1933年、1936年、1938年酒泉发生饥荒后,当地政府、富商拿出粮食救济灾民的情况。
关键词: 酒泉 历史 饥荒 舍饭场

内容

民国时期的舍饭场赵永鹏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管辖的高台县,因天大旱,禾苗缺水,旱情严重,夏、私粮歉收,有的地方颗粒未收。造成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饥荒年。按当时规定没有省政府和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指示,县政府不敢轻易作主放粮救灾。我记得高台县萱化村地处干旱区,当年收成不好,秋后政府又逼交田赋,许多老百姓连家中仅有的一点籽种也被催粮人员洗劫一空,因而有的人家立不住足外逃,有的人家饿以待毙,背井离乡的农户很多。至十一月,多数人无粮充饥,形成了乱叼横抢的局面,地方秩序非常混乱。我父亲当时是地方上的绅士,在群众中有些声望。他不忍心眼看着乡亲们被冻饿而死,又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业,于是自己首先出头,和两堡(萱化堡新城堡)四大号(元、亨、利、贞)的富户们商议请大家捐献一些粮食来救济吃不上饭的人。富户们同意后自愿拿出青棵、谷子、糜子和少量的小麦等,凑集了近百石粮。在萱化大庙和贞号设立了舍饭场,这些富户们的信条是:“救人一命,多活十年”.粮食聚齐后,由各地方的绅士们负责筹划。设调查员、登记员、保管员、炊事员、打饭员、还先派监视员,以公正态度为贫苦人服务。每天熬两顿稀粥,每人一木勺,有时也打杂粮混合磨成的炒面每人一勺,只能说是活命饭。这样维持到来年三月,地方绅士又联名写出请求书,向高台县政府请愿发放救济粮,政府派员调查后,并经省政府批准发放了三个月的救济粮。维持到六月份,青裸下来舍饭场才告结束。救了不少人的命。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酒泉洪水地区遭大旱,泉水地区虽有收成,亦仅能维持糊口生活。四至五月份,粮缺人心慌,干旱地区曲无粮户流入城市,街上随时都有叼吃抢喝的人,把摊贩的馍馍叼上,人撵来了扔到尿桶或吐上唾沫,挨上顿打,追的人走了再来充饥。这种混乱波及到商店和市民。酒泉的商会、农会和县政府筹划救济,当时以商会动员商店主,农会动员乡里富户拿出一些粮,县政府从社仓内提出部分粮,派人在北稍门外的行宫庙(亦称仙姑庙)和城内的三官楼街(今民意街),金公祠(现城关镇地址)设立了舍饭场,救济灾民。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三八年)酒泉又发生灾荒,当时酒泉县的乡、村,由社仓或义仓的储备粮用来救济,有的富户也拿一些。虽然采取了一些暂时的救济措施,农民们很多仍以榆树皮、叶和草根、野菜充饥。加之国民党抓兵要壮丁,青壮年劳力纷纷外逃,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多少民众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悲鸿遍野,厥状惨甚。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酒泉文史资料 第三辑》

内容包括:史地述实、政治、军事、人物轶事、金融财贸、工农业、 文教卫生、 宗 教、土特产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永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萱化村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