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肃州区人民政府第一节政府机构1990年7月,社会劳动保险局改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8月劳动服务公司改为劳动就业局,9月成立法制局,11月在监察局设立纠风办公室。1991年3月,成立农业承包合同管委会,6月成立房屋产权管理处,7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分设为城乡建设局和环境保护局,8月成立人民政府复议委员会。1992年4月,在计划委员会设立项目前期工作办公室,5月成立科技开发中心,隶属科委领导,9月成立国资局,与财政局合署办公。1993年7月,成立旅游局,挂靠城乡建设局,11月成立住房资金管理中心。1994年4月,成立质量管理局,挂靠计委。1996年8月,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与改革办公室分设。
1997年4月,法制局、信访办、外事办、接待办、研究室职能并入政府办。撤销改革办,组建经济体改委,撤销工业交通局,组建经贸委,成立交通局(为事业单位,归口经贸委管理),质量管理局改为技术监督局,职能并入经贸委,经协办改为事业单位,隶属经贸委,城乡建设局改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环保局改为事业单位,归口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管理,旅游局职能并入城建委;撤销计生局,组建计生委;物委改为物价局,归口计委管理,项目前期工作办改为项目办(为事业单位,归口计委管理);国资局归口财政局管理,控购办和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职能并入财政局,撤销文化局、体委,组建文体局,设立体育中心(为事业单位,归口文体局管理),撤销农委,保留农建指挥部;农机局改为直属事业单位,民族宗教局职能并入民政局,物资局改为物资总公司,二轻局改为二轻工商总公司,与手工业联社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商业局改为经济实体,组建商业总公司,保留商业局牌子,粮食局改为经济实体,组建粮油总公司,保留粮食局的牌子和行政职能,保留供销社的牌子,组建供销集团公司,广电局与广播电台合并,保留广电局牌子。
1998年5月,就业服务局改为就业服务管理'局,8月,成立规划管理处,10月,成立为民服务协调指挥中心,与信访室合署办公,12月,成立科技信息中心,与项目办合署办公。1998年底,政府工作机构设办公室(含法制局、信访办、外事办、接待办、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室)、计划委员会(含物价局、项目办)、民政局(含民族宗教局、老龄委、双拥办)、劳动局、人事局、公安局、司法局、监察局、财政局(含国资局、控购办和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审计局、工商局、统计局、经贸委(含交通局、技术监督局、经协办)、城建委(含旅游局、环保局)、农牧局、林业局、水电局、乡企局、科委、教委、卫生局、计生委、文体局(含体育中心)、经济体改委、土管局、农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地税局26个机构(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地税局不占机构限额),比改革前41个减少15个,精减37%。农机局、广电局、劳动就业服务局、地震局为4个直属事业单位。
2002年4月,撤销法制局,组建法制办公室,撤销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组建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与外事办公室一并由政府办公室管理;监察局与纪检委合署办公,列入政府机构序列,不计入政府机构个数,计委改为发展计划局,水利电力局改为水利局,教委改为教育局,科委改为科学技术局,计生委改为计划生育局,土管局改为国土资源局,城建委改为建设局,撤销经贸委、商业局和非国有经济管理局,组建经济贸易局,暂保留商业局和非国有经济管理局的牌子,乡企局行政职能并入经贸局,保留乡企局的牌子,撤销劳动局、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和就业服务管理局,组建劳动社会保障局,成立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和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隶属劳保局管理,环境监测站与环境保护局分设,隶属环境保护局管理,物价局职能并入发展计划局,保留物价局的牌子,分设物价检查所,农机局行政职能并入农牧局,保留农机局牌子,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常设机构,也是城市管理的工作机构,撤销农委,组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加挂农建指挥部、农业区划办公室、农村能源办公室的牌子,与旅游局、招商局、交通局、广播电视局、粮食局同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2002年7月,撤销城管会办公室、城管监察大队、环卫处、公交管理所,成立城市管理局,隶属建设局管理。2002年8月底,政府工作机构设办公室、发展计划局、经济贸易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监察局(不计入政府机构个数)、公安局、司法局、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教育局、科学技术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局、文化体育局、审计局、统计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建设局22个工作部门和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含农建指挥部、农业区划办公室、农村能源办公室)、旅游局、招商局、交通局、广播电视局、粮食局、房地产管理局7个直属事业单位。
2002年9月4日,撤销县级酒泉市,设立肃州区。9月16日,举行肃州区挂牌仪式,所属22个工作机构和7个直属事业单位名称统冠肃州区。
1990—2002年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政府领导名录表19—1时间 姓名 . 性别 民族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酒泉市第十二届人民政府 (1989.1—1992.1) 张克勤 男 汉族 市长 1989.1—1992.1 许万福 男 汉族 副市长 1989.1—1989.6 张德仁 男 汉族 副市长 1989.1—1991.1 李凯音 男 汉族 副市长 1989.1—1991.8 王志发 男 汉族 副市长 1989.1—1992.1 马定国 男 汉族 副市长 1989.1—1992.1 张俊明 男 汉族 副市长 1989.1—1992.1 杨耀本 男 汉族 副市长 1989.8—1992.1 李凤英 女 汉族 副市长 1991.8—1992.1 酒泉市第十三届人民政府 (1992.1—1997.1) 张克勤 男 汉族 市长 1992.1—1995.2 刘遵义 男 汉族 市长 1995.2—1997.1 马定国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2.1—1994.4 张俊明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2.1—1992.11 表19—1—1 时间 姓名 性别 民族 职务 任职时间 备注酒泉市第十三届人民政府 (1992.1—1997.1) 李凤英 女 汉族 副市长 1992.1—1997.1 袁谦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2.1—1997.1 王如意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2.1—1997.1 李洪斌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2.1—1995.1 杨友甫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2.1—1997.1 郝崇德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3.1—1995.10 王治国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5.2—1997.1 王生林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5.10—1997.1 酒泉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 (1997.1—2002.1) 刘遵义 男 汉族 市长 1997.1—1998.12 王冰 男 汉族 市长 1999.1—2002.1 袁谦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7.1—2002.1 李凤英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7.1—2001.10 王如意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7.1—1998.11 杨友甫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7.1—2000.8 王生林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7.1—2002.1 陶建民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7.1—2000.12 张汉林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8.11—2002.1 杨生界 男 汉族 副市长 1999.11—2002.1 詹顺舟 男 汉族 副市长 2000.7—2001.9 李如檀 男 汉族 副市长 2000.12—2002.1 李生忠 男 汉族 副市长 2001.9—2002.1 王晋婷 女 汉族 副市长 2001.12—2002.1 酒泉市、肃州区第十五届人民政府(2002.1—2002.12) 王冰 男 汉族 市长 2002.1—2002.6 王军 男 汉族 区长 2002.8—2004.4 卢学国 男 汉族 区长 2004.5—2006.12 王生林 男 汉族 副市长 2002.1—2002.8 杨生界 男 汉族 副市长(副区长) 2002.1—2002.9 李如檀 男 汉族 副市长(副区长) 2002.1—2006.5 李生忠 男 汉族 副市长(副区长) 2002.1—2006.10 王晋婷 女 汉族 副市长(副区长) 2002.1—2006.12 杨东生 男 汉族 副区长 2002.8—2002.12 第二节主要工作农村工作1990—1995年,走依靠科技、调整结构、主攻单产、提高总产量的路子,提前完成“双千”(奋战三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过千元,奋斗四年,全市粮食亩产过千斤)目标。之后,又提出大力发展“吨粮田”、“千元田”的奋斗目标。乡镇企业在宏观上提出抓主抓重、以点带面的战略方针,在微观上明确“四个重点”,即抓重点乡镇、重点村、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在政策上,实行《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乡镇企业长足发展。农村改革以围绕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为宗旨,促进为农服务单位的一体化经营,初步形成工厂加农户、公司加农户、服务中心加农户、乡站加农户、购销组织加农户等模式。1992年,农业总产值达3.8亿元,比1990年增加30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1元,比1990年增加93元。1993年,提出致富奔小康的主攻方向,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村推广“南膜北带”(沿山乡镇推广地膜种植,中北部乡镇推广带田),大力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80元,比1992年增加109元。1995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康建设的意见》和《加快发展支柱产业的意见》,确定以肉、果、菜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和以牛、羊、猪、鸡、梨、草、果、甜菜为主的八大支柱产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996年,农业总产值达4.08亿元,比1992年增加58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6元,比1992年增加968元。
1996—2000年,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着力实施农业产业化“3343”工程(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建成30个蔬菜专业村、30个林果专业村、40个养殖专业村和30个粮食专业村),温室蔬菜、制种、草畜等六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较快,农产品综合商品率60%以上。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1996年,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48万元,比1995年增加2600万元。同年,建成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重点水利工程夹山子水库,解决了屯升、清水等乡镇严重缺水的问题。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压粮扩经、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稳定总产,制定出《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见》,专业村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特色更加明显。至2000年底,建成专业村142个,其中,包括西峰侯家沟、沙子坝、果园北闸沟、银达杨洪等46个养殖专业村,三墩乡二墩、西洞罗马、总寨沙河、西店等20个林果专业村,怀茂六分、怀中、怀下、临水双塔等50个蔬菜专业村,上坝光辉、屯升上寨等26个粮食专业村。同时,”再造酒泉”战略全面起步,逐步形成高效温室蔬菜、制种、畜牧、优质梨、农产品加工和草产业等支撑”再造”工程的六大新型高效产业,对外制种和脱水菜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珍珠鸡、火鸡、狐狸等特种养殖也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3元,比“八五”末增加1267元,五年平均增长10.5%。
2000—2001年,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村经济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围绕“再造酒泉”战略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重点抓了精细蔬菜及无公害蔬菜、草畜、制种、专用粮、速生杨五大基地建设,使种植业结构由二元(经、粮)向三元(经、粮、草)转变。制定出《关于加快制种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管理办法》,制种产业发展加快。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立体农业和特色农业,以巩固提高“3343”工程建设和以312国道为主,以沿山路、酒临路、酒银路为辅,在沿路两旁各辐射1公里,建成4条以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和规模养殖为重点的农业高效长廊。2001年,农业总产值达11.61亿元,增长7.44%,农业增加值达6.87亿元,增长6.1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6.22亿元,增长12.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2元,增长7.72%。2002年,好牛乳业、草原兴发、酒泉大业等14户龙头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带动饲草、畜禽、乳品、种子、蔬菜、林果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草畜乳产业已成为推动肃州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亮点。
城镇建设1991—1998年,集中解决群众关心的供水、排水、道路、住房、供热等具体困难,财政每年安排200—300万元资金,用于延伸或拓建城市道路、铺装或改造供排水管道、新建居民住宅楼房、绿化美化城市环境。1991—1996年,财政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达3115万元,延伸拓建城区道路7.5公里,维修城区道路130条,铺修人行道7万平方米,延伸城区照明电路8.3公里,架设更换路灯495盏,铺设排水管道14公里,新建扩建锅炉房8处,增加集中供热面积21万平方米,建成西关自来水厂,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1万吨,吃水难、排水难的矛盾缓解。建成水磨沟、南苑、东关、西峰、东文化街等5个住宅小区,新建住房45万平方米,有1.25万户居民迁入新居,3708户居民改善住房条件,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建成金泉、腾飞等城雕3处6座,开辟公共绿地6.7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21%。购置垃圾运输车9辆,垃圾斗402个。1993年被国家建设部树为全国住房解困先进单位,城市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变为依法管理。1994年,修编《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00年,完成酒火路8公里道路铺设和滨河西路、西峰寺路、西环北路北段、小西街南段、南后中路南段等3.6公里道路的新建拓建,并在新城区建成肃州路、敦煌路、盘旋西路、富康路、西关路等5条道路。
1999—2002年,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建设上。1999年,确定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城乡联动、内外联手、多方筹资、建管并重、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奋战10年,把酒泉建设成为面向21世纪、地域特色突出、历史文化特征鲜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奋斗目标是力争到2009年,城区面积扩大到25—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跳出老区建新区,建好新区带老区,旧区抓美化、新城抓框架,整体促提高,着力实施“5308工程”,就是瞄准五个最的目标(本区域内开放程度最高、辐射力最强、人流物流信息流最集中、商贸最活跃、文明程度最高),分3年、5年、10年3个阶段进行建设,突出抓好道路、供排水、供热、景点、公共设施等10大系列工程,建成商业、金融、科技、文化、行政、生活、休闲、娱乐等八大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别具特色的功能区。制定出《酒泉市城市建设十年发展纲要》、《中共酒泉市委、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酒泉市委、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若干规定》等3个纲领性文件,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再次修编《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市区西南方向和解放路两翼分别规划建设新城区和南郊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完成酒火路8公里三板路的铺设及绿化带换土工程,拓建滨河西路、西峰寺路、西环北路北段、小西街南段、南后中路等3.6公里城区道路,建成第二水厂主体工程和陇园、汉武御园等公共绿地及夜光杯休闲广场,建成北郊公园并向游人开放。2000年,建成新城区肃州路、敦煌路、盘旋西路、富康路、西关路等5条道路,完成供排水、供暖、电缆等配套设施的铺设,基本形成新城区道路框架,完成南郊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2001—2002年,玉门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开工建设,城市建设进入大开发、大建设时期。2002年9月,城市建设职能上划酒泉市人民政府,肃州区政府主抓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及供热管理工作。
城市经济1990—1995年,实施工业上台阶(产值上台阶、利润上台阶、企业晋等升级上台阶)、商业争翻番(商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实现利润、上交利税三项指标,以“七五”期间的5年平均数为基数,到“八五”末翻一番)、乡镇企业“四突破”、个体私营经济“五发展”、财政收入超亿元以及商贸城建设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在工业上,开挖并举、内涵外延并重、新上项目增后劲、挖潜改造增效益、结构调整增活力,投资7890万元,新上和改造项目78个,新增产值1.19亿元,新增利税2358万元。1994年,城市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两亿元大关,1996年达2.6亿元,先后有21户企业的产值、销售、利税跨上台阶,5户流通企业实现翻番,6户企业产值过千万元。在商业上,硬件软件一起抓,建设网点扩规模,完善设施上档次,发展集团强辐射。建成10个大容量、高档次、多功能的商业网点和6个专业批发市场;新建、改造23个农村集贸市场。5年来,商业服务设施建设资金达1.1亿元。199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2亿元,比1991年增长2.2倍;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57亿元,比1991年增长10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坚持“三放”(放手、放胆、放开思路)、“一造就”(造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大气候)措施。1996年底,个体工商户达8351户,从业人员达1.28万人,注册资金达9191万元,分别是1991年的1.14倍、1.1倍和7.4倍。年产值和销售过百万元的个体私营企业达122户,个体私营经济增加财政收入3523万元。企业改革方面,制定出台《城市企业延续承包考核办法》、《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等20条政策性意见和《深化工商企业改革的意见》,改革和完善企业承包方式、考核体系,完善干部人事、劳动用工制度,推行工效挂钩、工资包干、岗位技能工资、计件工工资、产值销售含量工资等分配形式,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有16对34户企业实行兼并联合,转移低效资产8720万元,调剂安置职工1906人,有3户企业从母体中分离分立,有效资产充分利用。组建东方、供销、华利三大集团,年销售额达5.5亿元,占全市商品总销售额的58%。
1995—2000年,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组建专门的招商引资工作机构,制定落实一系列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组团参加北京高新技术国际周、天交会、兰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两届酒敦经贸洽谈会和首届农业科技节,与韩国青州市和外省的九个县市缔结为友好县市,与草原兴发、蒙牛乳业、成都大业等大型企业集团以及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招商引资和产权转让项目达98个,投资11.4亿元,引进资金2.14亿元。草原兴发、大业集团、好牛乳业等企业集团在酒泉市投资建厂。项目建设的支撑比重占全市经济增长部分的20%,新建项目增加财政收入达35%。1997—1998年,49户国有、集体工商企业实行不同形式的改制、改组和改造,部分企业推行法人代表年薪制和法人持大股经营作为改革试点,企业内部以工资分配、劳动用工和干部人事为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2001年,二轮改制以动产权、转机制、换身份、增效益为主要内容。商业方面,坚持内转机制,外拓市场,发展超市,开办连锁经营,新建南方装饰城、华鑫建材、春光蔬菜批发、金利地下农贸、福华建材、昌兴电器等大型批发市场,商贸繁荣、经济激活。个体私营企业快速发展,达到295户,个体私营经济总户数达到8806户,非公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的33%。社会发展工作1990—1995年,制定出《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财政和社会各界投入教育经费3240万元,比“七五”期间增加554万元,新、改、扩建南苑小学、第三幼儿园、市职中等城乡59所中小学、幼儿园,98%的学校实现校门、围墙、教学仪器、图书等“九配套”,成为全国首批“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县市之一。市职中建成国家级重点职教中心,1994年被省政府命名为“高标准除盲县市”。全市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2%和77%,分别提高9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筹资1350万元,实施安居工程,解决教师住房400多户。实施“丝路文化长廊工程”,投资10。多万元,新建改建乡、村、组文化站、室667个,97%的村文化室和91%的组文化室达到“四有”(有场地、设施、管理人员、活动内容)标准。举办第二届农村业余文化调演,群众文化日益繁荣,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文化先进市”。以扫黄打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强制电子游戏机集中经营,定期检查歌舞厅、书摊、音像制品市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行全民健身计划,推进群众体育活动,建成全省“体育先进乡镇”14个。投入879万元建设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整治环境卫生,城乡23所医院的卫生医疗条件改善,村村建成村级合作医疗站,1995年建成全省食品卫生示范县市。投资485万元,在农村建起5座调频广播电台和3个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购置专用釆访车1辆,架设广播电视专用线路42公里,电台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5%,城市闭路电视通户率61%。坚持“三为主”(以宣传教育为主、以避孕为主、以经常性工作为主)、“三结合”(计划生育工作同发展经济相结合、同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创建计划生育“六好”(领导重视好、政策导向好、依法行政好、服务质量好、民主管理好、队伍作风好)合格村、合格单位、合格居委会活动,建成计划生育一级达标乡镇13个,计划生育率98%,199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计划生育先进市”。
1995—2000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投入8500万元,比“八五”时期增长36%,建成酒泉市远程教育信息中心,在城市中小学和农村中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城市完成市一中、二中、东关一校、东关二校教学楼新建改造,农村开始实施二期中小学危房改造规划,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布局逐步调整合理。2002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2.1%、86.6%和69.4%。新建图书馆、博物馆大楼,完成秦剧团剧场搬迁改造,乡镇文化专干的编制和待遇问题有效解决,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兴起。投入1340万元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合作医疗站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乡村卫生院建设1998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2000年健全市、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基本实现。成立卫生监督所,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加大,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98年建成全省卫生城市。巩固提高计划生育“三为主”成果,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2.53‰和6.95‰,2002年通过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县市的验收。以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为重点,在果园、银达、怀茂、总寨、铧尖、清水建起6个有线电视中心,完成城市有线电视由3000兆赫升级为750兆赫改造工程,乡镇有线电视小前端全部釆用MMDS方式联网覆盖工程,广播电台节目由全天6小时40分钟改为17小时05分钟,新增财经信息、真情传递、军旅生活、文学精品屋、爱心点歌台等24个自办节目,由2段播出改为全天1段播出,节目播出质量提高。广播电视工作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实现“组组通”,并建成多媒体数据广播网。
科技工作1990—1995年,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64个,工业技改项目48项,开发新品种50余种,填补省内空白30余种,19项获省、地科技进步奖。
1995—2000年,研制出刹车片、离合器片、曲木系列家具、精白胶印纸、无碳复写纸、新型环保燃气锅炉等30多个新产品,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市”称号。
第三节法制建设酒泉市人民政府法制局成立于1990年9月,隶属于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科级建制单位。2002年6月,改为酒泉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归口市政府办公室管理,为主管政府法制工作的管理机构。2002年9月,更名为肃州区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政府法制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实施依法行政责任制,推进依法行政,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协助办理政府相关法律事务,开展规范性文件审核。为政府行政、经济事务决策提供法律参谋。负责政府行政诉讼应诉工作、政府行政复议案件和国家赔偿案件的审理,负责全区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工作。
行政执法责任制1999年,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由各部门将行政综合法和部门专业法按职责分解细化到股室及个人,制定行政执法责任书,政府与部门,部门与股室,股室与个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日常对照执行、年终考核奖惩的监督制约机制。2001年,按照《甘肃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延伸到乡镇。责任书增加行政监督、行政救济内容,考评方式增加走访当事人、征询管理相对人意见、设立投诉举报的形式,确立内强责任抓落实,外强监督促提高的实施责任制思路,初步形成内部层级监督与外部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执法监督体系,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监督约束机制健全,各行政执法部门整体执法水平提高。
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1990—2002年,凡政府及部门出台规范性文件,一律由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核,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发布实施。共审核市,(区)政府及部门、乡镇各类规范性文件96部,经政府审议,符合法律规定发布的73部。不符合法律规定不予发布的23部。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113条。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1990—2002年监督检查各部门、各乡镇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行政执法作风、行政执法任务落实、行政执法争议协调解决、行政执法过错赔偿、行政执法错案追究、行政执法人员违法执法情况13次,及时纠正执法问题7件。
行政执法证件管理按照1998年7月1日颁布的《甘肃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依法管理执法证件,实施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取得行政执法证件后上岗执法。5年内培训行政执法人员1700余人,至2002年底,全区确定具有行政处罚实施机构资格证的行政执法部门71个,颁发行政执法监督证42个,颁发行政执法证1241个。
重大行政违法案件督查1990-2002年,依据《甘肃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调查处理群众举报、投诉、上访的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违纪违法案件5起,处理违法行政执法人员1人。
行政复议按照1999年10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及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纠正违法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至2002年底,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书12件,其中符合受理条件依法受理的5件,不符合受理条件不予受理的7件。受理后,经审理,维持原处理决定的5件。
法制参谋助手1990—2002年,配合信访、监察等部门协调解决各类经济、行政纠纷22起。按照1996年10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接受政府委托,完成5起行政诉讼案件的应诉工作。
清理规范性文件2001年,共清理出1980—2001年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172件,其中市委发布的22件,市政府发布的118件,部门发布的27件,乡镇发布的5件,经审查决定保留65件,废止87件,修改20件。
第四节信访工作1984年,市委、市政府合设信访室,为科级建制。1996年,信访室划归政府序列。1998年10月信访室与成立的酒泉市为民服务协调指挥中心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02年6月,信访室为挂靠政府办公室的科级单位。2002年9月,更名为中共酒泉市肃州区委、肃州区人民政府信访室。信访室指导部门和乡镇的信访工作,乡镇和部门配有专兼职信访工作人员76人,建有乡(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组三级信访网络机构153个,参加省级培训班13人(次)。
1998年10月,恢复市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海月15日为接待日,设立书记、市长专线电话,24小时受理群众电话投诉。1998—2002年县级领导接待群众来访1206批4135人,协调解决信访案件795件,交有关部门办理411件,专线电话受理群众投诉256件。
1990—2002年,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6166件(次),其中受理群众来信1584件,接待来访4582批1.84万人次。群众信访问题主要在工资、养老及医疗保险、就业、城市搬迁、供暖、农村土地征用、土地承包、土地补偿款分配、制种款兑付、城乡居民生活困难等现实利益和农村财务、干部工作作风、民事纠纷、不服法院判决的申诉等方面。处理重大信访案件实行“四定三包”(定领导、定责任、定目标、定时限,包调查、包处理、包稳定)责任制,并逐步建立起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处理群众性事件办法等制度,成立起处理突发性事件工作机构。采取召开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会、联席会、协调会、听证会、现场办公会等措施进行处理,年均立案134件,结案率95%。
第五节外事工作酒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成立于2000年9月26日,隶属于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科級建制单位。2002年9月,更名为肃州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要职责:协调全区重大外事工作和外事活动,登记、审査、管理在本区内的外籍人员,审核、申报、收缴、管理出国(境)人员出境手续及护照,承办肃州区同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关系的审核报批事务,受理并配合有关部门协调处理在本区发生的重大涉外事件,审核、报批、管理和接待外国记者来区釆访,承担市(区)政府领导及办公室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翻译市(区)政府及部门对外交流材料4万字,与区人事局引智办合作,确立引智项目4项,分别是温室无公害蔬菜新品种试验研究、退耕还林还草草木新品种研究、杨树蛀干天牛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奶牛标准化养殖,均通过国家外专局批准立项。其中,奶牛标准化养殖项目被甘肃省外专局命名为“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接待涉外友好团组5次,规模较大的有荷兰日光温室及肉制品加工考察组、日本蔬菜产业及动植物养殖专家组、德国农林业考察专家组。办理县科级领导干部出国手续66名(其中2001年12人,2002年23人,2003—2004年21人)。
第六节机关事务管理1990年,办公室后勤设房管室、总务室等机构。1995年,办公室设总务科,2001年设后勤科,主要职责是负责机关后勤、财务、车辆管理。
办公楼管理1984年以前,机关各部门办公室房屋多为平房。1984年后,相继建成楼房。1986年,造价80万元的五层机关办公大楼正式落成,供四大班子办公使用,由政府办负责管理。1986年7月建成建筑面积1027平方米、工程总造价23.57万元的市档案馆三层大楼,由档案局、档案馆管理使用。9月,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的酒泉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综合楼在政府院内建成,分配农牧局、乡企局、民政局、统计局等部门使用并管理。1993年,将政府大院东侧部分平房及车库拆除,由四大班子办公室自筹资金,翻建三层砖混结构综合经营门点一幢60间,工程总造价179.49万元,门点先后由四大班子办公室分别出售。2000年,市政府修建综合楼及会议厅,工程竣工后2—5楼由人大办、政协办、政法委等部门办公。其中一楼东为车库,西为门点(2001年已出售),车库楼二、三层为会议厅,由政府办统一管理,四大班子会议使用。至2002年底,建成办公楼3幢,建筑面积13933.67平方米。
住宅楼管理1984年,市政府在仓后街建成家属住宅楼2栋7个单元72户,其中大户24户,每户建筑面积74.7平方米;小户48户,每户建筑面积53.3平方米。1992年,在东城巷修建家属住宅楼1栋6个单元72户,每户建筑面积53.3平方米,在北门十字修建家属住宅楼1栋2个单元24户,每户建筑面积52.2平方米。1995年,在仓门街修建家属住宅楼1栋3个单元48户,其中大户12户,每户建筑面积83.45平方米,中户24户,每户建筑面积63.29平方米,小户12户,每户建筑面积59平方米。房屋分配按职务大小和工龄长短、人口多少进行,同时优先照顾,已办理结婚手续的无房户、拥挤户、三代同室不方便户,1998年12月31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了住房分配货币化。
食堂管理酒泉县政府食堂成立于1952年,先后三次搬迁,第一次由县政府大院搬迁到石油新村,第二次由石油新村重新搬迁到县政府大院,第三次即1985年5月,在县公安局旧址上,修建建筑面积363.72平方米的机关食堂一座,供机关干部用餐。运行后一直由政府办负责管理,四大班子每个办公室每年向食堂补助资金500元,干部用餐实行交钱和粮票的办法。从1993年3月份开始,取消四大班子办公室向食堂补助资金的办法,食堂实行自负盈亏,政府办每月补助2名临时工工资,取消饭票制,饭菜按成本价收取现金。
车辆管理1990年,政府办拥有汽车3辆,年行驶里程16.9万公里。1995年拥有车辆5辆,年行驶里程17.5万公里。2002年底,拥有车辆8辆,其中客货车、面包车各1辆,年行驶里程28万公里。管理上主要由办公室、后勤科调派,供政府领导公务使用。
办公设备1995年以前,政府办公楼(包括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综合楼)统一使用400门的程控电话交换机,1995年后,将程控电话交换机拆除,由各部门自行安装电话至今。打印设备在1987年前,使用铅字打字机和油印机。1988年,政府办购买四通打字机1台,施乐复印机1部。2000年,除打印室更换联想586型电脑外,先后又为市政府和办公室领导配备电脑9台。止2002年底,办公室已配置联想电脑19台,东芝数码复印机1台、激光打印机和一体机各1台。财务、后勤、秘书办公室也配置了不同型号的电脑,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
机关绿化1997年,市政府将大院围墙、门点拆除,建成市政广场向市民开放,同时,开辟绿地、草坪、喷泉等游乐设施。大院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1986年前,水电费由财政核拨各部门负担,从1986年开始,取消财政向各部门核拨水电费的办法,由财政统一拨付房管部门,各部门和职工家庭饮用机关茶炉房开水,一律凭机关统一印制的开水票提水。
卫生保洁1986年前,政府办公楼卫生实行区域责任制,划分区域由各部门负责。1986年后,大院卫生仍由部门负责定期打扫,楼内则由政府办雇用卫生员统一打扫,费用由财政负担。