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酒泉县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52
颗粒名称: 建国以来酒泉县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3
页码: 180-182
摘要: 建国以来酒泉县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建国以来酒泉县水利事业发展概况毛焕文 王安学酒泉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介于祁连山和金塔夹山之间。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55公里,呈带状盆地。南频祁连山,常年积雪,受气温影响,冰雪融集成河。县境内有洪水河、红山河、观山河、丰乐河、马营河和涌泉坝、榆林坝、黄草坝。各河流出山后,部分水量引灌农田,部分水量潜流地下。至绿洲扇缘地带,多以单个泉眼和群泉眼的形式溢出,汇集而成泉水河流。较大的有清水河、临水河。由于祁连山冰雪融化的补给,地下水也较丰富,地下水贮藏量为:8.52亿立米。可是在这样一个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解放前水利建设发展却十分缓慢,使丰富的水利资源白白流失。
  解放初期全县没有一条象样的渠道和完整的灌区。灌溉渠道渠路不分,沟渠不分,弯曲的土河床渗漏极为严重。在五、六月间,“七十里河滩,四十里河湾,水流不到地,就叫黄羊、兔子咂干"。在七、八月间冰雪大量溶化,由于没有引水设施,有水无法用,眼看水量白白流失。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辛勤劳动,修建了大量的水力设施。
  国家用于水利方面的各类投资3751 .57万元,建设了大批灌溉,防汛、排涝、发电、人畜饮水等工程。从六三年开始,先后修建了羊龙河、马营河、马营坝、红山河、丰乐河、洪水河东干渠,红水河西干渠,以及马营河夹山子,观山河九座底栏栅式引水枢纽,年引水量3.79亿立米,占全县总引水量的65%。经过多年应用大部分效果良好。九座底栏栅渠首都达到了设计防洪的2%——50%的标准。
  对渗漏较严重,地下水位较低的沙砾石或沙壤土渠道,一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防渗衬砌。共修建干渠37条,长282.64公里,干渠建筑物517座;支渠158条,长365.16公里;建筑物1726坐;斗渠1264条,长296.8公里,建筑物2506座。这些渠道防冲效果好,渠道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55%左右。季节性缺水的矛盾有了很大缓和,为农作物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建国以来我们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设了小型水库36座,总库容量17000万立米,灌溉面积11.98万亩。同时还充分利用了地下水源,建成机电井1696眼,装机17797马力,年地下水开采量达0.8亿立米,总灌溉面积12万亩,使贮藏了几千年的地下水造富于人民。
  由于各类水利设施的修建,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田灌溉由解放初期的38.16万亩扩大到65.62万亩,粮食产量由解放初期的0.7884亿斤增加到了3.69亿斤。这些水利工程已初步控制了一般的水旱灾害,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作用。
  积极发展小水电,为农村提供能源。目前全县共兴建小型水电站四座,装机容量523瓩,实际发电量23.2万度。架设配套高压输电线路30公里。为十一个乡镇企业和生活用电提供了廉价能源。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通过各种措施,对主要河流的一般洪水推行了治理和控制,修建防洪堤坝50.2公里,其中较大的有洪水河、文殊沙河、北大河、南干渠防洪堤。有效地控制了常遇洪水,保证了沿岸的15万亩农田的灌溉和城镇人民的安全。同时在开展水源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和病区人畜饮水问题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洪水片的饮用涝池水为主的七个乡,兴建了各类人畜饮水设施552处(座),其中:打人畜饮水井37眼,建水塔97座,无塔压力罐10座,大小水窖242座。埋设输水管道370.91公里。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群众健康水平。在建国前的“龙管制”,“点香分水制”和“按沟坝分水制”的基础上改进了灌溉管理制度,建立并扩大了水管队伍,实行了科学用水。全县设万亩以上的灌区九处,管理职工由建国前的30人发展到191人。为水利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文撰写于1935年)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毛焕文
责任者
王安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祁连山
相关实物
洪水河
相关实物
红山河
相关实物
观山河
相关实物
丰乐河
相关实物
马营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