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198
颗粒名称: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527.42
页数: 5
页码: 443-447
摘要: 介绍酒泉市有小学195所,其中,六年制小学17所,五年制小学171所,附设初中班的小学7所,教学点22个。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小学教育

内容

小学教育
  1990年,全市有小学195所,其中,六年制小学17所,五年制小学171所,附设初中班的小学7所,教学点22个。1994年5月,泉湖乡水磨沟小学移交城关学区管理。10月,火车站小学移交西洞镇学区管理。1996年,酒泉汽车运输公司子弟小学撤销,黄粮墩小学移交西峰乡学区管理。1998年,各乡镇陆续撤并部分小学和教学点,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2000年,酒泉水泥厂等3所企业自办小学撤销,学生并入地方小学就读。农村有小学164所,教学点10个,其中,学生数在50人以下8所,50—100人56所,100—150人66所,150人以上34所。2001年,市上制定《酒泉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撤销小学1所、教学点8个,5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并入其他小学,7所小学改为教学点。2002年,撤销小学3所、教学点2个,3所小学高年级并入其他小学,4所小学改为教学点,8所乡镇小学六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学学习。至此,全市有小学175所,其中,城市11所,农村164所,在校学生3.22万人。教职员工1594人,其中,专任教师1547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2.1%。
  1989—2002年,小学五、六学制并存,城市小学实行6年制,农村除上坝乡下坝学校和总寨镇西店、单闸小学实行6年制外,其他小学均实行5年制。2002年,除金佛寺镇11所小学和上坝乡12所小学仍实行5年制外,其余135所农村小学均改为6年制。
  1990年,城市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11门课程,农村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10门课程。1993年秋季起,试行国家教委《九年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试行)》,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9门课程。1994年秋季,城乡全部按《九年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试行)》授课。1995年,城市小学逐步增设英语课。2002年,城关和泉湖学区开始新课程改革实验,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三年级起)、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艺术(包括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等课程。
  1989年,12所小学参加“JIP”实验,1993年在全市逐步铺开。1995、1997年,市教委分别组织22人、15人赴河南新乡和云南玉溪参加“目标教学”研讨会之后,城乡推行以单元达标和课时达标相结合为基本教学单位、科学评价为手段、及时反馈矫正为保证、多种教法最佳组合为桥梁、群体互动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当堂达标为目的的“目标教学”模式。此项活动持续到2001年。2002年,酒泉市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是年秋,城关、泉湖学区小学起始年级按新课程标准教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推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自主与创新能力培养,推进信息技术与学多媒体教室科课程整合,改进教学内容呈现方法、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西大街小学 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原址位于文庙街东段(现共和街44号),为肃州高等小学堂。民国7年(1918年)改为肃州第一高等小学校,民国18年(1929年)迁址西大街22号,改名为酒泉县第一国民小学,民国21年(1932年)更名为酒泉县西大街小学,此后又改为酒泉县中山镇中心国民小学。1950年改称酒泉县完全小学,1952年恢复酒泉县西大街小学校名,1961年10月被酒泉地区确定为地级重点小学,1962年10月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小学,“文革”期间改名为酒泉县跃进路小学,1977年复名酒泉县西大街小学,1986年更名为酒泉市西大街小学。学校占地9314.49平方米,建筑面积4446平方米。1987年新建3475平方米教学大楼1座。1992年完成“九配套”1995年完成“三机一幕”进教室。1996年后陆续筹建起艺体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教职工活动中心等,架通校园广播电视网、校园局域网、教育宽带网。藏书2.43万册。1996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1年11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校训:勤奋进取、团结活泼。2002年,全校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设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65人。
  共和街小学 位于共和街38号。民国15年(1926年)在占酒泉城内东大街南侧创建,原名酒泉县肃静女子小学(初级),民国21年(1932年)迁至酒泉县文庙西侧(现址),改名为酒泉县文庙街女子高级小学。民国29年(1940年)改名为酒泉县中山镇女子中心国民学校,全收女生,为完全小学。1950年改名酒泉县第三完全小学,男女同收。1952年改名酒泉县共和街第一小学,“文革”中曾改为红旗第一小学,1973年复名共和街第一小学。1982年,3层双面教学楼建成后,遂将共和一校、二校合并为酒泉县共和街小学,该校占地5170平方米,建筑面积2145平方米。建有德育室、少先队活动室、读书室、仪器室、多媒体电脑室。1988年被国家少工委评为“全国优秀少先大队”,1995年被评为省级电化教学先进集体。校训:诚实做人、勤奋学习、简朴生活、健康成长。2002年,全校有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在校学生1000人,分设18个教学班。
  实验小学 位于东文化街20号,占地6042平方米,建筑面积2962平方米。前身为民国32年(1943)陕西同乡会私立西秦小学(原陕西会馆)。 1952年改名为酒泉县民意街小学,“文革”中曾改为酒泉县东方红小学,1977年复名酒泉县民意街小学,1984年改为酒泉县实验小学。1994年建成逸夫教学楼1座,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
  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和图书阅览室,图书7000余册。操场1600平方米。实验仪器达二类标准,电教设备实现“两机一幕”进教室。2002年,有专任教师38人,在校学生869人。校训:勤奋进取、活泼团结。
  南苑小学 位于南苑小区18号。1996年秋建成使用,学校占地6238平方米,建筑面积2787平方米,设计标准为4层教学楼。建校初,有教职工24人,学生588人,分设12个教学班。到2002年,有教职工38人,学生945人,分15个教学班,拥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练功房。校训:文明爱校,勤奋进取。
  南关小学 位于解放路14号。前身为民国24年(1935年)在南关“龙王庙”址始建的酒泉县南关保国民学校,1950年改称为酒泉县南关小学。1968年改名为酒泉县解放路小学,1977年复名酒泉县南关小学。1984年修建建筑面积为1498平方米的4层教学楼1座。1995年投资42.5万元,翻建4层教学楼。学校占地4838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1996年被酒泉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1998年建起微机室。2002年9月建起多媒体教室。图书室藏书8000册,有教职工35人,学生884人。校训:团结、严谨、规范、创新。
  东关街第一小学 原址位于公园路56号。创建于民国21年(1932年),原为酒泉县东下街初级小学。民国29年(1940年)改名为酒泉县交通镇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改称酒泉县第一完全小学。1952年又更名为酒泉县东关街第一小学。1968年改称酒泉县东风路第一小学,1977年恢复酒泉县东关街第一小学。1994年完成“九配套”标准化建设。1999年迁至东环东路19—20号,占地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89平方米,为砖混结构4层教学楼,建有信息技术教学室、多媒体教学室、微机室,图书5000余册。2002年,全校有教师32人,在校学生713人。校训:协合、奉献、求实、创新。东关街第二小学 位于公园路34号(清真寺西侧)。创建于民国35年(1946年),原为甘肃省回教教育促进会酒泉县分会长城回民子弟小学,1952年改名为酒泉县东关街第二小学。1954年被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列为民族学校,学生发展至5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00余人。1968年改称酒泉县东风路第二小学。1969年3月附设初中。1973年初中停办。1977年复名酒泉县东关街第二小学。占地5867平方米,建筑面积3777平方米。1999年建起计算机教室,建成多媒体、闭路电视、电话、校园广播4网合一校园网络。1998—2000年,建成2800平方米教学楼、560平方米2层汉唐风格综合楼。2002年,全校有专任教师30人,学生686人。校训:文明、守纪、团结、奋进。
  北关小学位于北大街108号。创办于民国26年(1937年),名为酒泉县北关保国民小学,民国29年(1940年)改名为酒泉县北关国民学校,1950年定名为酒泉县北关小学。1968年改名为酒泉县红旗路小学,1973年改建至酒泉县福利院,1977年复名酒泉县北关小学。1985年,修建教学楼1栋。1990年以后,学校致力于教学设施设备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到2002年,学校占地6987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有专任教师32人,在校学生651人。校训:勤奋严谨、协作创新。
  沙子东学校 位于市东郊312国道线2942公里南侧。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酒泉县面粉厂子弟小学,1964年划归酒泉县泉湖公社管理,更名为酒泉县沙子东小学,1968年改名育红小学,1975年移交城关学区,并附设初中班,1977年复名为沙子东I小学。1998年9月,投资150万元,建成“逸夫教学楼”1座。学校占地约1.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45平方米,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2年,学校建有微机室、图书室、学生阅览室、实验室、仪器室、团队活动室、资料室等。室外设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组合锻炼器材等体育设施。校内建成校园网。有专任教师27人,在校学生448人校训:勤奋读书,报国成才。
  北苑小学 位于泉湖乡水磨沟村,原为泉湖乡水磨沟小学。1987年6月建成砖混结构2层教学楼1幢,有教师3人,生源仅限水磨沟村,属泉湖乡学区管理。1994年9月移交城关学区,冠名酒泉市北苑小学。占地4029平方米,建筑面积671.84平方米。1994—1998年,完成“九配套”建设,实现“两机一幕”进课堂,购置电视机、录像机、扩大器、以及部分体育设施,达到标准化办学要求,1999年建成多媒体教室,2002年,有教师16人,在校学生344人。校训:严谨求实、勤奋好学。
  机场小学 位于下河清乡312国道线北侧,前身为空军某师驻下河清一团基地教学点。1971年11月改设为小学,冠名红卫小学,属部队管理。1980年,在原校址东侧修建新校,有教室6间,教师7人,其中,专任教师2人,在校学生100人,设4个教学班。1985年4月,更名为酒泉市下河清机场小学,1994年10月迁至基地厂区内。2002年,全校有教职工13人,其中专任教师6人,在校学生102人。
  丁家坝小学 位于312国道线旁丁家坝园艺场。始建于1957年5月,校址在刘家庄,当时无校名,只有1间教室,1名教员,学生6人,实行五极复式,办学经费由厂部拨付。1961年9月迁至巴家庄。1966年迁至现校址东50米处,有教室2间,3名教员,30—40名学生,实行二、三极复式。1975年9月,定于现址,冠名丁家坝园艺场职工子弟学校。1986—2000年,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大为改善,其间附设学前班。2002年8月,移交市教育局,归属城关学区管理。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达到二类标准。有教师12人,在校学生92人,设6个教学班,附设幼儿园1个,在园幼儿53人。校训:团结奋进、求实创新。1990—2002年小学状况统计表 夫29—7年度 学校数(所) 在校学生数 (人) 当年毕业生 (人) 教职工(人) 合计 城市 农村 总计 专任教师1990 195 10 175 25655 4875 1893 17271991 193 10 183 15165 4779 1893 17491992 192 10 182 25357 4672 1875 17331993 192 10 182 27266 4670 1925 17761994 192 11 181 29317 1736 1935 18011995 195 11 184 31147 4280 1944 17891996 195 12 183 32450 4439 1948 18411997 195 12 183 33256 4886 1915 17731998 187 12 175 31053 5931 1610 15071999 180 12 168 29089 6665 1666 15682000 180 12 168 27448 6300 1579 14952001 178 12 166 29430 5387 1621 15312002 173 11 164 32203 5831 1594 1547

知识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酒泉市肃州区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为人口、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工业、商贸流通、旅游、交通、邮电通讯、城乡建设、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肃州区委员会、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肃州区人民代表大会、肃州区人民政府、政协肃州区委员会、军事、公安、检察、审批、乡镇概况、人物等三十八章,记述了酒泉市肃州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西洞镇
相关地名
西峰乡
相关地名
泉湖乡
相关地名
总寨镇
相关地名
金佛寺镇
相关地名
上坝乡
相关地名
河南
相关地名
云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