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213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体制改革
分类号: F249.274.2
页数: 2
页码: 411-412
摘要: 1990-2002年,酒泉市劳动保障工作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期,先后对劳动用工、就业管理、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劳动管理等五项制度进行改革。
关键词: 酒泉 地方志 体制改革

内容

第一节体制改革
  1990-2002年,酒泉市劳动保障工作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期,先后对劳动用工、就业管理、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劳动管理等五项制度进行改革。
  劳动用工制度
  1990—1992年,酒泉市劳动用工实行按计划指标统一招收、统一分配的招工办法,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收。优先照顾大龄待业青年、特困户、城镇3个以上待业青年户、离休干部以及死亡职工的子女。1993年,改为企业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自主招用职工,并在部分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内部打破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在定编定员的基础
  上,企业干部实行聘用制,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和待岗制。1994年,进一步落实企业用工自主权,有7户企业面向社会、自主择优招收合同制工人。1995年,全市城镇企业全部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1996年,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用工推行劳动合同制。1997年后,劳动用工自主权下放用工单位,取消劳动部门的审批权。招工人数、招工时间、用工形式由企业自主确定,打破统招统配的用工制度,劳动部门将用-匸审批管理转变为指导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鉴证等服务。
  就业管理制度
  1990年,城镇待业青年登记管理,由政府劳动部门统一管理安置改为企业主管部门、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分级管理,实行就业安置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年终考核。1993年,就业管理由重管理、轻服务逐步改革为主动为就业工作服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将劳动行政部门管理的劳动力交流、职工调剂以及职业介绍、劳务合作、信息咨询、职业技术培训等全部纳入劳动力市场工作范围,逐步建立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管理机制。1998年,企业减员增效,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管理转移到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职工的就业和再就业管理,建立企业下岗职工审批、管理制度,规范职工下岗程序,缓解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
  工资分配制度
  1990—1997年,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推行和完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包干、计件联产联销等多种形式的工资分配办法,逐步建立起企业自主分配、国家宏观调控、运行有序的工资分配管理机制。1998年,放宽企业工资分配自主权,建立限制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保持工资适度增长、工资分配由劳动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改革为事前调控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工资分配管理体制。1999年,实行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工资分配制度。2000年以后,工资分配的形式和办法全部由企业自主决定。
  社会保险制度
  1990年,全市社会保险实行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职工退休费用统筹和职工待业保险基金统筹。1993一1994年,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由劳动合同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固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逐步扩大到企事业单位临时工以及私营企业、工商个体户基本养老保险统筹。1995年,将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基金与固定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合并使用。1996年,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1999—2002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自2001年1月1日起,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由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到大病医疗统筹。
  劳动管理制度
  1990年,全民、集体企业职工流动由劳动行政部门统一调配,机关事业单位使用临时工实行计划控制指标。1993年,酒泉市取消外县市调入人员控制指标,市属企业间人员的调动不受所有制身份的限制,由企业办理调动手续。1994年,在职工调配中优先解决企业急需人才、夫妻分居、老职工身边无子女等问题。1995—2002年,将劳动力调配管理改革为劳动合同的订立鉴证管理。

知识出处

酒泉市肃州区志

《酒泉市肃州区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为人口、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工业、商贸流通、旅游、交通、邮电通讯、城乡建设、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肃州区委员会、民主党派、群众团体、肃州区人民代表大会、肃州区人民政府、政协肃州区委员会、军事、公安、检察、审批、乡镇概况、人物等三十八章,记述了酒泉市肃州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