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洞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31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西洞镇
分类号: D674.2
页数: 4
页码: 565-568
摘要: 介绍西洞镇的建设、人口、农业、养殖业等情况。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西洞镇

内容

第三节 西洞镇
  “西洞” 一名,来自明代水利工程。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大将冯胜平定河西,在酒泉移民屯田,擢千户曹贇集夫匠在洪水河两岸凿壁穿洞挖天井,洞洞串连,井井相通,蜿蜒曲折,引水上岸,灌溉农田,西岸洞隧,称西洞子坝,所溉之地,称为西洞。1949年前,西洞镇属西店乡,1950年建政后属西店区。1953年划归西南区,1955年撤区后建西洞乡。1958年属文殊公社,1961年由文殊公社划出建西洞公社。1966年改名向阳公社,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改建为乡,1986年撤乡建镇。西洞位于酒泉市西南部,祁连山北麓,东隔洪水河与东洞乡相望,西南依祁连山与嘉峪关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毗邻,北与酒泉高新技术工业区相接,距酒泉城区12公里,兰新铁路横贯全境。总面积224.9平方公里,耕种面积2.47万亩。有58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办事处。全镇分上下两片,上片有新一、新二、新三、新四4个村,下片有滚坝、西洞、罗马3个村。上片四周多石滩,部分土地土层较薄,气温略低于下片。
  2002年,全镇总人口 1.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由1990年的3785人增加到4970人,占总人口的39%。人口出生率13.25‰,死亡率4.57‰,人口自然增长率8.69‰。镇区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32平方公里,驻有火车站、粮食储运站、酒泉水泥厂、酒泉工贸公司、邮电支局、银行等企事业单位。1997年机构改革时,镇政府按照“职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强化服务”原则,设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发展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小城镇建设办公室、财政税务所。
  境内的洪水河,发源于祁连山,属内陆河系,时令特征明显,主要以冰雪融水、降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水质好,适合饮用和农田灌溉。70年代,政府组织群众劈山削崖,凿璧开洞,建成21.8公里的西干渠,其中隧洞2.9公里,支渠4政府办公楼条26.5公里,以保证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90年代又在西干渠下游三支渠口筑河水过滤池,并开沟铺管将净化水经酒泉火车站区沿酒火公路引入市内,从此,使镇区靠一口井汲水和火车拉运供应生活用水的历史告退,镇区生产、生活、绿化用水有了保障。
  经济以农业为主,作物有小麦、玉米、蚕豆、胡麻、洋葱、土豆、大蒜等。1992年起,粮食生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种植结构由过去的粮经二元结构转变成粮经草三元结构。2002年,各类作物播种面积2.41万亩,复种指数为12。粮食作物面积由2.11万亩调减为5952亩,经济作物面积由1878亩增加到1.2万亩,多年生优质牧草2816亩,粮经草比例调整到24:64 : 12。粮食单产533公斤,比1990年的429.5公斤增长24%,人均拥有粮食171.7公斤,比1990年的122.5公斤增长40%。粮食总产1316.5吨,比1990年的429.5吨增长106.5%。同时,积极引进新的栽培技术和品种,大力推广应用地膜带田等科技增产措施,地膜覆盖、粮食带田、间作套种面积逐年扩大,良种引进、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科技措施进一步普及,机耕、机播、机铺应用率大大提高,实现了玉米种植地膜化、作物施肥配方化,主要作物品种良种化、带状种植规模化。1997年,滚坝村率先从酒泉地区种子公司引进玉米制种,试种成功后,面积逐年扩大。2002年全镇七个村制种面积达9753亩。2000年引进兰州百合在新四村试种,并引进柴胡、黄茂等中药材,面积达1052亩,品种发展到8个。形成独具特色的制种基地和洋葱土豆集散中心,被国家确定为“西菜东调”重点产区。
  80年代以前,该镇林果业主要集中在西洞、罗马、滚坝三村,有老园子360亩。品种除少量香水梨、软蛋梨、红晓梨、吊子等外,主要品种为长把梨。西洞长把梨清香沁脾,甜里透酸,冬季自然冷冻后,食用时放入冷水中,则内里融化,外表结冰,人称“冰消梨”,破冰而食,甜如蜜水,解渴解酒,清热化痰,颇受亲睐。因老园子品种老化,产量较低。从80年代中期开始,镇林业站注重从外地引进新品种。1986年,新品蟠桃落户西洞,核小肉厚,鲜嫩甘甜,一时成为桌上佳品。之后,从外地果树研究单位引进个大、光洁,色鲜味甜的油蟠桃、红油桃以及抗旱、抗病、耐存储的新红星苹果,各村均有栽植,下片三村居多。1988年,西洞村张永俊,引进梨树密植技术,在本地杜梨苗上嫁接早酥梨穗,培植果园10多亩,梨树行距4米,株距2米左右,离地40厘米岔枝,经人工拉枝,树冠低矮,果实易采摘。该项技术,实现一年栽苗嫁接,两年拉枝成形,三年开花结果,四至五年丰产,亩均年产值在1.2万元以上。2001年1月,西洞村引进郑州红香酥梨接穗5000条,采用高接换头技术,改造梨园80余亩,亩产果品约2450公斤。1991年引进大接杏,个头达5—6厘米,三、四个1斤。此外,苹果梨、锦丰梨也曾占有市场。90年代,西洞镇几乎家家栽树,户户务果。2002年,新定植果园519亩,改良以红香酥梨、水晶梨为主的新品种经济林458亩,经济林累计达6575亩,其中挂果面积4396亩,果品总产量400万公斤。西洞村建起林果协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发展短线产品,带动形成较大规模果品生产基地。
  养殖业是西洞镇的支柱产业之一。上片新地四个村,距山近,四面环滩,发展草食畜的优势比较明显。1978年以前,每个生产队都有百只以上的羊群。改革开放以后,畜牧养殖家庭化,农民除养殖大牲畜和猪、鸡以外,突出发展养羊业,每家少则三、五只,十几只,多则百只以上。2002年大牲畜存栏5120头,比1990年增加492头,猪存栏1.6万头,比1990年增加9595头,山绵羊存栏1.9万只,比1990年增加1.16万只,家禽存栏8.9万只,比1990年增加4.56万只,肉类总产1756.5吨,比1990年增加1515.5吨,禽蛋产量80吨。建成新一、新二、新三等三个养殖专业村,各类专业户1240户。
  1970年开始兴办企业,建起综合加工厂,安装电锯、炼铁炉,购买车床、汽车、拖拉机,开展翻砂、木材加工、汽车运输、农机具制造维修、拖拉机耕地等。1982年以后,掀起大办企业热潮,先后建起酒泉市第二水泥厂(玉峰水泥有限公司)、建筑工程队(公司)、水泥预制厂、开元面粉厂、新四村粮油加工厂。并依托火车站的区位优势,办起电焊维修、摩托车修理、餐饮服务等小企业,还有一批农副产品运销企业。参与农副产品运销,将洋葱、土豆、瓜菜销往全国各地。2002年,西洞镇辖区内有省属企业4家、地区和市属驻镇机关、企业单位68个。镇有企业426户,其中镇办集体企业7户,村办集体企业7户,个体私营企业412户。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1亿元,比1990年的651.12万元增长329.4% ,人均工农业总产值2875元。财政收入达到408万元,人均531元。乡镇企业实交税金2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81元,比1990年的923元增长3倍。
  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实施,依据西洞客观条件,农业税常产以1994—1998年农作物实际产量为基础,计税常产的核定划分为两类。一类村西洞、罗马、滚坝,常产核定为每亩443公斤。二类村新一、新二、新三、新四,常产核定为每亩420公斤。全镇平均计税常年产量定为每亩430公斤,税率定为8.4%,其中正税7%,附加税为正税的20%。三轮承包发证面积2.32万亩。税费改革后,全镇农业税正税及附加税额为87.24万元,农民人均负担113.56元,亩均负担37.56元,农民人均负担减少51.88元,'亩均负担减少16.41元。减负总农户达到1953户,占总农户的94.5%。其中减负20%以上的农户达1625户,占总农户的78.7%,减负40%的农户达328户,减负最大的罗马村减负率达39.87%。全镇58个村民小组减负20%以上的达48个,占总数的82.8%,减负10—20%的10个,占总数的17.8%。
  1989年,新地公路开通,全长10公里,上贯新地四村,下通火车站与酒火路相接。客运中巴最多时达4辆,每一、两小时一趟直通酒泉城区,基本满足出行之需。1998年9月,西洞一文殊沟双拥路柏油罩面,长7.5公里,连接嘉峪关、肃南、酒泉3县市,便民事、通贸易。2000年,酒火路主干道路扩建改造,将原来的三级公路改造为二级公路,路面由12米拓宽为30米,两侧分别开辟14米的绿化带。2001年,罗马至西洞村7.2公里柏油路开通。
  1990年以前,西洞镇无明确的小城镇建设规划。1999年和2000年,西洞镇先后被确定为甘肃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政府于2001年委托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与新修编的酒泉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有机衔接,将西洞建设成酒泉的南大门、卫星城,使之成为西洞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中心,酒泉对外交流、货运仓储、站前服务、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等多元化功能区,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全国西菜东调重点集散中心。到2002年底,镇区建成面积1.6平方公里,比1996年增加0.4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70%,先后投资200万元,完成镇区内13公里主干道的扩建改造,硬化沿街人行道6500平方米,镇区供水管道7.5公里,排水管道2.3公里,完成主干道和广场配套绿化工程3. 5公里,定植国槐及常青树、花灌木等7075株,种植草坪5. 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6%;完成站前广场1.6万平方米的改建工程,各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镇区内设有文化中心、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有公安、财税等派出机构和国家、省、地单位70多家,个体工商户72家,从业人员1160人。镇区供电能力由2400千伏安扩大到7000千伏安,有线电话装机700部,并增设139、130无线电话通信网络和闭路电视系统,电话普及率95%, 7个行政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新建成中学教学楼、农行西洞营业所、民兵训练基地、信用社、粮管所、邮电支局等建筑物22幢,翻改建总面积3.5万平方米。2002年,采取出让火车站站前广场停车收费权、经营权、建设权、冠名权、广告权、管理权,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客商童国庆投资128万元,扩建改造、绿化美化了火车站广场。围绕“兴商建镇、强工促农、创建一流文明镇”的总体思路,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至2002年底,建成省级文明单位1个、地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模范文明单位13个、市级文明单位13个、镇级文明单位13个,25%的家庭建成十星级文明农户。
  西洞下片有初级中学1所,滚坝、西洞、罗马村各设小学1所。上片有小学附设初中1所,称新地学校,1984年9月,将其分为新一、新二、新三、新四4所村小学,保留初中两个班。因不具备办学条件,1994年8月新地初中撤并到乡中学。1994年10月,将城关学区所属的火车站小学移交西洞镇管理。2002年底,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初中专职教师34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小学专职教师44人,其中中师以上学历38人,在校初中学生507人,小学生1060人,西洞中学始建于1983年,初建时按六个教学班300名学生的规模设计。2001年申请危房改造工程国债资金58万元,共投资18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292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
  1988年4月,地、市、镇、院四级筹资18万元,建成占地880平方米的卫生院大楼,购置了医疗设备。1990年以来投入资金3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增加业务用房200平方米,设立5个科室,病床23张,急救车1辆。卫生院下设新地、滚坝、罗马、西洞等4个卫生所,从业医生25名。1989年,镇防疫保健站成立,配备工作人员4名,购置设备,同4个村级卫生所一起负责全镇的防疫工作。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室65个,各类设施50余套件,3个千册书库,4个500册书库。
  1998年,地市投资12万元,镇上自筹14万元,新建占地980平方米新型敬老院,接纳孤寡老人6名。并开展结对子、一助一扶贫帮困活动,争取资金130万元,救济衣物2.6万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余万元,为84名五保老人和201户特困户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知识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酒泉市肃州区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为人口、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工业、商贸流通、旅游、交通、邮电通讯、城乡建设、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肃州区委员会、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肃州区人民代表大会、肃州区人民政府、政协肃州区委员会、军事、公安、检察、审批、乡镇概况、人物等三十八章,记述了酒泉市肃州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冯胜
相关人物
曹贇
相关人物
张永俊
相关人物
童国庆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酒泉水泥厂
相关机构
酒泉工贸公司
相关机构
农行西洞营业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西洞镇
相关地名
嘉峪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