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酒泉小学教育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33
颗粒名称: 解放前酒泉小学教育概况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2
页码: 113-114
摘要: 解放前酒泉小学教育概况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解放前酒泉小学教育概况王红丁酒泉在国民党统管下,农村小学零落古庙,形成了 “一保一校,一校一庙”。据国民党政府1945年的统计:全县有保国民学校(农村)134所,141个班;城镇中心小学9所,49个班,农村小学多为复式教学班,城镇也只有完全小学六所,城乡小学生4390人,只占同年总人口的3.42%,就以城镇小学生数计,也只占当时学龄儿童的18.4%,入学率非常低下,正是“春满堂、夏一半、秋凋零、冬不见"的真实写照。
  在此期间,私立小学开办两所,一是山西同乡会利用“山西会馆”筹办了建国小学;一是陕西同乡会在“陕西会馆”筹办了“私立西秦小学” 。该校聘任教师4人,招收学生70多人,分一、二年级两班,其目的在于保护会馆不受侵占,并以此施善于同乡。经费来源一靠房金地租,二靠自筹资金。两所小学逐年发展,延续到解放后交政府接办。
  1945年全县小学教师236人,其中师范、中学毕业者94人,占30.8%;师训班毕业者84人,占35.6%)小学毕业者30人,占12.7%;其他28人,占 11.9%.1946年11月国民党政府发动全国各县与蒋介石六十岁生日献校祝寿。酒泉县将原中山镇国民学校(今西大街小学)改名为“酒泉县中正国民学校”,以示献校祝寿,遴选校长魏明德。
  1946年到1949年,在这一时期,酒泉城乡学校依然如故,校舍破旧,设备简陋,经费无着,教师寒酸,教育内容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液体。整个教育状况是守旧落后,无甚生机。直到解放前夕,全县有小学108所(其中城镇公办小学10所;私立小学2所;教会办学3所),学生4343人,在校儿童只占学龄儿童总数的23.4%,农村保国民学校多数是初小,一校一教师,全县小学教师197人,没有幼儿教育设施。
  这一时期,教会办学有所兴起,1948年新成立甘肃省回教教育促进会酒泉县分会,成立长城小学(即今东关第二小学),招收两个班60多名学生,每周教学“阿文”两节,其他课程按省颁教材。此外,自行设立了 “酒泉佛教会信众子弟小学”和“酒泉天主教私立崇德初级小学",教学内容以“教义”为主,这两所教会小学在解放时自行撤散了。
  教师薪饷靠学田租维持,每年在秋后发放小麦一次,(有的学区学田租麦收备不齐,教师薪粮零星发放)校长每月小麦八斗(320市斤),级任导师7.5斗,教师7斗,待遇微薄,且无保障。正如当时反映“一月7斗粮、月月去讨帐,保甲拖扣赖,教师苦愁肠。”于是导致了 1948年11月酒泉城镇教职员,因县参议会扣发薪饷,全体罢教的学潮。
  在教育行政制度上采用督学制。县政府教育科设科长一人,督学三人,全县乡村小学划分三个学区,城东乡、临水乡为一学区;河北乡、嘉峪乡为二学区;河东乡、河西乡为三学区。督学每年春季出发、放署假前回科,每三个月向科长汇报视察结果,秋后照例出发,寒假前回科汇报,督学三人每人一学期巡回轮流于三个学区。
  各乡小学教师的委派,实行的是聘任制,于每年年初开学前根据上年视察情况,取决人选,不称职者不发聘书。
  注:有关教育行政制度资料系李敦皋提供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红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