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左宗棠在酒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59
颗粒名称: 也谈左宗棠在酒泉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4
页码: 197-200
摘要: 对左宗棠这个人物如何评价,是当前近代史研究的一课题,已有初步的结论。当然在具体问题上还有争议。依个人浅见,左宗棠在同时代官僚重臣中,算是佼佼者,当然不能和曾国藩、李鸿章之流同日而语。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也谈左宗棠在酒泉一非读高正刚同志发表在《酒泉文史》今年第一期上的《左宗棠酒泉轶事》,引起我的兴趣。随之翻了一些资料,不算有价值的“文史",也非传闻,写出来供商榷。
  对左宗棠这个人物如何评价,是当前近代史研究的一课题,已有初步的结论。当然在具体问题上还有争议。依个人浅见,左宗棠在同时代官僚重臣中,算是佼佼者,当然不能和曾国藩、李鸿章之流同日而语。就其后半生来说,比禁烟英雄林则徐也高一等。清末陕、甘、新混乱和割据先后达数十年之久。英、俄帝国乘势瓜分,清政府多次派统兵大员无法收拾残局,非左氏力主收复,新疆已是“拱"送于列强。而陕、甘也可能和新疆“携手‘‘,不复为我国所有。这一功劳,历史是给予肯定的。
  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及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的十四年间,曾先后三次来酒泉。第一次是同治十二年(1873 )八月来酒泉督师,攻打酒泉城。第二次是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驻节酒泉大本营,督师收复新疆。直到光绪六年( 1880年)五月,舆梓出关驻哈密,决心与俄一战。第三次是同年奉命回京,于十月路过酒泉。
  左宗棠是以儒将统军,在军事上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虽有一番政治抱负,但因无暇律,再加后继乏人,政治成就如过眼云烟,并没有多大建树。高文所说的"一大功绩”是“开拓和修筑了甘新公路"。左氏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在进军西北过程中,从陕西的潼关开始修路,一直到新疆边境,这是事实。但他修的路不是现在的甘新公路。他当时没见过汽车,如知道这种现代化的工具,也很可能筹办,为军运服务。因一辆卡车,可抵八十头骆驼。而是供当时畜车和畜驮所行经的路,也叫驿道,路面宽十到三十丈,一般可供两辆大车并行。现在的甘新公路是抗日战争时期修的,迟了六十多年。
  沿途植树,是人们有口皆碑的左公业绩。在当时,人们也给予很高评价。隆无誉的《西笑日报》上说他“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这就是大家称颂的“左公柳”。他的好友杨昌浚的“大将筹边……"一诗传到肃州大营,左宗棠掀髯大乐。他奉调回京,一路见“道旁所植榆柳,业以成林,自嘉峪关至省,除碱地沙碛外,拱把之树,接续不断。”后来也还是认真保护的,沿途曾有告示“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但植树并没有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所以不到三十年,已多被人们采伐为薪了。到了国民党时朱绍良任甘肃省政府主席,曾严令沿途各县禁伐左公柳,并编号登记,少了一棵,唯地方官是问,酒泉公园和玉门镇附近现存的“左公柳”大概是编号幸存的吧!历史上凡对人民做了好事的人,群众总是会怀念的。高文所说的左宗棠为护树斩驴、斩侄之事,以及甜米黄、曲曲菜(应为苦苦菜)之类,大概是陈辅演义而编织的故事,非轶事。
  但左宗棠在治军之暇,也做了一些政事。在酒泉地区,有几件事是和他很有关系的。
  一、意想采金,发现石油。酒泉南山有分散的金矿。左公驻节酒泉时,经过认真勘察,准备用机器开采。并请来德国人米海里做技术指导。米海里来后机器迟迟未到,左宗棠和他接触过程,发现米并非采金行家,米海里不被重用。就沿酒泉文殊山向西行,在玉门赤金峡发现了石油,左宗棠让他把样品带到上海化验,其中含油百分之五十,蜡质三十,杂质二十。这大概是玉门油矿最早的发现。而机器开金一事却不了了之。
  二、筑城修关,巩固塞防。左宗棠的肃州之役,共打了一年十一个月,多用重炮猛轰,收复后肃州城已破烂不堪。立即命令驻防部队修筑加固。第二次驻防肃州时,又修整了沙与墙齐的安西城。把东西两面积沙,从城头掘下二丈二尺直到城根,环城挖壕,引疏勒河水入之。濠岸种柳,呈塞上一景。并维修了嘉峪关,手题“天下第一雄关”横匾,每日按时开闭关门。
  三、疏泉浚湖,建置园林。酒泉泉湖虽然乾隆年间黄文炜浚泉为湖,进行修建。一百年后,已沦落荒凉,不成样子。左宗棠驻节酒泉时,曾自己捐银重新修葺。湖中留三个沙洲做岛,岛上筑亭。疏浚湖泥,放入鱼苗。湖中泛舟,环湖筑路,栽花植树,辟为园林。堤外拓出肥田数百亩。并令有司出告示:每年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阳,六月六,七月七,八月中秋,任人游览,妇女不禁。后人也有称泉湖为“左湖”的。以比杭州西湖的“苏堤”和“白堤”。他写了一首《秋日泛舟泉湖作》的五言长律,其中说:“今我访酒泉,异境金湖拓。杖适出新泉,堤周三里廓。渺渚妙回环,树石纷相错。渺渺洞庭波,宛连湘与鄂。扁舟恣往还、胜蹑游行屐。”把泉湖比做家乡的洞庭湖。酒泉过去不养鱼,即左公后常有小鲫鱼。
  四、赈灾银安民,筑坝修渠。河西之地,屡遭兵燹,酒泉人民死流更多,耕地不过十之三四。玉门、安西、不过十之一二,为了使百姓安定下来,给当时最穷的玉门、安西、敦煌三县拨银二千两,寒衣一万套,安置流民,安排生活。还另给安西拨银二千两,让贫民利用草源买畜孳牧。为发展农业生产,在酒泉临水河修坝七座,疏通渠道,灌溉良田,让农民休养生息。
  五、禁种鸦片,增种棉花。自林则徐禁烟引起战争后,再没人敢大张旗鼓提倡禁烟。左宗棠西征,沿路看到河西刚劲的民风,已变的奄奄一息。任人作乱,不能自卫。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鸦片之害。广大膏腴之地,不种粮食,只种鸦片,因鸦片利大。他从得利的角度上,认为种棉花的收入不比鸦片低。农民一定喜欢。酒泉这一带历有植棉经验。但经左公大力提倡,现在酒泉地区五个农业县的范围内,棉田大量增加,罂粟成为违法种植。然而左宗棠的禁烟是非常不彻底的。他不禁售,不禁吸,只禁种烟。他认为烟源既塞,烟价提高,烟民自然减少,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禁烟。所以说他并不是真正在禁烟,而只想提高一点农民的收入。当他调京后,他的禁种政策也完全失败了,六、提倡文教,兴办义学。左宗棠在收复酒泉后,即上疏要求甘肃分闱乡试与分设学政。甘肃虽在康熙二年(1663年)从陕西划出,自成一省,但举子考试仍合并进行,贡院去西安路遥费繁,士子们望尘莫及,经左公奏准,在兰州设了贡院,方便了甘肃的考生。他住酒泉时还对肃州、安西去兰州参加乡试的六十二名士子每人补助白银八两的川资。光绪六年(1880 )他督促敦煌知县苏俊吉重建鸣沙书院。在酒泉,令肃州知州创设义学四所。公余常去酒泉书院和义学视察,和师生们讨论学问。和学生问答取乐,并常解囊相助。
  上述这些政事,有些是他在进军中沿途各地都在搞,不光在酒泉一带。而他的政事活动也延伸到各个方面。仅在甘肃,就搞了一系列财政、经济、民政、文化等惠民、利民育民的措施。相比之下,在他任职西北期间,除兰州外,酒泉住的时间达四年之久。酒泉老百姓对他影响还是很好的。崇敬情绪也是必然的。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对自己和下属要求比较严格,想多为老百姓办点事,也是难能可贵的。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一非
责任者
左宗棠
相关人物
隆无誉
相关人物
苏俊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西笑日报》
相关作品
嘉峪关
相关作品
酒泉泉湖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