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的酒泉三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31
颗粒名称: 解放前的酒泉三校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5
页码: 106-110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在三万四千多人口的酒泉城内仅有酒泉师范、国立肃州师范、国立河西中学三所中等学校,俗称“酒泉三校”。在酒泉教育史上享有声誉。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解放前的酒泉三校张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在三万四千多人口的酒泉城内仅有酒泉师范、国立肃州师范、国立河西中学三所中等学校,俗称“酒泉三校”。在酒泉教育史上享有声誉。现将三校历史沿革概况简介于下:酒泉师范酒泉师范是本区教育事业的摇蓝,以位于酒泉城东南隅的孔庙为墓址,占地近一万六千平方米。酒泉师范的建立虽只有半个多世纪,但其前身却早在十四世纪中期就己诞生。
  据《肃州志》和《重建肃州学宫记》碑文的记载:明宪宗成化三年( 1467 ),都御史徐廷璋创办了酒泉儒学,明武宗正德年间,屡有扩充,明嘉靖十一、二十三年均有增建。嘉靖二十六年( 1547 )肃州兵备副使唐宽将儒学改建为酒泉书院。嘉靖三十五年,兵备副使陈其学(累官至总督陕西宣大军务、南京刑部尚书)又加扩充,书院规模渐起宏大。
  清代,沿袭明制,儒学又称酒泉学宫或肃州学宫,乾隆元年(1736 )甘肃分巡道黄文炜知肃州事,又予重修。同治四年( 1865 )春天,回回人攻陷州城,酒泉学宫毁于兵燹。八年以后(1873 ),陕甘总督左宗棠收复肃州。光绪三年(1877 ),左宗棠进军新疆,命州牧杨大年偕同地方人士集资,在原地重建孔庙与学暑。其后,又增设考棚,就地取士,遂改肃州书院为举院。本世纪七十年代初,酒泉师范桑树院尚有一排厢房,即是当年举院生员的宿舍。
  民国以来,于1918年将举院改建为甘肃省第九师范学校,由赵世英(字子俊,金塔县人,日本明治大学毕业)负责筹建。隶属省教育厅,李宗翰(清朝举人,皋兰人)为第一任校长。1930年后又改称甘肃省立酒泉师范学校,先后由崔崇桂、王巨麟、李著英、郭长垓、王鼎极、王利仁、田维农、刘勇等任校长。刘勇是解放前夕的最后一任。
  三十年代初,酒师仅有教室四座,宿舍四院。学生来自本专区七县。1936年前后,又将其西侧的孔庙并入。1944年,扩建教室十二座。次年,改四年制为三年制简师,开双班。从此全校发展为双班。1945年8月增设后期师范科一班(即中师)共九班,四百多名学生,教职员四十余人,并设附属小学,不定期举办师资训练班。
  解放前,酒泉师范曾闹过多次学潮,也出现过一些思想较进步的教师。社会影响最大的有三次学潮。首次在1933年春,师生二百余人为了抗议税务局贪污学校经费,举行罢课示威,包围税务局,并痛打了局长,迫其吐出赃款,复发了助学金。第二次是1938年3月,因该校郭长垓贪污公款为导火线,全校师生举行罢课达三月之久,时间长,规模大,社会影响极深。其政治背景是:师生对现实不满,尤其对反动军政当局压制进步思想,激起师生的公愤,当时七区专员曹启文,地方军阀马步康合伙镇压了学潮,郭长垓也逼迫离职了。第三次是在1945年10月,因校长田维农依恃其姐夫第八战区长官朱绍良的权势,肄无忌惮地贪污学生的补助经费,激起公愤,由学生车兴文、赵万钓等人带头,全校罢课,将田赶出学校,并闭门拒守。后经河西警备司令陶峙岳、七区专员刘亦常等军政首脑亲自出马调停,并施加压力,终于复课,田维农复职。1946年1月刘勇接任。1936年,该校教师夏将、赵晋阳因宣传抗日言论,给学生灌输进步思想,被驻酒军阀马步康逮捕。经校长崔崇桂多方打点,后被驱逐出酒泉县境。夏走时带去金塔籍学生顾元勋,顾经兰州、酉安赴陕北革命根据地参加革命(据悉,解放后顾为天津军区六军后勤部长,现己病故)。
  1949年解放后酒泉师范与肃州师范、河西中学合建为酒泉中学,附设了师范班,1953年师范班分出,恢复酒泉师范以迄于今。
  国立肃州师范国立肃州师范,是酒泉中学的前身。位于酒泉城内西北隅,占地十三万平方米(包括1958年划入的钟楼寺及其果园)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中等学校。1958年7月4日朱德副主席亲临酒中视察时,曾誉为“勤工俭学的一面旗帜”。
  1935年9月民国政府征用左公祠、三义庙、药王庙、武庙建立“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设中学、师范、小学三部,隶属中央政治学校南京校本部,蒋介石为名誉校长,七区专员曹启文为主任,陈增吉、韩道三为干事,王大才为军训教官,孙玉举为小学部主任。1938年,包头政治分校来并,改称“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边疆学校肃州分校”。并用农村耕地换来徐、张、赵三家园子,扩建了校园。
  1941年4月,曹启文辞职,陈增吉接任分校主任。同年8月1日该校由教育部接管,改名为“国立肃州师范学校”,小学部改为“肃州师范附属小学”陈增吉为校长,石文吉为教育主任,葬道三为总务主任。教育主任一职,后来由姬兴斌继任,胡占科则是最后一任附小校长,以迄于酒泉解放前夕。解放后,则以肃师为基础与酒师、河中合并建成酒泉中学。
  该校在解放前的二十五年中,师范部的体制几经变革。在政分校时期,仅设四年制简师,肃师师范时期增设了两期后期师范(中师)为逐步取消中学部,又于1943年暂设六年制师范班,(仍上英语等中学课程),1944年,又增设了边疆师范班。从此之后,再未招收过高、初中学生,在校学生人数一直保持在五百名左右。
  由于该校的政治背景,从创办开始,即实行公费,学生的课本、伙食均由学校供给。图书、仪器设备也比较充足,仅图书馆藏书就达五万多册,其中还有不少珍贵资料,如《中华文库》、《万有文库》、《中学生文库》、《少年文库》、特别是《四库备要》则为省内绝无仅有。
  抗日战争时期,内地不少知识分子纷纷来酒,该校因此招来许多专家名流任教,如曹瑛、杨蒲泉、吕郁哉、冯连泉、高达士、石文吉、胡文质、张文伯、邵芳、郭世清等深受学生欢迎。
  该校招生面向全省,为控制学生思想,实行军事管理。1943年以前,建成营房式宿舍两处,连小学生都必须住校。每星期一早晨,全校要举行一课时的周会,由校长训话,每天各班要举行晨会、晚会,由级任老师布置和检查当天工作。在早、晚举行升、降旗仪式后,校方往往用来训话或惩处学生,严重的甚至要遭到军棍毒打。
  在文体活动方面,每年都要结合军训、童训,体育等课举行远足旅行,野营,越野竞赛等活动。一年一度在校场内举行的全县秋季运动会,各学校都在运动场四周搭起帐蓬,供本校运动员休息、进餐、饮水和医疗。肃师的声势较大,动辄全校整队赴会助阵。校内平时班级间的各项球类比赛也是很频繁的。该校还建有专门的舞台供师生演出。所排《雷雨》、《凤凰城》、《野玫瑰》等大型剧目,公演后深受群众欢迎。
  目前,校内现存的古迹尚有武庙、药王庙,各两座大殿。座落在学校中央的三层楼阁则是在1940年由新开西城门拆迁来的玉皇阁。位于学校北部正中的旧礼堂,是由总务主任韩道三设计监修,于1945年9月十周年校庆时落成的。以上两项工程中的拆迁、脱土坯等普通劳动均由学生义务完成。
  河西中学河西中学位于城内西南隅石佛寺,是解放前酒泉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该校于1938年筹建,1939年秋招生。当时的校名是“中英庚款董事会肃州中学”,附设小学一所。为了与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所管理的涅川中学(在青海)黔工中学(在贵州)两校名统一排行起见(取江河之意),于1939年9月2日改名为“中英庚款董事会河西中学"。
  朱家骅由中英庚款董事会调升教育部长后,从1945年11月6日起,将河西中学改隶教育部,并改称校名为“国立河西中学”。在这前一年,所设附属小学改由酒泉县政府接办,并改名“酒泉县立河西实验小学”。
  该校在教育部接管前的校长是吴亮夫,教育主任是张素,副主任兼训育主任是何令德。国立河中时期,则由张素执校,温步魁为教育主任,王明仁为训育主任。吴亮夫、张素同为安徽合肥人,吴曾留学英国,所以部份教师有较高业务水平,如英语教师郑宏宽,数学教师沈不浮都是英国留学的,历史教师谢镜寰是留学菲律宾的。他们不仅是同乡,就连其他教职工也基本上是安徽籍的。附小校长刘德成则是酒泉本地人。
  该校前期在兰州、酒泉分设两处考场,面向全省招生。学生免交伙食费和课本费。每年招收高中一个班,初中两个班。1942年后,每年招生高中一个班,初中三个班,全校共计十二个班,四百多名学生。解放前,该校共有高中毕业生三百多名,初中毕业生八百多名。1950年春,三校合并建立酒泉中学,该校原址归酒泉地区干校,目前则由酒泉军分区、市职业中学分用。
  注:误为"冯家训"经查证:是封嘉勋.第三任校长.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辉
责任者
徐廷璋
相关人物
唐宽
相关人物
陈其学
相关人物
黄文炜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赵世英
相关人物
李宗翰
相关人物
吴亮夫
相关人物
张素
相关人物
何令德
相关人物
郑宏宽
相关人物
沈不浮
相关人物
谢镜寰
相关人物
刘德成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师范
相关机构
国立肃州师范
相关机构
河西中学
相关机构
国立河西中学
相关机构
酒泉儒学
相关机构
酒泉书院
相关机构
肃州书院
相关机构
酒泉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肃州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