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酒泉的广播电视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45
颗粒名称:
酒泉的广播电视事业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4
页码:
149-152
摘要:
酒泉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酒泉的广播电视事业崔尚忠广播电视是教育、鼓舞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宣传工具,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最有效的工具之一。酒泉的广播电视事业,经历了三十八年的历程,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以广播站为主体的有线广播、调频广播、电视广播、微波、卫星地面接收站以及其它手段组成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现代化广播电视网。这个网络正在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之中。
酒泉的广播电视是根据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需要,特别是宣传工作的需要发生、发展起来的。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五日酒泉解放。一年后,即一九五零年十二月广播收音站成立,宣告了酒泉人民广播的诞生。收音站抄收中央台和西北台的纪录新闻,刻印成《新闻快报》,后改为《广播快报》,分送县直各部门和各区乡与重点村(社)。土改期间,此报被县委称为“土改指挥部",基层干部和群众誉为“及时雨”。一九五八年,国家、集体投资三万元,与邮电部门通力合作,基本架通了大队一级的电话、生产队的有线广播,喇叭总数达到1500只,到一九六零年,1196只喇叭首次深入农家院落。一九五八年十月酒泉市成立。一九五九年一月一日,正式呼出酒泉市广播站。次年初建了酒泉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建起了城关镇广播站和总褰、清水中继放大站。电台共有职工20多人。一九六二年酒泉、金塔"分家”,人员精减,加之生活困难,全市农村广播网第一次遭受较大的破坏,仅保留城内鼓楼上的4只高音喇叭。一九六四年地方财政拨款1.5万元,自己动手架通了县城至西峰,三墩公社的广播专线31杆公里,至此,酒泉有了专用广播线路,恢复农村喇叭324只。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一年,国家和市财政投资建立了18个公社广播放大站,广播喇叭突破万只。一九七六年入户喇叭上升到31522只。一九七〇年,农村广播网再次遭受较大的破坏,专用线路被拆除,喇叭只剩5929只。 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四年,市广播站与邮电部门协商同意,先后在邮电线路上试验成功了用调幅、调频载波方法传输广播信号。一九七七年架通了西峰、西洞、铧尖、总褰、泉湖等乡镇的广播专线40.5杆公里。一九七八年,全市广播喇叭恢复发展到33485只,入户率达87.3%,村村、乡乡通广播。当年十月,邮电局农村电话出城线改用电缆线,被迫广播部门拆除了电活线上的载波广播信号,有14个乡镇中断了市站的广播节目。
一九八二年,在省广播局工程师顾志杰和地区广播局的配合支持下,酒泉试验建成了发射功率50瓦的无线调频广播台。调频广播台的建立是酒泉广播史上的一次飞跃,标志着酒泉的广播事业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在一九八三年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十日的全国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酒泉的调频广播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一九八三年九月二日,甘肃省第八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大会材料中说:“酒泉县调频广播已显示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一是投资少,经济效益高。全县至各乡若全部建成广播俸输专线需投资42.8万元,而用调频传输,包括备份机在内才投资4.7万元,相当专线投资的11%。二是信号传输稳定,音响优美动听悦耳,设备维修方便,节省了线路维修人员。三是全县19个乡广播放大站用频率专用机收转县站节目。四是促进了各级领导和群众办广播、管广播、用广播的积极性。”“从实践看,小调频传输是可行的。它符合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形式解决广播传输的原则。它体现了投资少、经济效益高、短期内能解决联通广播的现实问题。”这次会议结束后,全省各县兴起了大办调频广播的热朝,到一九八七年底,已有54个县、市办起了调频广播74座。
酒泉的广播事业从五十年代初创时期起,到目前已经拥有5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据一九八七年底统计,全市现有市办广播站1座,乡镇广播放大站19座,村广播室10个,总发射扩大能力达13075瓦,广播专用线路1363杆公里,扬声器28420只,小电广播网2个,有七个乡镇的广播网路基本达标入级;全市从事广播电视事业的人员有64名,其中,编采播和机务专业人员14名,农村专业人员37名;开办了以《酒泉新闻》为主的新闻性、知识性、教育性、服务性、文艺性广播节目,全年播出稿件3072篇,西洞、怀茂、泉湖、丰乐等乡镇也办起了自办节目。全市有收音机40040部,收录机26550部。75%以上的农民和市民能听到市上的广播,80%左右的人口能听到全国、全省的广播节目。实践证明,酒泉广播事业的存在和发展,是符合客观需要的。它从五十年代一出现就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表现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在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尽管道路曲折,几起几落,有时甚至是困难重重,但它到底成为全市最广泛、最迅速、最直接、使用最方便、效果最好的宣传舆论工具、信息传播工具。它深入到市、乡镇各级机关、团体,深入到城乡居民院落、家庭,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并且已经成为广大入民群众的生活习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酒泉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形声兼备,视听结合的电视广播又给酒泉的宣传和艺术领域打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天地。一九八一年一月十九日,酒泉电视差转台建立,自建53米高拉线铁塔一座,先后由省广播电视厅和地方噌政投资,购置5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2台,收转玉门六、八频道节目。一九八五年二月起,播本市自办节目。八七年年底,省、地驻酒泉单位又在市区内建立电视台一座,差转台4座,地面卫星接收站6座,全市拥有电视机28700部。电视覆盖率已达到85%以上,有60%左右的人口能看到电视节目。为了增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透明度,八八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拨专项资金16万元,添置摄像设备,开办市电视新闻节目。
目前,酒泉广播电视事业的前景乐观,令人振奋。市站发射功率50瓦的调频广播发射机,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地广播电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改建为千瓦功率的调频电台,年内,《酒泉人民广播电台》就可正式呼号播音;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广播也会与广大观众见面。农村广播电视事业也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至少有6个镇的广播网将基本达标入级;有条件的部分乡镇广播放大站将改建为广播电视站;有条件的村将逐步建立村广播室;有线广播的管护将逐步发展成为以村为主的体制。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市广播电视部门安排了今年的工作重点:以改革的精神调整节目设置,稳定栏目,精办新闻,办好专题,大力提高节目质量;进一步更新市、乡站技术设备,巩固、发展农村广播网,努力提高传输质量;建立健全内部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增加编采播人员和业务经费;下决心提高职工思想和业务素质,开创广播电视事业的新局面。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崔尚忠
责任者
相关机构
酒泉市广播站
相关机构
酒泉人民广播电台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酒泉新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