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银达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319
颗粒名称: 第九节 银达乡
分类号: D674.2
页数: 4
页码: 582-585
摘要: 银达乡位于酒泉市北部,乡政府距城区7公里。东接三墩乡,西连果园乡,南与泉湖乡隔讨赖河相邻,北与怀茂乡接壤。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银达乡

内容

第九节银达乡
  银达旧名“鞑子沟”(历史上曾住过蒙古族),因这里土肥水足,自然条件优越,群众有“金蒲(铺草沟)银达(鞑子沟)”之称,誉称“银地”而得名。解放前为河北乡。1950年属河北区。1954年,组建五四永丰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建永丰公社。1971年2月,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给"关于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 一文写的批语,命名银达公社,1983年改乡。银达乡位于酒泉市北部,乡政府距城区7公里。东接三墩乡,西连果园乡,南与泉湖乡隔讨赖河相邻,北与怀茂乡接壤。辖区呈东西长南北宽的狭长地带,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银达、蒲上沟、余新、拐坝桥、谭家堡、杨洪、妥家沟、明沙窝、两山口9个村,94个村民小组,4483户17140人,其中农业人口 16809人,非农业人口331人,汉族1.71万人,裕固族113人,藏族4人,政府办公楼回族15人。
  银达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辖区水资源丰富,有魏家湾、花园、月牙湾、三屋海子、四清坝、陈家坝、陆家坝等9个水库,总库容1200万立方米。北大河依辖区南界流经银达村、蒲上沟村、谭家堡村。清水河自中部魏家湾发源,流经余新、银达、拐坝桥、谭家堡、杨洪、妥家沟村,年流量100万立方米(常年不断流),依河两岸形成约8500亩湿地有待开发利用。农业灌溉用水以水库蓄水和地下水为主,属典型的井河混灌区。有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10多件,配套机井217眼,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保灌面积3.84万亩。1990年以前,农用机械较少,农作物种收运输主要靠人力完成,农民劳动强度大。2002年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30多台,总动力1325千瓦,小型拖拉机1300多台,总动力1.38万千瓦,农用载重车20辆,配套农具有犁、耙、播种机、铺膜机、脱粒机、饲料粉碎机等农机具2875台件,机耕面积3.84万亩,机播面积1.18万亩,机收面积8000亩,小麦、玉米等常规作物种植基本实现机械化。
  全乡耕地面积3.8 4万亩,人均2.2亩。其中银达、蒲上沟、余新、拐坝桥、谭家堡五村耕地2.3万亩,土地集中连片,土壤为黑色。杨洪、妥家沟、明沙窝、两山口四村土地多为碱性土壤(明沙窝、两山口有近4000亩耕地为砂质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瓜类、棉花、甜菜、酒花、豆类和各类蔬菜等10大类52个品种。1990年以前,以种植小麦、玉米和普通蔬菜为主。1990年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粮食亩产过千斤、人均纯收入过千元的“双千”工程,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釆取保护地栽培、选用良种、规范化种植等科技措施,推广啤酒大麦、高粱、甘草、小杂粮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粮经比由1991年的72 : 28调整到1994年的63 : 37,种植粮粮带田7233亩。净增高效经济作物面积9622亩,增加收入613.7万元。1995年围绕城市“菜篮子”建设,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和林果业,加快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大面积、大范围推广立体种植,使吨粮田面积达到6000亩以上,人均产粮1485斤。经济林面积达到2400亩,人均农业总产值达到2750元,1997年以后,根据粮食供大于求的现状,确定蔬菜、养鸡、制种三大主导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粮、经为主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三元结构。2000年调整到39.6 : 55.4 : 5。粮食播种面积比1997年减少9933亩,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到2.12万亩,饲草面积发展到3187亩。通过“抓户、带区、保村、建园”等措施,引进新技术,不断加大专业村建设力度。蔬菜专业村以日光温室为重点,大力推广反季节蔬菜、无土栽培蔬菜和双抱菇种植,蔬菜面积达1.02万亩,比1997年增加1403亩,各类蔬菜专业户发展到2358户。2002年,作物播种面积4.41万亩,粮食作物面积1.23万亩,其中夏粮面积8458亩,秋粮面积6916亩,蔬菜面积1.34万亩,温室面积1982亩,瓜类面积408亩,制种面积8462亩,粮经草比例调整到28 : 67 : 5。粮食单产574公斤,总产8817.31吨。
  199()年以前,银达乡养殖业发展缓慢。农户以猪、羊、鸡饲养为主,分散经营° 1994年后,乡上把养殖业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手抓千家万户、一手抓规模经营,大牲畜饲养量由1994年的3867头增加到2002年的455()头,猪饲养量由2.19万头增加到3.84万头,羊饲养量由1.15万只增加到3.73万只,分别比1994年增加683头、1.65万只、2.58只。肉类总产量1738.11 吨,鲜蛋 1471.2吨。
  2000年草原兴发在酒泉落户,银达乡妥家沟村乔永峰借此机遇投资12万元,建起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鸡场,当年饲养量就达10万只,实现利润20万元。妥家沟村把发展养殖业的重点转变到发展肉鸡产业上,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科学化管理,建小区,扩基地,扶持大户发展,肉鸡饲养户达到55户,饲养量达到100万只,人均增收480元。1999年前,奶牛饲养总量为228头,2000年后,乡上把奶牛养殖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依托乳制品加工企业,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奶牛产业。2001年,谭家堡村三组吴建军投资30万元,建成饲养20头的奶牛养殖场,年纯收入4万元。2002年5月,银达村13组杨玉林投资40万元,调引奶牛25头,建起奶牛养殖厂。在奶牛养殖大户的带动下,通过科技培训,政策推动,内抓繁育,外抓调引,至2002年底,奶牛存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830头,达到2058头,建成银达、余新、拐坝桥、杨洪、妥家沟、两山口村6个百头奶牛养殖村,余新10组、妥家沟1组、杨洪8组、两山口3组4个50头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养殖户580户,专业户182户,年产鲜奶613.6吨。养殖专业村加快品种改良,扩展特种养殖,引进鸭、鹅、肉鸽、乌鸡等品种。
  1985年以前,银达乡主要有铁件厂、面粉厂、修理厂等小型加工企业。1990年后,乡镇企业开始发展壮大起来。1994年,先后建起金蒲菜业公司、天河生态养殖厂、砖厂、石棉厂等企业,基本形成建筑、建材、加工、采矿、运输、商业、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体系。企业总数达368个,固定资产达1。00万元,企业从业人员3992人,总产值6920万元,收入6642万元,利润307万元。从事二、三产业从业人员3500人,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企业收入达到60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9%。2000年后,在狠抓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先后对天河养殖、金蒲菜业、三建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对砖厂、石棉厂整体出让产权,新建天河种猪厂、金蒲菜业公司拐坝脱水菜厂、秋林高效有机肥厂、秸杆沼气站、银顺达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三建公司、光明建业、金蒲菜业等企业已成为全乡支柱企业。2002年,有各类企业826户,从业人员9986人,总产值2.86亿元,增加值6640万元。营业收入2.131亿元,交纳税金754万元,初步形成以建筑、建材、加工、服务业为主体,运输流通、劳务输出业为辅的发展格局。以银达工程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酒泉市第三建筑总公司,是二级建筑施工安装企业,每年可完成7000万元建筑工程。1996年拥有5个建筑分公司,2个汽车队、7个工业企业、1个实验室,固定资产达到1200万元,流动资金570万元。2000年,经营范围拓宽到水利、水电、道路、桥梁、装饰、装潢和市政工程建设等领域。先后赢得甘肃省先进施工企业、甘肃省先进乡镇企业、中国集协TQC达标先进企业金屋奖、甘肃省优秀建筑企业、全省文明乡镇企业等荣誉称号。由乡政府、银达村委会、朱文林等部分群众入股90.28万元筹建的天河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以养鸡为主,集雏鸡孵化、生猪养殖、仔猪繁殖、养鱼、饲料加工、养殖设备加工等综合经营为一体的生态养殖企业。1993年,银达乡蒲上沟村为解决蔬菜卖难问题,投资83万元建起蒲上沟村脱水菜厂,1997年发展股东99家,吸纳股金73万元,对脱水菜厂进行股份制改造,建成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金蒲菜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青红椒、洋葱、四季豆、甘蓝、红萝卜、韭葱、香葱等脱水菜远销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1998年又投资420万元,在拐坝桥村建起年产400吨的分厂,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经营模式。
  1997年、2001年分两段建成12公里的杨洪公路。2002年,建成银(银达)一上(蒲上沟)一谭(谭家堡)公路8公里,余新公路2公里,两山口公路3.2公里和妥家沟公路2公里,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86个村民小组居民点道路全部柏油罩面,乡村公路总里程达50公里。2002年,银达共有砖混结构房屋262户,占总户数的6.4%,砖木结构房屋725户,占总户数的16%,砖土木结构房屋2637户,占总户数的56%, 土木结构房屋916户,占总户数的20%,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1990年,银达中学、杨洪中学合并迁至乡政府北侧,投资300万元,建起5000多平方米中学教学大楼1座。新建改建明沙窝小学、妥家沟小学、两山口小学、蒲上沟小学。建成银达、蒲上沟、余新、拐坝桥、妥家沟、明沙窝六所幼儿园。1994年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2000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3000多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购置电脑40台,建成银达中学、余新小学微机室,推进中小学信息化进程。2002年,银达乡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9所,教学班82个,学生2506名,其中中学生1051人,小学生1455人。教师161人,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5%。
  银达是全国闻名的文化乡。1956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对《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一文写了按语,介绍了银达乡农民学文化的经验。几十年来,银达乡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1995年后,乡艺术团自编地方戏160多部,创新传统社火25种,民间曲艺11类,累计演出2000多场次。2000年11月,成立银达艺术服务公司,组织文艺骨干自己创作,自编自演节目,加工制作戏剧、舞蹈、社火道具300多件,服装250套。小陇剧《摔罐》曾荣获全国11届“群星奖”戏剧类银奖。2002年,9个村全部建起文化站和农民业余文化学校。94个村民小组建起文化室、篮球场、阅报栏、公示栏。银达等村建成6个村示范文化室,杨洪村四组等23个组建成组示范文化室,购置音响等文化器材3万多件。乡、村、组三级文化设施配套率达100%。人均报刊0.7份,有公共图书3.6万册,涌现出有影响的家庭演唱队136个。组组通电话,电话拥有量占总农户的65%。广播、电视覆盖100%,移动电话网络无盲区。供电实现城乡同网同价,通电区域10。%。
  1999年,筹资20万元,建成占地700多平方米的乡卫生院。2000年,投资15万元进行门诊楼、住院部改建、扩建。2002年,投资3万余元,修建焚烧炉、厕所、煤房等。医院有B超、心电图机、200MAX型X光机、日本F—820自动血球分析仪、泰历特50型尿10项分析仪等医疗设备,设内、夕卜、妇、儿、中医、针灸、理疗等科室,职工25人,村卫生所8所。

知识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酒泉市肃州区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为人口、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工业、商贸流通、旅游、交通、邮电通讯、城乡建设、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肃州区委员会、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肃州区人民代表大会、肃州区人民政府、政协肃州区委员会、军事、公安、检察、审批、乡镇概况、人物等三十八章,记述了酒泉市肃州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乔永峰
相关人物
吴建军
相关人物
杨玉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银达乡
相关地名
三墩乡
相关地名
果园乡
相关地名
泉湖乡
相关地名
怀茂乡
相关地名
香港
相关地名
台湾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摔罐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