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肃州师范学校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36
颗粒名称: 国立肃州师范学校沿革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8
页码: 120-127
摘要: 国立肃州师范学校沿革,分为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时期(1935~1941)、国立肃州师范时期(1941-1949)、国立肃州师范附属小学时期(1935~1949)、解放初的变革(1949~1953)。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国立肃州师范学校沿革张世铭国立肃州师范学校是酒泉中学的前身,而国立肃州师范的前身则是“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其发展变化如下:一、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时期(1935~1941)1934年夏季,国民政府拟在肃州(酒泉旧称肃州府)创办一所政治学校,责成酒泉专员公署(当时称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负责筹备。具体筹办人为曹启文(后任七区专员)、胡金如(当时任酒泉测候所所长)、连鑫叔(测候所会计)等。经过一年的筹备,先后征用地处酒泉西大街的三义庙、药王宫、武庙等作校址,于1935年9月正式创办了 “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根据酒泉教育的实际情况设中学、师范、小学三部,隶属中央政治学校南京校本部,蒋介石为名誉校长,曹启文为分校主任。教务主任为马大瑛(党务指派员兼教党义课)、总务主任为朱××,军训教官为陈荫章、胡金如兼地理教员、马宁邦为国文教员、吕郁哉为历史教员。连鑫叔担任会计。当年秋天正式招收第一期简师班53人。胡占科、杨松年、许汉杰、张子清等即为第一期学生。
  1936年秋天开始招收初中班。白建业、张俊、张天鼓、张永贵、刘威远等即为第一期初中班学生。1937年秋天,又在初中,简师的基础上,招收高中班,蔡兰卿、王世伟、何昌芝、王自明等即为当时高中班的学生。此时,教务主任马大瑛离职,由中央政治大学第一期毕业生陈增吉接替教务主任,韩贵基接替总务主任。教员人数也大大增加,张春林任国文教员、石奠卿(医学博士、留法学生)任化学教员、石文吉任博物教员,杨瀑泉任美术和音乐教员,耿子庄为校医,学校建制初具规模。
  抗战开始后不久注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加之绥远沦陷,1938年“包头政治分校”疏散,合并于肃州政治分校,学校改和“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边疆学校肃州分校”,学制不变。郭维新、沈玉川、刘庆云等为包头分校合并来的学生。至此,学生增加到200多人,教职员30多人,此时,王才接任军训教官。
  学校面向全省招生。为控制学生思想,实行军事管理,校训:为“精诚团结”,办学口号为“严的先生教出严的学生,铁的纪律造成铁的精神”。学校建成营房式宿舍两座,中、小学生必须在校食宿。早晚要举行升降旗仪式,唱国歌。每天各班要举行朝会、夕会,由级任老师布置和检查当天的学习和纪律卫生等。星期日早上全校要举行2-3小时的“总理纪念周”活动,师生向总理(孙中山)遗像鞠躬致敬,俯首默念三分钟,背诵总理遗教,然后有主任(校长)作精神训话,宣讲三民主义,学生立正.听训。因此,星期日学生只休息半天。平日传达室有三名校工身着黄制服轮流背枪站岗,不经请假,学生不得外出。起床、就寝、上、下课均以吹号为令,过着半军事生活。每年新生入校后都要进行一个月的专门训练,每天下午课后,在骄阳下进行两小时军训,内容为各种步伐、队列及卧倒、匍匐前进等。如遇外出开会,学生必须穿校服整队前往,会后将校服收回。直到抗战胜利.后,校服才发给学生。
  二、国立肃州师范时期(1941-1949)1941年4月曹启文奉调兰州任职,由陈增吉接替肃州政治分校主任。根据社会上的反映及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意见,同年8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肃州师范学校",隶属中央教育部领导,经费也由教育部直接拨发。任命陈增吉为校长,石文吉为教务主任(一年后石辞去,由靳志忠接任,43年秋姬兴斌接任教务主任,直至解放。柳洪、郭维新、杨守贞、郭煊、殷文寿先后担任教务干事)、韩贵基为总务主任,王大才为训育主任、阿存智为军训教官。时值抗战中期,内地不少知识分子纷纷来到酒泉,该校因此聘请许多专家名流任教,如蔡兴让、曹瑛、冯连泉、刘刚如、吕郁哉、高达士、石文吉、黄宣伟、胡文质、张文伯、邵芳、李乐尧、柳荫、郭世清、刘鳗云、陈焕凯、赵正湘、赵晋阳等,深受学生欢迎。该校亦声震河西,名扬省内外。抗战胜利后,不少原任教师离职东下,许多新教师又陆继来校任教。如樊楚农(某大学副教授)、马利、王梅、刘旭宝、张国玺、陈映章、秦效忠刘科远、周仁甫、王伟章、胡山农、赵瑾昌等,壮大了教师队伍。
  由于该校的政治背景,从创办开始即实行公费,学生的课本、伙食,均有学校供给。图书、仪器设备也较充足。仅图书馆藏书就达五、六万册。全国性报刊种类亦多,其中还有不少珍贵材料,如《中华文库》、《中学生文库》、《少年文库》等,特别是《四库备要》为省内罕有。坐落在学校中央的三层古典式图书楼,当时称“中正楼”,是1939年由新开西门(通化门)域墙内拆迁来的玉皇阁建成。
  学校又征购徐家园子、赵家园子及部份民房扩大了校园,开辟大、小操场各一处,果园两大片,学校占地约11万多平方米,加当于酒泉城的八分之一,是河西地区面积最大风景最好的学校。接着又修建伙房、饭厅、茶房及教师单身、家属宿舍。改建武庙为礼堂,药王宫为办公室、三义庙为文艺演出舞台。还建有磨坊一处,专为伙食团加工面粉。位于学校北部正中的大礼堂(中山堂),为1944年总务主任韩贵基设计监修,砖瓦土石均由学生搬运。于1945年9月9日十周年校庆时落成。校庆期间地方人士及校友前来祝贺,十分热闹。
  由于学校供给食宿及课本,贫寒子弟来校就读者日渐增多,六年制师范班临泽籍学生李延祥就是一例。该生父亲给人扛长工,解放后家庭系雇农成份,本人现在西北师院舌籍整理研究所任所长。甘谷、武山、通渭、兰州一带的学生,有的甚至背炒面步行来校上学。1942年抗战进入艰苦阶段,学校经费不足,学生往往以洋芋充饥,坚持学习。
  该校的体制,几经变革。在政治分校时期仅设四年制简师班,大部份为高、初中班级。41年改称国立肃州师范后,停招高、初中学生,增加简师班级(三年制),何世相、王振亚、杨竹林、陈子明等为当时简师班学生。不久续招后期师范班(学制三年,即今中师),王金桃、蔡印卿、王风鸣、陈映鳌、杜明州、彭安年彭泰年、卢金州、李延东、张占贵、张文艺等均为当时后期师范班学生。原来的中学班级仍按原计划授课,到43年全部结束。1943年又暂招六年制师范班一个(仍上英语及中学课程),完成了中学向师范的全部过渡。常绍基、张辉、张安民、张斌、宋儒扬、蔡正卿、傅轮章等为该班学生。
  1944年秋天,简师班又改称边疆师范班(学制四年)直到解放。何立书、张怀清、张世铭、王仪、马文彬、王玉清、韩福祥郑子清、陈能智、杨希湘、李培廉、王兴惠、何多礼、魏兴第、魏科邦和李兰、张兆树、梁万庆、潘学珍等均为这几期的毕业生。至此,在校人数一直保持在400左右。
  在体育方面,该校每年都要结合军训、体育课等开展一些大规模活动。每年4月利用春游时间组织学生到萧家花园、文殊山等地远足旅行,或到北大河滩野营。一年一度在东校场举行的“双十节秋季运动会",各中等学校都踊跃参加。运动场四周搭起帐篷,供运动员进餐、饮水、休息和医疗。当时肃师声势较大,全校整队到会助威,比赛成绩亦较显著。学校体育设备齐全,蓝、排、足、垒球、乒乓球及单双杠、跳箱等都有,因此,平时校际和校内班级之间的各类球赛很频繁。各班还利用节日定期或不定期编写书刊壁报,进行交流,以活跃学习生活。该校文娱活动开展得也很活跃,定期举行歌咏比赛,大唱抗日歌曲,如《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中务山上》、《游击队员之歌》等。还抽课余时间排演大型话剧《雷雨》、《凤凰城》、《日出》、《天皇陛下》、《风雪夜归人》等,公演后深受群众欢迎。
  为了扶持民族教育,从1942年开始,师范部和附小,均先后招收额济纳旗蒙族及红湾寺、马蹄寺一带的藏族(解放后称裕固族)学生入学,设有民族补习班,个别成绩好的编入正规班学习,学生总数达三十多人。其中阿靖国、阿昌国为额济头人之子。佘玉才、安立德、郎天云、郭怀义、郭怀成、索高年、索进升等,现在肃南及张掖有关部门担任领导工作。
  学生中建有学生自治会组织,设有正、副会长,协助学校开展学习、文体及卫生等活动。并附设服务部,为学生代购生活用品。各班设有班分会,负责管理班级工作。教职员中建有“国民党区分部”组织,黄宣伟、王大才、林长茂先后任区分部书记。学生中还有三青团组织,全校为一区队,王进、刘修德、于嘉楠等先后担任过区队长职务。新生入学,都要集体参加三青困。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分队,设分队长、队副各一人。1947年10月党、团合并后,党团活动在学生中基本停止。
  尽管学校创办后,通过各种组织对学生加强思想控制,但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这种控制逐渐松懈,学生的思想也不断活跃。尤其到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全国学生反饥饿、反内故的影响,师生对国民党的腐朽统治逐渐不满,不少学生转学兰州等地,解放前夕参加了共产党地下组织,走上了革命道路,如常绍基、程岗、卢金州等,就是这样。1947年春天在全县纪念“三、二九青年节”大会上,肃师学生代表韩全德发言中有指责“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搜刮民财……”等语,会后河西总部政工处多次派人到校了解韩的情况,迫使韩于当年秋天转学兰州,后去新疆,避免了迫害。
  三、国立肃州师范附属小学(1935~1949)1935年9月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创办后,即设立小学部,张逊庵为小学部主任。开始招收一、二年级,课程设置同普通小学。地址在该校的东南隅,以三义庙为中心(即今酒泉中学旱冰场及地区教研室所在地)。开始学生实行公费,供给课本及食宿。1938年孙离职,由井国品接替主任,至此,已发展为一所完全小学,分初级、高级两段( 1936年张离去,由孙玉成接任主任。38年孙离职,由井国品接替主任职务。)1941年8月肃州政治分校改称国立肃州师范学校后,小学部亦改为“肃州师范附属小学”,简称肃师附小。井国品任校长,杨松年任教务主任,胡占科任推广主任(宣传)、王登庆任训育主任。教师大部份为肃州政治分校简师毕业生。由于井国品善长音乐,领导能力较强,当时肃师附小学生学习质量较高,歌咏比赛、学业成绩等居全城小学首位。如程峰元、王青山、韩宗尧、萧志国,张世铭、齐越、李占玉、李兰等均为当时该校毕业生。
  学生中模拟实行保甲制度,全校为一乡,设正、副乡长各一人。各班为一保,设保长一人,负奏管理班级工作,学校设级任老师予以指导。抗战胜利后取消保甲制度,改称学生自治会,设正、副会长各一人。各班级由正、副会长协助级任老师管理。学生中还建有童子军组织,该校为“中国童子军三四八八团”,王登庆兼童训教练员。进行童训时学生一律身着童子军服装,手持军棍操练(军服、军棍有学校统一管理,各班活动时借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军事训练。
  1941年改称肃师附小后,由于经费不足,学生只发给课本,伙食费取消。只对各班成绩前五名的学生供给伙食,以示鼓励,因而学生为此而竞争的风气很盛。每年毕业,前十名学生可免试保送师范部上学。
  1943年井国品因故回青海工作,杨松年接任校长,卢宝泉任教务主任,其余人事不变。1944年春,杨松年因家庭负担重应聘到玉门油矿子弟小学任校长,胡占科接任校长职务,直到解放。此时,该校先后聘来一些名流及大学肄业生,后期师范毕业生任教,如胡文裕、王惠、郭姮、于濒、王福三、王秉琰、张玉贤、刘世荣、张永贵、卢金州、陈桐华、蔡印卿、张占贵等。教学质量一直较高,学生升学率为百分之百。直到解放,学生人数一直保持在三百人左右。
  四、解放初的变革(1949~1953)1949年7月底,兰州解放前夕,国民党西北长官公署及甘肃省政府所属机构向河西疏散。不久,国立肃州师范即被长官公署占用,学生宿舍成了兵营,学校被迫停课,学生回家,酒泉城处在恐惶之中。随着兰州的解放,陶峙岳将军通电起义,酒泉也于9月底和平解放。当时酒泉三校(另有河西中学和酒泉师范)很多学生参军进疆,不少地富子弟弃学。三所学校均驻有进疆部队。十月以后按军管会命令,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学习,通知学生到校复课。十一月以后到校学生仍然很少。专署三科(教育科)采取临时措施,成立“酒泉中等学校补习班”,三校所剩学生一百多人,集中于肃州师范内,由教师在学生宿舍中因陋就简上课,直到50年元月放寒假。肃师附小停办,合并于专署街小学。
  1950年3月,在肃州师范内成立“酒泉联合中学”,分设中学、师范部,学生增加到200多人。经过师生酝酿,选出教师韩椿芳为校长、张浩廉为教务主任、总务干事胡国藩为总务主任。50年5月,专署决定正式成立酒泉中学(附设师范班)。原三校人员、财产,统一调配安排,教学秩序基本恢复正常。50年8月,玉门油矿子弟中学撤销,教师韩剑秋、蔡兴权及60多名学生合并于酒泉中学,至此,学生人数达300多人,教职员工40多人。
  随着解放初期经济的恢复,教育事业也不断发展,酒泉中学除继续招收简师、中师外,51年春天开始又增招师范速成班和师训班两期,学员来源主要为失学失业知识青年,时间为半年至一年,到53年夏季,先后培训出200多名小学教师,解决了酒泉地区教育战线的燃眉之急。如张九如、祝秉恒、习巩、杨发本、谭瑞兰、赵天宝、荆才、吉成惠、丁崇世、梁心亮、高占英、葛英俊等,均为这几期的毕业生。
  1952年春天,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校舍已不敷应用,师范班学生逐渐分散到地干校(原河西中学旧址,即现在军分区、职业中学)和酒泉师范(当时部份房舍仍被驻军借用)三处上课。经过一段准备,酒泉专署决定于当年八月中学、师范正式分校,恢复酒泉师范建制,校长由专署三科副科长林树三代理,后由崔同书接任,教导主任为陶廷明。
  1954年春天,玉门县县长冯卓超调任酒泉中学校长,酒泉中学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勤工俭学活动内容丰富多彩。1958年7月4日,朱德副主席来酒泉中学视察,曾誉为“天下第一校"。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世铭
责任者
曹启文
相关人物
胡金如
相关人物
连鑫叔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马大瑛
相关人物
陈荫章
相关人物
马宁邦
相关人物
吕郁哉
相关人物
陈增吉
相关人物
石文吉
相关人物
韩贵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