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新文化 涤革旧俚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43
颗粒名称: 传播新文化 涤革旧俚俗
并列题名: 记土改时期的教师文工团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2
页码: 145-146
摘要: 为了唤起群众觉悟、用新的文艺形式向农民宣传党的土改政策,使他们团结在农会的周围,争取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和完全胜利。酒泉县人民政府责成县三科(文教科)从城市各中、小学抽调了三十六名教师组成了酒泉县教师业余文工团。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传播新文化 涤革旧俚俗——记土改时期的教师文工团南 野一九五一年八月,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在酒泉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这是中国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伟大创举。酒泉几十万农民将要冲破历史的禁锢、从地主阶级手里夺回土地,做为土地的主人。为了唤起群众觉悟、用新的文艺形式向农民宣传党的土改政策,使他们团结在农会的周围,争取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和完全胜利。酒泉县人民政府责成县三科(文教科)从城市各中、小学抽调了三十六名教师组成了酒泉县教师业余文工团。
  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给文工团购置了服装、道具、乐器和其它设备。任命县文化馆馆长刘德成(已故)、西大街小学校长周生全为正副团长,聘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九师文工团徐同志为导演,三完校(即现在的共和街小学)为排练基地。为了争取时间早日下乡,同志们夜以继日地进行排练,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排成了反映土改运动中农村各阶级、阶层人们思想动态的大型歌剧《秦洛正》和揭露地主阶级破坏土改运动的大型歌剧《不上地主当》,反映老解放区翻身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喜悦的心情从事生产、劳动、要求学习文化的眉户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反映军民关系的《红布条》和其它一些相声、快板、说唱等形式的文艺节目。并拍摄、绘制展览图片五十多幅配合宣传。文工团从十一月中旬开始下乡巡回演出,以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在河北、嘉峪、西南、城东、临水、总寨、西店(当时全县共九个区再加河东、河西)等七个区的二十多个乡(村)共演(展)出四十多场,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文工团的同志们利用工余、饭后和演出前的机会给群众教唱革命歌曲的优良作风极为群众称道,有的人至今记忆犹新。
  教师文工团下乡巡回演出不但配合了土改运动,而且给农村播下了新文化的种子。过去乡下人看戏的机会很少,除了一年一度的庙会上看到一些传统的历史戏外,平常很少有正当的文化生活。人们对“戏”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局限:认为只有穿蟒袍、戴纱帽、花脸红胡子才是“戏"。而这次下来的戏却一反常态,从唱戏人的精神面貌到“戏”的形式内容都和过去千差万别,穿便衣、唱新调、演真事、台上台下一个样。群众说:“这种戏我们看得来、听得懂、唱的是农民自己的事,这是人老几辈子头一次见世面。"有些人看了一次不过瘾,又跟到别处去看第二次、第三次。土改运动胜利结束后,农村出现了发展生产和学习文化的高潮,演新戏唱新歌的风气也自然形成。逢年过节各村都要排演许多反映新人新事的文艺节目,以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作用。至今还有人说:“演新戏、唱新歌是教师文工团播下的种子”。
  注:此稿系根据当时教师文工团成员刘廷瑞、李兰、〓生全、张辉等同志提供的情况整理。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南野
责任者
刘德成
相关人物
周生全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秦洛正》
相关作品
《不上地主当》
相关作品
《夫妻识字》
相关作品
《兄妹开荒》
相关作品
《十二把镰刀》
相关作品
《红布条》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