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酒泉城建修史考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98
颗粒名称: 古酒泉城建修史考订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7
页码: 29-35
摘要: 本文论述了六个问题: .一、汉代的酒泉城;二、晋以后的酒泉城;三、西夏及元代的肃州城管窥;四、明代扩建肃州城;五、清代酒泉城的战争创伤及维修;六、肃州古城的毁灭与新城的规划。
关键词: 文史资料,酒泉 考证

内容

古酒泉城建修史考订
  刘兴义
  酒泉城的创筑年代,典籍中无明确记载。但据有关资料,可以肯定为西汉武帝开辟河西时所创筑。兹就其创建重修、补筑之. 可考者述于后,俾知者予以补正。
  .一、汉代的酒泉城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遣去病西击匈奴,两次进入河西地,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汉始于其地置酒泉郡。《汉书:西域传》亦称:“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今永登)以西,初置张掖、酒泉郡。后稍发徒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汉书》十二,传六3873页)。按《汉书、武帝纪》:元鼎中,西羌造反,武帝于元鼎六年平定西羌后,初置张掖、酒泉郡。《史记•大宛传》所记初置酒泉郡的时间当与“筑令居以西"为同时或稍晚。查《水经注 •河水篇》:“令居城,武帝元鼎二年筑。”酒泉城之创筑,当在筑令居以后,元鼎六年(公元前110年)已有酒泉郡(现已为诸史学家公认)。据此作证,西汉的酒泉城,约筑于元篇二年以后至六年之间,大致与酒泉置郡为同时。
  又据阚骃《十三州志》记载,西汉酒泉古城,为地震摧毁,荡然无存。由于这方面无信史记载,无从求得摧毁的详情。然根据《后汉书•五行志》:东汉时,河西地带就曾发生过三次大地震。其中有两次震情特别剧烈: 一次为“东汉顺帝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正月,凉州六郡地大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来年四月。凡百八十震(即在二百四十天内地震一百八十次),山谷拆裂,坏败城市,伤害人物”。
  一次为“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今高台境内)地八十余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仅据以上两次地震,“坏败城市”,“更筑城郭",说明后汉之世河西地震次数频繁,震情严重。《十三州志》城毁于地震的记载是较为可信的。
  二、晋以后的酒泉城 《西河旧事》中说:“福禄城,谢艾所筑”。按:福禄,本汉禄福,为酒泉郡治所在。晋时改福禄,即今酒泉县城的前身。谢艾,东晋时人,为前凉张重华之主簿。《晋书》记载: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即前凉永乐元年,张重华以军功封谢艾为福禄伯,后出任酒泉郡太守。谢在汉代古城遗迹上重筑酒泉新城,大约即在346-353年的八年之间。谢艾所筑的酒泉新城遗迹,大约即今鼓楼以西的西半城。《重修肃州新志》载:“酒泉旧城,祇三里零三百一十七步"。(今据实测东西宽约630米,南北长约950米;面积为0.6平方公里)仅有东与南两座城门。其东门即今之鼓楼,南门遗址于1954年拆城墙时发现(在今军分区院内南城墙上)位在小西街南端。虽砖券门洞或为宋、元时所筑,而其遗迹位置,必为晋之南门无疑。谢艾筑城后,越六十年 (公元405年),西凉武昭王李玄盛,由敦煌起兵,迁都于此.修酒泉宫,造恭德殿,立群臣功勋碑,一时,为塞上群英聚会之所。公元421年,城为北凉沮渠蒙逊所夺,西凉国亡。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仍为郡城。唐为肃州州治,至公元七世纪中叶,王方翼为肃州剌史,曾又整治修城。据《旧唐书•王方翼传》 载,唐高宗(李治)永徽中(650-655年),王方翼“五迁肃州剌史,时州城荒毁,又无壕堑,数为寇贼所乘,方翼发卒浚筑,引多乐水(即讨赖河),环城为壕。又出私财,造水碾磨,税其利以养饥馁。宅侧起舍十余行,以后之属蝗俭,诸州贫人死于道路,而肃州全活者甚众,州人为立碑颂美"。至天宝末,安史之乱后,河西渚州先后陷于吐蕃。及至宋代,于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城又为西夏所据。元为蒙古所占,或有补修,史书无载,无从考定。
  三、西夏及元代的肃州城管窥根据酒泉本城的建修历史来看,凡土城每隔三十年或五十年,必得维修补筑一次。自唐永徽末(655年)至宋景祐二年 (1035年)已历三百八十年,及至元太祖铁木真取西夏攻破肃州 (1226年),又历一百九十年。其间,对古城的重修或补修,必不少于七、八次之多。否则,即倾圮殆尽,遗迹无存。据《元史 •昔里黔部传》载:成吉思汗“进兵围肃州,……帝怒城久攻不下,有旨尽屠之……”ₒ由此可知西夏时之肃州城,兵勇城坚,必定经过多次加固,所以铁木真虽有坚甲利兵,骁勇善战,却也 “久攻不下"。
  自元灭西夏(1226年)至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又经历一百七十年之久,而土城依然存在如故,如果不经重筑维修,岂能经历将近两个世纪之久。根据1954年拆城墙时,发现的晋福禄旧城南城门遗迹(1988年进行了维修恢复工程),在测量时,发现砖砌之旧门,是依附于元代以前之旧城士层之外皮,证明其城门即晋福禄城南门旧址,而砖砌之门洞,不可能为晋时所建,必为后期所筑无疑。其次是:门洞为青砖券顶,下方上圆,表层为宋元青砖,内层则杂有两汉、魏晋各时期之残旧砖,充分证明其门洞必为元代所筑。加之城墙土层从内向外,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补贴或展筑痕迹,特别是门洞的砌筑形制,已呈现为砖券圆门,较之唐宋时期之方形土木建筑的城门形制,以及北京元大都城门的发掘报告中出现了砖券顶门洞,都表明了酒泉福禄城南门,实为元代人所补建和改筑。《肃州志》云:“今日之鼓楼,即昔日之东门也"。同理:今日之小西街,即晋时之“中街”,而旧南门,正在今小西街南端对正,古今弛望完全相符。
  四、明代扩建肃州城明初,冯胜取河西,洪武五年筑嘉峪关,分限华夷,以关为界,酒泉城遂变为西北边陲第一重镇。明廷于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将元代所置肃州路,改置肃州卫。二十八年(1395年)奉文题准,命肃州指挥佥事裴成督工筑城。于旧城(原只三里四分) 东城外展筑四里零八十步,扩大面积约比旧城大一倍,形成新旧城周围共八里三分,城高三丈五尺,厚三丈余,顶宽一丈。对原有低矮单薄的旧城墙,也照例加高培厚,筑成了规模宏大,规格统一的肃州大城。城外环池,周八里四分,阔八丈三尺,深二丈四尺。新建东、南、北三座城门,除西门外,各筑月城(瓮城),正门城头,各造重檐城楼,气势十分雄伟壮观。留旧东城门楼改建为鼓楼,与西城门内救生寺的钟楼东西相应。
  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3年),有西亚哈烈国国王沙哈鲁,派其子阿哈马及使者盖耶素丁等来中国进贡。盖耶素丁在长途跋涉中,据实记载了沿途见闻,是为《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其中对明代肃州(酒泉)城的记载如下: “肃州城市极大,城墙为四方形,有坚固炮台。市场无幕盖,宽十五爱尔,扫除清洁,时时洒水,尘垢不起,人民畜猪圈内。屠户店内,羊肉与猪肉并排而挂列。各街皆有华丽的建筑物,顶上有木质的尖塔及炮眼,用中国漆漆之。城墙上每隔二十步有一高塔,塔有顶盖。肃州城有四门,每面有一门在中央(即今鼓楼四洵),东、西、南、北各相对峙,街市皆矢直,自此门可望他门,似若相近,然自城市中央至各门之路程,实甚远也。城门之上,各有两层高楼一所,楼顶甚高,依契丹漆漆之。城内有庙宇甚多,大小不一,大者占弛至十亩之多,院内皆扫除清洁,地面皆铺以硫璃瓦,光跃如磨琢之大理石也”。(引张兴熄 《中西交通史资料》)o据以上记载,使我们仿佛又见到了明代肃州城宏伟的规模。至成化二年(1466年),巡抚徐廷璋又奏请于东城外增筑东关厢土城一座,东西二里,南北一里零五十步。周围五里四分,高二丈八尺,厚一丈,顶宽六尺。池周八百四十余丈,阔二丈余,深一丈。筑东、南、北三门(俗谓之“哨门”) 西接东大城门,连新旧大城共十三里七分。关厢内有酒泉驿递所、急递铺、及静修国师拜言卜刺归华寺等。
  正德十三年(1518年),西路警报频传,兵备陈九畴,为加强肃州城防,因见城之西南、西北二隅角敏之上,原已有敌楼两座,乃于东南、东北二角,亦添筑敌楼各--,以便四面八方观察敌情。同时又于城墙四面增筑敌台(俗称马面)五十座,以备御敌。嘉靖九年(1530年),副总兵周尚文又重建东城门楼。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巡抚傅凤祥又饬令肃州参将刘勋,于东关西北角(北哨门内)增筑夷厂一所,专供过往或迁来之少数民族人民住宿、寄居。万历二年(1574年),西北边防稍安,为长久防御边患坚固城防起见肃州兵备孙坤、参将姜显宗奉文题准,砖包肃州大城,东西405丈,南北288丈。三个瓮城悉皆包砌,城门并嵌匾额。东门名曰“禄福”,北门名曰“镇朔",南门佚名无考,西门之封闭,志书未载。或云为嘉靖间陈九畴(肃州兵备) 严守城防之时所封闭。东关之东哨门名曰“迎曦”(但东关城墙未用砖包)°从此肃州城成为西北边陲第一座坚城。
  五、清代酒泉城的战争创伤及维修清顺治四年(1647年),肃州城被反清的回军丁国栋占据一年之久,城内衙署等古建筑,残遭兵焚。顺治五年,被总督孟桥芳率将军张勇、赵良栋等攻破,城垣初受创伤。肃州平定后,以张勇为肃州总兵官,曾自捐薪俸补修城郭庙宇。康熙三十年又补修了东关城墙。雍正三年(1725年),砖包鼓楼基座。楼洞内倒悬八挂,四面门额各题款识,东曰"东迎华岳”,上有仿木斗雕刻二龙戏珠楣彩,西曰“西达伊吾”,配以双凤朝阳图案,南曰 “南望祁连”,饰有河图洛书纹彩;北曰“北通沙漠”,辅以八仙庆寿故事。鼓楼四洞与四面城门遥相对峙,直线相通,构成了雄伟的建筑景观。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重建东关墙垣。道光三十年(1850年),州牧李镜湖亦兴工修筑城池。咸丰三年 (1853年),知州李公祖为了防患未然,倡议劝谕全城士庶,捐资补修州城及嘉峪关城垣与附近边墙,于三年二月兴工,四年冬间停止,计捐费银五万有余,州、关城垣,均已补建坚固。唯边墙未竣,值捐项已完,适时李公遭父丧,解任而去,工遂停。(以上摘自《肃州采访录》)。
  同治四年(1865年).河州回民马文禄,煽动肃州回民暴动,占据州城。官军、民军,围城几年,城终不能破,风物摧毁,生灵涂炭,城内众多寺庙、衙署,焚烧殆尽。鼓楼、贡院、悉付之一炬。同治十二年八月,左宗棠亲莅肃州,先后集六十余营兵力,四面围攻,以大炮地雷轰破城垣,一座砖包的肃州坚城,顿时遍体磷伤,千疮百孔。肃州平定后,左宗棠便饬令肃州城防营,于光绪初年率勇着力补修城池,越二年,补修完竣。与此同时,官商士民合力捐资,重修了被毁的衙署、寺庙、学宫等古建,并整修街道、古酒泉池沼亭阁以及大城三面城楼,停战后凄凉的古城生机复苏。光绪三十一年,重建鼓楼,汉南太守苻端题“气壮雄关”巨匾一块。次年,肃州拔贡聂吉儒题“声震华夷”,悬于鼓楼东西两侧。
  六、肃州古城的毁灭与新城的规划公元1912年,民国成立后,城防紊乱,兵变频起,民国十八年(1929年)马仲英占据酒泉。民国二十二年,马仲英率部进疆,马步芳派遣马德进驻肃州。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马家军撤回青海,国民党中央军进驻酒泉。民国二十九年,甘新公路通车酒泉,开挖西城门,取名“通化门”,修建北大桥(木架长桥)。三十五年,国民党城防部队拆去北城楼及城门.首开破坏肃州古城的先声。酒泉解放后,于1954年整修街道,加宽了路面,打通了四座城门,拆除了东门和南门两座城楼及砖砌城门。由此时起,拆城砖,破城垣,公私皆动,使一座雄伟可观的历史名城的砖砌城垣,却由此化为云烟,今仅保存西南城角残垣二百余米土墙和一座福禄城门。1981年由博物馆复制了 “气壮雄关” 的匾额,悬于鼓楼之西。1985年省、地、县拨款十万元维修了鼓楼,又复制了 “声震华夷"大匾,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鼓楼的原来而貌,并施以青绿彩绘,焕然一新。从1964年至1985年先后四次将全城四大街、八小街、十六小巷以及环城马路,全铺设了沥青路面,并安装了自来水、电缆管道,城市各项建设及新的楼群正依照1983年制定的规划蓝图,日新月异地建设起来。一座新兴的现代化酒泉城,即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2002年原酒泉市改为肃州区后,《酒泉文史资料》更名为《肃州文史》,继续顺延出版,并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题写了书名。止2014年,《肃州文史》共编辑出版17辑,刊登各类稿件692篇、254万字,印刷6万册,交流发行量达到85%以上。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兴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