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277
颗粒名称: 田野文物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2
页码: 533-534
摘要: 田野文物分别有:西河滩遗址、明长城遗址、赵家水磨遗址、干骨崖遗址 、皇城遗址 。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田野文物

内容

田野文物
  西河滩遗址位于清水镇中寨村西北1.5公里处。据调查,该遗址面积至少在180平方米以上,是迄今为止甘肃省西部地区发现的最大一处四坝文化原始聚落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在已发掘的1.1万平方米的遗址中,有数以白计的烧烤坑和储藏坑,数十座房屋基址和祭祀坑,还有一定数量的墓葬和陶窑,出土有陶器、石器和骨器及青铜器残片。该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四坝文化只有墓葬而无聚落遗址的考古空白,而且对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对该地区古代民族的构成、民族迁徙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长城遗址明代为防止蒙古族的侵扰,修筑长城以御敌,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12700余里。肃州区境内的长城分西长城、北长城、东长城三段,全长126公里,长城沿线有烽火台,作为昼举烟、夜举火传递军情的处所。经过四百多年,酒泉境内的长城虽残垣断壁,仍有遗迹存在。2006年5月,长城由国务院整体公布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家水磨遗址 位于酒泉城北2.5公里的讨赖河北岸崖壁上,初步考证为火烧沟文化类型和骟马文化类型,是酒泉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处古文化遗址。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干骨崖遗址 位于丰乐乡大庄村下乱沟西面丰乐河东岸上,属四坝文化类型。1987年北大考古系和省考古研究所发掘105座墓葬,面积达300平方米。骨珠项链、靴形罐、双耳舞人彩陶杯等珍贵文物均出自干骨崖遗址。
  皇城遗址 位于下河清乡皇城村村委会驻地东北约500米处,城址东西长340米,南北宽291米,面积9.89万平方米。据考证,此处为汉代酒泉郡乐洎县城、唐代福禄县城,是酒泉境内今存最早的一座古城址。198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
  酒泉鼓楼 位于城中心的鼓楼,最早建于前凉张重华永乐年间(公元346—353年),为当时酒泉太守谢艾修建福禄城的东城门楼,名曰谯楼,为戍卒打更巡逻瞭哨的场所。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展筑东城,遗东城门于大城中心,后经整饰,砖砌十字券洞,四面各题门额,改建为鼓楼。清雍正三年,始包砌以青砖,历年屡有补修。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火。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重建三层木楼,总高24米,周长112米,券门高、宽均3.6米。券门上各有砖雕仿木斗拱及门额。其下各有一幅砖刻神瑞画,东雕“二龙戏珠”,西镌“丹凤朝阳”,南则“河图洛书”,北为“八仙庆寿”。画面下部的门额分别为“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十六颗大字,言简意赅地点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鼓楼,是酒泉境内最早的一处古建筑,199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禄城南门位于酒泉小西街南端,底部东
  西长9.35米,券洞深4.15米,高8米。原系东晋前凉酒泉郡福禄县城南门。1995年,城建部门在城门周围加筑了汉白玉防护栏。200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酒泉市肃州区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为人口、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工业、商贸流通、旅游、交通、邮电通讯、城乡建设、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肃州区委员会、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肃州区人民代表大会、肃州区人民政府、政协肃州区委员会、军事、公安、检察、审批、乡镇概况、人物等三十八章,记述了酒泉市肃州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谢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清水镇
相关地名
丰乐乡
相关地名
下河清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