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河上的三座古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30
颗粒名称: 丰乐河上的三座古堡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2
页码: 104-105
摘要: 丰乐河上的三座古堡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丰乐河上的三座古堡刘兴义酒泉东南百余里、有条丰乐河,发源于祁连雪大坂东西两侧。西源叫浪头沟河,东源叫玛苏河,两河汇流而成丰乐川河。出山后,向东北流,二十里至上河清滩,又三十里至中河清滩,又五十里分为三道洞沟,至双井子西十余里,始称下河清滩。西汉时,于丰乐河中、上游屯田数万亩,移民屯种,并建乐涫县城于中河清地方,开发农业,历经魏、晋、南北朝,到了唐代,又在乐涫城址,别置福禄县,又使丰乐河流域,兴旺一百余年,形成了南北两片绿洲。安史之乱后,随着郡城陷没,丰乐河两岸也被沦为吐番之区。明朝自洪武,永乐年间,始又移民垦荒,重新恢复了农业,继而兴筑城堡村寨,加强了边防。在州城东南一百一十里的上河清地方筑永清堡,俗称上河清堡,是丰乐河上游第一座古堡,此地田土颇广,召来户民也多,但无井泉,夏取涝池盛水,冬取河冰窖藏以食。据传,清顺治四年,丁国栋叛据肃州,七乡屯寨,皆被攻破,唯永清、永宁(总寨)二堡人民坚壁防守,久攻不破,为村自卫战树立了楷模。同时,明季还在州东九十余里的中河清地方,筑河清堡,召民屯种。以上二堡,均在丰乐河酉岸。其次,还在临水河以东四十五里的地方,筑了下河清堡(西距州城一百零五里),并于此堡设置了河清驿站,传递公文,迎送官差、使节。但因其地盐碱甚厉,不可耕种,水远不能到,荒田遂弃。《肃州志》载:“先年,河清驿递站丁,在此迎送,最不堪命,后来改行上路(南路),下河清田土抛荒,驿站遂废。
  今日的下河清,就是明代以前的中河清。堡城设在平川适中处。明时设有防兵,后撤去防兵,改为民堡,居民耕牧者约千余家。东北至盐池七十里,南至清水五十里,西南至金佛寺五十里,北至双井子五十里,西至酒泉九十里,明初于此置驿站,因道路偏僻,走递不便,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又将驿站改置双井堡,驿道仍行北路。到了清代,河清地方和其他地方一样,历遭数次兵劫,如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丁国栋之乱,同治四年( 1865年)马文录之乱,居民逃散,田土荒芜。光绪年间,只有十数家商户,市面萧条。后遂废为空城。然而,居民俗称河清堡为“紫金城”,考查其原委,耆老们谈,其城在夯筑时,土浆中掺用纸筋,人称纸筋城,天长地久,后世人用同音字美化其名“紫金城",这种说法,似觉可信。解放初期,紫金城还很完整可观,四角有墩台炮眼垛口历历可数,城为正方形,开东门,门上有庙,名曰“老爷楼”,实即关帝庙,脊檩上朱书“天启七年重建”( 1627)城门外有月城,其门面南。其余三面城墙上均有庙,唯存断垣残壁而已。考其城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惜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农民拆挖古土肥田;此城遂毁。紫金城,在今下河清乡政府北两公里(城南有汉墓),为本县通往肃南明花区的唯一孔道。其东南二公里许,有皇城遗址,为汉乐涫县故址,即唐福禄县旧迹。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兴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肃州志》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浪头沟河
相关实物
玛苏河
相关实物
丰乐川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