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56
颗粒名称: 夜光杯今昔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2
页码: 191-192
摘要: 酒泉特产夜光杯的历史与发展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夜光杯今昔高正刚一提到酒泉有名的传统工艺品——夜光杯,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翰的传世佳作《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因为王翰的佳句,使夜光杯成名呢?还是因为夜光杯的成名而使王翰欣然命笔?也许是交相映辉,相辅相成吧。不过夜光杯的存在和出名比王翰的《凉州曲》要早得多,这恐怕是毫无疑问的,这里先介绍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西周穆王远游西域,赴西王母在瑶池举办的盛宴,西王母送给周穆王一只精巧的玉制酒杯,此杯名曰“夜光杯"。夜晚,周穆王斟美酒于杯内,对月映照,光华闪烁。周穆王爱不释手,视若珍宝,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
  “酒泉”一一本来就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加上它的名产夜光杯,更加赋于它浓郁的神奇色彩。
  追根溯源,酒泉夜光杯是怎样出世的呢?汉唐以来,西域各地向朝廷进贡,而运输又相当困难,路途遥远,费时费力。酒泉自然成为贡品的歇脚之地。洁白无瑕的和田玉,是冠于诸品之上的相当名贵的贡品,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往往会由于路途耽搁误了入贡之期,后来就在酒泉开坊设场加工和田玉器皿,以成品入贡,保管运送都比较方便,这个办法,也受到朝廷认可。于是制玉作坊就发展起来了。而和田玉的供应又发生了困难,酒泉的玉雕工匠们在祁连山中发现开采了质地优良的酒泉玉(俗称老山玉)。酒泉玉的开采和制作,不仅满足了入贡朝廷的需要,而且还投放于市场,沿丝绸之路,远销到国外,这便是酒泉夜光杯的缘起。
  酒泉夜光杯以它的精工雕琢,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品种繁多,款式新颖,色彩斑烂而著称。它纹理天然,薄如蛋壳,质地光滑细腻,具有耐热耐寒,不爆不裂,宜于保管的特点。当你走进酒泉工艺美术厂大楼陈列室,举目四顾,那"一触欲滴”的萃绿,“羽绒疏淡”的鹅黄,"藕满池塘”的浓郁,"羊脂细腻"的洁白等色彩缤纷的仿古齐口平底杯、仿古爵杯、仿古中式杯、大小西式高脚杯、各类雕花杯、金边银边杯,真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因而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
  在过去久远的年代里玉石作坊不下数十家,从艺工匠也不下百人。虽然是用古老的脚踏手磨的简陋车床,缓慢而笨拙地操作,却创出了闻名中外的传统名产。而在旧社会,由于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百业萧条,玉雕业频临绝境。到了解放前夕,许多玉石匠放弃本业,改就它行,坚持从事夜光杯生产的仅剩三人,他们的生活也每况愈下,朝不保夕。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发展内外贸易,繁荣经济,夜光杯又焕发了新颜。一九五八年,成立了夜光杯厂,一代新的玉雕工匠又应运而生,夜光杯的生产又跨上了骏马,日新月异。现在座落在酒泉东大街的工艺美术厂三层大楼,与鼓楼相映辉,给酒泉增添了光彩。目前,酒泉工艺美术厂拥有上百名玉雕工人,他们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增加品种。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代替了繁重的手工操作,在那里真是一派欣向荣的景象。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正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