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肃州嘉峪关及长城修建史纪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505
颗粒名称: 明清以来肃州嘉峪关及长城修建史纪要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36-41
摘要: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 一、嘉峪关的前身;二、明初废玉门关改置嘉峪关;三、明代肃州筑长城之原因及其经过;北长城之修建西长城之修建;东长城之修建;四、清代对肃州边塞的补修;五、嘉峪关形胜总览六、解放后之维修简述;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嘉峪关

内容

明清以来肃州嘉峪关及长城修建史纪要
  刘兴义
  一、嘉峪关的前身嘉峪关,是明代所置之西北边防第一要隘,万里长城之西极锁钥、西域羌胡及外国使节入贡之要路。按《肃州新志》云:“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乾隆《重修肃州新志》 载:肃州有古关,名曰“石关”。在肃州西七十里,石峡天险. 所谓“有关无城”,即指此处而言。阚骃《十三州志》云:“延寿县,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障是也”。唐人释道宣 《释迦方志》遗迹篇:“肃州西行七十五里至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其次,敦煌遗书有宋入无名氏所著《西天路竟》云:自“ 肃州西行一日程,至玉门关”。由此可证肃州西七十里之石关,即西汉所置之玉石障,亦即最古之玉门关,南有玉山,北有金山 (黑山)两山夹峙,中有孔道,形势险要,自古为通西域之门户,是嘉峪关的前身。
  二、明初废玉门关改置嘉峪关明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取河酉,量地度形,乃弃瓜、沙二州地,在肃州西六十里之山坡要口,筑以关城,为中外之巨防、汉夷之分界。因其山名嘉峪山,遂以山名关,曰嘉峪关。但由于通西域大道,自古以来皆穿过古玉门关(石关峡)。自蒙古大军西征,修善了道路,多走石关以南之捷径,开辟了新道,延至明初,昔日之旧大道已废,军旅不复绕道石关峡。所以冯胜筑关于石关以南十余里的嘉峪山岗上,是因为道路的改移,而将其关略向南移而改置为嘉峪关。
  初筑之嘉峪关,《肃州志》:“仅一土城,周围二百二十二丈、高一丈八尺,阔厚丈余,址倚罔坡,不能凿池,东西二门,各有月城”。以守备守之,并无长城(边墙)之属。
  三、明代肃州筑长城之原因及其经过1.由于明初国基初奠,被推翻的蒙元残余势力,不甘心于灭亡,遁据漠北,建号经常率兵侵扰北边,多次进犯陕甘宁边郡。据清人慕寿祺《甘青宁史》载:.“明成化二年(1466年) 七月,鞑靼毛里孩犯边至固原,八月,又犯宁夏。因饬令筑陕西、延绥、甘肃一带墩堡、濠、墙,以防鞑靼”。此为明代筑北长城之起因。
  2.弘治五年(1493年)四月,关外土鲁番回鹘部落崛起,其速坦(王)阿黑麻率众侵占哈密卫,捉去了哈密忠顺王陕巴(蒙古种人、元代肃王后裔),这时,哈密自成化中陷落已二十年,关外七卫,尽被土鲁番攻破,流民内徒至肃州,嘉峪关警报频传。明廷以嘉峪关为肃州重要门户,必须严加设防,乃于弘治七年 (1495年)谕令肃州改修嘉峪关,于弘治八年完工。在城堡西门外增筑坚固之重关和关楼三层,将旧城墙加宽加高为三丈五尺,增修外围罗城,城外更添堑壕暗道及布置鹿角梅花坑,增备防御。
  北长城之修建弘治十年(1498年),甘肃参将彭清,驻镇肃州,十一年五月,鞑靼小王子又犯甘肃边境,肃州副将杨翥击败于黑山。彭清于是征集民工创修肃州北长城:西起野麻湾、新城、两山口经明沙窝、下古城,匕跨北大河至阍门,全长七十里,约在弘治十'三年修完(十五年彭清殁)。
  .正德元年(1506年),杨一清总制陕西、延缪、宁夏、甘肃等处防务。八月,杨一清建议修筑陕甘各边边墙。时,适值兵备李端澄驻节肃州,命承信校尉王镇督工修建嘉峪关城东西二楼各三层,高三丈九尺(13米),又添筑城关角墩共六座,敌台二座,以及悬格等共十数座,城内外又建官厅、夷厂、仓库及玄帝庙等建筑,于正德二年(1507年)二月完工。城楼既起,蝴堞连属,“望之四达、足状伟观,百里之外,了然在目"。而是时,关之两侧,犹未有长城也。(见注) 西长城之修建正德十一年(1516年),土鲁番速坦满苏儿(阿黑麻之子) 越过嘉峪关攻肃州,肃州游击芮宁等十余人,迎战于城西南之黄草坝,自朝至暮,力战身死,十余人尽数英勇献身。继而兵备使陈九畴坚守肃州,击败满速儿之进攻。正德十三年,增筑肃州城防。自此,肃州边患,日见紧迫、关门昼闭、一日数警。
  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学士翟銮巡边,至肃州,以嘉峪关为河西第一巨防,发现古时遗迹倾圮,墙壕淤损(似乎弘治中曾也筑边于此?),乃于兵备李涵商议,建筑西长城,即自文殊山脚起筑,向北联接嘉峪关城西南角墩,又自东北角墩起,西北至注:这次不但增修了嘉峪关城,与此同时,也增筑了总寨、临水、下河清、新城、金佛寺、下古城、塔尔湾、乱古堆(西店)、清水等九堡之城墙,均各培厚加高五六尺至七八尺不等,连旧城共高三丈五尺,共添筑墩台,角楼一百二十六座,增强了肃州全境防御力量.石关东口止,共长三十里。嘉靖十九年春末开始起筑,当年修完,并截斩断山口,堵塞间道。又修竣城壕、外壕各一道,又于长城外添筑外墙、远墙各一道。东北与野麻湾长城连接。形成嘉峪关左右两翼之军事防御设施。
  东长城之修建隆庆五年(1571年),甘肃都御史廖逢节议题,自酒泉下古城至高台一段荒滩,防御空虚,乃议筑东长城:即自下古城堡北边墙大墩起,接筑边墙向东经夹边沟大石岗之北,跨临水河、翻越鸳鸯池高地,向东连接高台镇夷边墙,长七十五里,隆庆六年修完。自此,甘肃边墙始联通一线。万历元至二年,又进行全面补修。
  四、清代对肃州边塞的补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冬十一月,哈密回酋噶尔丹叛乱,诏昭武将军郎坦驻甘肃备防。三十三年,陕西总督佛伦提请奏准,谕令甘肃诸州提镇补修边墙。责成专司城防之副将、游击等,量给步战守兵工食、督促修理。
  清咸丰三年(1853年),肃州知州李公祖,发现州城及嘉峪关边墙,多已倾圮,于是倡议劝谕全城士庶,捐资修补州城及嘉峪关边墙。于三年二月兴工,修复州城,四年补修边墙,工尚未完,而资金费用已尽,四年冬遂停工。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三日,肃州回民暴动之前夕,惠回堡盘查哨及青头山猎户二百余名先攻占了嘉峪关城,并杀死巡检张开禧及关上居民无数。
  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肃州平定。十一月,左宗棠巡视嘉峪关,发现道路狭窄、墙垣有四处塌毁,遂饬令驻防营筹措修整,每日按时开闭关门。并亲手题“天下第一雄关”六个大字横额,悬挂关头,字大于斗。稍后,又嵌上陕甘学政吴大瀓撰写的 《安西颂碑》于关内。
  同治十三年(1874年)秋七月,肃镇关防营始补修嘉峪关边墙。
  五、嘉峪关形胜总览按《肃州志》:嘉峪关,在州西七十里(实五十四里)嘉峪山之西麓,明洪武五年,冯胜下河西,划嘉峪关为中外巨防,西域入贡,路必由此。土城周二百二十二丈”。明时设守备,驻守兵约千人,清初改设游击,并驻文职巡检,专司关城开闭,盘查询诘出入行人及一应日常行政事务。咸丰三年,重修关城。今城内外二重,相距仅丈余。内城东西二门,东曰光化门(瓮城门曰朝宗),西曰柔远门(瓮城门曰会极);外罗城共有三门,在西者为重美,额曰“嘉峪关",在东南者(戏台东侧)为方木门,额曰“帷屏西极”,在东北者亦为方木门,无额识,为军精辎重供输之门也。有古大道,可直通酒泉。南边墙起自外城西南角墩,一线直抵文殊山(元代以前均称嘉峪山)。北边墙起自外城东北角墩,东北连接野麻湾边墙,另分一线西北直通石关峡东口,与古玉门关联通一气。沿边每隔五里一墩,边墙内外,间有烽台遗址形成烽火信息网络。关城东一里有木牌枋,上题“嘉峪东关"(今称牌坊梁),关西百步道左有石碑,上题“天下雄关"四个大字,落款为“嘉庆十四年肃州兵备李廷臣立”。关城西北五里大道上,有巨大木牌坊一,上题“肃州嘉峪西关”雍正十二年建,光绪八年重立。
  民国十八年(1929年)之后关城无兵驻守,寺庙市集,日渐衰落,重关西楼,年久失修,为大风摧毁,残存四柱,无人管理. 但关上尚有居民五、六十家。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蒋介石曾视察河西,当地驻军,为迎接蒋的到来,便把关上居民,强行迁移城东牌坊梁。自此,嘉峪关城,空古无人。蒋介石登上嘉峪关,望风远眺,观瞻古关雄。姿,感慨之余,曾亲笔题“嘉峪关"匾额嵌置关门之上,上款“ 民国三十一年秋”,下款“蒋中正题”。并大书“水利救国”四字,图砌于关城东南公路南侧(解放后已毁)。
  六、解放后之维修简述1949年9月,酒泉解放,嘉峪关由部队驻扎。1950年,经酒泉县政府交涉收回,始由政府管理保护(后曾设专人看管),予以抢修危楼。1958年,经酒泉县多次请求,国家拨款共15万元,对东西城楼、垛墙、女墙、井亭、游击府、及城外文昌宫、关帝庙等,首次进行了大规模维修。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嘉峪关(等)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分酒泉置嘉峪关市,从此,保护维修由嘉峪关市管理。1973-1981年,前后八、九年间,先后由中央及甘肃省数次拨款计30余万元,对嘉峪关城进行了全面规划,逐步修整,除保护文物古建、陈列文物展览外,并开辟了园林泉池,栽花植林,美化环境。同时还发展了旅游事业,修缮道路,建筑了商店和接待站。1983年,又将嘉峪关、酒泉等宣布为对外开放城市。
  1985年,由国家拨款与群众捐献合计集资1000多万元,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仅85年一年就完成了对城头敌楼、角楼(箭楼)和东西瓮城门楼的维修和加固工程。1986年又完成了关城至石关峡等处的长城补建,和边城“万里第一烽”的恢复工程,至1988年全部计划工程已维修完竣,遂使嘉峪关成为万世永存、世人共瞻的西部名关一一天下第一雄关。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2002年原酒泉市改为肃州区后,《酒泉文史资料》更名为《肃州文史》,继续顺延出版,并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题写了书名。止2014年,《肃州文史》共编辑出版17辑,刊登各类稿件692篇、254万字,印刷6万册,交流发行量达到85%以上。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兴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