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畜牧业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54
颗粒名称: 酒泉畜牧业发展概况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3
页码: 186-188
摘要: 解放前和解放后的酒泉畜牧业概况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酒泉畜牧业发展概况胡锦解放前的酒泉畜牧业概况:酒泉地区和酒泉县其自然环境形成了一个地理单元。此处农牧兼有,为畜产品集散之地。历史上有名的“肃字"毛由此发往天津等地。历史上的农业区多侧重养牛,非农业区以养马为主。马匹和骆驼以供战斗之用,以牛羊为食,兼之运输。汉、隋、唐时代,河西走廊一带就有马政建制,专事筹措战马和驿站用马,如现在的山丹军马场就是其中之一例。祁连山滴流口现尚有石碑一座上书“肃州马政处”,为昔日筹措战马之所。迨至明、清时期仍用马政设治处,又设有茶马厅,除向民间每年征收定额马匹外,额外所需之马,通过部落头人,以茶换马匹牛羊等。朝廷的互换定额如十块砖茶兑换马一匹,但下达到地方和部落头人之手,就层层减数。私商勾逋官府承包以茶换马,对牧民进行苛刻盘剥。民国以来,仍沿用马政制。当时酒泉一带为马仲英、马步康等军阀所割据,割据者经常抓兵抢马,老百姓的粮草马牛被抢的事时有发生。
  抗战以来,农区实行抓壮丁,牧区实行“以马代丁”的政策。牧民交2-3匹马代替一个壮丁,验收马时,暴政百出,好马说成劣马,需搭配牛羊数头或畜产品若干始能完成。
  直到解放前夕,我区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解放前为肃北设治高),酒泉南山一带和东滩(解放初为酒泉县祁明区,54年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牧民养牲畜的寥寥无几,70%的牧民无畜可养,过着颠沛流离的凄惨生活。
  兽医方面:解放前,酒泉地区各县无一官办的畜牧兽医机构,只有为数不多的民间兽医,仅作些大牲畜疾病的治疗。至于猪羊的疾病,《牛马经》上没有,民间兽医不治。传染病一旦发生,只有凭天而断,死剩多少,算多少,其情更为惨淡。
  解放后畜牧业发展情况:解放后在农区实行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并分配给牲畜。牧区实行不分不斗政策,使牲畜大力繁殖。政府又拔出巨款,从武威等地购来牛羊等,无偿地发放给贫困牧民,令其生产发家。从50年起地区先后成立了兽防站、家畜前种站、绵羊改良推广站。1 9 5 4年起各县成立了县的畜牧兽医站。地区先后从陕西、新疆、苏联等地引来了优良种畜秦川牛、关中驴、细毛羊、顿河马、卡巴金马、河曲马等,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改良推广。并先后在酒泉县组织民椿户150户,进行马牛驴的繁殖。省、地、县各级政府又对民间兽医、民椿户、骟匠等分别进行了多次培训。又在总寨、新城等区成立了兽医防治所5处,人员4 0余人,对农业社的牲畜,施行看槽制,包防疫、包治疗。对有些传染病进行了控制或扑灭。对草原进行了摸底调查,为牧业发展,构画出了轮廊。54年把酒泉东关一带回、维、汉40多户的黄牛和犏牛400余头,组织成团结牛奶社,又从东北等省引来了黑白花奶牛,存优汰劣进行改良,满足了城市工矿的用奶。对牧区干部多次进行了畜牧兽医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人工授精和防疫注射技术。全县大牲畜数量由49年的4.37万头,上升到59年的5.62万头;羊由4.83万只上升到6.40万只,猪由0.62万口上升到1.33万口。畜牧队伍也有扩大,机构、设施等也较前充实,农牧民的生活也有了较好的转变。十年动乱期间,以粮为纲,畜牧业则极不景气,从市场畜产品供应异常短缺的表现便可见一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族人民响应胡耀邦总书记的号召,明确了种草养畜的重大意义。在畜禽数量上扭转了不重存栏重出栏;在饲养上革除单一草料喂养为混合饲料喂养;现又向配合饲料普及。在繁殖技术方面,淘汰自然交配和温精人工授精。现正普及冰配技术对牲畜的三率(受配、怀胎、产仔)将有很大的提高。鸡鸭采用人工孵化,不受气候限制了。根据社会需要,引进了瘦肉型杜洛克猪、草鹅、鹌鹑、毛肉用兔等,正在试养和推广。养羊、养猪、养鸡专业户逐步扩大。到84年上半年止,酒泉全县养鸡达到71.60万只,大牲畜由79年的6.69万头上升到84年的7.11万头;羊由12.82万只上升为17.67万只;猪由8.78万口上升到84年上半年的9.59万口,种草面积达到13万亩。
  (此文撰写于1984年)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