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代肃州筑长城之原因及其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508
颗粒名称: 三、明代肃州筑长城之原因及其经过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37-39
摘要: 本章节内容包括:北长城之修建、西长城之修建、东长城之修建。
关键词: 文史资料 肃州 嘉峪关

内容

三、明代肃州筑长城之原因及其经过1.由于明初国基初奠,被推翻的蒙元残余势力,不甘心于灭亡,遁据漠北,建号经常率兵侵扰北边,多次进犯陕甘宁边郡。据清人慕寿祺《甘青宁史》载:.“明成化二年(1466年) 七月,鞑靼毛里孩犯边至固原,八月,又犯宁夏。因饬令筑陕西、延绥、甘肃一带墩堡、濠、墙,以防鞑靼”。此为明代筑北长城之起因。
  2.弘治五年(1493年)四月,关外土鲁番回鹘部落崛起,其速坦(王)阿黑麻率众侵占哈密卫,捉去了哈密忠顺王陕巴(蒙古种人、元代肃王后裔),这时,哈密自成化中陷落已二十年,关外七卫,尽被土鲁番攻破,流民内徒至肃州,嘉峪关警报频传。明廷以嘉峪关为肃州重要门户,必须严加设防,乃于弘治七年 (1495年)谕令肃州改修嘉峪关,于弘治八年完工。在城堡西门外增筑坚固之重关和关楼三层,将旧城墙加宽加高为三丈五尺,增修外围罗城,城外更添堑壕暗道及布置鹿角梅花坑,增备防御。
  北长城之修建弘治十年(1498年),甘肃参将彭清,驻镇肃州,十一年五月,鞑靼小王子又犯甘肃边境,肃州副将杨翥击败于黑山。彭清于是征集民工创修肃州北长城:西起野麻湾、新城、两山口经明沙窝、下古城,匕跨北大河至阍门,全长七十里,约在弘治十'三年修完(十五年彭清殁)。
  .正德元年(1506年),杨一清总制陕西、延缪、宁夏、甘肃等处防务。八月,杨一清建议修筑陕甘各边边墙。时,适值兵备李端澄驻节肃州,命承信校尉王镇督工修建嘉峪关城东西二楼各三层,高三丈九尺(13米),又添筑城关角墩共六座,敌台二座,以及悬格等共十数座,城内外又建官厅、夷厂、仓库及玄帝庙等建筑,于正德二年(1507年)二月完工。城楼既起,蝴堞连属,“望之四达、足状伟观,百里之外,了然在目"。而是时,关之两侧,犹未有长城也。(见注) 西长城之修建正德十一年(1516年),土鲁番速坦满苏儿(阿黑麻之子) 越过嘉峪关攻肃州,肃州游击芮宁等十余人,迎战于城西南之黄草坝,自朝至暮,力战身死,十余人尽数英勇献身。继而兵备使陈九畴坚守肃州,击败满速儿之进攻。正德十三年,增筑肃州城防。自此,肃州边患,日见紧迫、关门昼闭、一日数警。
  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学士翟銮巡边,至肃州,以嘉峪关为河西第一巨防,发现古时遗迹倾圮,墙壕淤损(似乎弘治中曾也筑边于此?),乃于兵备李涵商议,建筑西长城,即自文殊山脚起筑,向北联接嘉峪关城西南角墩,又自东北角墩起,西北至注:这次不但增修了嘉峪关城,与此同时,也增筑了总寨、临水、下河清、新城、金佛寺、下古城、塔尔湾、乱古堆(西店)、清水等九堡之城墙,均各培厚加高五六尺至七八尺不等,连旧城共高三丈五尺,共添筑墩台,角楼一百二十六座,增强了肃州全境防御力量.石关东口止,共长三十里。嘉靖十九年春末开始起筑,当年修完,并截斩断山口,堵塞间道。又修竣城壕、外壕各一道,又于长城外添筑外墙、远墙各一道。东北与野麻湾长城连接。形成嘉峪关左右两翼之军事防御设施。
  东长城之修建隆庆五年(1571年),甘肃都御史廖逢节议题,自酒泉下古城至高台一段荒滩,防御空虚,乃议筑东长城:即自下古城堡北边墙大墩起,接筑边墙向东经夹边沟大石岗之北,跨临水河、翻越鸳鸯池高地,向东连接高台镇夷边墙,长七十五里,隆庆六年修完。自此,甘肃边墙始联通一线。万历元至二年,又进行全面补修。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2002年原酒泉市改为肃州区后,《酒泉文史资料》更名为《肃州文史》,继续顺延出版,并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题写了书名。止2014年,《肃州文史》共编辑出版17辑,刊登各类稿件692篇、254万字,印刷6万册,交流发行量达到85%以上。

阅读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