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农业发展要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682
颗粒名称: 酒泉市农业发展要览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155-158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 酒泉市农业发展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时期、严重受挫和调整时期、徘徊和稳步发展阶段、全面大发展时期。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农业发展

内容

酒泉市农业发展要览
  赵博义 酒泉市的农业最早始于东汉时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制度的进化,农田水利的发展和耕作技术的提高,生产力也随之有所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耕作制度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但是,由于旧中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至建国前夕,全县每年只有60%的耕地耕种,其余全部荒芜。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作物病虫草害度重,粮食亩产量只有100公斤左右。
   建国四十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放在首位。领导全市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的看来,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迅速恢复和发展时期 1949年,刚刚解放的酒泉县,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同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动员农民开展减租反霸.实行生产自救,迅速恢复生产。1950年,县政府全面贯彻全国农业生产会议精神,有计划地发放各种农业贷款,实行了一整套奖励农业生产和劳动致富的政策。仅1951年春,政府就发放籽种贷粮和救济粮共67万公斤。银行发放籽种、农具、牲畜、水利等贷粮39万公斤。农民分得斗争果实粮235万公斤,义仓粮200万公斤,自由借贷56万公斤,互相调剂5.6万公斤,退租退债29」万公斤,解决了11117户的口粮和籽种。特别是1951年的士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剥削制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195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6.75万亩,比1949年增加10.26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634.5万公斤,比1949年增加1692.5万公斤,增长43 %;油料总产达到67.5万公斤,比1949年增加15万公斤,增长28.6%。
   1953年开始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7年全县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这一时期,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精神振奋,激情高昂,开展了平田整地、兴修水利的群众运动;实行了合理密植、改进裁培方法、推广新式农具、选用良种、试种高产作物等措施,动员和组织群众广辟肥源,增施肥料,推行拌种、防治病虫害,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至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6566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66.5%;油料总产达到178.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2.4倍。其它作物产量也有很大增长,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严重受挫和调整时期 1958年,开始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生产上大放所谓的“高产卫星”,批判“条件论气“增产有限论”。宣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违反科学的观点,大肆浮夸虚报产量,造成高征收,征了过头粮。更为严重的是,1938年下半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打乱了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否定了按劳分I!原则。生产劳动军事化,搞“大兵团作战”,追求形式上的麦轰烈烈。秋收未完,就抽调主要劳力搞一些无计划的水利工程,大炼钢铁,大办其它事业,影响了秋收,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至1959年,浮夸风越刮越大,生产指标越定越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幅度滑坡,到1962年,主要农作物产量均低于1949年的水平,粮食总产下降到2886万公斤,比1949年减产26.7%;油料总产36.5万公斤,比1949年减产30%。
   为了扭转农业生产严重下降的局面,从1962年起,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全党动员,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了 “农村工作十二条”和“ “六十条”,恢复了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生产上扩大玉米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兴修农田水利,加强病虫防治,并动员城市人民在物质、技术、财力方面积极支援农业生产。经过调整,农业生产很快恢复过来。到1967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7494.5万公斤,创解放后最高水平,比1937年增长48%;油料总产达到133万公斤,比1957年增长27%。,.农业生产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城乡人民生活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三、徘徊和稳步发展阶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农业行政机构和技术部门瘫痪,科技人员下放劳动。所有制上取消按劳分配原则,搞“大寨工分",取消自留地,关闭农村集市贸易,使农业生产徘徊不前。这一挫折很快引起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警觉,开始对一些错误路线进行一定程度的抵制。从1970年开始,又逐渐恢复了三级所有制度和自留地制度,恢复和加强了农业行政机构和技术部门,坚持生产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加强肥料建设等群众运动,使农业生产在动乱和困难中得到发展。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6102.3万公斤,在197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但是,由于“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这一时期把“以粮为纲"推向极端,只抓粮食,忽视了多种经营,使油料、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面积减少,产量下降,种植业结构严重失调。同时,还把发展多种经营和正当副业当成“发展资本主义"来批判,使农村出现“高产低收”现象。1976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只有93元,全县平均劳动日值0.62元,有的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反而成为超支户,连日常生活用品都购买不起,农民生活处于贫困境地。
   四、全面大发展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特别是1983年的大包干责任制,使农民在生产上有了自主权。使责、权、利紧密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生产上,对文革期间形成的单一种植粮食的格局进行了调整,鼓励和组织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大力推广应用了先进科学技术,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生产连年上升。1983年到1987年,五年累计生产粮食96.35万吨,比大包干前五年(1978年至1982年)的76.65万吨,增加19.7万吨,增长25.7%。五年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0.74万吨,比大包干前的29.68万吨增加11.06万吨,增长37.3%。人均贡献粮食由1982年的287公斤提高到406公斤,增长41.5%。同时,还形成了蔬菜、甜菜、洋葱、西瓜、蒜苗、大蒜等农副产品的规模生产,商品率明显提高。1986年共外销农副产品7000万公斤,产品销往全国17个省(市),至198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0570.4万公斤,比1978年增加4468.1万公斤,增长27.7%,是1949年的5.14倍;给国家贡献商品粮7309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26 % ;入均贡献342公斤,比1978年增长23%,油料总产达到400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120%,是1949年的7.6倍,甜菜总产达到25.1万吨,是1978年的25倍;其它如蔬菜、瓜 洋葱等作物产量也成倍增长。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农村经济空前繁荣,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2002年原酒泉市改为肃州区后,《酒泉文史资料》更名为《肃州文史》,继续顺延出版,并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题写了书名。止2014年,《肃州文史》共编辑出版17辑,刊登各类稿件692篇、254万字,印刷6万册,交流发行量达到85%以上。

阅读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