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代扩建肃州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502
颗粒名称: 四、明代扩建肃州城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32-34
摘要: 明初,冯胜取河西,洪武五年筑嘉峪关,分限华夷,以关为界,酒泉城遂变为西北边陲第一重镇。明廷于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将元代所置肃州路,改置肃州卫。二十八年(1395年)奉文题准,命肃州指挥佥事裴成督工筑城。于旧城(原只三里四分) 东城外展筑四里零八十步,扩大面积约比旧城大一倍,形成新旧城周围共八里三分,城高三丈五尺,厚三丈余,顶宽一丈。对原有低矮单薄的旧城墙,也照例加高培厚,筑成了规模宏大,规格统一的肃州大城。城外环池,周八里四分,阔八丈三尺,深二丈四尺。新建东、南、北三座城门,除西门外,各筑月城(瓮城),正门城头,各造重檐城楼,气势十分雄伟壮观。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考证

内容

四、明代扩建肃州城明初,冯胜取河西,洪武五年筑嘉峪关,分限华夷,以关为界,酒泉城遂变为西北边陲第一重镇。明廷于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将元代所置肃州路,改置肃州卫。二十八年(1395年)奉文题准,命肃州指挥佥事裴成督工筑城。于旧城(原只三里四分) 东城外展筑四里零八十步,扩大面积约比旧城大一倍,形成新旧城周围共八里三分,城高三丈五尺,厚三丈余,顶宽一丈。对原有低矮单薄的旧城墙,也照例加高培厚,筑成了规模宏大,规格统一的肃州大城。城外环池,周八里四分,阔八丈三尺,深二丈四尺。新建东、南、北三座城门,除西门外,各筑月城(瓮城),正门城头,各造重檐城楼,气势十分雄伟壮观。留旧东城门楼改建为鼓楼,与西城门内救生寺的钟楼东西相应。
  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3年),有西亚哈烈国国王沙哈鲁,派其子阿哈马及使者盖耶素丁等来中国进贡。盖耶素丁在长途跋涉中,据实记载了沿途见闻,是为《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其中对明代肃州(酒泉)城的记载如下: “肃州城市极大,城墙为四方形,有坚固炮台。市场无幕盖,宽十五爱尔,扫除清洁,时时洒水,尘垢不起,人民畜猪圈内。屠户店内,羊肉与猪肉并排而挂列。各街皆有华丽的建筑物,顶上有木质的尖塔及炮眼,用中国漆漆之。城墙上每隔二十步有一高塔,塔有顶盖。肃州城有四门,每面有一门在中央(即今鼓楼四洵),东、西、南、北各相对峙,街市皆矢直,自此门可望他门,似若相近,然自城市中央至各门之路程,实甚远也。城门之上,各有两层高楼一所,楼顶甚高,依契丹漆漆之。城内有庙宇甚多,大小不一,大者占弛至十亩之多,院内皆扫除清洁,地面皆铺以硫璃瓦,光跃如磨琢之大理石也”。(引张兴熄 《中西交通史资料》)o据以上记载,使我们仿佛又见到了明代肃州城宏伟的规模。至成化二年(1466年),巡抚徐廷璋又奏请于东城外增筑东关厢土城一座,东西二里,南北一里零五十步。周围五里四分,高二丈八尺,厚一丈,顶宽六尺。池周八百四十余丈,阔二丈余,深一丈。筑东、南、北三门(俗谓之“哨门”) 西接东大城门,连新旧大城共十三里七分。关厢内有酒泉驿递所、急递铺、及静修国师拜言卜刺归华寺等。
  正德十三年(1518年),西路警报频传,兵备陈九畴,为加强肃州城防,因见城之西南、西北二隅角敏之上,原已有敌楼两座,乃于东南、东北二角,亦添筑敌楼各--,以便四面八方观察敌情。同时又于城墙四面增筑敌台(俗称马面)五十座,以备御敌。嘉靖九年(1530年),副总兵周尚文又重建东城门楼。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巡抚傅凤祥又饬令肃州参将刘勋,于东关西北角(北哨门内)增筑夷厂一所,专供过往或迁来之少数民族人民住宿、寄居。万历二年(1574年),西北边防稍安,为长久防御边患坚固城防起见肃州兵备孙坤、参将姜显宗奉文题准,砖包肃州大城,东西405丈,南北288丈。三个瓮城悉皆包砌,城门并嵌匾额。东门名曰“禄福”,北门名曰“镇朔",南门佚名无考,西门之封闭,志书未载。或云为嘉靖间陈九畴(肃州兵备) 严守城防之时所封闭。东关之东哨门名曰“迎曦”(但东关城墙未用砖包)°从此肃州城成为西北边陲第一座坚城。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2002年原酒泉市改为肃州区后,《酒泉文史资料》更名为《肃州文史》,继续顺延出版,并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题写了书名。止2014年,《肃州文史》共编辑出版17辑,刊登各类稿件692篇、254万字,印刷6万册,交流发行量达到85%以上。

阅读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