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酒泉历史百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66
颗粒名称: 源远流长的酒泉历史百题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8
页码: 1-28
摘要: 这是一篇很好的乡土历史知识资料,可做中等学校历史课外补充教材。它以百题问答形式,全面、系统地向读者介 绍了酒泉历史发展全貌。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内容

源远流长的酒泉历史百题冯明义编者按;这是一篇很好的乡土历史知识资料,可做中等学校历史课外补充教材。它以百题问答形式,全面、系统地向读者介绍了酒泉历史发展全貌;本书将对全文分辑陆续刊发. 酒泉,又名肃州,位于我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偏西处。东径九十八度十五分至九十九度三十分,北纬三十九度至四十度之间.东接高台县,西与嘉峪关市为邻,南依祁连山,北以夹山与金塔县分界。东西长一百零四公里,南北宽八十四公里。农田面积六十三万多亩。全市有五万三千多户,二十七万多人。
  酒泉有正式记载的历史已有二干一百多年。其实,酒泉地方有人类开始活动的历史远在距今万年以上,可够上悠久了.本文拟就源远流长的酒泉历史,辑成若干题目,列布于此,与有意于地方史的各方入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探讨。
  1.酒泉地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踪迹的? 依据现代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证明,酒泉地方最晚也在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就开始有了人类的活动。这里举两个考古发现的例子.一个是193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中健先生,在酒泉北部的明水地方(约在今马宗山麓),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制造的石器。旧石器时代的年代下限,是距今一万年以前的事情。二是近年来在玉门昌马地方又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迹,这两处地方都和酒泉相距不过几百里。这些遗物证明,远在距今一万多年以前,我们的先民便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开创经营的活动。那时候,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用石头打制成的,与后来新石器时代进步的磨制石器相对而言,称为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过着捕捞鱼类,狩猎野禽野兽和采食野菜林果为主的经济生活。这个时期,相当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后期阶段,也就是传说中的中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等“三皇治世"的时期。酒泉地方人类的文化历史,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后来经过历代先民的继续创造,一步一步地才发展到今天的文明昌盛时期。
  最近几年,从酒泉银达乡上沟村沿北大河岸上发现的象牙化石,从北河滩上采集到的已经石质化了的牛角化石,以及从屯升乡沙山村北面的草沟井滩上,和五十年代从文殊山口外戈壁滩上寻觅到的珊瑚虫群体化石等古脊椎动物和古生物化石来看,远在几万年以至百万年前,酒泉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林草植被比现在要好,气候要比现在温暖,沼泽湖泊,小溪大河也必不在少,这些便是大象,珊瑚赖以生存的条件。以此,也可以断言,酒泉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土沃水美,林草丰茂,适宜于人类生存繁息的好地方。
  2.酒泉地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定居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多次调查,于1956年在酒泉果园乡高闸沟村南侧的北大河崖壁上,发现了距今三千七百年前后的人类居住过的遗址;同年,在下河清农场也发现了距今四千年前后的遗址.1972年至1987年的文物普查中,又在丰乐河沿岸的大庄村下乱沟的干骨崖、红寺村的高疙瘩滩、上河清村的古坟滩、清水中褰的西河滩、丰乐乡涌泉村的大树台子等地方,又发现了距今四千多年到五千年前后的人类聚落遗址。这些地方都遗存有当时人们使用过的磨制得很好的石制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锄、石凿、石手磨盘等,和生活用的灰陶器、彩陶器(或碎片),少量铜器、骨器,以及装饰品蚌壳、骨珠等,还有屋基、墓葬。此外,在下河清、上坝、总泰、临水、果园、西峰、怀茂等乡、镇范围内,也发现了零星的磨制石斧或夹砂陶片与灰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因灰层中遗有人类用过的器物,是研究人类文化的实物资料)。这些遗迹遗物,都是人类定居生活的标志,说明远在距今四千年前后到五千年左右的时期,酒泉地方就已经有了很多的人分布定居在各处,为经营开发这里而从事着艰苦的劳动,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经过磨制成的,有一定形状和用途的石器;同时发明了烧制陶器;开始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以及纺织、冶金等新的生产技术,与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相比,是一个新的进步,考古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相当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古史上说的轩辕黄帝、颛顼、帝誉、唐尧、虞舜等“五帝”时期。不过,新石器时代,在酒泉地方延续的时间,比我国中原地区要长些,大约直到秦、汉以前的战国时代才结束。
  3.上古时期到西汉建立酒泉郡以前,酒泉地方都有哪些民族居住活动在这里? 现代考古发现,大约在距今300万年前后,人类就在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出现以后到现在为止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漫长时期里,并没有什么“民族”的区分,民族是后来才形成的。比如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也是由古代的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逐渐融合成的。“汉族”这一名称,据说是从汉代才开始有的(未加考证一一作者),以汉族为主居住酒泉的时间,也是从距今2100年前的西汉中期才开始的。
  汉代以前,根据先秦文献记载,在距今41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居牧的是“西戎"族。他们本来是居住在长江、淮河流域一带的“三苗族”,到“五帝"中的尧王时期,把他们迁移到这里来,改称为“西戎”。《史记•舜本纪》上说:“帝尧时,舜为臣。其时,三苗在江淮、荆州(今湖南、湖北省内的部分地区),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今敦煌市一带),以变西戎……。”这里说的就是中原的部族领袖尧王,根据他的臣下舜的建议,把常常作乱的三苗族,迁到河西来安置的过程。到了距今4100—3600年的夏朝时期,酒泉地方又是被称为“畎戎"的民族住牧在这里。到距今3600—3000年以前的商朝时期,则是氐、羌族的居牧地。《诗经•商颂》: “自彼(指当时中国的西部地方)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就是西部的氐、羌族,都向商王朝进贡和祭祀商王的祖先。在距今3000-2500年前的周朝时期,酒泉地方又是被称为 “犬戎”族的住地,传说西周穆王还征伐过这里的犬戎。
  上面说的西戎、畎戎、氐、羌、犬戎,其实都是古代的西羌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不同称呼,有的则是对西羌族的一种歧视的称谓。西羌族是随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看,“羌”字是 “羊”字下面一个“人”字,所以古代也称羌族为“西方的牧羊人”。1976年在玉门火烧沟遗址发掘了一批距今3700年前后的墓葬(酒泉也有与此相同的遗址)中,有的墓中就随葬有羊头,个别墓随葬羊头多达40个,这些墓葬很可能就是原始社会晚期到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居牧在包括酒泉在内的河西地方的西羌族的遗存。出土实物表明:西羌族是以牧羊经济为主的民族. 战国到西汉初年的近三百年间,先后有乌孙族和大月氏 (“月氏"读作“肉支")族,活动在祁连山和今敦煌一带。后来,大月氏把乌孙逼迫西迁到今新疆地区,独占了河西走廊。大约到西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64年)时期,中国北方的匈奴族入据酒泉等河西地方。匈奴将大月氏族驱逐到塞固地区(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后又西迁至阿姆河流域定居,并建国曰“大夏”),还有一小部分月氏人则走入南山(祁连山),与那里的羌人杂居,称为“小月氏”。自此,直到西汉中期武帝元狩二年 (公元前121年)的五十多年间,酒泉及东西两翼地区都属匈奴族的住牧地。当时住居在河西酒泉等地的匈奴,归匈奴右贤王管辖,所以那时又称河西地区为“匈奴右臂”或“匈奴右地"。到元狩二年以后,西汉王朝先后将中原地区的几十万人,迁来河西的酒泉等地居耕,酒泉地方的文明昌盛,从此开始了新的一页。
  4.西汉朝对酒泉等河西地方的匈奴打仗是怎么一回事情? 结果又怎样? 匈奴也是我国的一种少数民族,西汉以前,就住牧在我国北方地区,他们和乌孙、月氏一样,都是游牧民族。大约到西汉文帝时,匈奴中出了一个很能干的人,叫做冒顿(“冒顿”,读作 “墨独"),他征服匈奴各部,组成了强大的军事联盟,实行奴隶制统治。其势力范围,东北到达今大小兴安岭一带,北部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和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到今新疆北部以至西伯利亚一带,这些地区的一部或大部分地区,都有以冒顿为主的匈奴奴隶主所统辖。汉文帝时,冒顿凭借强大的武力,不断向南侵扰汉朝北部边境,还派一部分匈奴人入据到河西酒泉等地来,并在河西设了两个王,分管入据的匈奴人民。一个叫休屠王,分管今武威地区一带;一个叫混邪王,分管今张披、酒泉、敦煌一带。他们经常骚扰汉朝边境。先前,汉朝国力还不强,对匈奴采取了和亲、送金银财物和粮食、丝绸的办法,以缓和与匈奴的矛盾,但匈奴奴隶主贪得无厌,久而久之,还是要侵扰汉朝。到汉. 武帝时,汉朝的国力也强大了,便开始用军事力量反击匈奴。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年轻的骡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一万多人,于是年春、秋两次从陇西、北地(今庆阳地区)出军,直打到河西来。匈奴混邪王杀休屠王,率领几万匈奴人民,归服了汉朝,汉朝对混邪王等封给了高官厚禄,并将所有归服的匈奴人民,先后分别安置在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等五个地方,作为汉朝的五个“属国”(相当于民族自治区域)。又过了大约10年的时间,即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从我国关东(今陕西与河南、山西交界上的潼关和古涵谷关以东)地区,迁了几十万人安置在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带,还设郡立县,委官经营,从此以后,河西地方匈奴的势力便衰弱下去了,大部分远在北方的匈奴,也向更北和更西的地方去了,这就是《汉书》上说的匈奴在“漠南无王庭”了。也从此开始,酒泉地方就成了以汉族为主而耕耘的农业经济地区,文化发展上也开始了新的一页,一直延续到现在。
  5.从原始社会末期到西汉中期开始经营河西以前,酒泉地方和我国中原地区有没有联系? 回答是肯定的,即不仅有联系,而且是多方面的。就从现代考古发现的原始社会末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上来说,其文化特征、文化面貌都晚于我国中原地区的早期文化,很多是受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就是到了西汉朝以后也还是这样,比如农业耕作、兴修水利、打井开渠、筑城设坞等,都是从中原地方传播而来的,当然也有本地区创造的特色。再从先秦文献的记载来看(尽管有些是先秦人也是根据传说和推演而记载的,但毕竟是一种文献记载),还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我国中原部族的领袖就开始经营酒泉地方了。
  《史记•黄帝本纪》上说:“黄帝为天子时,其土地……西至于空桐……”。"空桐”就是“崆峒山”,古人解释说此山就在今酒泉东南六十里处。到黄帝的后裔颛顼为天子时,其土地 “西至于流沙(今敦煌及内蒙额旗等地)”。接着在尧王时,还把江淮、荆州一带的三苗族迁移到酒泉西部三危地方安置下来。
  《尚书•虞书》上也说:“(虞)舜窜三苗于西裔之三危",都说的是同一回事情。这说明还在“五帝”时期,我国中原部族就已经涉足经营酒泉地方了。在《史记》、《尚书》等文献上,还说到距今4000年前治理洪水有名的大禹,划天下为九州“黑水、西河惟雍州”,酒泉地方就在雍州辖境内。并说大禹也治理过今酒泉东西两面的弱水和黑水。《尚书•禹贡》篇上说大禹“道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道”即“导”,就是疏导水流。弱水就是源于今山丹县南山,流经张掖市的一段,称“张夜河"。流经临泽、高台,再北流入金塔的一段,称“黑河”。合黎,就是今张掖、高台、酒泉、金塔北部的合黎山。流沙,这里专指今内蒙吉•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汉朝时候称为“居延”,设过居延县,也曾将归服汉朝的匈奴安置在这里,设为“居延属国”。黑水,大约即源于今玉门南山,向西流经安西,直到敦煌的疏勒河。南海,约在今敦煌南湖一带。)就是大禹把酒泉东南部的弱水,疏导到合黎山谷,而后流入流沙地带(今额济纳旗居延海),把酒泉西部的黑水,疏导流入今敦煌南湖一带。在大禹的治理下,变水害为水利。
  《史记》、《尚书》上还说大禹时“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即那时这里已经开辟成了很好的居住地方,入也都有了次序,说这里的土地是肥沃的黄壤土( “其土黄壤。");田是上等田(“田上上");说这里的特产有各种形状、色泽不同的美玉(“贡璆、琳、琅玕”)。这些美好的传说(或文献记载)和文物考古上所得的实物资料证明,还在遥远的时候起,酒泉地方就已经和祖国的中原大地联结在一起,这里的人民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到奴隶社会的夏、商、周三代时期,我国中原的统治者也曾经营过今酒泉等地方。文献记载,夏朝太康王时,西部的“夷入不服夏王的节制”,到“少康王中兴后,夷人又服从了。”商代 '时,西方的羌族还朝贡商王。《史记•周本纪》上还说西周穆王还曾征伐过西方的犬戎族,犬戎还给周王进献了当地的珍贵动物:四个白狼、四只白鹿和厥葵(一种大狗)。我国古籍《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五十七年,西征于昆仑丘,见西王母”,唐朝人著的《括地志》云“昆仑山在肃州酒泉东南八十里,… …,周穆王见西王母,就是这个山上。”又,由于周幽王昏暴无道,犬戎还进兵骊山(今陕西临潼县境内),杀死了幽王。此后,犬戎还屡与周王朝兵戈相见。上面所说的“西方”就包括了今日的酒泉在内。“夷人"、"氐、羌”、"犬戎"就是住在西部广大地区的古西羌族。这些记载都说明三代时候,河西酒泉等地和中原地区在政治、军事、文化上的诸多交往,以至从属于中原的历史过程。至于从战国到西汉初,驻牧在酒泉地方的乌孙族、月氏族、匈奴族等,则更不待言,他们都是我国古代的兄弟民族,虽然也曾发生过相互之间的征战、分离,但那都是发生在兄弟之间的矛盾,因此,终究和好统一,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同时,也由上列文献记载证明,酒泉地方从很早的古代起就是伟大中国的一部分,这里先后活动过的各族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构成部分。酒泉地方的开发经营和文明历史,就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6.在没有“酒泉”这个美好的地名以前,以什么地名来称呼这里? 先秦时候,这里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名,凡记事者都采用以下三种称呼:一是以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名来代表这里,比如“三苗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等;二是以这里的山川地理位置来称呼,如“合黎(山)、弱水以西,三危、流沙以东之地”等;三是所处地理位置与中原地区的相对位置而称呼这里,如“雍州西境"、“西部”、“西方”、“河西” 等。景早还以“西裔"或“金方”来指称广袤的西部地区。
  7. “酒泉”这个名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的? 酒泉这个名称是从距今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二. 年(公元前121年)开始的。就是那年霍去病西征匈奴,收复河西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酒泉郡,从此开始,酒泉就成了一个固定的地理实体名称。
  8. 酒泉的得名是怎样来的? 酒泉的得名,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作过考证,如东汉汝阳人应劭、东晋时敦煌人阚骃、唐、宋时期名宦、史学家颜师古、司马光等,都曾对酒泉作过注释。民间也有一些传说。诸人的考释科传说都基本一致,微有小异而已,都说这里有一个泉是完全一致的。东汉地史学家应劭说:这里的泉水是“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说汉朝设立酒泉郡,就是以泉名为郡名的,这个考释是可信的。东晋人阚骃著的《十三州志》上说"酒泉原名金泉,有人饮此泉水,得金,故名。”民国时期还曾设过金泉镇。普遍的一种传说是:霍去病征匈奴有功、并到这里驻兵,汉武帝赐御酒犒赏,但酒少人多,便将酒倒入泉内,供将士们共饮,此后就把这个泉,起名为酒泉。
  9. 酒泉县名开始于什么时候?建置历代有何变化? 酒泉县与酒泉郡同时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不过当时不叫酒泉县,而称“禄福县",是酒泉郡所辖九县中的首县,为郡的驻在地。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建立了新朝,改禄福县为“显德县",东汉复旧名,直至西晋初未改。西晋惠帝无康五年(公元295年)又改禄福为“福禄”,仍隶酒泉郡。隋文帝仁寿二年改置肃州,福禄县属之。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始置酒泉县(酒泉县名开始于此),与玉门、福禄三县同属肃州(以后有时改为酒泉郡,有时复为肃州)。汉代设县 :时,在今酒泉市境内设了两个县,1个是禄福县(晋改福禄),治所即今酒泉,辖境相当于今上坝乡营尔以西至嘉峪关。另一个是乐涫县,县治所即今下河清皇城故址,辖境约包括今清水、丰乐、金佛寺一带。到北周(公元557—580年)时,裁撤乐渲县,以其地并入福禄县。唐武德七年(624年)又将福禄县移治于原乐洎县旧址。而以福禄县新置酒泉县。到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后没入吐蕃。唐末五代(公元907—960年)属回鹘,皆称肃州,有无县置不详。宋代属西夏,设“番和郡”,县无载记。元代为肃州路,无县置,隶属甘肃行中书省。明代设肃州卫,无县置,隶属陕西行都司(治在今张掖)。清初沿用明制,案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为州,属甘州府,七年(公元1726年)又改设为肃州直隶州,直隶甘肃行省布政使。1911年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酒泉县(二十九年列为二等县,三十八年改升一等县),属甘肃省。1949年9月25日,酒泉获得解放,1949年10月1日成立酒泉县人民政府,属酒泉专区,1956年属张掖专区,1959年1月1日起,酒泉、金塔两县合并建立为酒泉市(地区级),属省。1961年秋季撤市,恢复酒泉、金塔县制,仍属酒泉专区。1985年复改置为市,隶酒泉专区。(1958年改酒泉县人民政府为人民委员会;1968年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为酒泉县人民政府,1985年起为市人民政府)。
  10.酒泉县历代最高长官名称是什么? 主管酒泉县务的长官名称,从汉代开始到唐代都称“县令"。元代设路,长官称“达鲁花赤(掌印官)"。明代设卫,长官称“指挥使司(简称“指挥")。"清代设直隶州,长官称“知州”(也称知府或尊称太守)。民国前期称“县知事”,十六年(1927年)改称县长,迄今未改。设市时则称市长。
  11.酒泉县历代的基层建置是什么? 县以下的基层建置,因时代不同,名称也不相同。汉、晋时期,县以下设乡、亭、里三级,大体是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方园百里为一县。里设“里魁”,亭设“亭长",乡不设乡长,而设三至四个分管乡务的执事者,其名称一个是“啬夫”,掌管听讼、收赋税;一个是“三老”,掌管文化教育、礼仪,一个是“游徼”,掌管循禁盗贼、社会治安。大多五千户以上除设上述三职外,还增设一个职务叫“有秩”,大约是掌握文秘、人事、户籍的。到了隋代县下为党、里两级。即二十五家为里,置里正。百家为党,置党长。唐时,县以下的建置,在农区设乡、里、村三级,即十户为村,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各设“正”主管各级行政。在城区则设坊、保、邻三级,即五家为邻,五邻为保,五保为坊,坊置“坊正",保设“保正",邻称“邻长"。明代实行军民政合治的卫所制,卫下设所,所下为百户,其下还有小旗。卫的长官称“指挥使司",所设“千户长”,百户设“百户长”,旗设“旗正"。清代县以下的农区设保、甲、牌三级。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保设“保正”,甲设“甲长",牌设“牌头"。有的农区则只设“里"(110户为里),设里长主管理务。城区设坊、厢两级,各设长。民国初期沿用清制,后在县以下设区、村、牌三级,各设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开始实行保甲制,二十七年(1938年)撤区,以联保代之(数保为一联保,设联保主任)。至二十八年,全县共有12个联保,83个保,792个甲,8281户,99819人,其中男52167人,女47652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联保,设乡(城区为镇)、保、甲三级,至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共有9乡(河东、河西、西店、总寨、西南、嘉峪、河北、城东、临水等乡),2镇(交通镇,辖城内东半部。中山镇,辖城内西半部),102保、1123甲。还有设在今肃南县所属的明海及祁连山一带的直属酒泉县的两个保。解放后废保甲制,于1949年10月开始,在县以下设区、乡、村(行政村。其下还曾设自然村)三级,各设长(行政村设主任)。全县共有1市(城内设为酒泉市,区级)、10区.93乡。1954年开始试办农业合作社(此前还有变工队、互助组),1955年撤区併乡,存乡、村(或农业初级合作社)两级。其时,全县共有1镇(城关镇下辖5个街政府,各设主任)、40乡。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县实行了农业合作社,成立了12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设社长主管全社生产。1958年秋季废乡,建立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全县计有18个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各设长(公社也称主任)。1959年1月1日起设酒泉为地区级市,辖2区(嘉峪关区、城关区)、17个人民公社,后又有增。1965年,嘉峪关公社划属嘉峪关市。1972年将新城、文殊公社也划属嘉峪关市后,酒泉辖1镇、18个公社。147个生产大队,后增为156个生产大队、1200多个生产队。1980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恢复为县人民政府,辖一个城关镇(镇辖西北街、西南街、东北街、东南街、东关街等5个街道办事处,各设主任)和西峰、果园、银达、怀茂、泉湖、三墩、临水、黄泥堡、桦尖、总寨、上坝、西洞、东洞、红山、金佛寺、丰乐、清水、屯升、下河清等19个公社。1985年起,全部恢复为乡,置乡人民政府,设乡长,并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村设主任。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设组长。1986年起,又将清水、金佛寺、总寨、西洞等四乡改置为镇,各设镇长,其下仍为村、组制。
  12.酒泉为什么又称“肃州"? 肃州的名称开始于隋朝时候。隋初,全国官吏越来越多,形成十羊九牧的局面。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开始“精减机构",废郡制,仅存州、县两级,将酒泉郡也予裁撤,而改置为肃州,肃州的名称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以后直至今天,有时候称肃州,有时候称酒泉。至于为什么叫做“肃州”,史书上也没记载,大概是由于酒泉地方原先战乱较多,希望安宁肃静,不要战乱,因此取了 “肃州”这个吉祥宁静的名称吧。这仅仅是推断,大家还可以考证研究。
  13,酒泉地区最早的建置名称是什么?其最高的长官名称是什么? 今酒泉地区在历史上还没有正式的建置以前,属传说中的雍州,其地先后为古西羌族和乌孙、月氏、匈奴族的住牧地。公元前121年(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原居牧在这里的匈奴混邪王率众归汉,汉朝使在这里设了个“酒泉郡”,这便是今酒泉地区最早的建置名称,也是酒泉地方的政权建置有正式历史记载的开始。到西汉末年,豪强地主、贵族王葬灭汉,改国号为“新 ”,新朝时,改酒泉郡为“辅平郡",东汉复旧名。这个建置名称,历汉、经三国、两晋、直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9年)以前,都称酒泉郡。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叫做“太守”(秦及汉初称“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主管一郡军事的最高长官叫“都尉",汉代有“酒泉都尉”。郡太守和都尉的治所都设在禄福县(晋改福禄,即今酒泉)。另外,为了保障边境安全,还在酒泉郡的东、北、酉三面,各增设了一个都尉。在东部的称“东部都尉",约驻今高台西部;在北部的称“北部都尉",驻今金塔双城乡茨岗村东北的地湾、大湾一带;在西部的称“西部都尉",约驻今玉门市境内。
  汉代酒泉郡的设置,对保障汉代及其以后历代的北部边疆安全,和东西“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有积极的意义,历代酒泉的人民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4. 汉代酒泉郡以下的建置是什么? 汉承秦制,仍实行郡县制,酒泉郡下面建置为县。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后,酒泉郡在东起高台西部,西至疏勒河以东的地区内分设了九个县,县的范围大致是方园百里,其时的首县是禄福县(即今酒泉)。其余八个县是:表是(今高台西北部,王莽改称 “载武",东汉改称“表氏县”)、绥弥(约今肃南明花区一带。东汉改称“安弥县”)、乐渲(今酒泉下河清皇城故址是其县址。王莽改称“乐亭县”,东汉复旧名)、天䧇(东汉改称 “延寿县”,在今玉门市白杨河、火烧沟一带)、玉门(治所在今玉门赤金。王莽改称“辅平亭",东汉复旧名,并移县治于今玉门镇)、池头(东汉改称“沙头县”,约今玉门镇以西的柳河、三道沟一带).乾齐(王莽更名“测虏县”,东汉复旧名。约今玉门低窝铺一带)、会水(王莽改称“萧武县”,东汉复旧名。今金塔县全境)。这九个县的人口据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前101年)统计,共有18,137户,76,726人。大部分是从关东地区迁来的。主管一县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主管军事的长官称“县尉” 。汉以后历代的郡下皆为县制。
  15.酒泉地区历代的辖境和属县有哪些变化? 西汉初设酒泉郡的前十年,其辖境大体上和现在酒泉地区的辖境相当。不过还应包括今高台西北部的一小部分,和今嘉峪关市的全部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所辖的明花、祁文、祁连、祁丰区的一部分。十年后,即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从酒泉郡内又分设了一个敦煌郡。从此,酒泉的辖境缩小到自今高台西部,到玉门市西境为止,在此境域内分设九个县,即禄福、表是、乐治、天䧇、玉门、会水、绥弥、池头、乾齐等。玉门市以西地方划归敦煌郡管辖,郡领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等六县(以后又有增置的县),和玉门关、阳关两都尉。东汉、三国至西晋初均沿此制。到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分敦煌郡的宜禾、伊吾、冥安、渊泉、广至等五县,和酒泉郡的沙头县,又新立会稽、新乡两县,共八县,置晋昌郡 (在今安西东南部)。同年还将酒泉所辖乾齐县废除,新设了一个骅马县(县址在今玉门驻马城。骅马是红色的马,相传先年有一匹红色的马走失了,不久这匹马领了一匹小马回来,人们以为吉祥,便易地为骍马,县也因此而名),属酒泉郡。这样,酒泉郡西部辖境缩小到今玉门以西的三道沟以东,辖县也因划给晋昌郡一个,废并一个,又新置一县,实领还有八个县,即福禄(由禄福改)、玉门、延寿(天䧇改)、骅马、表氏(表是改)、安弥(绥弥改)、乐洎、会水县。东晋十六国中的前凉时期,酒泉郡的辖境和属县同西晋元康年所置,属凉州。另于公元335年,置沙州(州治在敦煌,沙州之名自此始),领敦煌、晋昌、高昌 (在今新矗境内)三郡。到后凉时期,酒泉郡属县和辖境又有缩小,这是因为后凉又划大郡为小郡,增置了凉兴郡(在玉门境内)和凉宁郡(在金塔境内),保持了酒泉、敦煌、晋昌三个郡,至此,今酒泉地区内共有五个郡。到西凉时期,除保持后凉时期的五个郡外,又增设了会稽郡(在玉门境内)、广至郡 (在安西境内)、建康郡(在高台骆驼城)、祁连郡、西海郡(在青海湖附近)共十个郡,其中七个郡在今酒泉地区的辂境内。仅当时的酒泉郡来说,其辖境和属县只有今高台骆驼城以西至玉门东部和今酒泉、金塔分界的夹山以南部分,领县只有福禄、乐洎、安弥等几个县。到南北朝的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9年),又撤郡并县,实行镇、军制,置敦煌镇,废酒泉郡为“酒泉军”,改乐洎县为乐涫戍,改晋昌郡为晋昌戍,皆属敦煌镇。到孝昌二年又改敦煌镇为瓜州,领敦煌、晋昌等郡。复置酒泉郡,领福禄、乐渲两县。废除了安弥、表氏、会水县,以其地併入他郡他县.西魏时又并小郡为大郡,在今酒泉地区辖境内设有三个郡,即敦煌、常乐(在安西境内)、酒泉郡。酒泉郡辖福禄、乐洎两县,不久又併乐渲县入福禄县,均在今酒泉市境内。隋初废酒泉郡,划福禄属张掖郡。仍保留敦煌郡,领敦煌、常乐(今安西)、玉门三县,隶凉州。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酒泉镇,辖敦煌、常乐郡。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废郡,置肃州,领敦煌、常乐、福禄三县。大业元年(公元805年)仍置酒泉、常乐 (安西)、敦煌三郡,各郡属县同前。隋末,武威人李轨于公元617年起兵反隋,建立大凉国,河西郡县皆为其有。618年为唐所灭。唐初在今酒泉地区内设有肃、瓜、沙三州。肃州领酒泉、福禄、玉门三县;瓜州(今安西)领晋昌、常乐两县(皆在安西境内),沙州领敦煌、寿昌(今敦煌南湖)两县。吐蕃、回鹘、西夏时期的肃、瓜、沙三州,未见县制。元代在今酒泉地区内设肃州、沙州二路,无属县。明代肃州卫辖境包括今酒泉、金塔、高台、嘉峪,领七个千户所。另在今玉门、安西、敦煌、肃北境内设沙州卫、罕东卫、赤斤卫、哈密卫等七卫,属所不详.清代的肃州直隶州仅领高台一县,县丞驻毛目(今鼎新),辖境包括高台、酒泉、金塔全境。关外设安西直隶州,领敦煌、玉门、安西三县。民国时七区专员公署领酒泉、高台、金塔、毛目(鼎新)、玉门、安西、敦煌等七县,并增置肃北蒙族设治局。1949年解放后,酒泉专区辖酒泉、金塔、鼎新、玉门、安西、敦煌六县及肃北设治局。1950年将张掖专区的高台、临泽两县划入。
  1954年将额济纳旗划入。此时辖酒泉、金塔、玉门、安西、敦煌、高台、临泽、鼎新八县,和肃南裕固族,肃北蒙古族、阿克塞哈萨克族、额济纳旗蒙古族等四个自治区(县级)。1956年酒泉专区与武威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同年改玉门为县级市。
  1956年撤鼎新并入金塔县,划额旗属内蒙。1958年撤玉门县并入玉门市(地级)。1959年金塔、酒泉合并成立酒泉市(地级),1951年恢复为酒泉专区,酒泉、玉门改为县级市,恢复金塔县. 时,酒泉专区辖酒泉市、玉门市、金塔县、安西县、敦煌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1964年撤酒泉市,恢复酒泉县,1985年复为市。
  16.酒泉郡的建置名称历代有哪些变化? 汉代开始设置的酒泉郡,直到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9年) 止的560年间都称酒泉郡,长官仍称太守。太延元年改郡为军,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后至北周(公元557-581)时期仍称酒泉郡。隋文帝开皇三年起,改为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 (公元602年)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的长官称刺史。唐初沿隋制。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为酒泉郡。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为肃州。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后,酒泉等河西地方皆没入吐蕃,仍称肃州置千户府,长官称“千户"。唐末至五代(公元907-960年)属回鹘,亦称肃州。宋时属西夏,改肃州置“番和郡”。元代设为肃州路,长官称“达鲁花赤”。明代为肃州卫,长官称“指挥使"。清初沿明制,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置为肃州直隶州,设知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直隶州,置安肃道,设道尹。二年改称边关道,长官仍称道尹。不久又称安肃道。十六年 (1927年)改安肃道为安肃区,改道尹为“行政长”。二十五年 (1936年)改设为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长官称“专员"ₒ1949年9月25日酒泉解旧建置解体。解放后于1949年10月置为酒泉专区,设专员。1956年与武威专区合并为张掖专区 (初治酒泉,后迁张掖)。1959年1月1日起,又从张掖专区中分出,以酒泉、金塔两县合并成立为酒泉市(地区级),设市长。1961年撤市,恢复为酒泉专区,至今未改。
  17.今酒泉地区历史上隶属于其上的哪一级行政区划?该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名称是什么? 今酒泉地区从西汉设为酒泉郡开始,直接属汉中央政权.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后,酒泉郡隶属于凉州部(凉州部的治所,西汉时设在何处,尚待考。东汉时设在陇县,即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移州治于姑臧,即今武威)。汉代的州置,本来是中央派出的监察17性质的机构,其职责只是按中央规定的六条察问郡县,并不掌郡县的大权。州部最高长官叫“刺史”(汉成帝、哀帝时,有时称 “刺史”,有时改为“州牧”,东汉时仍称“刺史”),其官阶、薪俸也低于郡太守。到东汉后期的灵帝(公元168-189年) 时,改刺史为“州牧”,开始掌握郡县的军政大权。也自此开始,刺史也不再是单纯察问郡县的机构了,而成为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了,酒泉郡也不再直隶中央,而属凉州部。三国、西晋均沿此制。东晋十六国时,有时属凉州,有时属逞覇一方的割据政权。直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延元年(公元439年)后,隶属敦煌镇。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后,隶属凉疝。北周及隋初,属甘州 (今张掖),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肃州,设刺史,(等于以前的郡太守,职权渐轻),直属隋中央。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后,罢肃州,存县属张掖郡。唐初沿隋制设肃州,置剌史,隶属凉州总管府,设总管(后改为都督府)。武德八年(625年),分设肃州都督府,设都督,辖肃、瓜、沙三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开始,罢肃州都督府,以州属陇右道(道治都州,即今青海乐都县),道的长官称“采访处置使",职掌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部刺史略同。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以后隶河西道。广德元年以后,酒泉等河西地方皆没入吐蕃(藏族建立的政权),建置不详。五代属回鹘。宋时属西夏。元代的肃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治所在今张掖),长官称“丞相、平章”。明代的肃州卫隶属陕西行都司(治在今张掖),长官称“都指挥使司”。清代的肃州直隶州直隶甘肃行省,长官称“布政使”。民国开始隶属甘肃省,省的长官称“主席",解放后改称“省长”。
  18.三国时期,酒泉地方属于哪一国? 东汉末,曹丕于公元220年代汉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四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在江东建立吴国,世称“三国”。三国时,包括酒泉地方在内的河西地区属魏国,到公元265年,司马炎灭魂国,建立了晋朝,自此,酒泉地方又归属了晋朝。
  19. 东晋十六国时期,酒泉地方属哪几个割据政权? 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一些汉族军阀乘机起兵建立政权,从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称王起,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的135年间,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二十多个,其中主要的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成汉、夏等十六个,史称 “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酒泉地方先后属汉族张氏的前凉 (公元314—376年,都姑臧、即武威)、氐族苻氏的前秦(入据河西时间为公元376—386年,都长安)、氐族吕氏的后凉(公元386—403年)、汉族李氏的西凉(公元400—420年,初都敦煌,后迁酒泉)、匈奴族沮渠氏的北凉(公元397—439年,都张掖)。其中,西凉国主李暠,于公元405年由敦煌迁都酒泉,415年故后葬酒泉。文献记载其墓在酒泉城西十里处,约在今丁家闸石滩上。那里现在还遗存有上千座东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墓葬,但哪一座系李篙的墓,犹待考古工作者今后留意发现。唐朝时候,追认李篇为其先祖,并追谥为'“兴圣皇帝”,在酒泉还修建过 “兴圣宫"。公元420年,北凉灭西凉。439年北魏灭北凉,酒泉地方归属北魏。
  20. 南北朝时期,酒泉地方属哪一方? 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全国的170年间,我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亡,经历宋(刘氏,公元420-479年,都金陵,即今南京)、齐(萧氏,公元479-502年,都金陵)、梁(萧氏、公元502-557年,都金陵)陈(陈氏、公元557-589年,都金陵) 四代,此外还有一个后梁(萧氏、公元555-587年,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北朝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581年隋统一全国止的142年间,先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这时间,酒泉地方自公元439年至534年属鲜卑族拓跋氏的北魏。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两个对立的政权,酒泉地方属西魏。至557年,鲜卑族宇文氏灭西魏而立北周,酒泉地方属之。到581年隋灭北周,继而统一全国,酒泉属隋。
  21. 唐代后期酒泉地方属吐蕃,什么是吐蕃? 简短截说,吐蕃是中国古代藏族政权的名称。公元7-9世纪时,在青藏高原建立,其王称“赞普”。在赞普松赞干布时,统一各部,定都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创文字,形成以赞普为中心的集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后与唐联姻,通使和好,唐入称这一政权为“吐蕃”,后世沿称。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后,一部分吐蕃人入据酒泉地方,并曾建“肃州千户府",至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敦煌人张义潮乘吐蕃内乱,收复河西归唐,从此,吐蕃势力便衰弱下去了,遂之吐蕃政权瓦解。其后,居牧在酒泉等河西地方的吐蕃人数大为减少,也不再握有统治权了。吐蕃占据酒泉地方达80多年,实行奴隶制统治,多畜收、少农耕,经济文化衰落。后来虽收复归唐,而地方空虚,不久,回鹘入又入据河西地方。
  22. 唐末和五代时期,酒泉地方属回鹘,什么是回鹘? 回鹘,原名回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族,最早居牧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鄂尔浑河流域。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 建立政权,辖境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曾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密切了与唐的关系。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改名回鹘。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为黠戛斯族所破,回鹘部众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迁到甘肃河西走廊定居,称为“河酉回鹘”,以在甘州(张掖)者为最强,故又称“甘州回鹘”・在沙州(敦煌)的称“沙州回鹘”。也是从这时期开始,酒泉地方便属回鹘族所有,当时仍称肃州。其具体建置史载不详.当其时,回鹘与唐和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宋也保持有政治、文化、商业的往来联系。但实际是一个割据政权。这种状况延续了194年,到北宋仁宗景祐元年,回鹘被西夏政权取代为止。之后,酒泉地方又属于西夏所有。在回鹘统治时期,北方契丹不断进逼河西。如公元1010年,契丹将肖图玉,就曾攻破肃州(酒泉)城,把城内的回鹘民众全部俘虏了去,回鹘势力渐衰,又过了24年,便被西夏所灭。
  23.宋朝时候,酒泉等河西地区归西夏所有,这是怎回事? 西夏,是我国宋朝时候的一个国名(西夏国),是羌族中的一支一一党项羌族于公元1038年开始,由李元昊(宋赐姓赵,也称赵元昊)建立的封建政权。他们自称为“大夏国”,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最盛时辖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额济纳旗等一部分地区,与辽、金等先后成为与宋代对峙的政权,从事农牧业。从李元昊开始,到1227年被蒙古所灭止,传十主,共190年。因其在中国西部,宋代人便称“大夏"为“西夏",以后沿称。西夏还在其没有正式建国的前四年,即北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入据河西,取代回鹘。约在次年(公元1035年),占据肃州(酒泉),进而西取沙州(敦煌)。是河西地尽为其所有,分河西为九州,肃州是其中之一,隶属于黑水镇燕军司。瓜州(安西)、沙州,属其西平军司,直到公元1226年,蒙古铁木真(成吉思汗)先后攻取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至肃州,西夏豪酋唐兀氏(元人对西夏人的称呼)人举立沙,以城降于蒙古,至此,西夏结束了在河西的统治,河西便归属了蒙古。铁木真以举立沙献城有功,封其为肃州路世袭达鲁花赤(掌印官)。先是,铁木真西征沙州,命部将铃部和忽部铁木耳招谕沙州,西夏沙州守将伪降。元军至,伏兵发,铁木真乘马被绊倒,幸赖铃部断后,击败西夏兵,铁木真得救,沙州亦为蒙古所得,继而进兵围肃州(酒泉)。其时,西夏肃州守将乃铃部之兄,恐城破,害其兄及全家,便先以在沙州救护铁木真之功,请铁木真一旦在城破后,免其兄及全家。铁木真怒城久攻不下,后,城内的举立沙献城投降。城破,铁木真下旨,除铃部兄及全家亲族106户免死,并归其田业外,其他西夏官民全部被杀害。举立沙投蒙后,又在助蒙平定其他西夏军时战死,铁木真便封其为肃州(酒泉)路世袭达鲁花赤,由其子阿沙袭职,传十一人,至赤斤帖木耳终(事见今酒泉市博物馆收藏的元碑)。西夏败亡后,今酒泉地区尽归蒙古,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元世祖至元七年(1282年)置酒泉为肃州路,置敦煌为沙州路,隶甘肃行中书省(治在张掖),皆与县同列,不另设县。
  24.酒泉历代有多少人口? 在西汉武帝开始设置郡县以前,酒泉地方先后居牧的各民族究竟有多少人,无从得知,但从霍去病打败匈奴后,除逃散、战死、被杀的匈奴人成千累万外,混邪王尚带领四万多人,号称十万人归服了汉朝,这当中当然还包括居牧在今武威、张掖等地的匈奴族,不过也可以从中得知,那时在酒泉地方的匈奴人也必不在万人以下。有文献记载的人口数则开始于西汉武帝太初年间,今摘述如下: 西汉太初元年至元始三年(公元前104年一公元2年),有18,137户,76726人。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有12,706户,58,250人。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20年前)有12,760户,69,355入。三国魏太和年间(公元227—233年)有3273户。
  东晋太康初年(公元280年前后)有4400户,48.839人.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有2,230户,4476人。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939年)有1731户,7118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有2253户,8564人.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有2230户,8476人。
  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有1262户,8679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有5835户,13575人。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有5632户,9963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有5352户,7986人。清雍正十七年(公元1735年)有2227户,(另一数据为2895户)。
  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年)有31976A (?)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有8281户,99819人,其中男52167人,女47652人,壮丁6720人。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有115,496人。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有120,986人。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9月)酒泉城市内有24913人 (本月城内出生68人,死亡31人)。十月二十九日酒泉县警察局统计,全县入口年龄:未满一岁者1705人,一至五岁者1929入,六至十四岁者9271人,十五至十八岁者2275人,十九至二十五岁者4109人,二十六至三十岁者2768人,三十一至四十岁者4332人,四十一至五十岁者3366人,五十岁以上者1226人。其中家在城市而从事农业的有1223人,从事商业的有1344人,从事矿业 (煤、金等)有1018人,从事工业的(主要为手工业)有1441人,从事交通业的有1293人,公务员有1906人,从事自由职业的 (医生、教师、戏曲、体育等)有1661人。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酒泉城市人口有22780人,其中男12644人,女10136人。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全县有17478户,131985人。
  解放以后,除由各地来酒泉安家落户者增多外,自然增长速度也很大,截止1980年底统计,全市人口已达53696户,261,060人,1988年底又增至27万多人,与解放初期相比,四十年间增长了一倍多,翻了一番还有余。
  25. 酒泉的鼓楼是什么时候创建的? 酒泉的鼓楼最早创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即“五胡十六国"中的前凉永乐年间(公元346—353年),距今已有1640多年,是当时福禄县(即酒泉)城的东门,后称“谯楼"°明洪武二十八年扩筑东城后,其门位于城中央,始改名“鼓楼” ₀ 清代又砖包了基座,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毁于兵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又重修,今所见者即为这次重修的遗存,结构为“大势”。
  26. 酒泉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西汉建郡立县时就有了城,时称禄福县城,那时的城据传被地震震毁。后来在东晋前凉永乐年间(公元346-353年),酒泉郡太守谢艾又主持重修。其时重修的城,只有今鼓楼以酉部分,只开有东门(即今鼓楼)和南门(今酒泉军分区院内南侧的残门是其旧址,明代扩城时打入城墙,前十几年墙毁,始又露出,1988年省上拨款1.5万元维修复原,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又从鼓楼起扩筑了东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又增筑了东关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用大青砖包了大城,民国时又增开了西城门。原来除民国时开的西门无城门楼外,其他南、北、东大城门和东稍门上均有城门楼和“瓮城"(大城门外又偏开的一门),南门和北门的瓮城门皆向东开,解放后毁。
  27. 俗传“先有崔家坟,后有酒泉城",对吗? 这个传说有一部分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合乎历史事实。从出土文物看,崔家坟立于明代中期,距今不过几百年,坟莹址在今泉湖砖厂处,其处崔家坟较多,明嘉靖前后有名的有崔峨峰及其子崔环等,官至守备、参将。崔某还被谥为“护国将军”,解放前还曾树有一通“大明护国将军”的大石碑。而酒泉城最早创修于西汉,东晋时又重修,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那时还没崔家坟。因此,应该说是先有酒泉城,后有崔家坟。但酒泉东关城修筑较晚,是明代成化年间才修的,其时可能已经有了崔家坟,这样,东关城可能比崔家坟晚一些,如此,说“先有崔家坟,后有酒泉东关城"比较符合历史事实。
  28. 嘉峪关城是什么时候创建并设关的? 嘉峪关城历史上属酒泉县辖境,今属嘉峪关市.位于酒泉城西28公里处的嘉峪山峡口处,最早创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那年,明将宋国公冯胜(又名冯国胜),率兵平定了河西的元兵,元的残余势力组成了北元小朝廷,不断侵扰酒泉等地,还有今新疆的一部分维吾尔等民族也时来干扰。明王朝刚刚建国,还无力顾及酒泉以西地方,于是冯胜在嘉峪关山麓修筑了一座军事防御的关城,以控北元和西域侵犯,不久以后,关外的安、敦、玉等地及新疆也归入了明代版图,但作为军事关隘的嘉峪关依然存在。这座关域起初有城无楼,到宏治七年(公元1494年)又增修城楼三座,依山傍水,雄伟壮观。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 又筑南北边墙(长城)每五里设墩台一座,各设守兵三、五人防守,从此,嘉峪关便成了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西部的起点(因嘉峪关先于东部的山海关,故应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而今,嘉峪关已失去了它的军事关隘的作用,但作为历史的遗存和古建筑艺术的一部分,依然不失为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195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国家拨专款15万元,由酒泉市负责作了第一次维修,并派专人管理。1972年移交嘉峪关市,在关上设立了 “嘉峪关文物保管所”,专事管理。现在国家又以巨资维修加固,并且于1988年复建了旧时已毁的西城楼,补修了南北长城,使先民的遗泽,焕发成为中外旅游胜地。
  29. 酒泉境内的长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被今人誉为世界三大奇迹之一。我国的长城始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清代以前的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筑和加固,以为军事防御的障塞。至今遗存在酒泉怀茂、银达、三墩乡境内和临水鸳鸯池至高台双井子的一段长城(也称边墙),它不是秦始皇时期修筑的,秦长城的西部只到甘肃陶洪县。秦始皇时期的势力范围还没有达到河西,其时,这里还是乌孙、月H 等民族的居牧地。西汉时候虽然收复了河西,并在汉武帝元封三年至四年(公元前107-106年)从酒泉列亭障至玉门,还在酒泉郡东部、北部、西部设了三都尉防守,遂后又大修了长城,但汉长城北部的西段走向却不在今酒泉境内,而在金塔以北,向西越玉门北境,穿安西县城南、至敦煌玉门关入新疆。这个走向都在酒泉北部远处,所以酒泉境内也没有汉长城。今在酒泉市境内所见的长城,都是明代才修筑的,其具体修筑时间可分三次(段)。即从果园乡西沟村六组北面与嘉峪关新城乡接壤处起,向东经边湾滩、黑水沟、两山口、明沙窝,到夹边沟水库止的这一段(共长20.5公里),是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由肃州卫参将彭清主持修筑的。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中巡抚杨溥又重修。由夹边沟水库起,向东经下古城北,至鸳鸯池水库西岸上的一段共长5.5公里,是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才修完的。自鸳鸯池起,到高台双井子止的一段(共长12公里),是隆庆六年 (公元1572年)修完的。由此可知,今酒泉境内的长城,既不是秦长城,也不是汉长城,而全都是明代的长城,也都是国家保护的文物单位。
  30.酒泉境内的长城有几种修筑方法? 酒泉境内的长城有三种修筑方法。第一种修筑方法是在少水不潮湿的地方,用土夯筑成墙。如酒泉城北三十里处的长城,当年的夯墙高一丈三尺,厚五、六尺,还留有暗门,供军戍出入,后来杨溥又重修、加固、增厚增高。在下古城的这段就更厚.更高,墙基厚度达到一丈,顶部厚六尺,几乎可以行车,在墙顶上又加筑有三尺高的垛墙,通高一丈五尺(合五米高),致成一般人不易越,马不能过的防线,殊为一道屏障。第二种修筑方法是在多水易潮,不适宜筑墙的地方便挖成深而宽的壕沟,以壕代瑙,也称作长城,也起防御作用,一般称为“边壕”。今在酒泉境内的边壕,起自临水乡阍门村四组;向东到高台双井子界牌墩止,共长12公里的一段还清楚可见。这段壕沟也是明代隆庆年间 (公元1567—1572年)开掘的。当时,壕沟面宽二丈,深至见水为止,底宽一丈。两岸各筑土堰一道,底宽四尺,顼宽一尺五寸,高五尺。这样宽而深的壕沟,加上驻兵的防守,也不易为人马越过。第三种修筑方法是在长城通过的大河上,既不能筑墙,又不能开壕,怎么办呢?先民的办法是在沿河两岸与长城连接处筑上崖棒。如酒泉长城下古城段东常临讨赖河,当年在河岸就筑有崖榨,其高三丈,阔二丈,以为防守,是明万历二年修筑的,其形体早已不存。
  长城今日虽已成为断垣残壁,或颓毁为土梁,壕沟也已不是当年的浩大景象,但它们却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军事设施方面的智慧结晶,我们应当加以保护,以供研究和教育后代之用。
  在长城上或在长城内外,当年还筑有许多高大的土墩(烽燧),墩上修有小房,供守墩兵土廉望。墩附近有守御兵土居住的墩院,视驻兵多少,墩院大小也不一定。在险要处或在一定的距离上还筑有亭障(小城堡),驻重兵防守。如酒泉的两山口堡、下古城堡,就是长城沿线上的亭障,明代都驻有重兵,防御北来之敌。烽燧的布局一般是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但遇林木村落多或群山起伏的地方,也可以缩短间距,增筑墩台。酒泉境内的墩台多是夯士筑成的,北夹山上无土处,则有用草泥隹子块或小石片、芦草、树枝、木橱、草要间以砂土垒成的。依今所见者,墩台都呈梯形,即上小下大的方形墩,底部纵横一般是6一9米不等,高8-13米左右。在当时每座烽火墩上设一燧长主管,设兵士三、五人。几座烽墩设一堆长(烽火墩也称“烽雄”、“圻堆”)o再上有堆官,明代堆官隶属总兵。各个墩上都有兵士瞭望,一遇敌情,便用事先备好的柴草白日煨烟(称为 "举烽"),黑夜点火(裾为“举燧”),所以称土墩为“烽燧”。从首发处一个接一个地可以传的很远,以报军清。象这样的烽墩,明代设在酒泉境内的就有百多座,保留至今的也还有四十八座,依其布局走向可以分成五路。最北的一路在长城外面 (北面)的北夹山上,在西起怀茂乡西坝村西端,东到鸳鸯池的山梁上,自西向东有梧桐林墩、沙岗墩(今弥狼心墩)、火石峡墩、前墩、后墩、长山墩、明盐墩、新添墩、大干浪山墩、大口子墩、沿河嗽等;在长城中线上的一路,其西段的墩已全毁,东段夹边沟水库旁尚遗有三十里大墩(今称“猴几墩”)、梁家山墩;在长城里面(南面)的一路,西起丁家坝,东到黄泥堡,自西向东可见的有丁家坝墩、高闸沟墩、新墩、北闸沟墩址、暗门墩址和临水东面的十里墩、黄泥堡墩、营尔墩、官营墩址、碱滩墩 (今称颠倒墩),第四路在酒泉城南部,西起文殊山口,东至屯升马营滩,自西而东尚遗存的有:洪水坝敏、红桥墩、荒凉堆域、半截墩、新墩子、长沙岭墩、高涝池墩、五坝崖头墩、和丰乐北滩的白塔儿墩、半坡墩址、及清水的韩秀墩、屯升的河古墩、马营墩、五个寨墩,Jit外还有下河清墩、台墩、单墩子墩;第五路也是最南的一路在沿南山山顶或山北坡上,自西而东今尚遗存的有金佛寺堡角墩、榆林坝墩和屯升的堤墩。这些墩现在都还保存较好,或者遗址尚存,是研究古代军事设施的实据之一,其中大部分已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永久性的保护。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二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2002年原酒泉市改为肃州区后,《酒泉文史资料》更名为《肃州文史》,继续顺延出版,并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题写了书名。止2014年,《肃州文史》共编辑出版17辑,刊登各类稿件692篇、254万字,印刷6万册,交流发行量达到85%以上。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明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