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民俗 方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292
颗粒名称: 第三十三章 民俗 方言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5
页码: 537-541
摘要: 介绍酒泉市的民俗与方言。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民俗 方言

内容

第三十三章民俗方言
  第一节民 俗
  酒泉历来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和多民族杂居之地,各种民情习俗相互交汇融合,既有内地的礼仪,又有金方(西方)之风,既有汉族的习俗,又有诸多民族的风俗,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婚俗(一)合婚。旧时青年男女结婚前须由男方请媒人前去女方家中说合,经同意后,双方提供“生年八字”请术士推算,看属相是否相配,“八字”相合方可许婚,相克则不能成婚,谓之“合婚”。(二)递换手。青年男女第一次见面要互相交换礼物,亦即互赠定情信物,称“递换手”。(三)添箱。姑娘出嫁前,娘家人摆酒席招待亲友,客人带着嫁妆礼品上门祝贺,俗称“添箱”。(四)抱轿。旧时青年男女结婚时,男家一般用骡马轿车或牛车迎娶新娘。新娘红布苫头,由一属相相近的中年男子抱上车,称“上轿”,到男家后再由此人抱下车送至新房,这一过程俗称“抱轿”。(五)闹房。新婚之夜,新郎或其父辈要请亲邻同辈男性青年来闹房,若请不到人,说明新郎人缘不好,家庭人气不旺,是很不吉利的。闹房者让新郎新娘拥抱、接吻、说情话,做一些勉为其难的挑逗动作。此习俗源于旧时男女成婚时年龄尚小,不谙风情,对其进行的一种性启蒙教育。闹房时,男女双方的父兄长辈均要回避。睡觉时,要将两条被予重合在一起拉开,喻示“鸳鸯共枕”。旧时还要把两人的头发挽在一起,谓之“结发夫妻”。(六)铺床。新房内有中老年妇女专为新人铺床,她们在两床被了的四角夹入核桃、桂圆、花生、红枣、荔枝等,口中念道“荔枝掺圆圆(桂圆),生下的娃娃穿蓝衫(意为读书做官);圆圆加荔枝,生下的娃娃有志气;炕上放个箱箱儿,生下的娃娃是双双儿;地下支个柜柜儿,生下的娃娃是对对儿”。(七)试刀而。婚后第三天,新娘要亲自下厨擀长面,由公婆、姑嫂、兄弟等人品尝,目的是对新娘的做饭技艺进行实地测试,谓之“试刀面”。(八)回门。新婚夫妇携带礼物到女方家探亲谓之“回门”。婚后第八天回娘家称“站八天”;婚后满一月回娘家住一个月叫“站对月”。回门时,娘家人一般要包饺子招待女儿女婿,称“捏嘴饺子”,喻示一对新人和睦相处,三缄其口,不要吵嘴。
  生育俗(一)洗三。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用艾草浸泡热水为其洗浴身体,谓之“洗三”。(二)忌门。小孩出生后,家人即在产妇门口挂上红布条,亲朋邻居来家见而止步,不入其内,谓之“忌门”。此习俗有利于产妇休息,对预防母婴疾病亦大有好处。(三)照镜子。旧时产妇“坐月子”,要在婴儿头前放置一面镜,镜面向光,能照见小儿头脸,意为给小儿作伴,供其不致受到惊吓。(四)撞娃。婴儿出生第三天卯时(早晨5-7时),由父亲等人抱着在自家门前路口等候,碰到的第一个人即为婴儿义父(俗称干老)。此习约定俗成,碰到的人不论身份贫富贵贱都不能拒绝。撞娃的目的是借他人洪福护佑此儿无病无灾,健康成长。(五)起名。小儿一般都有两个名字,一为乳名,一为学名。乳名一般由家人自取或到寺庙道观许愿,借神灵之名祈求保佑,如灵官保、观音保、菩萨保等;学名一般根据族谱排序由家人自取或请先生、长辈赐名。大户人家的孩子除了乳名、学名外,还有字名(字、台甫),一般不通用,只在学堂、官场的同辈好友相互称呼。
  丧葬俗(一)报丧。父母去世后,儿子身着孝服,赴当家户族及亲友家,跪于门外通报丧事,名曰''报丧” (二)点主。这是旧时民间非常隆重的祭祀仪式,要用长子之血去点神主牌位,目的是确这个家庭的主要继承人。(三)报恩。也称“放食”,是丧礼屮场面最大的祭祀活动。事先在场院里画好阴阳城廓,用黑白布围起“城墙”,诗僧人搭建法台。报恩开始,鼓乐齐鸣,僧人诵经,孝子头顶父母遗像或神主牌位,按指定的路线叩拜跪行,祈求阴司诸神赦免亡灵罪行,让其早登天界,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四)赴三。这是死者安葬后的当天晚上在亡人坟前举行的重要祭神活动,意思是亡灵新来乍到,要在新居宴清左邻右舍,因此要求燃放的火堆要旺,焚烧的纸钱香表要多,祭品要丰富。火堆燃起后,赴三者退至远处隐蔽的地方静静观看。据说眼尖的孩童可窥见亡灵在火堆旁忙碌的身影。(五)跪草。家中老人去世后,棺木停于堂屋内。吊丧期间,家中妇女跪于棺前麦草上守灵,有来人即痛哭哀号不止,俗称“跪草”。(六)卷草把子。婴幼儿夭亡后,卷入草席或装入草筐,送至荒野任飞禽走兽啄食,俗称“卷草把子”。
  祭祀俗(一)祭祖。旧时民间每年有四次较大型祭祖活动。一为农历三月清明节上坟扫墓;二为农历七月十五上坟烧纸;三为农历十月初一上坟烧纸;四为农历腊月三十上坟祭祖。这四大祭祀节起源于周代,流传甚广,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 祭孔。农历八月二十七为孔子辰,旧时每到这一天,城乡中小学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因孔子诞辰为“丁卯”,故又名为“祭丁”。
  (三) 祈雨节。时间为农历五月十三日。旧时如遇天旱少雨,地方绅士即在当日聚众祈雨,请道士设坛诵经,求龙王普降甘霖。
  节日俗(一)腊八。每年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吃“腊八粥”。《梦华录》载:“十二月初八,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各家是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二)祭灶。腊月二十三日为“灶神节”,家家以“灶干粮”(形如小月饼)、宰杀煮熟的大公鸡献于灶神像前,将旧灶神像(俗称“灶码子”)取下,在灶前焚化,换上新请来的灶神像,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送灶神赴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主人一年来的勤劳及善行。古人“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一习俗。腊月三十(除夕)夜,灶神自天宫返回,家家焚香献供,鸣炝迎接,祈求来年家庭平安幸福。
  (三) 扫房。腊月二十三日以后,家家准备过年,头一件事是家庭大扫除,全家动员,翻箱倒柜,大搞卫生。这一良好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四) 剃头。春节前,各家男性不论长幼均要剃头理发。“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五)打醋碳。初夕夜,各家从野外捡回手抓石头一块,洗净烧烫,放入醋碗内,冒出丝丝青烟,让醋香味四处弥漫;逐屋巡回后将“醋碳石”送回原处,以求消灾袪病,俗称“打醋碳”。(六)装仓。腊月三十下午,家家炮臊子汤、擀长面,所有人都放开肚子吃,吃得越饱越好,喻示来年仓廩充盈,五谷丰登,俗称“装仓面”。(七)坐夜。吃罢“装仓面”,人们围着火炉守夜,谓之“坐夜”。据说“坐夜”可延年益寿,故又称“熬寿”。(A)接神。正月初一天亮前,各家用条盘端上供品、香、表,出大门面向东方焚香叩拜,燃放鞭炮,迎接各路福神驾临人间享受烟火,降福降财,谓之“接神”。(九)出行。正月初五早饭后,家家在门前地里点燃麦草,献供品,放炮仗,全家人向五方叩拜,送五方神灵各归原位。还要把牲畜赶出让其吃草撒欢;把农具在火上烧燎一遍;把车辆、碾、磨都推操转动一下,“出行”才告结束。(十)七“人”八“谷”。民间旧俗:正月初一至初十,马、牛、羊、鸡、犬、豕、人、谷、瓜、菜各占一天。据说初一是属于狗的一天,人们把白面馍和黑面馍同时给狗吃,看狗先吃哪个,以此来预测当年粮食丰欠。初七是人的一天,妇女忌做针线;初八是五谷的节,也忌做针线活,否则五谷将遭虫蛀。俗有“七人、八谷、九瓜、十菜”之说,各有讲究。(十一)上九会。正月初九日,民冋举行庙会,诵经唱戏,人们焚香奉祀,祈祷还愿,俗称“上九会”。(十二)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城乡秧歌、社火竞演比赛技艺;家家吃糯米元宵,取“团团圆圆”之意。在农村则吃芽面包子、油老鼠等食品。(十三)女蜗补天。正月二十三日,据说这一天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危日,家家户户摊煎饼而食,以纪念女蜗娘娘炼石补天之功。,(十四)惊蛰。家家吃油炸鸡蛋,饮白糖茶叶水,以期开窍润肺。这一天,农家还要给家畜啖药,灌大油萝卜汤,喉中打盐,鼻孔里淋清,润肺清火,开百叶。(十五)清明。各家上坟扫墓,祭奠先祖,儿童放风筝,青年男女外出踏青春游。(十六)地母会。又称“娘娘会”,民间举行庙会,诵经祈祷。(十七)佛诞节。四月初八,传说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民众举办庙会,祈祷还愿,浴佛布施,又称“浴佛节”。(十八)端午节。家家吃糯米糕、粽子,饮雄黃酒,以纪念屈原。家家门口插艾草、柳枝或沙枣花;小孩将雄黃酒抹于耳鼻等处,以避瘟疫或预防蚊蚁叮咬。是日,妇女走出家门,云集泉湖,在湖边洗发,形成泉湖公园一大景观,称“濯发节”;女儿们开禁出游,胸前桂香袋,允许小伙子前去刁抢,以为定情信物,故肃州人又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十九)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肃州人叫"陆月陆”,是当地年中气候最热的一天,家家采集乡冋百草,烧汤洗浴儿童;成人下河澹洗澡。据说可预防皮肤病。有些地方还要沙浴,用以治疗关节炎和腰腿疼。是日清晨,青年男女相约早起,在乡间田埂上穿行,让草叶上的露水绊湿裤腿,称为“绊露水”,据说能预防腿脚疼痛。(二十)七夕会。农历七月初七日,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清早,农人穿红衣,执响鞭,驱赶庄稼地里的鸟雀,以免伤害谷物。夜间,人们坐观天河,寻找牛郎织女星座。肃州城内,王爷庙等处上演《鹊桥会》等大戏。(二十一)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家家上坟祭奠先祖,吃包子,食瓜果,城隍庙唱戏祭城隍。(二十二)财神会。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家家焚香献供敬财神,祈求赐财降福。(二十三)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晚间,家家在院中月光下设案,以瓜果、月饼供月神。外出之人返回家团聚,亲友间互赠月饼、瓜果。肃州农村吃蒸饼或锅盔,锅盔上画有月亮、桂树、猴子等图形。(二十四)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家家蒸四瓣梅花卷,上置五枚红枣,俗称“花糕”,供祭太阳神。(二十五)寒食节。农历十月初一日,民冋普遍上坟祭奠祖先。市民献牲祭城隍。有些人家还为亡灵焚烧纸制寒衣。(二十六)冬至节。家家食“猫耳朵”,俗名“杏壳娄”。是日忌焚香,据说这一天如焚香,庄稼地里会生“节节草”(木贼)。(二十七)腊八节。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家家食豆豆饭(红豆、大豆、玉米、小麦、扁豆等,俗称五谷杂粮)预示来年丰收。第二节方言谚语歇后语酒泉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方豪族和西北少数民族轮番在此建立割据政权。中央政权每次收复河西后,都要从内地大量“移民实边”。屯垦士卒、外地商贾亦多留居此地,且不断与西北各少数民族交流融合,因此形成了极为复杂有趣的酒泉方言。
  酒泉方言酒泉话是中国方言中声调最少的方言,只有三种。阴平调值为“44”;阳平和上声合并,读为降调“41”;去声读为低升调“13”,如“去”酒泉话读为“qi”。也有一声韵母不准的,如“学生”读作“学森”,“诗人”读作“丝人”,“喝水”读作“货水”。肃州方言里无舌面音“j、q、 x”,以"j、q、x”起头的音节,韵母韵头为“i”或“U”的,声母读作“g、k、h”或“z、c、s”,如“街jie” 读作 “gai44“, “腔qiang” 读作"kang44”,“咸xian” 读作"han41”;又如“溅jian” 读作 “zanl3“,"睫jie” 读作"za41”° 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句末用“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补语“一下”,“试咔”就是“试一下”或“试一试”。又如,句末加“啊吧”,可表示选择问。“你会写个信啊吧?”就是“你会写信呢,还是不会写?”头作动词词缀可构成相当于“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如“吃头、喝头、看头、听头、拿头、玩头”等。“打”或“开”和动词词组,可构成偏正词组,多用作句首状语。如“过打(或开)马路列小心些”,意思是“过马路的时候小心些”。还有一些口语结构非常独特,写在纸上会让外地人茫然不知所云。如轻视年轻人和小孩会说“你这个碎子子子”或“坏子子子”;将植物种子叫作“白菜籽籽子”、“茄子籽籽子”等。肃州方言中还融合使用了许多周边少数民族的词语,如青海人把“头”叫做“朵罗”,肃州一些地方也有“龟朵罗”等骂人话。“祁连山”即匈奴语“天山”;“海买斯”(维语)一一大家,全部;“亚克西”(维语)一一好;“庭唐玛斯”(匈奴语)——快,利麻;“塘土杠冒”(匈奴语)一一尘土飞杨。
  酒泉谚语选粹小旱不过端午,大旱不过十三。
  月亮红了脸,大风在眼前。
  东风晌午过,西风怕日落。
  狂风怕日落,日落不停刮半夜。
  赶早立了秋,后晌冷飕飕。
  一九一场雪,来年好种麦。
  瓦喳子云,晒死人。
  天河南北,按场打麦。
  天河东西,快换冬衣。
  一点一个泡,下到明个鸡儿叫。
  云里头的日头,后娘母子的指头。
  惊蛰寒,寒半年。
  三月雷,麦鼓堆。
  唱旦的要扭哩,打场的要抖哩。
  家业富不富,先看宅旁树。
  槽干圈净,牲口没病。
  寸草锄三刀,没料也上膘。
  酒泉俗语选粹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
  守给三年拿不动,跑给三年一条棍。
  一顿省一把,三年买匹马。
  挂面不是上香的,匠人不是硬装的。
  人活个脸,树活个皮。
  话说实些好听,皮袄穿上遮风。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指亲哩,靠邻哩,绑到桩上杀人哩。
  伙种田,惹人嫌,伙养牲口喂不圆。
  十里路上吃嘴,不如蹲到家里喝水。
  望了人家的大干粮,耽搁了自家的谷米汤。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软处凿窝窝,硬处挈锨过。
  猴儿不上杆,锣锣没敲欢。
  酒泉歇后语选粹老鼠钻到风匣里一一两头子受气。
  麻杆筒子打狼一一两头子害怕。
  烟筒上扰手——黑路上指人。
  和尚的帽子——平塌塌。
  砂锅子捣蒜——锤子买卖。
  十八罗汉请观音一一客少主人多。
  狗皮袜子——没反正。
  三张麻纸糊了个驴脸——好大的面子。
  反贴的门神——里外不是人。
  精沟子推磨——转圈丢人。
  瞎子放驴——不敢松手。
  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王母娘娘坐月子——养神。
  姜锤子锻磨——石打石(实打实)背上儿媳朝华山——吃力不讨好。
  猫吃浆糊一一尽在嘴上挖抓。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砂锅里煮驴头一一脑勺子熟了,嘴还是个硬的。

知识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酒泉市肃州区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为人口、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工业、商贸流通、旅游、交通、邮电通讯、城乡建设、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肃州区委员会、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肃州区人民代表大会、肃州区人民政府、政协肃州区委员会、军事、公安、检察、审批、乡镇概况、人物等三十八章,记述了酒泉市肃州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婚俗
相关专题
生育俗
相关专题
丧葬俗
相关专题
祭祀俗
相关专题
节日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