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418
颗粒名称: 酒泉——“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分类号: K250.642
页数: 4
页码: 72-75
摘要: 酒泉地理、气候、商贸、教育等历史事迹介绍。
关键词: 酒泉 文化史

内容

酒泉——“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高正刚酒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河西走廊的中段,这里,南屏祁连山,北枕古长城,东迎华岳通内地,西接嘉峪达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大唐圣僧玄奘西游取经也经过这里。《通志》云: “南有雪山,嵯峨万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乃诸夷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襟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至今这里就是东西交通的要冲,商贾贸易的集散通衢之地,军事边防的要塞重镇。现在兰新铁路和甘新公路横贯全县,交通十分便利。
  酒泉,风景秀丽,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宜耕宜牧,六大河系(讨赖河、清水河、洪水河、观山河、丰乐河、马营河)贯通全境,虽系温带干旱气候,但日照充足,温差大,灌溉方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而是河西的重要农业区。在嘉峪内外浩瀚的戈壁荒漠之中,有此一块三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绿洲”,真乃天外飞来的一颗明珠,嵌镶在“丝绸之路”上,闪耀着绚丽的异彩。
  酒泉,在上古传说中属古雍州,按《禹贡》记载:酒泉为西美部落所居之地。“西羌”原为姜姓氏族的另一支系。秦末酒泉为月支族(或称月支国),匈奴单于王冒顿(或曰墨毒)杀月支王,赶走月支族,于是,酒泉即归匈奴所有。《读史方舆纪要》载:酒泉“汉以前为月支国也,后为匈奴所据”、西汉时,北方匈奴屡犯中原,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先后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及其舅父大将军卫青,六次出征匈奴,终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大败匈奴于北地(内蒙古境内),同丰秋,霍去病“破万骑,出陇酉",进军祁连山,驻酒泉的匈奴王昆邪惧,杀休屠,率众四万余归汉,河西大捷,霍去病统兵酒泉,进表报捷,武帝下诏开设酒泉郡,领九县(禄福、表是、乐涫、天依、玉门、会水、池头、绥弥、乾齐)。
  东汉时,耿秉、窦固统兵新疆,经略车师(北疆)在前,班迢、班勇父子驰骋于后,西域五十余国归汉,都是以酒泉做为大本营的。由于西域诸国归汉,从而构通了汉朝与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中西贸易畅通,酒泉遂为交通要道,为一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基础。《肃州志》记载:市集商贾亦为酒泉八大奇景之一,说:“肃州之地,远僻遐荒,舟楫少通,而番夷交集宣若,无所贸易,然各省商族,咸聚于此,西无所往•,东无所阻,市之鬻败不句时,黎明交易,日暮咸休、市法平价,众庶群集。”这段记载也说明酒泉古代市场的繁荣景象。
  三国时,酒泉属曹魏。公元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废酒泉郡,改设肃州。唐代或称肃州,或称酒泉。宋时酒泉属西夏,元置肃州路,明设肃州卫,清雍正七年改为肃州直隶州。公元912年(辛亥)后定名为酒泉县。
  酒泉自汉武开疆建置以来,始终被历代王朝所重视,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通典》曰:“肃州古郡,县有古长城,汉遮虏障也。前凉张轨,西凉李暠,北凉沮渠蒙逊并都之”。唐代张义潮归汉后,酒泉受其统辖,驻扎重兵。
  酒泉古名福禄县,后因何以“酒泉”、为名?起因众说纷云,骠骑将军霍去病浸御酒于泉中,与众将士共饮以庆功而得名的传说,今已烩炙人口。实际上《汉书》云:“有泉出城下,其味如酒,因此郡名”。汉史家颜师古也说:“城东北一里许有金泉,其色黄,尝之略似酒味,因以郡名。”《肃州旧志》载:“泉水碧澄如酒”。清乾隆二十四年山阴徐浩为肃州知事,重修《酒泉碑记》云:“泉何以酒名也?汉时开凿河酉水道,引通泉脉,里人传,此泉如醴,故曰酒泉。”总之,酒泉实因城东一泉而得名(原有泉三眼,两眼已涸),此泉曰金泉,俗亦称“八卦泉”,此处风景咸宜,泉水碧澄,这里就是酒泉的游览盛地——酒泉公园。
  酒泉城的建筑,从汉始至明清,也跨越了一千多年,据《十三州志》载:酒泉古城被地震所摧,荡然无存。直至公元346年(东晋穆帝永和二年)时,前凉张重华封谢艾为福录伯,后出任酒泉郡太守,谢艾在酒泉古郡废墟上创建了县城。酒泉城原来颇小,公元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宋国公冯胜平定河西后,裴成主持展筑东城,城址扩大一倍。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肃州巡抚徐延璋又增筑东关,与金泉相连。到公元1574年(明万历二年)用砖包砌酒泉大城。《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今卫城八里,有奇门三"。而唯有西门无城楼,何故?不详。大约西接嘉峪关关城,相距甚近,西城防固若金汤,无需修城楼,或国力所限,不及修建也未可知。
  现在鼓楼,是原城的东门,明洪武二十八年展筑东城时,其门位于城中央,命名鼓楼,清代又在上面增设报时报警的大钟大鼓,故又称钟鼓楼,楼基夯土筑成,清雍正年间重修,并砖包基座,现存三层木楼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
  酒泉古郡历尽沧桑,迄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元三世纪后,西欧文化、中亚健陀罗文化,印度文化先后大量传入中国,酒泉就是这些文化入关后的第一个接受者。同时,由于中西商旅在此云集,贸易繁荣,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便成为河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汉唐以来,名人文士慕名而来不乏其人,并留有大量的诗篇和文章,历史古迹遍布全县,有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大片的汉晋墓葬群。国家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已有二十五处,其中新发掘的东晋壁画墓就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所以酒泉自汉,唐以来就闻名于中亚和欧州。公元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对酒泉作了很高的历史评价,大加赞扬。
  汉唐以来,这里连年征战,至明清两代戍边屯田,大量移民,安置藏、蒙、回、裕固等少数民族,民族的交流和通融,养成了酒泉人的古朴、憨厚、耿直、善良、勤劳、俭约、好客、和睦和戍边尚武的独特性格和习俗。《前汉书》云,“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迫近西戎,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是以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甲于内郡”。《后汉书》对酒泉民俗作了如下描述:“民俗质朴,而窦融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修兵马,习骑射,明烽燧之警。隋书》载:酒泉“人性直,尚俭约,习仁义,勤于耕稼多畜牧,无复寇盗,并有金方之气。”明清以来,改“文教犹未兴"之况,开设学馆,振兴文教。据旧志载:“河南武陟李端澄①敷化维新,诱习诗书,民稍知礼法,渐释嚣争。”又云:“天津张愚②校士训蒙四境之外,习学者免其杂徭,民方纂习文教,知敬师长,内外蒙童从学者几至数百”,他还发动少数民族儿童“也诵儒书”。当然,解放后三十多年来,酒泉的文教事业的发展之速,确是惊人的,仅教育事业说,截止目葡全县有中学二十二所,小学二百二十九所。农村乡有中学,村有小学。据悉,一九八四年考取的大专院校的学生已突破百人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这个发展,真可谓超越了酒泉千百年的成就了。
  注:①李端澄——河南武陟人,明正德年间任肃州兵备道副使.②张愚——天津人,明嘉靖二十一年任肃州兵备道副使.

知识出处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1988年正式编辑出版《酒泉文史资料》第一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题写书名,止2001年共编辑出版12辑。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正刚
责任者
刘彻
相关人物
霍去病
相关人物
卫青
相关人物
耿秉
相关人物
窦固
相关人物
班迢
相关人物
班勇
相关人物
张重华
相关人物
谢艾
相关人物
徐延璋
相关人物
马克波罗
相关人物
李端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肃州
相关地名
酒泉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禹贡》
相关作品
《肃州志》
相关作品
《通典》
相关作品
《汉书》
相关作品
《酒泉碑记》
相关作品
酒泉公园
相关作品
《十三州志》
相关作品
《东方见闻录》
相关作品
《前汉书》
相关作品
《后汉书》
相关作品
《隋书》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