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县银达农业中学校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34
颗粒名称: 酒泉县银达农业中学校史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3
页码: 115-117
摘要: 酒泉县银达农业中学校史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酒泉县银达农业中学校史张义忠 王红丁酒泉县银达农业中学(以下简称银达农中)是一九五八年遵照两种教育制度,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方针的形势下建立的。是当时酒泉县唯一兴办的一所农业中学。它位于酒泉县银达乡蒲上沟村西侧,学校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体育场地500平方米。校园整洁宽敞,树木茂密、农田基地肥沃,各方关系协调。“文革”前的八年里,艰苦创业,勤俭办校,成绩显著。成为一所象样的农业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恢复和整顿,又步入正规,重开农业中学的新局面。
  银达农中过去随着政治形势几经易名。1959年名为“酒泉县五四永丰农业中学”(公社管理)。1962年恢复原名,归县管理。
  “文革”后期1976年更名为“酒泉县银达五七红专学校”,1982年10月才又恢复原名。
  银达农中是在银达乡五四永丰公社和一些生产队的支持下,在一处碱滩荒地上兴建起来的。县委书记常崐同志兼任校长,调农技干部齐智同志管理修建,后又调张廷相同志任书记,王鼎同志任校长。当时借用社员旧房17间,用石头和土块砌成课桌凳,由社队支援了大小牲畜26头,划拨荒滩一片,开垦耕地。由各乡、社选送学员100多人,开办了水利培训班,经过培训选留44人分设农学、园艺两个班。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63年学校己有农场基地280多亩,大小牲畜及车辆农具均有很大增加。新建教室、宿舍、办公室116间,课桌125套。还添置了教学设备。
  五年内共生产粮食1,269,329斤;油料7887斤;现金收入72,819元,学校固定资产约有8万多元。
  从1959年起,学校逐年实现了经济自给,学生免收学费、伙食费和医疗费。银达农中建校以来,就遵照中央“关于有步骤地实行勤工俭学和半耕半读的制度",采取半日上课半日劳动的制度,全年上课七个月,劳动四个月。采取“农忙多劳动,农闲多学习,雨天多学习,晴天多劳动”的办法,灵活安排教学与劳动时间。做到了学习生产两不误。
  学校对招收的初、高中学生,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发展农业,急用人才的需要,适当缩短学制,精减教材内容,合理调整讲课程序,按照农时季节讲授农业理论知识。重视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试验出了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新成果,培育出了 “七河一号”、“山七二号”、“七白三号”等三个小麦新品种。1964年银达农中的小麦亩产平均比当地生产队单产高出46.6斤。引进和推广蔬菜新品种,除学校蔬菜自给外还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菜。学校培育的“乌克兰”种猪抗病力强,长肉快,推广后很受群众欢迎。
  现在依然坚持农科试验,培育小麦品种、叶面喷磷、抗倒伏,也获得可喜成果。
  银达农中多年来实行“社来社去",开办了多期专业班和短训班、教师培训班、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农业技术培训班、畜牧兽医班、财会培训班、水利班和园艺班。先后共计培训专业人员三百五十名。除个别留校担任生产辅导员外,大都回社队参加生产劳动。
  一九八三年春,在农业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又办了一期三个月的农技培训班,开设了《土壤》、《肥料》、《作物栽培》、《植物保护》、《植物学》等课程,期满考试三十名学员发给结业证书,走上了农业第一线。
  现在的银达农中,有教职工32人,现有8个教学班,学生480人,除各年级不开设外语,高中班不开设历史、地理外,均按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另外根据农业中学的性质分年级开设了《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及植物生理》、《种草种树常识》、《家畜家禽饲养常识》等课程。1985年,在全面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县教育部门已决定将“酒泉县银达农业中学"改为“酒泉县银达职业中学”,以利尽快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四化建设的新人才。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义忠
责任者
王红丁
责任者
常崐
相关人物
齐智
相关人物
张廷相
相关人物
王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